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排涝泵站立式轴流泵装置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敬江 《排灌机械》2008,26(6):20-23
针对排涝泵站改造工程的需要,开展了立式轴流泵装置模型试验研究,轴流泵装置模型由比转速700的水力模型、肘形进水流道和直管式出水流道组成,获得了模型泵和原型泵装置的能量和汽蚀特性曲线以及飞逸转速特性.在叶轮叶片转角为~4。时,泵装置模型最高效率为76.21%,扬程为6.39m,流量为0.298m3/s;对应的原型泵装置设计工况点扬程6.00m,效率为83.87%.流量为25.9m3/s,满足设计流量的要求;在最高扬程下,轴功率小于2300kW.所选用的水力模型性能满足泵站的实际运行要求,经过优化的直管式出水流道保证了泵装置高效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大型轴流泵装置模型试验的压力脉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轴流泵内部压力脉动在不同叶片安放角度和扬程下的变化规律及特性,结合南水北调某新建泵站,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在叶轮进口、叶轮出口和出水流道壁面上布置了3个压力脉动测点,通过改变模型泵的扬程进行试验,采集了转轮模型叶片安放角为±4°及0°的压力脉动信号,并进行了幅值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叶轮进口处比叶轮出口处压力脉动大;随着叶片安放角度的增大,3个测点的压力脉动均有所增加,但在叶轮进口和叶轮出口,增加幅度不大。在小扬程工况下,压力脉动的频率值仍以叶片通过频率为主;在高扬程工况下,低于1倍叶片通过频率的低频脉动会随着流量的减小,幅值越来越大,并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望虞河泵站开敞式轴流泵模型装置的试验研究和模型换算,得出了该模型泵具有过流量大、高效范围宽、装置效率高等显著特点,可以应用于望虞河泵站及其他低扬程泵站。  相似文献   

4.
轴流泵叶轮选型不当会导致泵站运行工况的偏离,降低使用效率,增大机组振动,影响泵站的高效、安全和稳定运行,合理地进行轴流泵叶轮的选型,对轴流泵的运行具有实际意义。以立式轴流泵模型试验为基础,分析了轴流泵叶轮的选型办法,在传统选型办法基础上增加了以泵站的流量加权平均值、效率加权平均值和临界汽蚀余量加权平均值作为参考的泵站选型办法,可以更加合理地优选出适合泵站运行的水泵叶轮。优选出方案3叶轮,此时泵装置在叶片安放角6°时,流量为398.5 L/s,扬程为6.07 m,效率达到75.5%,临界汽蚀余量达到7.4 m,设计点性能最优,高效区较宽,同时泵装置流量加权平均值为414.25 L/s,效率加权平均值为71.385%,临界汽蚀余量加权平均值为8.435 m,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5.
针对湖北省新滩口泵站钟型流道和28CJ56轴流泵运行振动噪音大、效率低、电机负荷率低等问题,基于全流道数值仿真推荐模型试验方案(簸箕型及钟II型方案),进行泵站装置模型试验。通过对实测结果的分析,进行关于装置运行安全、效率以及工程改造可行性、工程量等方面的比较,最后提出该站更新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6.
按照相似理论建立顺德上僚泵站进出水流道的装置模型,测试运行特性。测定模型泵在指定叶片角度(+1)下运行时的装置综合特性曲线,并换算成原型泵相应叶片角度下的综合特性曲线(Dp=1400 mm;np=375r/min)。观察模型泵在不同工况下运行旱的气蚀状况及进出水流道的流态,提出发送流态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黄家坝30°斜式轴流泵装置,设计和制作模型泵装置,测得5个叶片角度下模型泵装置的动力特性、3个叶片角度下的空化性能和叶片角-4°下的飞逸特性,并按照相似理论,换算得到黄家坝原型泵装置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轴流泵装置具有较高的装置效率,在叶片角-4°时的最高效率可达83%,较大范围运行工况下的空化性能优良,事故飞逸转速安全,适用于低扬程大型泵站。  相似文献   

8.
轴流泵及其泵站装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但因其流动的复杂性而致使设计和制造过程繁琐,且经济性较差。结合轴流泵站装置的管路特性参数和轴流泵的结构参数,基于水力损失法,建立了其在设计流量附近的性能预测数学模型,并据此开发了性能预测和绘制基本性能曲线的应用程序,同时在田山一级泵站进行了现场试验,通过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性能预测模型和应用程序的实用性,在田山一级泵站的技术改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缩短了技术改造的时间,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为提高预测的精度和扩大其实用性,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双向竖井贯流泵站模型泵装置模型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流体力学相似原理建立了黄麻涌双向竖井贯流泵站流道的装置模型,试验测定了模型泵装置在指定叶片角度下运行的装置综合特性曲线,将泵装置综合特性曲线换算成原型泵的特性曲线,同时试验测定在不同工况运行状态下的汽蚀性能,并观察进出水流道的流态,得到了汽蚀性能结果,提出了建设泵站的注意事项和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关醒凡  李红 《排灌机械》1992,10(3):42-44
一、泵站基本情况解台泵站位于徐州铜山县解台闸下660m处京杭运河不牢河南岸,是京杭运河不牢河段梯级补水工程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八个梯级站。主要承担向解台闸上的补水任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泗阳二站改造工程泵装置的水力效率,明确泗阳二站改造后泵装置的水力性能,了解泵站的真实运行情况,便于泵站的安全运行管理。【方法】以泗阳二站的立式轴流泵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原设计方案(方案1肘形进水流道的流道高度1.707D、长度3.895D、进口面积4.984D2;虹吸式出水流道长度6.14D、进口直径1.09D、出口面积3.934D2,其中D为叶轮名义直径。)的泵装置水力性能并开展了流道的优化分析,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获得了泵装置的能量性能。【结果】给出了肘形进水流道弯肘段方变圆渐缩型线、出水流道隔墩起始位置及隔墩长度的优化方案,优化后的肘形进水流道出口面的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提高了3.32%,加权平均偏流角减小了0.945°,水力损失减小了10.4%;相比原设计方案,优化的虹吸式出水流道水力损失减小了7.51%。在叶片安放角+2°、设计扬程6.30 m时,原型泵装置流量为35.2 m3/s,满足设计流量的要求,效率为76.02%;在最大扬程6.8 m时,原型泵装置流量为33.84 m3...  相似文献   

12.
新系列轴流泵模型试验研究成果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江苏大学和江苏省水利科技咨询中心轴流泵模型课题组研制的系列轴流泵模型,参加在天津进行的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水泵模型同台测试结果,技术指标分析评价,模型设计有关问题的考虑等。  相似文献   

13.
潜水轴流泵与传统轴流泵及其它泵型相比,具有运行安全;安装、维修简便;改善工作环境;节省投资等优点。虽然它在排灌站的建设和改造中刚刚开始运用,但其运行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在水利及市政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通过泗阳二站水泵的反向发电能量性能模型试验,详细分析了水泵在不同水头和不同转速下的发电性能。研究发现:泗阳二站水泵在发电水头高于4.8m时,电机不变极运行比电机变极运行时输出的电功率反而要高。  相似文献   

15.
整体吊装式轴流泵及泵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春 《排灌机械》2002,20(5):22-24
根据当前中小型立式轴流泵站存在的检修难的问题,提出了整体吊状的检修技术,并介绍了整体吊状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不同水位和不同安装情况,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整体吊状方案。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农村机电排灌站的水泵大部份为轴流泵、混流泵和离心泵。而在轴流泵系列中又大部份为立式轴流泵,形式单调,而且水流通过立式轴流泵时,要被迫作两次转向,造成较大的水力损失。根据江苏农学院所作的模型试验,一般卧式轴流泵装置效率在70%以上,而立式轴流泵装置效率一般在60%左右,两者相比,前者装置效率要高出10%左右。这对泵站建设和技术改造具有很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国内所建成的低扬程抽水站中大多数选用立式轴流泵。泵站的装置是由出泵、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往在进行设计时,机械部门着重设计、研究水泵叶型和结构;水利工程部门往往撒开水泵而孤立地对进水流道、出水流道进行设计。从水泵装置的整体分析看,将水泵和进、出水流道分别单独进行设计研究是很不全面的。过去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只能分别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种轴流泵整体吊装式结构的泵站,并进行了试制与安装;经实际运行证明,轴流泵整体吊装式结构非常适用于小型轴流泵站,省工、省时、省力、费用少、检修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潜水轴流泵与传统轴流泵及其他泵型相比,具有运行安全,安装、维修简便,改善工作环境,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节省投资等优点.虽然它在排灌站的建设和改造中刚刚开始运用,但其运行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在水利及市政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关醒凡 《排灌机械》2005,23(2):7-7,10,26,31
试验台:初试试验台-江苏大学闭式模型泵试验台;复试试验台-无锡市锡泵制造有限公司闭式模型泵试验台;终试试验台-天津中水北方公司闭式模型泵试验台;在天津进行的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水泵模型同台试验,全国27个模型参加试验,于2005年1月16日结束。本系列模型以此次试验结果为准,每个模型均有试验结果证书。有关模型技术问题由关醒凡教授负责解释(手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