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实验克隆了大菱鲆趋化因子受体基因CCR3CCR9的全长cDNA, 并进行了鉴定。其中, 全长cDNA的克隆采用了5′ 3′-RACECCR3 cDNA全长1 451 bp, 包括92 bp5′非编码区, 276 bp3′非编码区以及编码360个氨基酸的1 083 bp的开放阅读框。CCR9 cDNA全长1 441 bp, 包括59 bp 5′非编码区, 278 bp 3′非编码区, 以及编码367个氨基酸的1 104 bp的开放阅读框。两种受体均具有7次跨膜结构, 符合G蛋白偶联受体的序列特征。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大菱鲆CCR3与其他鱼类CCR3聚为一支, 大菱鲆CCR9与其他鱼类的CCR9聚为一支; 系统进化树显示的亲缘关系符合各物种的进化地位。实时定量 PCR (qRT-PCR)表明这两个基因在大菱鲆正常组织中均有一定量的表达, 尤其是它们在头肾、脾及心脏中均有高水平的表达。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之后, CCR3在脾和肝中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CCR9的表达水平在肝中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基因在免疫相关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 并且能够对LPS产生免疫应答, 说明它们在大菱鲆免疫系统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

实验所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色系和青色系体质量分别为 (6.28±0.02) g (6.34 ± 0.04) g。实验设定5个光强处理组(503001 0002 0003 500 lx) 和对照组(0 lx)。光照强度通过调节灯泡功率、数量以及灯源距离获得, 光照周期为12L12D,  养殖水温16~17。结果表明, 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速度与光强呈负相关, 弱光照时(50 lx)时生长速度最快。黑暗(0 lx)时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较弱光时(50 lx)略慢(P>0.05)。过强光照   (3 500 lx)抑制仿刺参的摄食率(P<0.05), 降低其食物转化效率(P<0.05)。两种色系仿刺参的耗氧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逐渐增大。各处理组两种色系间仿刺参生长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仿刺参生长能(G/C)7%, 粪便能(F/C)和呼吸能所占比重超过90%。强光(3 500 lx)下仿刺参排便能损失的比例增至59%, 而生长能降至2%。从提高能量分配和饵料利用效率看, 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速度较适宜光强为弱光(50 lx)。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光照强度对生长、摄食、耗氧率和能量分配影响, 并以青色系仿刺参作为对比, 为红色系仿刺参在中国近海养殖提供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3.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 对胚胎至幼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消化系统(口咽腔、胃、幽门盲囊以及肠道等组织)早期发生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 在实验水温为12.016.2, 细鳞鲑胚胎期消化系统原基发生与分化的过程为, 在卵受精后125165 h, 胚胎进入原肠期发育, 随着原肠作用的进行, 脊索开始分化; 受精后201 h, 消化系统原基细胞团在脊索下方出现, 为单层的扁平细胞; 卵受精后480 h, 消化系统原基位于脊索和卵黄囊之间, 呈直管状; 卵受精后552 h, 管状消化系统内层细胞大量增殖, 外层由两层细胞构成。细鳞鲑胚后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为, 初孵仔鱼即具有富含油球的大卵黄囊, 消化系统呈简单的盲管状, 肛门尚未与外界连通; 27 DAH, 仔鱼消化系统分化加快; 7 DAH, 仔鱼已初步分化出口咽腔、食道、胃、肠以及肝; 10 DAH, 仔鱼消化器官已基本分化完毕, 肛门已向外界连通; 14 DAH, 仔鱼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过渡基本完成, 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完毕; 19 DAH, 稚鱼胃固有膜内出现胃腺; 49 DAH, 幼鱼幽门盲囊分化完毕, 肝和胰脏功能完善; 64 DAH, 幼鱼口咽腔和胃的组织结构与成鱼基本相同, 前后肠组织结构相似; 105 DAH, 幼鱼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具有2836个。细鳞鲑仔鱼的最佳人工开口驯化时间应该在1014 DAH, 可通过不断投喂适口饲料的方式来强化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本研究旨在为深入了解细鳞鲑仔鱼的消化生理、摄食转变及开口驯化时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浒苔对刺参幼参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 并以浒苔为原料投喂体质量(5.26±0.14) 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幼参, 与幼参常用饵料如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马尾藻(Sargassum muticum)、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进行效果对比。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 浒苔蛋白质含量为15.7%, 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 脂肪含量低(1%), 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0.24%); 浒苔中各重金属(无机砷、镉、铅、甲基汞)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关限量标准。以4种海藻为饵料投喂幼参70 d, 各组刺参幼参生长良好, 成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 幼参体质量均显著增长(P<0.05); 各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由高到低依次为鼠尾藻组、浒苔组、马尾藻组、海带组; 摄食率(IR)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带、马尾藻、浒苔、鼠尾藻, 饵料转化率(FE)由高到低依次为鼠尾藻组、浒苔组、马尾藻组、海带组。浒苔、鼠尾藻、马尾藻3个投喂组刺参幼参特定生长(SGR)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高于海带组(P<0.05)。本研究说明, 浒苔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可全部或部分替代鼠尾藻添加到幼参饵料。

  相似文献   

5.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病群体(RS)RS(♂)与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群体(♀)交配建立的群体(RJ)日本群体(♂)RS(♀)交配建立的群体(JR)、以及韩国群体(KS)为基础群体, 通过随机交配建立牙鲆家系, 研究了4个群体作为亲本的育种性能。待所建立的家系生长至19月龄左右时, 测量家系生长性状, 包括全长和体质量, 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DMU软件中的REML算法和BLUP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从表型参数可以看出KS(♂)×RJ()杂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19月龄牙鲆全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010.295, 都属于中等遗传力。因此, 牙鲆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全长、体质量育种值与其表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0.827, 且呈极显著相关(P<0.01), 表明个体育种值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父母本分别进行育种值比较可知, 父本中KS的育种值最高, 母本中RJ的育种值最高, 因此选用KS(♂)RJ(♀)杂交可培育出生长迅速的牙鲆新品种。本研究通过比较4个资源群体牙鲆生长性状的育种性能, 并以此作为筛选优良亲本群体的重要依据, 旨在为牙鲆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为牙鲆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年春季(5)和夏季(8)对东山湾生态环境的调查资料, 初步探讨了东山湾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滴滴涕(DDTs)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 并对东山湾生态环境中DDTs污染状况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1)春季(5)和夏季(8)东山湾表层海水中DDT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D~25.7 ng/LND~36.7 ng/L, 平均值分别为(6.08±3.02) ng/L(16.30±4.78) ng/L; 底层海水中DDT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D~30.6 ng/LND~36.7ng/L, 平均值分别为(7.75±2.07) ng/L(13.30±5.12) ng/L, 总体上, 东山湾海水中DDTs浓度分布呈夏季高于春季、近岸高于远岸、由湾内向湾外下降格局。与国内其他海湾相比, 东山湾海水中DDTs污染处于低水平状态, 但邻近漳江入海口海域的DS03站和DS11站可能有新的污染源输入。(2)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DDTs含量范围5.56~12.80 μg/kg, 平均值为(9.00±5.34) μg/kg, 总体上呈现由湾内向湾外下降之势, 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DDTs残留可能对生物产生负效应, 毒性风险为25%~75%(3)东山湾海域养殖贝类DDTs的残留量在种类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DDTs含量范围在1.68~26.60 μg/kg, 平均值为15.70 μg/kg, 污染指数范围在0.007~2.660, 均值为1.580, 超标率达到71.4%, 超标倍数最高达1.66, 说明东山湾部分贝类受到DDTs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选取健康暗纹东方(Takifugu obscures)幼鱼, 体质量约50 g。根据设计项目分别进行取样分组, 各组设3个重复。分别采用注射、投喂不同剂量的β-葡聚糖和注射相应浓度的b-葡聚糖后于不同时间进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感染试验的方法, 探讨β-葡聚糖对暗纹东方幼鱼非特异性免疫及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腹腔注射β-葡聚糖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C3补体外, 试验组血清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血清总蛋白(STP)的水平出现不同程度提高(P<0.05); 另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β-葡聚糖之后, 进行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试验, 试验组累计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且注射葡聚糖5 d后再进行感染不能提高存活率; 投喂试验中, β-葡聚糖也可以增强暗纹东方的非特异免疫功能(P<0.05), 但对增重率、饵料系数、特定生长率没有影响; 其中, 连续投喂和间断投喂所引起的免疫增强效果没有差异。考虑到免疫抑制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建议生产采取间断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20106月至20111月对博斯腾湖大湖区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共鉴出浮游动物83(), 其中原生动物27(), 轮虫42(), 枝角类10(), 桡足类4()。浮游动物在种类上以淡水习见的广温性种类为主, 兼有嗜暖种和嗜冷种; 数量上小型浮游动物占优势(>64.8%); 生物量上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占主导地位(>85.2%)。物种丰富度指数8(夏季)最高(1.52), 1(冬季)最低(0.74);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10(秋季)最高(3.010.95), 1月最低(0.750.63)。群落多变量分析表明, 博斯腾湖西北部(黄水区)和西南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从春季到秋季这种差异逐渐增大, 冬季差异最小。本研究通过分析博斯腾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多变量探讨该湖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以期为博斯腾湖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对照组)0.5%1.0%2.0%3.0%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 饲喂体质量为(7.5±0.2)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实验共分5个处理组, 每处理组4个重复, 每重复40尾虾。经过42 d养殖, 各处理组均有较高的存活率, 且无显著差异(P>0.05); 2.0%杜仲组的虾体增重率最高(136.1%), 饲料系数最低(1.33), 较对照组提高增重率9.8%(P<0.05), 降低饲料系数0.13(P<0.05); 饲料中添加0.5%1.0%杜仲, 显著提高了对虾血清LSZPO活性, 添加1.0%杜仲, 显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 提高了肝胰腺蛋白酶活性(P<0.05); 攻毒实验结果表明, 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肌肉注射虾体后96 h, 0.5%1.0%2.0%杜仲组的虾体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在肌肉成分方面, 添加2.0%3.0%杜仲显著提高了肌肉胶原蛋白含量, 各处理在肌肉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研究表明, 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杜仲2.0%, 可显著改善生产性能, 提高肌肉胶原蛋白含量; 在饲料中添加杜仲0.5%1.0%, 可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本研究旨在考察杜仲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为杜仲在对虾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草鱼呼肠孤病毒 (grass carp reovirus, GCRV)衣壳蛋白VP6编码基因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以病毒全基因组RNA为模板, 通过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 建立了GCR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 本方法可在631 h内实现靶片段的大量扩增, 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呈现梯型条带, 反应体系中添加SYBR Green I 荧光染料后, 绿色阳性结果明显区别于橙色阴性结果。该检测体系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的检测灵敏度高, 其最低检测限为33 pg, 与常规RT-PCR方法相比较, 灵敏度高10, 且与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CCR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锦鲤疱疹病毒(KHV)、大鲵虹彩病毒(GSIV)等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灵敏度及特异性高, 且不需昂贵仪器设备, 为快速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与诊断草鱼出血病提供了简捷快速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20092012年于陕西省陇县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秦岭细鳞鲑样本397尾。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 秦岭细鳞鲑鳞片上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通切割形; 研究样本的年龄共分为5个年龄组, 其中以13龄为主, 约占85.64%; 体长(L, mm)和鳞径(R, mm)具有显著的相关性(L= -5.83R2 + 208.06R + 34.99, r2=0.88);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 Lt=729.38[1-e-0.08(t+0.5)], Wt=        6 288.74·[1-e-0.08(t+0.5)]2.968 1, 雌雄个体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 生长系数为0.08, 拐点年龄为13.10 , 对应的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483.66 mm1 857.86 g。结论认为, 秦岭细鳞属生长缓慢型鱼类, 在所调查的保护区中秦岭细鳞鲑显现出个体小型化趋势。在制定资源保护策略时, 应考虑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来扩大自然种群数量, 增强种群的自然调节能力, 恢复种群数量。本研究旨在了解秦岭细鳞鲑的生长规律, 为秦岭细鳞鲑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中国胭脂鱼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血凝素、秋水仙素活体注射和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中国胭脂鱼(Myxiocyprinus asiaticus)的染色体核型和Ag-NORs显带;并以中国胭脂鱼血细胞为样本,鸡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中国胭脂鱼的 DNA 含量.结果表明:(1)中国胭脂鱼染色体数目2n=100,核型公式为10 m+4 sm+12 st+74 t, NF=114,未观察到次缢痕及随体,亦未发现有性染色体.(2)中国胭脂鱼染色体具有1对Ag-NORs,位于第1对染色体短臂上,间期核中Ag-NORs的数目为1~2个,未见Ag-NORs的联合现象.(3)PI和DAPI作为荧光染料,得出中国胭脂鱼DNA含量分别为5.50±0.24 pg和6.16±0.03 pg.(4)中国胭脂鱼为四倍体,在特定的分类阶元中属于较原始的鱼类.  相似文献   

13.
脊尾白虾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选用初始体质量约2.02 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96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6种用蝇蛆粉替代饲料中0%、20%、40%、60%、80%、100%鱼粉配制的等氮(39.5%)等能(16.8 MJ/kg)饲料,分别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养殖期为60 d。结果显示,黄颡鱼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受蝇蛆粉替代鱼粉水平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G60~G100灰分含量与G0相比显著升高(P<0.05)。蝇蛆粉替代鱼粉对肌肉pH、滴水损失(DL)、蒸煮损失(C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与G0相比,G20~G100肌肉胶原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G40~G60肌肉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G0相比,G80肌肉精氨酸(Arg)、组氨酸(His)、苯丙氨酸(Phe)、必需氨基酸(TEAA)含量显著高(P<0.05),各替代组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肌肉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天冬氨酸(Asp)等风味氨基酸和总风味氨基酸(TFA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C14:0、C18:3n-3、DHA、EPA+DH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 PUFA含量和n-3/n-6比值随蝇蛆粉替代鱼粉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其中G60~G100显著低于G0(P<0.05);C16: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随替代水平增加而升高,其中G60和G100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当蝇蛆粉替代鱼粉水平不超过40%时,除MDA含量显著降低外,蝇蛆粉对黄颡鱼肌肉常规成分、理化指标、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Ferritin基因是否对三疣梭子蟹的盐度胁迫具有适应性, 利用PCR扩增获得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第六对鳃的Ferritin基因, 将该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大肠杆菌DE3(BL21), 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 经诱导的转pET28-Ferritin重组质粒菌株有特异的表达蛋白条带出现, 与预期的理论值(19.448 kD)相符合; 高盐胁迫下, 转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比转pET28空载质粒存活率显著提高(P< 0.001), 并且随盐度升高, 两者差异越显著。这表明Ferritin基因能够提高大肠杆菌的盐度耐受力, 由此推测Ferritin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的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为生产过程中三疣梭子蟹养殖水体的盐度调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Dmrt4基因DNA全序列,得到的序列长度为2271 bp,包含1个内含子,2个外显子,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在90%以上.Dmrt4基因在雌性和雄性半滑舌鳎的7个组织中都有表达,有差异表达的组织是脑、垂体和性腺,雄性的表达显著高于雌性(P<0.05).高温处理组的伪雄鱼中Dmrt4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的雌鱼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甲基睾酮处理组的雄鱼和伪雄鱼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雌鱼和雄鱼(P<0.05).Dmrt4基因的表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原肠期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几个时期(P<0.05),从尾芽形成期开始恢复到多细胞期的表达水平,之后几个时期 Dmrt4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一直到出膜前保持恒定.研究表明, Dmrt4基因是雄性中优势表达的基因,并且受雄性基激素调节,但并不是性反转的必要因素.这一研究为半滑舌鳎全雌群体的建立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发生规律与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珠江鱼类补充群体发生规律及资源量状况, 2005-2011年在珠江中下游肇庆江段设置定点采样点, 通过定量弶网连续采集漂流性鱼苗样品, 对珠江中下游鲴亚科(Xenocyprininae)鱼苗补充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稳定出现在4~10, 每年持续(183±12) d, 平均出现率为40.1%。在5~8月伴随洪水过程有多个漂流高峰期, 鲴类鱼苗密度与径流之间显著正相关(n=876, P<0.01)2007年鲴类鱼苗密度显著高于2009(P=0.012)2011(P=0.009), 而与其他各年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鲴类鱼苗密度峰值出现时, 白天平均密度高于早上和晚上, 采样期间内整体3个时间段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鲴类鱼苗资源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 长洲水利枢纽可能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建议其通过保证鱼道正常运行和生态调度两种途径减小对珠江中下游鱼类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购自盱眙某龙虾养殖场,初始体质量为(7.60±0.01)g。以酪蛋白、明胶、小麦面筋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7组蛋白质水平为28.26%、能量为17.15 kJ.g 1的等氮等能半纯和饲料,各组赖氨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76%、1.00%、1.22%、1.47%、1.69%、1.89%和2.18%。实验虾分为7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虾,分别投喂以上7种饲料。养殖实验于室外网箱(规格为60 cm×60 cm×60 cm)中进行,饲养周期为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在赖氨酸水平1.69%、1.69%和1.22%组时,三者达到最大值;当赖氨酸水平进一步升高,三者均呈下降趋势。各组的成活率为89.58%~97.9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虾水分含量以赖氨酸水平1.22%组最低,显著低于0.76%组(P<0.05)。全虾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以赖氨酸水平1.89%组和1.69%组最高,均显著高于0.76%组(P<0.05)。各组之间的全虾灰分含量、肌肉组成、肌肉氨基酸组成和消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克氏原螯虾的适宜赖氨酸需求量为1.66%,占饲料蛋白的5.87%。本研究旨在通过确定克氏原螯虾对饲料中赖氨酸的适宜需求量,为其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湾扇贝南部亚种自交家系选育及其Kung育种值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1991年引进、并于2005—2007经过3代大壳高群体继代选育的海湾扇贝南部亚种(Argopecten irradiansconcentricus Say)选育系F3养殖群体中,以5%的选择压力选取最大壳高个体(高值亲本)作为育种群体,从中随机挑选12个性腺成熟的个体作为亲本,利用其雌雄同体的特性建立12个自交家系,并与F3群体随机混交后代作对照,考察各家系后代的生长、存活等指标并采用Kung育种值及综合评定值对其进行评价,以期选育优秀自交家系,为该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物质基础。结果显示,各自交家系与对照组间受精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孵化率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B3、C2家系最高,其次为对照组(L0);在幼虫生长阶段,B3、C2家系幼虫壳长日增长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其他家系则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在养成期的4月龄,各组别的存活率以B3、C2家系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显著(P<0.05)高于其他家系;4月龄个体的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等生长指标,以B3、C2家系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又显著(P<0.05)高于其他家系;各家系各指标的Kung育种值(Z)及综合评定值(Pi)的大小排序均呈现B3>C2>L0>A3>B4>A1>C4>B1>A2>B2>C3>C1。研究表明,12个自交家系中,9个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自交衰退,1个败育,2个(B3、C2)表现出显著的存活和生长优势,成为超越L0的两个优秀家系。研究证明,利用高值亲本可提高优秀自交家系命中概率,提高选育效率,缩短选育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