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从发生条件、传播途径及流行时间和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芝麻茎点枯病的流行规律;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轮作等方面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从种子处理、土壤消毒、杀菌剂对病菌抑制作用测定和农药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主要药剂防治措施。认为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应在以选用抗病品种、科学管理、合理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土壤消毒、种子处理、农药喷施等药剂防治措施的综合防控模式,既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等单位对白车轴草夏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白车轴草夏枯病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菌核形成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28℃;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SA,最适菌核形成的培养基为PDA;最适菌丝生长的碳源为Richard培养基,最适菌核  相似文献   

3.
滇西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鉴定、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腾冲红花油茶(Camellia reticulata f. simpex Sealy)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调查与室内分离、鉴定及接种试验,对腾冲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科)的拟盘多毛孢属茶褐斑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guepini。该菌种在人工针刺接种条件下均能在大棚内表现出典型症状。并将发病叶片再分离,得到同样的病原。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25℃;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20~25℃,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5~30℃,最适28℃。该病菌在pH4~8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5~6,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最适pH5。该菌对生长势弱或有伤口的植株有很强的致病性,并为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学、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番茄叶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茄叶霉病是威胁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为世界病害,可直接导致番茄减产,并严重影响番茄品质。根据国内外关于番茄叶霉病的研究情况,综述了番茄叶霉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菌的形态特征以及适宜菌丝和孢子的生长温度(20~25℃)以及湿度(85%以上)等条件;病害的发生条件和流行规律;不同地区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生产上应选用毛粉802、双抗2号等抗病品种;番茄与病菌之间的作用机制;番茄Cf及ECP等抗病基因的克隆、结构和功能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5.
沙田柚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沙田柚果腐病是近年为害沙田柚柚果的主要病害。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将该病的致病菌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可生长的pH范围为4~11;该菌能有效利用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等7种供试碳源,以果糖最好;能利用甘氨酸、亮氨酸等8种供试氮源,以甘氨酸最适,无法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6.
麻疯树枝枯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麻疯树枝枯病的病原及致病性,笔者通过形态和分子的方法鉴定出麻疯树枝枯病病原菌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查阅分析相关资料发现其是一种新病害,因此采用文字和插图方法对病害进行详细描述。结果表明,引起麻疯树枝枯病的病原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在此基础上完成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病原菌是一种弱致病性真菌,在温度为28~30℃,pH值为6~7,培养基以葡萄糖、蔗糖、酵母粉为营养源的条件下利于病原菌营养生长;在温度为20~30℃,pH值为7,湿度在90%~100%,灭菌水的条件下病原菌孢子都能够正常萌发,其中光照刺激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测定还发现,病原菌对丙唑-多菌灵最敏感,而对苯醚甲环唑、链霉素、百菌清、乙蒜素、丙环唑、环胺类农药不敏感。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表明其非常适合干热河谷地理环境,能够在土壤和枯枝落叶中广泛存在。因此,预测病原菌在干热河谷环境中初侵染接种体数量大,一旦大量寄主受伤,雨水充足病害极易爆发成灾,建议防治病害一方面要消除寄主树势衰弱的诱因,减少病害发生侵染的机会,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相似文献   

7.
蒜薹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从河南新乡发病蒜薹上分离到一株炭疽病菌,依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等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蒜薹炭疽病菌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3~7,最适pH 7。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pH范围为4~7,最适pH 6。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黑暗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本研究是首次报道了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8.
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硝酸钾,p H值为5~12时均生长较好,菌落直径7.55~9.15 cm,菌丝对光暗条件不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菌落直径最大,为7.30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7℃、5 min,最适温度为22℃,菌落直径为7.78 c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96%苯醚甲环唑EC50最低,为0.017 4;其次是98%吡唑醚菌酯,其EC50为0.892 7;其他3种药剂EC50较高,分别是98.4%百菌清EC50为9.959 0;98.5%醚菌酯EC50为18.080 4;98%多菌灵EC50为45.387 7。  相似文献   

9.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 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 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与分生孢子器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SA+1‰酵母膏和PDA+1‰酵母膏。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谷氨酸和精氨酸对病菌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值分别为6~8和7~9。紫外光处理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值7~9;在相对湿度98%以上和水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营养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丹草大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苏丹草大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流行规律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研究了温度、pH、光照、营养条件对苏丹草大斑病菌营养生长的影响及温度、pH、湿度、营养条件对该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苏丹草大斑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pH范围5.0~9.0,最佳为8.0;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在试验的培养基中以PDA+苏丹草种子煎汁是生长最好的.该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0℃;pH范围3.0~9.0;在相对湿度为100%的条件下容易萌发,水滴中更易萌发.1%的葡萄糖液、1%乳糖液、1%蔗糖液及2%苏丹草种子煎汁都能促进孢子萌发,而1%蔗糖液是最适宜该菌孢子萌发的液体环境.生物学特性表明,该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对环境适应力较强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世界粮食生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最具威胁性的真菌病害之一。为了掌握现有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保障马铃薯优产高产,本文简要介绍了马铃薯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归纳了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指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现状,为开发新的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些重要作物拟茎点霉属病原生物学及致病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拟茎点霉属(Phomopsis)是腔孢纲球壳孢科真菌中的一个大属,含有100多个不同的种,可寄生于70多种不同科的植物。该属病原菌地域分布广泛,引起植物的叶枯、枝枯、烂茎、溃疡及果腐等严重病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综述了一些主要作物的拟茎点霉属真菌病害在发生特点、致病症状及特性、生活周期循环、病害生化防控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今后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认为今后应加强从组织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明确其致病机制,鉴定该属的致病特异性,并构建抗病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等为病害安全、高效防控提供基因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防芽孢杆菌防控辣椒疫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辣椒疫病是世界性的土传病害,在辣椒产地普遍存在且危害日趋严重,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在生产中寻找更加高效、环保的生物防治方法与途径,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本文对辣椒疫病的生防芽孢杆菌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菌种来源、筛选方法、菌种鉴定方法、培养发酵方式以及防病机理等方面进行论述,讨论了芽孢杆菌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方式、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对生防芽孢杆菌防控辣椒疫病的试验条件、菌种复配以及菌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松针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且松针堆肥是一种尚未开发且具有潜在价值的生物有机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主要综述了松针的主要成分,以及松针堆肥在生物抗衰老、作物抑菌抗病毒、减少田间地表径流和田间土壤改良方面的潜在价值,并指出目前松针堆肥3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松针堆肥在松针降解方面的研究,松针堆肥堆捂条件控制以及松针堆肥作物适宜配方研究。希望为松针在有机肥方面的开发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水稻纹枯病菌侵染过程及其2 个主要致病因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3 个方面简述了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与比较了两大致病因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的不同致病机制,旨在为水稻纹枯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的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子数量,用佳木斯地区番茄晚疫病植株上分离、纯化的晚疫病病原菌,分别在不同培养基、pH、糖浓度、温度条件下培养,研究番茄晚疫病病原菌菌落生长和产孢子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黑麦培养基最适宜菌落生长及产孢,最适菌落生长pH值为6.0~7.0,最适产孢子pH值为6.5,孢子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培养基中添加蔗糖80 g/L时菌落生长快,产孢量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枣股和枣吊的生长发育规律,在生产中采取对应的技术措施加强枣园管理以提高枣子产量。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统计栽培于延川县红枣主产区的24个枣树品种(系)的枣股粗度和长度,及枣股上枣吊数、枣吊长度、枣吊叶片数、挂果数等农艺性状,结合实验室分析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阐明了枣股长、枣股粗、枣股形态、枣吊长、枣吊叶片数、挂果数与枣股龄的相互关系,揭示出它们的生长发育规律。品种间枣股和枣吊生长的变异大于枣股龄间。提出基于枣股龄基础上的生长发育曲线将枣股生长发育划分为5个时期的标准;基于枣吊的某些生物学性状与有效挂果数的相关系数,首次建立了高产枣树品种选择的综合指数;提供了丰产枣园枣股管理的科学依据和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小麦气传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很大,突发性强、传播快、难以控制。河北省小麦常发性气传病害以小麦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为主。笔者总结了近年来河北省3种常发性气传病害发生概况及危害特点,探讨了3种病害的成因,对国内外3种病害的防控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防控对策,为保障河北省小麦稳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ora infestans引起的毁灭性的真菌病害。四川省是我国马铃薯重要产区之一,也是马铃薯晚疫病重灾区。通过综述近年来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特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特征、马铃薯抗病品种选育和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四川省应加快适应性马铃薯抗病品种筛选;同时对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监测预警技术进行深入研发和有效推广运用,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和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生物性防治技术是农产品储藏保护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防治措施,纵观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的有关研究文献,包括第6,7,8届国际储藏产品保护学术会议(IWCSPP),气调熏蒸学术会(CAF)和国内外有关刊物对生物性防治技术的报道如昆虫性激素、病源微生物、天敌昆虫,抗虫育种等在农产品产前产后保护措施中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的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农产品保护中的热门课题,为此特就国际上生物性防治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并对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