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有显著差异的4个粳稻品种,通过盆栽试验对水稻灌浆成熟期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变化及其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随灌浆进程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抽穗15 d以前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大于蛋白质含量低的品种,而以后与之相反;灌浆前期,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味度值、最高黏度、崩解值间呈负相关,灌浆中、后期呈正相关,而与籽粒最终蛋白质含量和黏滞峰消减值在灌浆前期呈正相关,灌浆中、后期呈负相关,而且相关程度随灌浆时段而发生变化;抽穗后15~20 d是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味度值、RVA谱特性间的相关性质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2.
橡胶种子不同萌发期几种酶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橡胶种子在萌发进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其电泳图谱,以及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图谱的变化。结果表明:(1)子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种子萌发的进展而逐渐升高,其他部位的则下降,不同部位及不同萌发期的可溶性蛋白质图谱的主要谱带基本不变,而弱谱带随部位及萌发期有较大的变化。(2)在贮藏期胚轴有较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胚乳在各不同萌发期基本上不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他部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随萌发的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具有不同HMW麦谷蛋白亚基(分别受IB和ID染色体控制)的四种组合类型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分析了稀、密两种种植条件下的粉质仪稳定时间和沉降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密植对具有7+9、5+10谱带材料的稳定时间影响最大,7+8、2+12、7+8、5+10谱带的材料次之,7+9、2+12谱带材料最小。密植可以使一些材料稳定时间增加,尤以具有7+9、5+10和7+8、2+12谱带两类材料为甚;2)密植条件下沉降值呈下降趋势,具有7+8谱带两类材料下降幅度较大;3)密度变化对具有1B、1D染色体上不同谱带组合类型材料面筋质和量的影响方式不同;4)稳定时间与沉降值的相关显著性与SDS—PAGE谱带类型有关。这些结论对优质麦选育和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HMW麦谷蛋白亚基小麦品质对密度反应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连发 《麦类作物》1997,17(4):27-30
本试验以具有不同HMW麦谷蛋白亚基的四种组合类型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分析了稀、密两种种植条件下的粉质仪和沉降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密植对具有7+9、5+10谱带材料的稳定时间影响最大,7+8、2+12、7+8、5+10谱带的材料次之,7+9、2+12谱带材料最小。密植可以使一些材料稳定时间增加,尤以具有7+9、5+10和7+8、2+12谱带两类材料为甚;(2)密植条件下沉降值呈下降趋势,具有  相似文献   

5.
大豆锈病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甫华  谈宇俊 《大豆科学》1997,16(2):107-1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大豆锈病不同严重度、离病斑中心不同距离,以及抗感锈病不同品种接种后病程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关系,结果表明:发病不同严重度(I ̄Ⅲ级)比对照(未接种0级)酶谱带多1 ̄2条,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Ⅱ级〉I级〉Ⅲ级〉0级;离病斑中心越近酶带越多,且酶活性越强;随着接种时间的推迟(0 ̄32小时)过氧化物酶带数增多,酶活性增强;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接种后相同时间进行比较,抗病品种比感  相似文献   

6.
以水稻1103S和亲本8902S为材料,研究其降温条件下植株间断失绿性状表达过程中叶绿体蛋白谱带,蛋白质含量与蛋白酶活性,光合作用变化,结果表明:在降温条件下,随性状表达1103S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素a/b值上升,在叶绿体蛋白质谱带中,20KD,25KD,50KD等主带含量减少,从同一叶片性状表达的绿区与黄区叶绿体蛋白质比较,黄区缺少18KD,这说明同一叶片不同区域叶绿体蛋白质低温反应不同,从  相似文献   

7.
大豆胞囊线虫成熟后以胞囊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并由白色逐渐变成褐色。对白色胞囊和褐色胞囊的孵化率以及几种代谢物质(总糖,糖原,海藻糖,甘油,蛋白质,酯酶,海藻糖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褐色胞囊的孵化率明显比白色胞囊的低;褐色胞囊内的糖原、蛋白质含量较低,酯酶活性较小,但是总糖,海藻糖含量较高,海藻糖酶活性较高,说明褐色胞囊内卵的滞育率较高,其代谢物质中海藻糖和糖原之间可能存在活跃的相互转化;SDS—PAGE蛋白图谱中白色胞囊和褐色胞囊的谱带分别为15和10条,白色胞囊比褐色胞囊多116.6,79.1,68.2,64.3和60.5KDa等5条谱带;酯酶电泳图谱中白色胞囊和褐色胞囊的谱带分别为3和6条,褐色胞囊比白色胞囊多Esr^0.63、Esr^0.75、Esr^0.81等3条谱带。说明新形成的白色胞囊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在胞囊褐化的过程中,蛋白质含量下降,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增强。褐色胞囊内卵的孵化率低可能与这些物质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开花至鼓粒期干旱对大豆籽粒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大豆在开花、结荚及鼓粒期干旱,蛋白质含量均上升,脂肪含量及脂肪蛋白总量则下降,以鼓粒期干旱的变化为最显著;荚期干旱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18:1)含量的提高与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16:0)含量的降低均极显著,亚麻酸含量亦下降。  相似文献   

9.
妃子笑与鹅蛋荔枝花芽分化期间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妃子笑和鹅蛋荔枝在花芽分化期间内源赤霉素(GA3)、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和生长素(IAA)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整个荔枝花序分化过程中内源GA,的含量不断的下降;在嵛期内源ABA的含量下降、中期上升和后期下降;前期内源ZR的含量下降而后上升;前期内源IAA的含量不断的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10.
钙对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以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为衰老的生理指标,研究了不同pH、Ca2+对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pH影响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最适pH为6.0;此条件下的Ca2+浓度为0.01~20.00mmol/l,低浓度的Ca2+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随着Ca2+浓度升高,则作用减弱;最适浓度为0.1mmol/l。Ca2+能延缓杂交水稻叶片的衰老,主要原因是由于Ca2+能提高叶片中活性氧防御酶的活性,降低活性氧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3个品种洋桔梗为材料,研究洋桔梗切花花瓣衰老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MCP(1-Methylcyclopropene,1-甲基环丙烯)在延缓切花衰老,提高观赏品质方面有良好的作用;ETP(乙烯利)促进了蛋白质的分解,缩短了瓶插寿命。切花衰老过程中,蛋白质的组分和含量都发生变化,有些蛋白质始终保持不变,如69.31、49.35、42.82、29.75ku四条谱带是始终存在;大部分蛋白质分解消失,如98.90、55.66、37.53、27.85、25.63、23.62、19.85、16.74ku等谱带到瓶插后期基本消失;瓶插早期没有的谱带,在瓶插的第2阶段和第3阶段出现,到第4阶段和第5阶段又消失,如90.90~118.45ku间的谱带、90.47~66.10ku间的谱带、45.47ku的谱带、42.81~29.75ku间的谱带、24.93ku的谱带、19.85ku的谱带、16.74ku的谱带等;而52.93、30.11ku的谱带后期出现,可能这些蛋白的变化与衰老有关。3个不同品种洋桔梗其蛋白组分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大豆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特点及早世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5个亲本配制了3个杂交组合,研究其杂种后代F2-F4代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的特点及早世代分组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1)大豆蛋白质含量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显性效应。(2)相关分析显示,中亲与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3)蛋白质含量总的变异趋势是:组合间>家系间>家系内单株间;(4)在大豆杂交组合的早世代对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选择是有效的,而在F2的选择较在以后世代中选择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陈新  朱成松 《大豆科学》1997,16(4):328-333
利用5个亲本配制的3个杂交组合,研究共杂种后代F2-F4代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的特点及早世代分组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1)大豆蛋白质含量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显性效应。(2)相关分析显示,中亲怀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3)蛋白质含量的变异趋势是:组合间>家系间>家系内株间;(4)在大豆杂交组合的早世代对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选  相似文献   

14.
用6-苄氨基嘌呤预处理花生种子,促使了种子活力指数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质电泳谱带数及分布无变化。用脱落酸预处理花生种子,促使了种子活力指数下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质电泳谱带数减少,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及分布无变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花生健康植株苗期叶片内的过氧化物酶(POD)相当稳定;接种条纹病毒后POD活性显著提高,两周内出现两个酶活性高峰,第一个酶活性高峰主要是由接种时造成的机械损伤所致;而第二个酶活性高峰与PStV的侵染直接有关。第二个酶活性高峰出现的同时,POD同工酶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的1条迁移率为0.38的谱带变弱消失,而出现了4条清晰的新带  相似文献   

16.
以橡胶树93-114、RRIM600品系幼苗的叶片为材料,以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的酶谱带数量与活性的动态变化为依据,系统研究它们对低温、变温以及多效哇(PP_(333))的效应,结果表明,室温下2个品系之间同工酶谱带数量均不同;RRIM600品系比93-114品系敏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比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敏感。比较不同条件下诱导呈现的新的同工酶带,发现PP_(333)在常温下诱导呈现的新的同工酶谱带,与低温、变温条件下所呈现的新的同工酶谱带的位置(Rf值)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结果表明:1.杂种种子吸水快,水解(脂肪)酶活性强;2.杂种根系伤流量大,合成氨基酸量显著高于亲本;3.杂种光合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但光合速率与亲本差异不显著;4.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及强度与杂种优势有较密切的关系,出现互补或杂种酶带的组合,杂种的产量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麦酯酶同工酶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分析了502份栽培大麦和23份西藏野生大麦,结果如下:(1)栽培大麦共出现44条谱带,分15组45种带型,西藏野生大麦共7种带型;(2)酯酶同工酶的地理分布表明,具有相同或相近带型的品种分布与大麦生态区划和基因传播关系密切;(3)大多数西藏栽培大麦品种都有与西藏野生大麦相同的谱带,这条带除了在云南栽培大麦中发现外,其他栽培大麦品种中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19.
 选用蒸煮食味品质不同的3个粳稻品种,利用温室高温和自然常温,研究了灌浆成熟期温度对水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成熟期高温条件下,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味度值降低,劣质品种提高或降低的程度大于优质品种;RVA谱特性对灌浆成熟期温度的反应因品种和特性而异;灌浆过程中,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淀粉分支酶活性随灌浆进程,酶活性逐渐增加,达到峰值以后,酶活性又逐渐下降,呈单峰曲线,但不同品种酶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和同一时期的酶活性大小有差异;ADPG焦磷酸化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的活性表现对温度的影响反应较为迟钝,而淀粉分支酶活性表现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温度过高过低都降低该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硫酸铝和硫酸酸化拟建茶园土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德贤  袁芳亭 《茶叶科学》1996,16(2):111-114
用Al2(SO4)3和H2SO4作为酸化剂对拟植茶园的中偏碱性土壤进行土壤酸化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酸化剂均能迅速酸化土壤,Al2(SO4)3的酸化效果高于H2SO4,前者能使土壤pH值明显下降,交换性酸总量显著上升。经淋洗后,交换性钙、镁含量明显下降,交换性钾、锰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