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对牧草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牧草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0 年内蒙古地区30 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1983—2009 年8 个牧草观测站牧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线性倾向率模型、迈阿密模型对内蒙古3 个不同类型草原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气候及牧草生产潜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内蒙古草原气温升高、降水量偏少,使得暖干化趋势显著,且有发展态势。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空间上由东北到西南逐步递减,3类典型草原气候生产潜力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别为4490~6180、4100~6000、420~5000 kg/hm2;气候资源利用率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别为39.2%~79.0%、28.9%~66.3%、21.2%~38.7%,尚有潜力可以开发。降水量对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气温对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不同草原类型区存在差异,气温对草甸草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气温对位置偏南地区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负面影响,气温与降水的协同作用对内蒙古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产生影响。总体上,降水量是限制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因子,对牧草气候生产潜力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牧草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对牧草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牧草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0年内蒙古地区30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1983—2009年8个牧草观测站牧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线性倾向率模型、迈阿密模型对内蒙古3个不同类型草原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气候及牧草生产潜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内蒙古草原气温升高、降水量偏少,使得暖干化趋势显著,且有发展态势。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空间上由东北到西南逐步递减,3类典型草原气候生产潜力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别为4490~6180、4100~6000、420~5000 kg/hm~2;气候资源利用率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别为39.2%~79.0%、28.9%~66.3%、21.2%~38.7%,尚有潜力可以开发。降水量对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气温对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不同草原类型区存在差异,气温对草甸草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气温对位置偏南地区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负面影响,气温与降水的协同作用对内蒙古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产生影响。总体上,降水量是限制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因子,对牧草气候生产潜力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述了国内外研究气候变化和评估气象变化对小麦生产影响的主要技术方法。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生产影响研究,主要是围绕气候变暖这条主线进行的。提出评估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研究技术途径是通过气候变化事实趋势外推和气候模式产生未来气候情景,通过冬小麦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关系的机理或统计模型,模拟未来气候情景下冬小麦生产状况。分析未来气候情景下与现在正常气候状况下,冬小麦生产状况的主要差异及其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得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是从精确栽培的角度研究冬小麦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提出防范气候变化风险的管理措施,为保障冬小麦生产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森林动态演替模型是基于个体模拟与预测的模型,广泛应用于森林长期动态变化,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有效工具。本文简要阐述了森林动态理论,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用模型研究森林与气候之间关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一步解析了森林动态演替模型的分类与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森林动态演替模型的研究价值。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详细综述了近年来森林动态演替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国际上相关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国内演替模型预测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了森林动态演替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森林动态演替模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断升级优化,对森林保护、林业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可为进一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同时,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出全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研究温带草原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系统响应及适应,回顾了温带草原区气候主要要素(如温度、降雨)与旱灾的变化及未来区域气候趋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温带草原植被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温带草原区呈现总体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区域差异显著,干旱年份增多、旱灾增加的变化趋势。受此影响,植物物候、生理特征、生产力、覆盖度等发生明显的变化。最后指出,在气候变化核心要素预测、研究的时空尺度等方面还不完善,今后应重视开展大尺度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微地形下气候变化的时空异质性等方面研究,同时加强气候变化对草原植被的影响与生态系统响应以及气候变化适应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呼伦湖湿地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呼伦湖湿地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几年在全球气候暖干化趋势的驱动下,有关呼伦湖湿地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从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当前退化现状、湿地水文科学研究成果及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的内在机制角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1990-2011年以来开展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综述了其研究成果;最后,在现有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继续开展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与气象水文因子关系等3方面的研究目标进行了简述,以期为湿地的监测、预测和气候变化评估等气象业务,湿地的保护、恢复重建、开发利用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娄仲山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9):129-134
利用三江源区兴海县气象局观测的1999—2021年高寒草原西北针茅牧草开花期物候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对牧草开花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寻找出影响花期的主要气象因子,并构建花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1999—2021年三江源区兴海县高寒草原西北针茅牧草开花期的平均气温较平稳,而降水量呈显著增多趋势。(2)1999—2021年三江源区兴海县高寒草原西北针茅开花期呈不显著推迟趋势。牧草开花期年际变化较大,最早与最晚相差26天。(3)相关分析表明,4月上旬和下旬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与牧草开花期呈显著负相关;5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日照时数与牧草开花期呈显著正相关;4月下旬的平均最低气温与牧草开花期呈极显著负相关。(4)回归方程显示,4月下旬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或降低)1.0℃,牧草开花期则相应提前(或推迟)2.1天。  相似文献   

8.
师桂花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197-204
植物物候能直接反映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利用1954—2012 年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气象资料和1986—2012 年典型草原优势牧草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Roshev.)物候期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克氏针茅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 年来,锡林浩特典型草原地区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降水量微弱减少,日照时数呈极显著增加(P<0.01),总的气候趋势呈“暖干”性。克氏针茅返青期呈极显著延迟趋势,其它物候期均呈逐年提前趋势,整个物候期呈逐年缩短的趋势。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0℃至返青日的累计温度对返青期影响较大;5 月平均气温和牧草返青-抽穗期累计温度对抽穗期影响较大;4 月、6 月降水量对开花期的影响较大;6 月份降水量对成熟期的影响较大;9月份降水量对黄枯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生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紫外线(UV-B)辐射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动态,讨论了增强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植物物质代谢、植物抗氧化系统及细胞膜、UV-B辐射与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对植物的影响以及UV-B辐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展望了UV-B辐射对植物影响领域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查阅近年来国际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最新研究,在简要概述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背景及内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尺度上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动态,并根据以往研究工作中的重点做出展望: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生态学长期定位监测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仍需进一步完善;开展干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是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This experiment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main climatic factors on the structure of grassland plant community under different grazing intensities, determines the influence of climatic factors on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eadow steppe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and explores the response and adaptation of meadow stepp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to climate chang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grassland and prediction of development trend of meadow steppe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grassl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 index and different climatic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grazing intensities.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critical period were the main climat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s in meadow stepp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ensitivity of community indexes to the changes in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critical period was greater than that to the changes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zero grazing and moderate grading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no significant under heavy grazing.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蔬菜生长与气候资源的适宜情况,利用浦东25年以月为基础的气象数据,结合蔬菜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理论,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确立温度、光照、水分3个方面的隶属函数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逐月对蔬菜生长的气候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蔬菜生长适宜性随全年各气候单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权重气候单因素配合情况影响对蔬菜生长适宜程度的综合评价;可以获得相应的栽培管理方法,以保证蔬菜在相对适宜的条件下良好生长。本研究结果填补了蔬菜生长气候适宜性模糊评价的空白,可为蔬菜四季均衡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空前挑战,为增强青藏牧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合理利用高寒草地资源,减少天然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牧民收入和生计韧性。本研究团队承担实施了农业农村部(MARA)-世界银行(WB)-全球环境基金(GEF)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研究,在青海省祁连县默勒镇实施牧民参与式的春季休牧和免耕补播等天然草地管理技术,监测草地植被多样性和生产力,通过卫星影像计算了研究区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对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产生的社会影响、满意度和牧民经济情况进行调查的任务。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试点和调查在默勒镇取得了丰富成果,草地生产力在春季休牧和免耕补播下分别提高了34.1%和50.0%,2种恢复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草地植被多样性,NDVI显示恢复措施下的植被长势要好于对照地,此外,牧民对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的满意程度达88.6%,实施管理技术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了项目户牧民的收入,当地约80.0%的牧民的科学素养都有所提高。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可以提高草地植被多样性、生产力和绿度覆盖,并且可以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牧民科学素质,增强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助力牧区振兴。  相似文献   

14.
广西西北部油茶种植气候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于广西河池市油茶气候适宜度的影响,提高气候区划的精细化程度,以期为油茶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建议。在研究广西河池市气候条件与油茶生长发育关系的基础上,筛选出油茶种植气候适宜度区划指标;同时,利用河池市及其周边21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候资料及台站地理信息、1:25000地形数据,建立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按100 m×100 m细网格对区划指标进行小网格推算,采用GIS技术和专家打分法,对河池市油茶进行气候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河池市绝大部分地区为油茶生长的气候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仅北部部分地区为油茶生长的次适宜或不适宜区;同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河池市境内油茶最适宜区面积有所增加,且分布区域向  相似文献   

15.
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是维系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机制之一,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机制的研究对系统分析草地植被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贡献和生态价值,以及全球硫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基本要素相比,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主要针对草地生态系统大气硫库、植物硫库、土壤硫库的研究动态及我国硫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旨在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的特征及规律,探究硫在各个贮存库之间及其内部定量迁移和转化机制,并就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寻高寒地区草地植被物候期生长指标与气象因子间的最佳关系模型,基于近11a的气象和牧草观测资料,采用曲线估计分析法探讨了高寒地区不同年际间草地植被物候期生长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际间气温和降水量均无显著差异,草地植被物候期生长指标在不同年际间的表现规律不尽相同。其中2005和2010年草地植被高度显著高于2015年,而植被盖度在不同年际间无显著差异;草地植被产量的变化趋势与植被高度一致。另外,2014年草地植被各生长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85%、55%和94%;而2015年变异程度最小,分别为48%、32%和64%。此外,不同年际间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平均气温与高度无关,而与盖度和产量呈一次函数;年平均降水量与高度、盖度和产量间的最佳拟合模型均呈一次线性方程。由此可见,季节性降水量是驱动高海拔地区草地植被高度、盖度和产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7.
安徽油菜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评价油菜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的适宜程度,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及时合理地开展田间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安徽省油菜主要种植区1961-2010年油菜生长阶段气象资料,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油菜的生理特征,建立了安徽省区域油菜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同时,根据综合气候适宜度和产量丰歉指数的关系,建立了油菜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条件适宜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气候适宜度与产量丰歉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可以动态反映安徽省各区域气候条件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评价指标对各区域油菜生育期内气候条件适宜程度的评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其长势和产量有较好的区分度,且稳定性较好,可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新疆喀什红枣种植气象条件分析与气候品质认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日照、相对湿度、风速资料和佰什克热木乡自动气象站的温度、降水等气象资料,分析喀什2015 年气象条件、气象因子对栽植红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喀什地区栽植红枣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红枣栽植的气候条件,旨在对红枣气候品质等级进行评估并确定影响品质的主要气候条件及关键因素,以期为喀什地区红枣种植栽培技术、生产管理条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5 年喀什气象条件中,日照条件最有利于红枣生长发育和果实的着色;2015 年高温和降水对红枣生长发育期造成影响,管理上采用对应的农业措施保证了其质量和产量。通过对红枣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当年红枣生长气候条件、红枣企业生产管理条件评分值,认为认证区域内红枣气候品质等级为优。  相似文献   

19.
草地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量的高低与大气CO2浓度密切相关。笔者综述了近几年有关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气候条件,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人为干扰等3方面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阐明了研究影响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因素的重要意义,为研究如何增加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参考,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