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媒螺旋体病。目前,已有19个国家发现该病流行。我国在山东、新疆、安徽、黑龙江等省区也发现了莱姆病患者。 以前认为蜱虫是莱姆病的主要传播者,近来,临床研究人员又发现狗和蝇类也能携带伯氏疏螺旋体而传播该病,而且狗感染伯氏螺旋体的的危险性更大。当携带伯氏螺旋体的蜱叮咬人时,寄生在蜱体内  相似文献   

2.
根据已有的伯氏疏螺旋体鞭毛基因序列,设计两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该基因,并获得基因全长序列,大小为1 008 bp。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所获得的伯氏疏螺旋体鞭毛基因序列和拟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编码33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35.7 ku,等电点为5.53,具有多个抗原表位序列,其中编码主要抗原位点的片段位于中央区段,该中央区段还具有伯氏疏螺旋体种的保守性。伯氏疏螺旋体鞭毛基因中央区段编码蛋白既是主要的抗原位点又具有保守性,理论上可作为莱姆病的诊断抗原。本文为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一种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来快速、特异地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根据GenBank发表的伯氏疏螺旋体16SrRNA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比对,选取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MGB探针,并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分别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钩端螺旋体进行扩增;构建伯氏疏螺旋体标准株16SrRNA基因片段阳性质粒,10倍系列稀释后进行real-time PCR扩增,测定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可见:仅伯氏疏螺旋体出现阳性扩增,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钩端螺旋体扩增均为阴性;该方法对阳性质粒的检测限约为100 copies/μL。应用该方法对新疆地区的100份蜱DNA样本进行检测,发现7份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良好的敏感性,为今后伯氏疏螺旋体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北疆地区硬蜱携带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现状,选择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设计嵌套式引物,建立了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伯氏疏螺旋体套式PCR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2018—2019年在新疆北疆6个地区采集的硬蜱进行伯氏疏螺旋体带菌率检测。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总阳性率为15.17%(81/534),其中青河县阳性率最高,达23.64%(26/110)。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及重视北疆地区莱姆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牡丹江地区野生鹿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2019年6月间在牡丹江海林市采集20份野生鹿血标本,应用普通PCR对鹿血标本进行5S-23S基因片段的扩增和测序,并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的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检出7份阳性样本,阳性率为35%,序列分析发现伯氏疏螺旋体在有2个基因型,分别是Borreliella afzelii和Borreliella garinii.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生鹿存在伯氏疏螺旋体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我国已有的4种蜱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情况,以进一步阐明莱姆病在中国的分布与流行状况。本研究通过筛选扩增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OspA)基因片段的通用引物,获得1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用于检测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PCR方法,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07 bp。该方法可检测出10 pg的阿氏疏螺旋体(Ba)、1 pg的伽氏疏螺旋体(Bg)和0.01 pg的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b)的3种不同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的OspA基因组DNA,表明其敏感性较好,适用于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状况的调查。本研究从我国7个省采集到的667只蜱,进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类鉴定表明这些蜱分属革蜱属、血蜱属、牛蜱属和扇头蜱属。PCR检测所获数据表明它们的感染率分别为4%(10/264)、6%(11/137)、31.4%(59/185)和31%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新疆北疆地区鼠类伯氏疏螺旋体携带情况及其基因型分布特征,2021年1—9月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塔城地区乌苏市巴音沟,采集147只野生鼠类的肾脏和膀胱组织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方法,检测鼠类中的伯氏疏螺旋体携带情况;以伯氏疏螺旋体5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巢式 PCR检测,对检出的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确定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在147份鼠类样本中,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方法检测,分别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样本11份和13份,阳性率分别为7.48%和8.84%;13份巢式PCR阳性样本中,吉木萨尔县检出1份,新源县检出1份,乌苏市检出11份,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Borreliella garinii、Borreliella bavariensis为主要致病基因型。结果表明,北疆地区鼠类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自然感染,有传播给家畜及人群的风险,应加强该病原体检测和莱姆病防控。  相似文献   

8.
1兔疏螺旋体病 疏螺旋体病亦称莱姆病,是由经蜱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以叮咬性皮损、发热、心肌炎、脑炎和关节肿胀疼痛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7,(11):2151-2155
为了解吉林省四平市周边地区伯氏疏螺旋体流行情况,本试验于2017年5-7月分别采集四平市周边地区蜱虫样品共25份。通过筛选扩增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C(OspC)基因片段的通用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用于检测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PCR方法。从25份样品中分离到8份阳性样品(阳性率约为32%),经过测序比对发现其基因型均为Borrelia burgdorferi;并以分离到的Borrelia burgdorferi DNA为模板,PCR扩增OspC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30a-OspC,以IPTG诱导蛋白表达,为建立伯氏疏螺旋体ELISA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动物莱姆疏螺旋体病研究进展邱昌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730046)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性传染病,又叫莱拇病(Lymedisease)或莱姆关节炎(Lymearthri...  相似文献   

11.
李希强 《动物保健》2009,(10):43-46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1984年Johnson根据其基因型和表型特征,认为该螺旋体是一个新种,命名为伯格多弗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12.
李希强 《兽医导刊》2009,(10):43-46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1984年Johnson根据其基因型和表型特征,认为该螺旋体是一个新种,命名为伯格多弗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13.
莱姆病(lymedisease)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以蜱作为传播媒介,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有慢性游走性红斑(ECA),同时伴随发热多汗、头疼、颈强直、肌疼、关节疼等症状。通过对该病的现状的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开展有关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了甘肃地区伯氏疏螺旋体和国际标准株B31的鞭毛基因,发现甘肃不同宿主的2株伯氏疏螺旋体的鞭毛基因是一致的,属间一型螺旋体,而与B31株明显不同,证明甘肃地区分离株与B31株在鞭毛基因上不属同一型螺旋体。  相似文献   

15.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16.
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以蜱作传播媒介,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e,Bb)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蜱传性疾病--莱姆病螺旋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莱姆病是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病,在我国北方各省广泛流行,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可使皮肤、心脏、关节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受损。本文综述了莱姆病螺旋体的形态、种下分类、生化特征、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蜱及蜱传病的防控新策略,了解病原与媒介硬蜱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后对长角血蜱4个功能基因的转录影响进行了研究。将不同浓度梯度的伯氏疏螺旋体显微注射到长角血蜱体内,分不同的时间段提取蜱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蜱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对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HLcyst-1)、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3(HLcyst-3)、卵泡抑素(FRP)、凝血酶抑制剂(Hemalin)4个功能基因的转录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存在时间和剂量相关性,感染后第4天显著诱导了长角血蜱HLcyst-1基因的表达,抑制了Hemalin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9.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  相似文献   

20.
吴代圣 《内蒙古畜牧科学》2010,(11):171-171,177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蜱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分布广泛,能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对莱姆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