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引发剂对黄檗种子休眠解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艳芳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2):209-216
黄檗种子具休眠特性,且休眠程度因种子产地和年份不同有较大差异,常规低温层积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在实际生产中效果不甚理想。为了解决黄檗种子的萌发率低的问题,探究最有效的打破种子休眠方式,采用了各种化学引发剂浸种处理,以及协同4℃或8℃低温层积处理。结果表明,NAA、6-BA、KNO3、PEG6000溶液浸种可部分解除种子的休眠,并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用引发剂溶液浸种后4℃层积30天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其中GA3(1000 mg/L)、NAA(80 mg/L)、6-BA(400 mg/L)、KNO3(1.0%)、PEG6000(20 g/L)溶液浸种后4℃层积30天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分别将黄檗种子发芽率分别从11.50%升高到91.00%、94.00%、97.00%、94.50%、83.00%。引发剂可有效打破黄檗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并能缩短低温层积时间。  相似文献   

2.
水芹种子休眠生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水芹种子的萌发试验及对水芹种子进行多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水芹种子发芽率低,存在着休眠。但种皮障碍、胚的生理休眠不是水芹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发芽抑制物质可能是引起水芹种子深休眠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种子吸涨试验、种子浸提液对萝卜种子萌发的抑制试验以及不同贮藏期种子的萌发试验,来探寻藏茴香种子休眠的原因。结果表明:藏茴香种子休眠与种皮的机械阻力无关;种子中存在的内源抑制物质和后熟作用是造成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藏茴香种子的内源抑制物质,在35℃条件下的水浸提液对萝卜抑制活性最强,25℃下最弱;并且在同一温度下的抑制活性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而减弱。藏茴香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逐渐提高,贮藏到18个月时,种子的发芽率达到61.3%。  相似文献   

4.
肉苁蓉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深入了解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的寄生生长特性,对其种子的休眠及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整体透明法观察了种胚的发育情况;TTC法测定了种子活力;物理方法(水泡、变温、层积等)和化学方法(激素、独脚金酚化学合成类似物GR24、中草药、白刺根、寄主梭梭根的浸提液等)分别对种子进行萌发诱导处理,观察促进萌发情况。结果表明,肉苁蓉种子较小,千粒重仅为0.096g,成熟的种子胚发育不完全,萌发前后始终处于球形胚阶段。具有活力的种子占25.3%。采用室温水处理30d,并以GA3(0.5μg/ml)培养种子,在恒温25℃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可这16.7%。部分中草药、白刺根的浸提液对肉苁蓉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GR24、寄主梭梭根浸提液对肉苁蓉种子萌发没有促进作用。试验结果证实,肉苁蓉种子存在休眠现象,种子萌发的启动,除了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后熟过程,必须有来自寄主根系的某种萌发刺激信号。肉苁蓉种子的休眠及萌发特性和非寄生植物及一些寄生植物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5.
以当年采收的芡实种子为材料,采用低温处理、激素处理、浓H2SO4处理、机械处理等不同的方法,探索芡实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激素处理、浓H2SO4处理、机械处理等均不能解除芡实种子的休眠,而低温处理可以有效解除芡实种子的休眠,促进其萌发,说明芡实种子在脱离母体后仍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生理后熟,其休眠是一种后熟休眠,低温处理可以促进其后熟休眠解除。  相似文献   

6.
拟巫山淫羊藿种子休眠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掌握拟巫山淫羊藿种子的休眠特性并筛选有效的打破休眠的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处理,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胚是否萌动、胚开始萌动所需时间、胚生长和发芽情况。结果表明:拟巫山淫羊藿种子休眠属形态生理休眠(MPD),先暖温(15℃左右)后低温(4℃)、赤霉素处理加低温这两种方法可有效打破其休眠,发芽率皆大于80%;且拟巫山淫羊藿种子休眠可能含形态休眠(MD)和2种类型的生理休眠(PD):暖温(15℃左右)处理有助于解除第1种PD,这样胚才能萌动(胚萌动率高)并生长,单独4℃、27℃处理,胚萌动率极低,分别为20%、6.7%;低温(4℃)能解除MD;而完成形态后熟的种子只有继续低温才能解除第2种PD而萌发,未经过低温的处理组发芽率皆为0%。GA3可以替代最初的暖温破除第一种类型的PD。  相似文献   

7.
以黄檗幼嫩的茎尖和茎段为材料建立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进行黄檗的组培快繁,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黄檗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75%的酒精消毒8 s+0.1%HgCl2消毒4 min对外植体消毒效果最好;以6-BA 0.7 mg/L+NAA 1.0 mg/L的MS培养基对黄檗茎段的诱导效果最好;以NAA浓度为0.7 mg/L的MS培养基生根效果最好;黄檗组培苗在培养30 d后进行转培对黄檗组培苗的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8.
不同试剂浸种对黄瓜种子休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瑞温 《种子科技》2007,25(2):48-49
通过对不同瓜龄、采种后不同完熟程度的黄瓜种子进行发芽率试验,测试黄瓜种子休眠期。认为果龄在20~30天的种瓜在后熟一周的情况下,休眠期在32~35天左右。黄瓜种子通常在花谢后50~60天达到完熟。适当浓度下的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能有效打破黄瓜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9.
黄檗玉针茶是江西省重新恢复生产的历史贡茶——黄檗茶的一种,为促进其标准化生产,开展了黄檗玉针茶做形工艺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做形条件对黄檗玉针茶品质的影响,优化出做形工艺技术。结果表明,以做形叶含水量为30%时,有利于黄檗玉针茶品质的形成;黄檗玉针茶最佳做形条件是做形温度为120℃、做形叶量为45 g/槽、做形时间为20~25 min,这将促进黄檗茶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接种试验,研究VA菌根对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1年生实生苗的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VA菌根可明显提高黄檗幼苗的抗性指标。可溶性糖含量随着侵染率的增加而增大,并能促进黄檗叶片中可溶性糖向根系中转移,游离脯氨酸和MDA含量逐渐降低,呼吸酶活性和保护酶活性增强。接种Glomus diaphanum的苗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CAT活性及POD活性变化最为明显,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为0.5736%,叶片脯氨酸含量为16.27 μg/g,叶片CAT活性为0.3186 mg/(g?min),叶片POD活性为258.32 u/(g?min)。接种G. mosseae对黄檗苗木MDA含量、呼吸酶活性及SOD活性影响最大,叶片MDA含量为0.0119 μmol/g,叶片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为0.2714 mg/(g?min),叶片多酚氧化酶活性为0.3487 mg/(g?min),叶片SOD活性为274.18 u/(g?FW)。  相似文献   

11.
以黄檗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生长素NAA、2,4-D、细胞分裂素6-BA以及二类不同植物激素组合对黄檗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使用6-BA不能诱导出黄檗叶片的愈伤组织,单独使用NAA和2,4-D 对愈伤诱导率不高,最高分别是53.33%和73.33%且愈伤质量差。当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配合使用时,以BA 1.5 mg/L+ 2,4-D 2.0 mg/L激素组合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100%,生长最旺盛。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黄檗为严格的雌雄异株植物,但本研究首次发现自然界存在两性植株.为了研究两性植株的有性繁殖能力,以两性植株为试材,雌株和雄株为对照,对两性植株性器官形态和繁殖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2年对5000余朵花的研究发现:(1)两性植株的花粉和柱头与雄株和雌株在形态和发育上没有差异,花粉的萌发率在23%以上,与雄株花粉基本一...  相似文献   

13.
以黄檗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颜色滤光膜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生物碱(小檗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含量的影响。将接种到MS+1.5 mg/L BA+0.5 mg/L NAA+20 g/L葡萄糖培养基上的茎段置于不同条件下培养,20天后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并取样用于生物量测量及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种处理条件下外植体均100%的诱导了愈伤组织,但不同处理对外植体状态、愈伤组织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对照、蓝膜处理下诱导的愈伤组织较疏松、颜色鲜艳、生长旺盛,而红膜、绿膜和黄膜则诱导出较少愈伤组织且呈老化状态。进一步研究表明,对照和蓝膜处理下3种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实验表明,对照和蓝膜对愈伤组织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积累效果最好,黄膜次之,绿膜和红膜最差。  相似文献   

14.
增补UV-B辐射对药用植物黄檗幼苗生长及光合生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紫外辐射对药用植物生长和光合生理影响机制,[方法]通过设置三个实验处理对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幼苗进行40d的增补UV-B辐射处理,对照组(CK组)自然光照、T1组为自然光照下增补UV-B辐射强度为3.26 μw.cm-2.nm-1,T2组为自然光照下增补UV-B辐射强度为9.78 μw.cm-2.nm-1。[结果]结果表明黄檗幼苗在增补UV-B辐射处理后,与对照相比,不同辐射强度下单株生物量增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根冠比则显著降低(P<0.05),并且二者随辐射强度增大均减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并随辐射强度升高而降低;叶绿素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0)、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随UV-B辐射强度增大而降低(P<0.05),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在低UV-B辐射强度下升高,随辐射强度增大而又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等光合色素含量均随增补UV-B辐射强度增大而降低。[结论]说明UV-B辐射处理抑制了黄檗幼苗的生长,降低了光合色素的含量和PSⅡ反应中心传递电子的能力,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并且上述作用均具有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黑龙江省农家桑树的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源钙浸种、提高温度和光照等对解除桑树种子次生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25℃)条件下,25 mmol/L CaCl2浸种24 h,可提高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其中,未休眠桑树种子的发芽率由81%提高到97%,次生休眠的桑树种子的发芽率由16%提高到44%.在25 mmol/L CaCl2浸种基础上进行不同温度(25,28,30,35,37℃)处理,以及相同温度下照光和遮光处理,进一步探讨次生休眠的桑树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的响应.结果表明,次生休眠的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5℃温度处理的发芽率达到最高,可达90%左右,说明提高温度是解除桑树种子的次生休眠的有效方法.桑树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且照光对桑树种子的根长和茎长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实生桑种子次生休眠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玉娜  张立军  马积彪  林凤 《种子》2007,26(4):24-26
从种皮透性、胚的发育、是否存在萌发抑制物等方面,对产于黑龙江省的实生桑种子休眠原因进行了研究,初步认为,胚的生理性休眠是实生桑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棉花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种子的休眠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用5个不同类型的品种在鲁西南和鲁西北两个不同生态棉区试验,并根据棉花生长进程分期收获种子,进行室内发芽试验,根据种子发芽和新鲜不发芽种子比率研究棉花种子休眠特点。结果表明:多雨高湿条件下生产的种子休眠程度深;Bt抗虫棉比非抗虫棉种子休眠程度深;9月10日前和10月10日后收获的种子比期间收获的种子休眠程度深;晚发型抗虫棉比常规抗虫棉种子休眠程度深;抗虫杂交棉和常规抗虫棉种子的休眠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18.
赤霉素和低温打破牡丹上胚轴休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和物理手段处理已生根“凤丹白”牡丹种子,均能打破牡丹种子的上胚轴休眠。200mg/LGA,浸泡已生根牡丹种子2h,其发芽率达90.1%,发芽时间缩短为45d;4℃低温处理已生根牡丹种子20d,发芽率可达70.0%,发芽时间缩短为70d。而大田对照牡丹种子发芽率仅为52.0%,发芽时间长达19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