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本研究分别选择沐川县和安岳县作为两区域的样本县,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分层概率抽样(PPS)方法,按3乡镇/县、3行政村/乡镇、5村民小组以上/行政村的标准抽取调查乡镇、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再用间隔法在村民小组内抽取农户(共6乡镇、27村、101村民小组和813户),通过农户问卷和综合分析,从县域和乡镇两个尺度进行两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川中丘陵区(安岳县)和盆地边缘山地(沐川县)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前者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和压力远大于后者。(2)受区位、资源环境、农业结构和非农产业等因素综合作用,在县域尺度上安岳县农村劳动力以省外转移为主,且比以省内转移为主的沐川县转移强度大、女性比重高、转移带来的留守老年/未成年人等社会问题更为突出。(3)资源环境相对一致的安岳县在乡镇尺度上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乡镇间转移强度、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女性比例、省外转移比重、就业行业分散程度等均与乡镇对外联系便捷度、经济条件呈正向变动。而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分异复杂的沐川县,其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受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影响,乡镇间转移劳动力的状况与转移强度差异复杂,但乡镇间转移流向和就业领域差异不大,转移带来的社会问题与转移强度呈正向关联。(4)今后应充分认识和重视安岳县所在的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合理配置的难度和问题。同时,要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分异实际,从县域与乡镇两个尺度因地制宜地促进其流动与合理配置:安岳县应将区域流动与就地转化相结合,并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落后乡镇劳动力转移;而沐川县应逐步向就地转化过渡,着力于有条件乡镇就地转化的探索。此外,实施区域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效联动是两地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2.
高芸  李贺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151-157
本文运用Tobit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即便在惠农、强农的政策体系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建议政府切实贯彻“一号文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既能促进农民外出打工又能增加劳动力在本地转移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相似文献   

3.
黄怡  李秀珠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482-487
根据福建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资料分析表明,农村人口外出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在年龄、性别、从事产业、受教育程度、外出时间和地点等方面显示明显的特征。同时,农村人口外出从业流动对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正面与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合理调剂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对农村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动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与劳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体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本身素质、技能与就业能力提高的需要。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产率、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基本基础建设、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转移者个人与社会对农民入住城市成本的支付能力等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新疆必须坚持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与外部转移相结合,以内部转移为主的方针。在组织、引导农业劳动力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的外部性转移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的能力。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养卉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435-439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农民问题始终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是制约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瓶颈。如何科学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移模式是否选择得当,是影响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了国内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上应采取的模式,以实现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的,从而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调研资料为经验数据,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的制度安排有不同的劳动力转移型态。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与农地承包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经济管理制度三组核心制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现有制度背景框架下,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途径上还主要停留在“兼业型”转移型态,在流动方式上还主要表现为通过亲朋好友带动和自身外出务工的盲目流动。但同时也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市场制度的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在循序优化,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在逐步削弱,政府和民间机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外出务工与在家务农之间的相对经济财富增长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力学原理,构建了务工与务农之间的经济财富增长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外出务工净收益、在家务农净收益、以及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财富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得出当前政府应合理调节务工与务农比价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财富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出务工与在家务农之间的相对经济财富增长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力学原理,构建了务工与务农之间的经济财富增长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外出务工净收益、在家务农净收益、以及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财富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得出当前政府应合理调节务工与务农比价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巩义市农业的基本现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巩义市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全市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43.4%、45.3%和11.3%。地势为“两山夹一川”,耕地面积3.38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32%。全市辖20个镇(街道),292个行政村,总人口7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6.49万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四川省典型的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差异,为乡村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四川丘陵区的平乐镇和高山峡谷区的梭坡乡为研究区,收集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和资料,使用遥感影像和外业调查绘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和变化强度,比较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呈耕地和林地减少、交通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增加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农林地相互转化现象,旅游业、农林产业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2)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丘陵区平乐镇的变化强度大于山地区梭坡乡。四川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宜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等制定农林业、旅游业综合规划,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其视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方向明确了,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各地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尤其是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与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环境条件,都存在巨大差异,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能盲目照搬外地经验,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理清符合当地实情的工作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走具有山区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一、模式竹山县地处川、陕、鄂交界的鄂西北山区、秦巴山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境内以山地为主,仅有少  相似文献   

12.
张家口坝下地区耕地面积约700万亩(包括张家口市),其中低山丘陵区和中山区500万亩,河谷盆地200万亩。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玉米、高粱、豆类和小杂粮,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地,又以莜麦、马铃薯为主,春小麦面积仅10万亩左右,且主要分  相似文献   

13.
聂勇  姜守全 《种子科技》2011,29(11):32-33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地处沅水下游,洞庭湖西岸,属湖积平原。多年来,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繁殖面积一直稳定在2 250亩左右,是南方稻区杂交稻亲本的重要繁殖基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种子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为有效缓解劳动力季节性紧张,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水稻直播生产技术在我场三系亲本繁殖上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资中县位于川中丘陵区,坡台旱地占总耕地面积60%以上,对坡台旱地开发利用程度决定着农村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随着对粮食生产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粮经争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土地垦殖率高、人口稠密、经济薄弱的现实条件下,单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以发展生产是行不通的,而现行的单以粮食作物轮作的种植制度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更不可能促进商品化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在粮食不减产情况下,实施粮、菜、瓜、薯多元结构,增种增收的种植制度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种子世界》2009,(3):53-5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加快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当前要着力抓好抗旱救灾和农田水利建设,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6.
魔芋人工栽培,单产高,受益快,对振兴山区农村经济已显示重要作用,但要发展魔芋生产,必须做好魔芋的贮藏保种工作。我县芋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成功地总结了以下4种保种方法。 就地越冬保种 是指当年不收挖魔芋球茎或根状茎而留在地里自然越冬。具体应抓好如下4点:(1)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很多科研工作者根据各地区资源实际情况,研究创建了多种稻鱼共养循环农业模式,集成了关键技术,并示范推广应用,如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贵州省从江县的“稻-鱼-鸭”等多种循环农业模式,贵州、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以及浙江等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制订了多项农业循环体系标准,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我国“三农”建设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在贵州黔西南山地稻鱼共养循环农业体系还不常见,因此很有必要对贵州山地稻鱼共养循环农业体系模式进行探索,这是一种新型的共养循环农业体系,能解决老百姓的增收问题、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农民就地就业问题,促进农户增收,为农村脱贫致富开辟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湟中县农业部门围绕"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组织实施了《湟中县2011年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夯实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促进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1年湟中县现代农业生产(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共包括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和现代化育苗基地建设两项。1日光节能温室和现代化育苗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应厘清和深入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社会保障的关系,在合理分配土地流转收益,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以土地流转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加强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主导作用,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着重建立健全3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结构的对策中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农田生产效率,基于2017年对成都市郫都区13个乡镇92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分析了郫都区主要的水旱轮作和旱作种植模式的农田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平均农田生产效率为0.793,不同模式农田生产效率排序依次为蔬菜连作或轮作(0.957)、水稻-大蒜(0.847)、水稻-油菜(0.782)、韭菜连作(0.759)、水稻-蔬菜(0.722)、水稻-圆根萝卜(0.689),农田生产效率未达到有效值1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益较低;同时,各模式均存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冗余,水稻-蔬菜、水稻-油菜模式还存在产出不足问题;影响6种模式生产效率的因素均不相同,政策因素对农田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为进一步提高郫都区农田生产效率,建议适度推广农田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各类农业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