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椰浆、豌豆大米蛋白混合粉为主要原料,研制常温复合植物蛋白饮品,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常温复合植物蛋白饮品的配方进行优化,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结果表明,发酵液基料最佳配比为椰浆添加量50%,豌豆大米蛋白混合粉添加量3.0%,发酵剂添加量0.005%;复合植物蛋白发酵饮品最佳配比为发酵液基料添加量20%,白砂糖添加量12%,柠檬酸添加量0.11%,复合稳定剂添加量0.7%。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产品口感顺滑、风味独特且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以紫薯为主要原料制备发酵紫薯冻干粉,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响应面法确定紫薯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并以发酵紫薯冻干粉为主要原料之一,添加脱脂奶粉和菊糖制作低糖低脂发酵紫薯奶片,通过电子鼻对低糖低脂发酵紫薯奶片及普通低脂紫薯奶片进行特征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发酵紫薯冻干粉最佳制作工艺为:紫薯发酵时间9.5 h,发酵温度37.6 ℃,混合发酵剂添加量7.6%,料液比9∶14(g/mL),该工艺条件下生产的产品感官品质最高。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前后奶片的风味成分差别较大,不同工艺配方制作的紫薯奶片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添加菊糖和白砂糖对紫薯发酵奶片风味第一主成分影响极小,说明菊糖可以替代白砂糖加入到发酵紫薯奶片中,该研究能够为低糖奶片的生产研发以及紫薯深加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的糟辣椒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4种糟辣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糟辣椒中共检测出6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醇类、烯烃类、酯类为主。主成分结合聚类热图分析表明,反-香叶醇、醋酸牻牛儿酯、二烯丙基二硫醚、棕榈酸乙酯、α-法呢烯、β-倍半苯乙烯、1,8-桉油精为糟辣椒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韦恩图分析表明,4种糟辣椒中有19种共有成分,醋酸牻牛儿酯、棕榈酸乙酯、α-法呢烯、β-倍半苯乙烯、1,8-桉油精共同构成糟辣椒的主要风味骨架。  相似文献   

4.
以葡萄糖溶液培养的青花菜芽菜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量的纯牛奶和白砂糖,通过乳酸菌发酵研制一种富含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酸奶。以酸奶的感官品质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酸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青花菜芽菜酸奶最佳制作工艺条件为:白砂糖添加量7.1%,青花菜芽菜添加量2.1%(采用120 mmol·L-1葡萄糖溶液培养青花菜芽菜),菌种接种量0.3%,发酵时间6.2 h,该条件下制作的酸奶感官评价最优,GABA含量达到0.789 g·L-1,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发酵乳国家标准。该产品的研制为后续富含γ-氨基丁酸的乳制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旨在明确河红茶的风味化学特征及其不同等级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不同等级的河红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国标法进行茶叶样品感官审评,测定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品质成分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河红茶中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红茶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橙红明亮,叶底红艳明亮;不同等级河红茶感官品质综合评价表现为河红贡芽(T1、T2)>河红小种(T3、T4)>河红老枞(T5)。不同等级河红茶内含成分差异显著,等级高的红茶茶多酚、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含量都较高,水浸出物含量较低;河红小种一级(T3)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等级河红茶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香叶醇、β-芳樟醇、罗勒烯、2-正戊基呋喃、β-紫罗酮等,部分香气物质随等级下降而相对升高,且是河红茶呈现第二类型红茶香气的关键性物质。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等级的河红茶的风味特征差异,为河红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西瓜全果汁为原料,研究了西瓜发酵乳饮料的加工工艺,通过气质联用法比较巴氏杀菌与超高温瞬时杀菌处理过的西瓜汁与原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区别。结果表明,巴氏杀菌与超高温瞬时杀菌均使西瓜汁风味成分发生一定变化,但相比超高温瞬时杀菌,巴氏杀菌处理的西瓜汁风味成分与原西瓜汁较接近。同时对西瓜发酵乳饮料工艺配方进行优化,得到其工艺配方为:西瓜原汁含量30%,白砂糖添加量8%,全脂乳粉添加量4%,70℃下杀菌20 min,发酵条件为40~43℃发酵8 h。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黄河滩枣冰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运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黄河滩枣冰酒中分离鉴定出36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为38.12%,是黄河滩枣冰酒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其次为酯类(相对含量为29.57%)、酸类(相对含量为28.54%)。冰酒中主要的香气成分为异戊醇(19.82%)、乙酸(18.56%)以及乙酸乙酯(9.41%),这些物质共同赋予了黄河滩枣特殊的风味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葡萄酒的特征香气成分是葡萄酒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了红提葡萄浓郁丰富的香气成分。采用溶剂微萃取法提取红提葡萄酒香气成分,利用GC-MS对以自选产香酵母和产酒酵母混合发酵工艺酿造葡萄酒与D254菌株发酵酿造的葡萄酒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发酵葡萄酒的总体香气成分得到了提高,其中香气贡献最大的酯类物质明显提高,醇类物质总体下降,但是高级醇有所提高,甘油含量提高较大,这些香气成分的变化赋予了红提葡萄酒独特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热风干燥对新鲜白灵菇、双孢菇、香菇、杏鲍菇进行干制处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制白灵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43.77%;干制双孢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61.873%;干制香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硫化物,相对含量为74.3%;干制杏鲍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44.285%。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各葡萄香型的特征香气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葡萄15个品种果实(2个无香型、5个草莓香型、8个玫瑰香型)香气成分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无香型葡萄维多利亚、摩尔多瓦的香气物质主要是醛类物质,香气物质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2-己烯醛;草莓香型葡萄申丰、巨峰、沪培2号、辽峰、硕丰的香气物质主要是醛类、醇类、酯类物质;玫瑰香型葡萄的香气物质主要是以醛类、萜烯类物质为主。醛类物质主要是2-己烯醛、正己醛;萜烯类物质主要是芳樟醇、二氢芳樟醇、α-萜品醇、橙花醇、香叶醇等物质。不同葡萄品种在香气物质、物质含量间存在差异。结果可为后期葡萄香气机理研究、育种与推广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夏橙品质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夏橙品系品质性状的选择效率,为夏橙的品质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湖北宜昌秭归地区9个夏橙品系为材料,分析其物理特性(单果重、果形指数、果实硬度、果皮厚、果皮颜色、果汁颜色、水分)和化学特性指标(果实纤维、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酸比和维生素C)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理特性中单果重、果实硬度、果皮厚的变异系数较大,果汁颜色、果性指数变异系数较小;化学特性中果实纤维、水分、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的品系间变异系数较大。9种品种间单果重、硬度和果实纤维差异显著,其余指标变化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这16项指标反映的夏橙品质可用4个主成分来表示(累计贡献率达93.37%),并且各性状的贡献率集中。不同品种夏橙品质差异为夏橙品质选择改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并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合理消费夏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方稻区早籼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主要经济性状对南方稻区早籼产量的影响规律,采用相关、通径、主成分和回归分析方法,对2009—2011年南方稻区早籼区域试验29个水稻品种或组合的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穗(12.78%);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0.5632**)、千粒重(0.7456**)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早籼产量信息的主要因子是粒数因子、贡献率为39.93%,生育期因子、贡献率为20.28%,粒重因子、贡献率为17.30%;从主成分第一特征向量分析结果看,负荷量较大因子是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就达到77.51%。通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总粒数(Py2=0.9601)>千粒重(Py4=0.7309)>结实率(Py3=0.6872)>有效穗(Py1=0.541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早籼产量的72.56%是由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决定。据此结果,提出了早籼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排序,为区域更好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落实国家战略提供决策参考。首先,构建以生态支撑、经济支撑、社会支撑三大系统为基础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5个主要县域为研究具体区域,使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生态支撑能力排名靠前的县域,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一般靠前;以牺牲生态支撑来发展经济的县域则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4.
H2S对水稻幼苗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外源H2S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用含0 (ck)、0.1、0.2、0.4、0.8、1.6、3.2 mmol/L的硫化氢供体,硫氢化钠(hydrogen sulfide,NaHS),处理水稻幼苗,研究水稻对不同浓度H2S生理生化响应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较低浓度(0.1~0.8 mmol/L)硫氢化钠处理能显著促进幼苗生长,(包括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增加叶绿素含量,促进净光合作用以及叶绿素光化学效率。同时,降低了幼苗叶片相对电渗率。然而,随着NaHS浓度的增加,水稻幼苗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CA分析表明处理组和对照间的明显差别,尤其是低浓度(0.1 ~ 0.8 mmol/L) NaHS处理组和对照,高浓度(1.6 ~ 3.2 mmol/L) NaHS处理组和对照之间呈现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循环水养鱼系统水质参数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充实有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研究数据,提供实际生产理论依据,研究了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成鱼(190g)16天期间水质参数的变化情况,对实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水质参数包括氨氮、碱度、溶氧、pH和温度,记录实验期间投喂量,及时收集并去除排泄物。主成分分析表明与第一主成分F1(贡献率42.62%)主要关联的是pH、碱度和投喂量;与F2(贡献率27.8%)主要关联的是溶氧和温度;与F3(贡献率为19.3%)主要关联的是氨氮。此外,pH与碱度、氨氮与投喂量、溶氧和温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6.
超甜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及鲜穗产量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了研究影响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间的主次关系,应用多元统计方法,以30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株高、穗位高、叶片数、茎粗、秃尖长、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鲜穗产量等12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说明前7个主成分就可以基本表达原12个性状所代表的遗传特征。前7个主成分主要包括产量因子、穗行数因子、穗粗因子、粒重因子、株高因子、茎粗因子和秃尖长因子,这些因子大致代表了供试自交系的综合指标,为超甜玉米自交系的性状综合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60COr射线辐射诱变秀珍菇的各类氨基酸效应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比较不同辐射剂量下秀珍菇各类氨基酸含量,应用多元统计成分分析法进行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鲜味氨基酸含量与支链氨基酸含量、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甜味氨基酸含量与支链氨基酸含量、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支链氨基酸含量与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芳香族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可将原7个各类氨基酸含量指标综合为2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可达97.96%。根据主成分对原性状的综合能力进行各类氨基酸含量分析,2个主成分可分别解释为综合效应因子及硫氨基酸含量效应因子,并建立了主成分方程。通过计算出不同辐射剂量下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得出排序第一为1.25 kGy的剂量,所以1.25 kGy的剂量为较佳剂量。  相似文献   

18.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SPSS17.0数学统计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在得到了可以反映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健康的各个主成分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计算出不同林分样地的综合得分,并按照得分的高低对健康状况进行排名。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了一些有益于森林健康的措施,并说明了主成分分析在森林健康评价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Thirty progenies of mungbean were produced by crossing 10 true-breeding genotypes with three testers (NM 92, 6601, and their F1) in a Triple Test cross (TTC) fashion and evaluated with parents in the kharif (July-October) and spring/summer (March-June) seasons. The data on parents and F1s were analysed for pod clusters on main stem, pod clusters on branches, node of the first peduncle, nodes on main stem and average internode length to detect epistasis and estimate additive and dominance components of genetic variation. Epistasis was observed for node of the first peduncle and nodes on main stem in the kharif season. Partitioning of total epistasis revealed that both additive × additive (i type), and additive × dominance, and dominance × dominance (j and l types) interactions were significant with prevalent influence of i type interactions on these traits. Both additive and dominance components of genetic variation were significant for all those traits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epistasis in either or both seasons. The additive component was predominant for pod clusters on main stem, pod clusters on branches and average internode length in the kharif season, and for the node of the first peduncle and nodes on main stem in spring/summer season whereas dominance component was important for pod clusters on main stem, pod clusters on branches, and average internode length in spring/summer seas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articular generation of segregating population and specific breeding method for selection might be adopted in each seas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se traits in mungbea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无土栽培基质对高羊茅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草炭、腐殖质、枯落物等按不同比例混合组成新的无土栽培绿色基质,进行高羊茅草皮栽培试验。观测指标有基质的主要理化性质、高羊茅在不同生长期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草皮的生物量等。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通过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最终确定了最优的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