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田广元  胡伟  杨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0984-10986,11049
[目的]分析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方法]利用NCEP 6 h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场、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再分析,探讨此次冰雹的天气成因及冰雹云的云图特征,总结如何从实况天气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防雹天气预警分析。[结果]此次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高空500 hPa冷涡是背景天气系统,低空850 hPa暖舌和地面风切变是形成强对流冰雹云的必要条件;分析尽早时次的天气图,可以从天气系统的机理方面分析天气的发生原因,并能尽早地发出天气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可以更进一步地分析并精确地预测冰雹发生的概率、时间以及范围;而红外卫星云图对于对流旺盛的冰雹云的监测更准确,特征更明显,可以更直观地预测冰雹天气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类似的冰雹天气提供防雹预警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方法]利用NCEP6 h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8月21日18:30 ~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场、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再分析,探讨此次冰雹的天气成因及冰雹云的云图特征,总结如何从实况天气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防雹天气预警分析.[结果]此次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高空500 hPa冷涡是背景天气系统,低空850 hPa暖舌和地面风切变是形成强对流冰雹云的必要条件;分析尽早时次的天气图,可以从天气系统的机理方面分析天气的发生原因,并能尽早地发出天气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可以更进一步地分析并精确地预测冰雹发生的概率、时间以及范围;而红外卫星云图对于对流旺盛的冰雹云的监测更准确,特征更明显,可以更直观地预测冰雹天气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类似的冰雹天气提供防雹预警经验.  相似文献   

3.
冰雹是从冰雹云内降落到地面的固体降水物,是一种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冰雹天气是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产生的,其发生发展具有局部性、突发性和短暂性等特点。本文利用常规气象单收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6月28日发生在垦区的这次冰雹天气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预测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属于冷低槽型,由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高空前倾的短波槽、地面冷锋的持续东移以及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冰雹天气的发生;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冰雹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条件;此次冰雹天气是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冰雹天气过程中的最强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均在50~55 d BZ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51—2009年瓦房店地区冰雹常规资料和冰雹灾情普查资料进行分析,利用MICPS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结合瓦房店地区的地形特点,对2014年5月20日发生在瓦房店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朝阳、丹东、沈阳是辽宁省冰雹多发地,而瓦房店地区是辽宁省冰雹灾害多发地之一;瓦房店地区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月,其次是9月。高空槽线、低层切变线天气系统造成的辐合上升运动是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西南急流为短时强降水提供水汽,加大强降水的量级;"列车效应"是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因素,促使冰雹、雷暴等短时强对流天气强度加大;地形、山脉迎风坡的抬升作用是此次冰雹天气发生的动力条件;背风波引起的上升运动,使河谷地区产生新的对流云,是该地区大面积降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次强冰雹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仁亮  王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53-16354,1636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沈阳多普勒雷达,从天气背景、温度对数压力图和雷达反射因子演变特征方面,对2009年7月22日辽宁省昌图县北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天气发生在东北低涡后部,冷涡旋转东移触发低空切变线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低空切变线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强对流天气是对流单体,发展强盛时有钩状结构,强回波区为55~70dBz。  相似文献   

7.
利用近30a沈阳地区7个测站的雹暴常规观测和气象资料,分析沈阳地区冰雹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着重分析2014年和2015年沈阳城区10次冰雹天气个例,对沈阳产生冰雹的天气背景及相关气象要素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冰雹出现在每年4-10月,以5月、6月居多;冰雹多出现在每天午后至傍晚;东北冷涡为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天气需要较大的能量和垂直风切变;500h Pa干侵入对冰雹天气发生有指示意义;冰雹天气需要适宜的0℃层高度和-20℃层高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科学防灾减灾,服务农业,通过研究哈尔滨地区暴雨天气易发期、触发雷雨大风对流性强天气的主要因素,使用2007-2017年哈尔滨气象站的历史冰雹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哈尔滨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归纳冰雹发生的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和大气层结特征,总结冰雹预测的物理量判别指标,为进一步提高哈尔滨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监测预警能力提供保障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葫芦岛市6月3日南部的局地暴雨和4日北部的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3日局地暴雨天气发生在高空槽的前部、低空急流建立的过程中,在风速垂直切变较强地区出现了冰雹,6月4日冰雹天气出现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后部更强冷空气侵入的过程中,是一个对流单体造成的;6月3日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配置,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将底层辐合的水汽输送到高空,产生局地暴雨,而6月4日天气尺度的上升运动很弱,不利于降水的发生;6月3日受高空槽前上升运动的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6月4日不稳定能量受底层冷锋的触发,产生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10.
顾轩 《农业灾害研究》2023,(3):175-177+196
近年来,受冰雹影响的区域越来越多,为了使得防雹作业更现代化、科学化,结合冰雹天气的特征提出了建设性的防雹作业指标研究方案。一方面,通过监测科右前旗地面变化的数据,综合分析冰雹发生的时空特征,研究科右前旗冰雹天气发生的规律。另一方面,结合地面人工防雹作业有关的数据和资料,确定地面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作业的参数指标,为后期研究防雹作业指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灾情评估资料,对2005—2016年大连地区的23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在6月的比例占61%,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的比例占65%,落区为北部地区占79%,强冰雹过程占57%;(2)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中,东北冷涡占57%,西风槽占39%;(3)0℃层高度、-20℃层高度、850hPa与500hPa温差、700hPa与500hPa温差、500hPa温度露点差、850hPa温度露点差综合分析能够较好地指示冰雹天气;(4)H40dBZ-H0、H40dBZ-H-20、VIL最大值、DVIL等雷达参量特征值能够作为冰雹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12.
白先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79-6581,6597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冰雹天气及其预报方法。[方法]针对桂林地区的冰雹发生情况,结合桂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总结分析影响桂林地区冰雹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探索冰雹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方法。[结果]桂林地区每年都会出现1~2次冰雹,冰雹发生受地形影响明显,地理分布极不均匀;时间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春季,且多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冰雹十分有效,桂林地区冰雹的回波单体强度≥50 dBz,回波顶高≥10 km,垂直液态水含量≥40 kg/m2,常配合有中气旋,冰雹很强的时候,还会出现三体散射特征。冰雹的预报以短时临近预报为主。[结论]该研究为冰雹的预报、人工消雹和减灾防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海西州中东部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和短临预报指标。[方法]利用1960~2010年海西中东部6个气象站的冰雹资料,分析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006~2010年30次冰雹个例的高空实况资料,利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分析该区冰雹天气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归纳出冰雹天气形成的短期环流形势和短临预报特征。[结果]海西中东部冰雹天气出现在4~9月,5~8月最多,主要集中在14:00~20:00。天峻地区降雹次数最多,乌兰最少。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乌兰和天峻地区。冰雹天气的500 hPa环流形势有3个类型,其中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多,新疆东移小槽型次之,蒙古低槽型最少。冰雹一般发生在西北气流下,且短波槽、冷中心或冷温槽、急流核三者必居其一。冰雹多产生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相配置的形势下,低层充沛的水汽和水汽通量的辐合是形成冰雹的重要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冰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冰雹在空间分布为林区冰雹日数最多,牧区和农区日数相差不大;集中发生在4~10月,峰值为6月份;发生时段集中在12:00~16:00;且持续时间为3~5min的冰雹最多;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呈现出冰雹日数为少-多-少-少、并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的特征;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冷涡型是产生系统性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54-25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0—2014年盘锦地区出现的12次冰雹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地区出现冰雹天气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5—11月,其中10月最多。主要天气类型可以分为3类:冷涡型、低槽型及偏西气流型。从大尺度形势特征来看,盘锦地区冰雹日各层均有动力辐合系统,并且整层系统配置近似垂直或略前倾。冰雹天气的发生并不需要较强的湿度条件,地面风场、0℃层温度、-20℃层温度、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及TT指数等对冰雹天气发生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冰雹灾害特征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静  韩军彩  阎访  车少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75-1577,1597
利用冰雹灾害资料对石家庄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冰雹灾害与天气系统的相关性、冰雹路径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冰雹发生的频率对石家庄各县(市)冰雹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石家庄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有3条主要路径,路径所经区域也是冰雹发生的高风险区。该研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冰雹灾害防御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4年7月16日拉萨市雷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湖地区分布低压深槽持续变深,促使冷空气南下,与南边印度低压带来的暖湿气流交汇共同形成强对流天气。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起到抽吸作用,为雷雨冰雹发生发展提供了水汽、动力及不稳定能量条件。拉萨上空区域分布着显著对流云系,其蔓延范围大,对流活动旺盛,为雷雨冰雹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站等资料分析新疆阿瓦提县2015年5月18日强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低槽、冰雹区上游中尺度切变线是此次强冰雹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水汽输送、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对强冰雹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9年3月21日发生在松溪县的一次冰雹天气为例,阐述了本次冰雹天气的实况,分析了冰雹天气发生时的天气形势,并着重针对冰雹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科学、有效的气象应对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卫民  李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91-17693
利用1980 ~ 2011年许昌市冰雹天气过程资料,分析了许昌市冰雹的时空分布和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许昌市冰雹发生的地理分布以禹州市、鄢陵县最多,发生机率分别为26.3%和23.7%,长葛最少(10.5%).许昌市常年冰雹移动路径有4条,其中当地冰雹源地一个.许昌市冰雹一般出现在4~9月份,最多的为6、7月份,出现机率为50.0%;许昌市的冰雹多发生13:00 ~20:00(约占92.9%).许昌市冰雹天气形势可分为西北气流型(58.8%)、低涡(低槽)型(29.4%)和西南气流型(11.8%)3种类型,利用雷达和探空资料分别分析了许昌市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参数和物理量指标,为冰雹云识别、冰雹天气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