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健康的香蕉根组织内分离获得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BEB9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鉴定该菌为劳尔氏菌(Ralstonia sp.)。铁载体检测结果发现,该菌株属于极高产铁载体菌株。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62.52%,并对香蕉植株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木质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海南省乐东、三亚和儋州等市县采集的23份土样中粗筛获得186株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11株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菌株,经进一步筛选获得纤维素酶高产菌和木质素酶高产菌各2株,编号分别为12—4、3—5、6—1和3—3。在以香蕉茎叶粉为主要基质的培养基中30℃、120r/min振荡培养5d,12—4和3—5分解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酶活分别达到979U和226U,分解滤纸(FP)的酶活分别为46.4U和15.1U,6—1和3—3的木质素酶活分别为32.8U和16.4U。经初步鉴定,这些菌株分别属于Trichodermasp.,Penicillumsp.,Streptomycesflavus和ChoanephoraCurreysp.,可用于发酵香蕉茎叶生产饲料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广西南宁市采集香蕉棒孢霉叶斑病样本,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其为香蕉叶斑病的病原菌。该菌的形态特征在分离培养前后变化较大,自然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均较短,经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后显著变长,培养后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与前人对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描述一致。根据形态特征及rDNA-ITS区序列比对结果,确定该病原菌株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  相似文献   

4.
从表现枯萎病症状的大蕉球茎病组织中获得10株分离物,采用形态学分类方法将这些分离物鉴定为尖孢镰刀菌.利用分离物DJ1的rDNA-ITS区序列和IGS序列开展的系统发育分析迸一步确定DJ1为尖孢镰刀菌.对不同香蕉品系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DJ1对粉蕉(Musa sp.ABB)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特威(Musa sp.AAA)、巴西蕉(Musa sp.AAA)和泰蕉(Musa sp.AAA),对皇帝蕉(Musa sp.AA)的致病性较弱,根据DJ1的寄主范围确定DJ1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生理4号小种.对IGS序列的进一步比对分析表明DJ1不属于热带4号生理小种菌株.这些结果为大蕉枯萎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测定10株分离自广东省不同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生理小种菌株在PDA、Komada改良培养基、粉蕉组织浸提液培养基和香蕉组织浸提液培养基上的形态、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等特性差异不明显,不能依据这些特性区分1号和4号生理小种;但在康乃馨叶片琼脂(Carnation leaf agar,CLA)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形态具有明显差异,4号生理小种的菌株产生典型的尖镰刀状大孢子,孢子多6个隔,长约(36.80±5.33)~(44.93±4.80)μm,宽约(3.40±0.20)~(4.27±0.25)μm,占总孢子数的比例较大,为(40.87±9.67)%~(62.50±7.84)%,而1号生理小种个体产生的大型孢子前端钝圆,弯曲程度低,多4个隔,孢子长约(22.31±3.89)~(25.01±6.16)μm,宽约(3.42±0.23)~(3.90±0.24)μm,占总孢子数的比例很小,为(2.55±1.95)%~(4.50±1.76)%。  相似文献   

6.
香蕉枯萎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及其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表现出枯萎病症状的香蕉和粉蕉组织中分离获得的13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不同菌株对香蕉(巴西蕉)和粉蕉(广粉一号)的致病力以及在不同培养液中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和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香蕉和粉蕉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菌株产细胞降解酶活性与相应菌株侵染引起的寄主病情指数无相关性,产镰刀菌酸的含量与寄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6)。认为香蕉枯萎病菌菌株间产镰刀菌酸能力的不同是导致其致病力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培养基营养成分对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香蕉枯萎病发病株病组织的分离、纯化,得到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E.F.Smith)Snyder et Hansen].该病原菌在不同pH值培养基上培养4 d后,发现尖孢镰刀菌菌落在pH值4.0~9.0范围内均可生长,pH值为6.0~7.0时最适,菌落直径平均在3.7~3.9 cm之间.尖孢镰刀菌在不例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培养,结果表明,N源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影响大于C源.生长到第6天时,全糖型培养基产孢量最大,且小型分生孢子的产孢量也最大,可使香蕉苗发病率达到100%.而大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佳培养基为低氮型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利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采集自香蕉的13株镰刀菌包括18S rDNA部分序列、ITS1-5.8S-ITS2全部序列和28S rDNA部分序列的片段,通过BLAST序列比对分析,确定13株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最大简约法,以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EU151490)]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GQ376116)]为外群,将13株菌的序列与BLAST检索获得的尖镰孢古巴专化型(F.oxysporum f.sp.Cubense)相应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3株菌与NCBI登录的4个尖镰孢古巴专化型菌株一起被分成3个亚群,亚群聚类结果与回接鉴定结果及文献报道的生理小种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一株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链霉菌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温泉中分离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有强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HW1,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并对该菌株和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在土壤中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共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其在PDA培养基上,内生菌丝无横隔、不断裂;孢子圆形,簇聚在气生菌丝上。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开始为白色,培养成熟后,气丝逐渐由白色变灰,最后因为产生孢子变为褐色,并可产黄色可溶色素。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菌株HW1的系统发育树,其与模式链霉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9%。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Streptomyces costaricanus。HW1菌株和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在土壤中的共培养试验表明,HW1菌株在45℃温度的生长环境中,表现出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以香蕉(Musa spp.)品种‘天宝蕉’(Musa spp.,AAA类群)为试材,对以根癌农杆菌介导法的香蕉遗传转化体系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并以该系统进行了ACS反义基因转化香蕉的研究。结果表明:不经预培养的香蕉茎尖横切薄片,侵染前用附加0.1 mg/L甘露醇的高渗固体培养基前处理4 h,农杆菌重悬液浓度为OD600在1.0左右,重悬液中含100 g/L蔗糖,接菌时间为10~15 min,于26℃黑暗条件下共培养4 d,共培养培养基pH值为5.8是较为适合的转化条件;采用附加100 mg/L卡那霉素、2 mg/L AgNO3筛选培养基对共培养后的香蕉横切薄片进行筛选,共获得5个转ACS反义基因的抗性芽系;经GUS组织化学法及PCR检测,gus基因已整合进香蕉基因组。  相似文献   

11.
从生产毒死蜱农药厂采集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降解效率较高的毒死蜱降解菌,命名为D1、D3,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 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其鉴定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 sp.)细菌。2株菌以最佳配比(1∶1.25)混合施用时,与单菌相比,毒死蜱降解效率可提高12%~26%;以混合菌株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对毒死蜱最适降解温度为30℃,最适降解pH值为7.0,最适NaCl浓度为0.5%;混合菌株施入土壤后,可保持较高的定殖能力和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以禾谷镰孢菌为靶标,采用稀释培养法和平板对峙法从采集的玉米连作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拮抗活性的放线菌菌株,选取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进行抑菌活性试验,挖掘对玉米茎腐病致病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有较高拮抗效果的根际促生菌资源。结果表明,玉米连作土壤中分离得到5株禾谷镰孢菌拮抗菌株,其中菌株G1为高效拮抗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结合16S rDNA将菌株鉴定为公牛链霉菌(Streptomyces tauricus)。拮抗菌株G1发酵液对禾谷镰孢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分泌吲哚乙酸和异羟肟酸型铁载体的能力。公牛链霉菌G1在由禾谷镰孢病菌引起的玉米茎腐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广西是大豆花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及SC18株系是广西区内主要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广西本地大豆种质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60份广西本地春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桂下湾灰地豆、小青豆(桂平)、小青豆-1(上思)、横县黑豆-1、横县黑豆-2、横县黑豆-3、那坡黑眼豆、隆林蛇场本地豆8份种质对SC15株系高抗,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5%;石塘五月黄、灌阳黄豆、凤山早黄豆、三石六月黄、两造黄豆、横县黑豆-1、田黑豆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表现抗浸染,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4.37%。所鉴定的广西春大豆种质中,抗SC15株系的抗病种质抗性级别低,没有对SC15株系完全免疫的大豆种质;而抗SC18株系的大豆种质抗性级别比SC15株系高,其中有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免疫。从抗性鉴定结果看,SC18株系对广西春大豆的致病力比SC15株系弱。因此SC15株系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更为严重,是更为值得重视的一个强毒株系。本研究筛选出的抗SMV春大豆种质可作为抗源材料用于大豆抗病育种及抗性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黄淮中北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2002-2003年采集了黄淮中北部地区为主的32个县市的大豆SMV病样981份,经初步繁殖鉴定、生物纯化及DAS-ELISA血清学检测,得到95个SMV分离物,根据95个分离物在27个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最终确定南农1138-2、诱变30、8101、铁丰25、Davis、Bullfalo、早熟18、Kwanggyo、齐黄1号和科丰1号10个品种作为该地区SMV株系的鉴别寄主.利用它们可将95个SMV分离物划分成10个株系群,其中5个与以往鉴定株系群相同,另5个为新发现的株系群,分别将5个新株系群定名为SC-11~SC-15.研究还发现,SC-11株系群所占比例最大,是本地区优势株系;其次为SC-8株系群;SC-11和SC-13株系群分布最广,在黄淮北部各省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以对白叶枯病高抗的水稻品种余水糯和高感的水稻品种浙辐802为材料,于2叶期用Tiron、Paraquat(PQ)和稻白叶枯病菌弱毒株75-1进行诱导处理,测定诱导处理后3、24、48、72 h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O2-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于3叶期用白叶枯病菌强毒株76-25进行挑战接种,结果表明:75-1和PQ均诱导两品种产生了系统抗性,并使诱导叶中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增加。75-1使O2-产生速率在24 h达峰值,比对照升高30.6%(余水糯)和25.3%(浙辐802);而PQ使O2-产生速率在24~72 h维持较高水平,比对照升高49.4%(余水糯) 和39.7%(浙辐802)。MDA含量的变化晚于O2-产生速率的改变,在72 h达最高值。75-1使SOD活性降低,并在24 h达最大降幅;而PQ使SOD活性升高,并在48 h达峰值。Tiron使PQ和75-1的诱导效果减弱,并使75-1对余水糯和浙辐802的互作由非亲和性互作转变为类似亲和性互作,导致侵染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以对白叶枯病高抗的水稻品种余水糯和高感的水稻品种浙辐802为材料,于2叶期用Tiron、Paraquat(PQ)和稻白叶枯病菌弱毒每株75-l进行诱导处理,测定诱导处理后3、24、48、72h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o2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于3叶期用白叶枯病菌强毒株76-25进行挑战接种,结果表明:75-1和PQ均诱导两品种产生了系统抗性,并使诱导叶中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增加。75-1使o2产生速率在24h达峰值,比对照升高3o.6%(余水糯)和25.3%(浙辐8o2);而PQ使o2产生速率在24~72h维持较高水平,比对照升高49.4%(余水糯)和39.7%(浙辐8o2)。MDA含量的变化晚于o2产生速率的改变,在72h达最高值。75-1使SoD活性降低,并在24h达最大降幅;而PQ使SoD活性升高,并在48h达峰值。Tiron使PQ和75-l的诱导效果减弱,并使75-l对余水糯和浙辐8o2的互作由非亲和性互作转变为类似亲和性互作,导致侵染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从可食用的纳豆中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简称AFB1)的细菌,该细菌的发酵上清液经浓缩后制成的粗酶液对AFB1降解率达到91.4%。对该菌进行了分类地位鉴定并初步研究了粗酶液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该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 DNA序列比对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并命名为Natto3。Natto3的粗酶液降解AFB1的最适培养时间为72h,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p H值是8.5,Zn2+、Mn2+、Mg2+、Cu2+、Li+五种金属离子均会不同程度地抑制降解活性。此外,将该粗酶液添加在被黄曲霉毒素高度污染的花生样品中进行脱毒实验,可使花生中AFB1的浓度从192μg/kg降至43μg/kg。  相似文献   

18.
克隆来源于生防真菌绿僵菌的黏着蛋白基因Mad1,构建含玉米瘤黑粉菌热激蛋白启动子hsp70和以抗萎锈灵基因carboxin为筛选标记的遗传转化载体上,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导入到受体球孢白僵菌菌株D1-5中,获得转化子,经继代培养及分子检测,获得遗传稳定的基因工程菌株。利用蝗虫后翅及洋葱表皮进行吸附试验进行工程菌株的生物学功能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型和工程菌的分生孢子对于洋葱表皮的吸附量无明显差异,工程菌的分生孢子对蝗虫翅膀的吸附显著高于野生型,表明Mad1基因的导入能够增加球孢白僵菌对昆虫组织的吸附,对植物表皮组织不存在吸附能力。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转化后的工程菌株致死中时间比野生型缩短34.07%,杀虫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 of a mild strain of PVX on the yield of the recently released potato variety Hudson was determined in split-plot experiments at three locations in New York. Two other varieties, Katahdin and Bake-King, were included for comparison. The yield data compared were total tuber yield, tuber yield > 2 1/4 in. and > 1 7/8 in. diameter and tuber number> 2 1/4 in. and > l 7/8 in. diameter. The effect of the mild strain was not great. Hudson appeared to be more tolerant to the mild strain of PVX than the other two varieties although the variety X virus interaction was very low.  相似文献   

20.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菌,研究了菌株Bb1-1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该菌株在25℃、29℃和32℃下对茶丽纹象甲的毒力。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抗紫外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3个菌株产孢量大小顺序为XJBb3005>Bb1-1>XJBb3008;但Bb1-1具有最强的耐热力。在25℃下,3个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显著,都超过93.94%;但在高温(29℃和32℃)下,菌株Bb1-1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毒力优于两个参考菌株,处理7β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91%和80%,LT50分别为3.83βd和5.28βd。鉴于菌株Bb1-1耐热力较强,且在高温下对茶丽纹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毒力,将在今后该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