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南秦巴山地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效益,基于2001—2014年陕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参考国内外有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选取指标,建立陕南退耕还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利用效益评价模型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对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陕南三市退耕还林效益指数曲线均呈上升趋势,说明退耕还林效益正逐渐、稳定地显现,尤其从2004年开始,退耕还林的效益显现尤为明显,增速加快。汉中、安康、商洛的综合效益较接近且呈现出同步上升的趋势,截至2014年,汉中市退耕效益最高,综合效益指数为0.6630,安康市居中为0.4985,商洛市最低为0.4260。陕南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且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生态效益的评价和核算对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效果至关重要。文章以截止2008年底安定区退耕工程取得的成绩为基础,估算了增加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碳制氧 、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在退耕期间所产生产生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核算后的总生态价值约为260905.12万元,保护水资源价值为74130.60万元, 保育土壤价值为33426.29万元, 固碳制氧价值68122.43万元,净化环境价值为2928.06万元,改善小气候价值10291.34万元,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72006.4万元。。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陕西省吴起县1998年确立了封山退耕的战略,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实施退耕还林后,吴起现有种子植物56科160属235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53科157属232种。中国特有属2个,包含中国特有种2个。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包括了种子植物科的8个分布类型和2个变型,以及种子植物属的14个分布类型和11个变型。温带成分构成了本区系的主体,本区系属于温带性质。同时本区系又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性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8月27日,第25届亚太植保委员会(APPPC)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继今年5月成功举办第39届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议后,我国承办的植物保护领域的又一次国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有效评估土地整治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指导土地整治工作顺利进行,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为研究实例,根据研究地区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3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将每项指标进行赋值,评判出经过土地整治之后的综合效益变化结果。结果表明:(1)规划实施后,该地区生态影响分值为0.2998,经济影响分值为0.5400,社会影响分值为0.1565,综合影响得分为0.9663;(2)本轮规划比规划初始年综合影响分值增加0.1122,说明土地整治对环境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因此,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影响评价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现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9.
九江市人多地少,人均不到一亩耕地,按农业人口平均计算也只有1.13亩。因此,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成为发展九江市农业经济的一项根本策略。为了探讨增加土地报酬途径,引导农民根据现有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需求合理选择种植方式,以达到耕地经营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从1984年冬季作物起,采取市县协作攻关的办法,连续2年对全市农田现行主要耕作制度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0.
陕北淤地坝发展特点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淤地坝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减少人黄泥沙的重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试验示范,70年代-80年代初的推广普及,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的发展建设和90年代中期以来的生态环境示范建设中淤地坝建设的完善提高阶段。陕北地区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艰苦努力下,通过大规模淤地坝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创造条件。根据淤地坝建设的发展现状,基本特点及其效益,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旨在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封育草地为对照,对比分析3种不同退耕还林样地(沙棘林、柠条林、榆树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明显。土壤容重平均值排序:沙棘林(1.17 g/cm 3)<榆树林(1.24 g/cm 3)<柠条林(1.26 g/cm 3)<封育草地(1.61 g/cm 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值排序:沙棘林(55.29%)>榆树林(52.55%)>柠条林(51.93%)>封育草地(38.85%);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排序:沙棘林(3.191%)>柠条林(3.128%)>榆树林(2.804%)>封育草地(2.536%)。退耕还林实施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积极作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沙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青岛地区彩叶树种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丰富青岛地区彩叶植物种类,探索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引种到青岛地区的彩叶树种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的途径。以引种到青岛地区的34种彩叶树种为评价对象,通过2个生长季节的露地栽培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及观赏价值进行观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上述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4 种彩叶树种根据综合评价分值高低共分为4 个级别,Ⅰ级(>4.0)为综合应用价值高的树种,共9种;Ⅱ级(3.5~4.0)为综合应用价值较高的树种,共10 种;Ⅲ级(3.0~3.5)为综合应用价值一般的树种,共11种;Ⅳ级(<3.0)为综合应用价值较低的树种,共4 种。建议综合价值高的树种在青岛市园林景观工程中重点推广应用,本研究首次对青岛地区彩叶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可为合理开发利用彩叶树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摘要:利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99年与2007年两期TM影像数据,并结合当地土地部门的统计材料,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进行研究,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前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客观评价安定区退耕前后的生态环境动态走势。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由1999年占总面积的20.24%降低到2007年占总面积的9.76%,林地面积由22.45%提高到38.86%;农田的主要转化类型为林地和草地,林地的主要转化类型为草地,草地的主要转化类型由低覆盖型向高覆盖型转变。本研究初步实现了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旨在为黄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调查及动态监测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旨在了解陕北黄土区枣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性以及林地土壤结构,以期为今后陕北黄土区枣林营造、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陕北黄土区神木市马镇乡枣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环刀浸水法对其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通过对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大小为草地>山地枣林>杏树林;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大小为杏树林>山地枣林>草地;(2)研究区不同林龄河滩枣林土壤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20年生的河滩枣林持水性方面要较近100年生的河滩枣林好,但是20年生的河滩枣林土壤结构要较近100年生的河滩枣林差;(3)研究区山地枣林与河滩枣林土壤持水性和孔隙度呈显著差异(P<0.05),土壤容重则差异不显著(P>0.05);山地枣林与河滩枣林的土壤含水量都在60~100 cm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是10.38%和19.65%。陕北黄土区枣林土壤物理性质和结构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本文在系统调查环京津贫困地区31县退耕、贫困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退耕与贫困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退耕工程的实施没有加重该区域农村居民的贫困程度,但也未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贫困的解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文章进而建议在退耕工程已取得生态成效的基础上,将退耕成果的巩固和和反贫困措施相结合;,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切花多头菊品质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浙江地区种植的切花多头菊品种,根据切花菊评价标准和菊花DUS测试技术,对11个品种的12个田间性状进行观察测量和评分,利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标准层4个因素进行权重排序,花部特征的权重值最大,其他依次为整体感、光感周期和瓶插期及叶部特征,表明花部特征对于切花菊的综合评价影响最大,而叶部特征对其影响最小。对目标层的12个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赋值,其中花色、花型、花朵数和株高相对于其他性状的权重大,说明其对切花多头菊品质影响最大。最终筛选出4个优良品种,分别为‘罗西梅红’、‘罗西黄’、‘绿橄榄’、‘斯奈’。 相似文献
17.
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文山县为例,分析其2000~2008年间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近8年来,文山县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点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荒草地及裸地等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减少;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较为明显,林地面积有所增加,部分陡坡耕地得以实现生态退耕,但也有部分良田好地被生态退耕而转为林地、园地和荒草地,且退耕总量主要是<25°缓坡耕地,与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显著不符。尤其应当看到的是,林地的增加量和增幅远远低于耕地的增加量和增幅,同时,一边实施生态退耕、一边又毁林开垦、且毁林开垦量明显大于生态退耕量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勇跃村村屯建设规划前后土地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通过计量分析对比黑龙江省勇跃村村屯总体规划前后土地利用的集约情况,进而提高勇跃村土地集约利用度。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收集资料的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勇跃村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因素的权重,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统计分析勇跃村规划前、近期规划、规划后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勇跃村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规划前为39.05,近期规划为38.27,规划后为61.58。最后,为提高勇跃村土地集约利用度,提出了因地制宜、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编制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新农村各类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农村存在的闲散地等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