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线粒体ATPF1基因在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中的作用, 采用RACE-PCR技术克隆出该基因全长, 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该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急性低氧胁迫过程中不同溶氧浓度下该基因的组织表达变化。结果显示, 鲢线粒体ATPF1基因全长762 bp, 开放阅读框480 bp, 编码159个氨基酸残基, 5′端非编码区114 bp, 3′端非编码区168 bp鲢与斑马鱼(Danio rerio)线粒体F1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 达到89%; 与大西洋鲑(Salmo salar)、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樱花钩吻鲑(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相似性分别为76%75%74%69%; 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 该基因在鲢心脏、脑、肝、脾和肌肉中均有表达, 且心脏中最高, 肌肉次之;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水中溶解氧(DO)分别为5.6(对照组)4.383.372.111.120.54 mg/L, 随着溶解氧浓度的下降该基因在心脏中的表达逐渐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而在脑、肝、脾和肌肉中的表达则先升高后降低。寡霉素抑制法测得低氧胁迫过程中, 鲢心脏等组织中F1F0-ATP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这表明鲢线粒体ATPF1基因在低氧胁迫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并对ATP酶的合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眼鳜与翘嘴鳜正反交及其正交子代自交的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正交F1(DQ)、翘嘴鳜(♀)×大眼鳜(♂)反交F1(QD)、大眼鳜(♀)×翘嘴鳜(♂)正交F1的自交F2(F2)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 详细记录了受精卵、分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胚体形成期、破膜期6个胚胎发育时期的卵径、孵化破膜时间、初孵仔鱼大小以及胚胎发育特征。大眼鳜受精卵卵径为(1.231±0.057) mm, 翘嘴鳜卵径为(1.197±0.052) mm, 显著大于正交F1雌鱼的卵径(1.723±0.0519) mm(P<0.05)DQ受精卵在水温25.5~27.7经过37 h孵化破膜, QD受精卵在水温27.5~28.7经过30 h孵化破膜, F2受精卵在21.6~24.1经过40 h 57 min孵化破膜。DQQDF2初孵仔鱼大小分别为(4.1±0.4) mm(4.0±0.2) mm(3.5±0.2) mm。鳜属鱼类中翘嘴鳜与大眼鳜胚胎发育各时期特征基本一致, 3种杂交鳜胚胎发育特征与其父母本也基本一致。经过比较发现, 其色素的形成与运动有鳜属的特异性: 在胚孔封闭后, 黑色素开始形成并逐渐扩散覆盖整个卵黄囊, 中期黑色素呈现星芒状, 并在油球处有集中现象, 后期色素则逐渐出现在眼和头部。水温21.6~28.73种杂交鳜的胚胎发育时间都偏向与翘嘴鳜的胚胎发育时间一致, 在水温23~26.5DQF2与大眼鳜的胚胎发育时间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系统中维持碳氮比为201、水温(26.0±2.3)pH7.2~7.8, 24 h不间断供氧以形成生物絮团, 监测培养过程中养殖水体总氮(TN)、总固体悬浮物(TSS)浓度、碱度的动态变化及分析生物絮团的营养组分, 并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生物絮团的原核及真核微生物组成和动态变化。养殖水体TN变化范围为6.65~11.15 mg/L, 9天达到峰值(10.11±1.05) mg/L, 12天后和第0天时的TN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TSS度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419.67±11.5) mg/L, 15天后TSS稳定维持在244.67 mg/L; 碱度变化范围为136.68~239.20 mg CaCO3/L, 6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为30%(干重)生物絮团原核微生物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um)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某些未知不可培养的细菌组成, 蓝细菌(Cyanobacterium)只存在于生物絮团培养前期(0510), 产碱菌科细菌(Alcaligenaceae)存在于生物絮团形成的整个过程, 且是第51015天的优势菌。组成生物絮团的真核微生物隶属于原生动物门的斜叶虫属(Loxophyllum)、隐藻纲的隐鞭藻科(Cryptomonadaceae)Goniomonas、硅藻纲的双头菱形藻属(Nitzschia)。其中双头菱形藻属为絮团培养初始第0天到15天特有; 斜叶虫属在絮团培养后期分布较多。结论认为, 生物絮团系统在养殖的15 d左右达到稳定运行的状态, 能有效调节养殖系统菌藻分布, 控制养殖水质, 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开展银鲳(Pampus argenteus)试养海域的盐度易随气候降低, 且受到一定程度Cu等重金属污染, 研究低盐条件下硫酸铜对银鲳的影响十分必要。本实验首先进行银鲳幼鱼低盐度适应, 将盐度以4的幅度从24逐步降低至12。稳定后进行硫酸铜胁迫, 在盐度12CuSO4·5H2O浓度梯度设为00.10.30.5 mg·L–1, 盐度24CuSO4·5H2O浓度梯度设为00.5 mg·L–1, 胁迫持续144 h。通过检测两种鳃离子调节酶: Na+/K+-ATP(NKA)V-H+-ATP(VHA), 以及3种肝抗氧化活性物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 探究低盐条件下铜离子对银鲳幼鱼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 盐度逐步降低后, NKAVHA活力呈上升后下降的变, 之后NKA活力随硫酸铜浓度增加而减弱; VHA活力加入硫酸铜后都出现显著下降, 其中CuSO4·5H2O 0.3 mg·L–10.5 mg·L–1组在72 h时下降更为明显; 盐度24硫酸铜组NKAVHA活力都在24 h时增强而后减弱。GSH含量和SOD活力在盐度降低时出现跃升, CAT活力则呈波动变化, 加入硫酸铜后, 0.3 mg·L–10.5 mg·L–1GSH含量持续下降后显著上升而后回落; 各硫酸铜组SOD活力都出现增强后回落的变化; 0.3 mg·L–10.5 mg·L–1CAT活力在72 h有显著增强。本实验表明, 铜离子对NKAVHA有抑制作用, 盐度降低时其作用更强; GSHSODCAT的变化能反映低盐度和铜离子对银鲳的伤害程度。银鲳对水体铜离子有一定的抗性, 但在盐度降低等环境变化时, 应当密切注意水体中铜等重金属浓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优良品系申福2的丝状体和叶状体分别进行了特异性分子标记鉴定, 结果发现: 9#引物(序列为F: TCACAATGGGTGATATGGC; R: CCACAT TTAAGTCCGACTCTG) 申福2丝状体的DNA进行扩增, 出现了能区别于其他14个品系(6个优良品系, 3个杂交品系, 5个野生品系)的特异性条带。用该引物对室内培养的申福2叶状体的DNA进行扩增, 也均获得了与丝状体相同的特异性条带。此外, 用该引物分别对栽培在不同海区和不同时期采收的申福2叶状体进行验证, 结果均出现了与丝状体相同的特异性条带。该特异性条带的DNA测序结果证实, 9#引物产生的SSR标记反映了微卫星DNA重复序列的变化。通过SSR Hunter软件搜索到了设计引物时的核心序列, 所得产物大小在预期长度范围内, 是特异性扩增。通过BLAST比对得知, 该序列在核酸数据库中没有同源序列, 是一个新序列。通过DNAMAN软件分析得知, 申福2申福1之间序列差异较小, 与坛紫菜霞浦野生种差异较大。这证实该标记反映的是种内品系间的差异, 可以用于种内品系鉴定。上述结果表明, 9#引物扩增出的这一特异性条带可以认为是申福2丝状体和叶状体的特异性标记, 可用于该品系的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6.
牙鲆连续三代抗鳗弧菌病家系的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培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病的品系或品种, 20092012年利用中国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和韩国引进的牙鲆群体以及2007年和2009年从大量牙鲆家系中选留的优良家系为亲本, 通过巢式杂交、三元杂交及雌核发育等方法, 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建成牙鲆家系43个和65, 选取2009年的33个家系和2012年的43个家系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 共筛选出13个抗病家系, 其中3个家系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另外10个家系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3个家系包含F3家系、雌核发育一代和二代家系各1, F2家系3, 在以上6个家系中,除了1F2家系, 其他家系的亲本均来自于抗病家系且鳗弧菌感染存活率的变异系数都低于10%。对连续三代抗病家系进行分析, 发现在上述13个抗病家系和2007年筛选出的3个抗病家系共16个抗病家系中有13个家系来自于中国牙鲆抗病群体相关, 结果表明, 部分F1F2F3和雌核发育家系较好地遗传了其亲本的抗病性能, 抗病性能稳定, 为培育抗鳗弧菌病的牙鲆品系或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研究了温度突变(16℃←22℃→28℃)和非离子氨胁迫 (0.1 mg·L–1←0→0.5 mg·L–1),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细胞色素C (cyt-C) 含量和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变化规律, 并与海水养殖条件下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1) 温度突变5 d, 淡水和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cyt-C含量均显著高于突变前的水平(P<0.05)(2) 温度突变后, 淡水养殖对虾血淋巴caspase-3活性显著升高 (P<0.05), 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caspase-3活性在低温突变后无显著变化 (P>0.05), 在高温突变后显著升高 (P<0.05); 淡水养殖对虾肝胰腺caspase-3活性在低温突变后显著升高 (P<0.05), 在高温突变后呈无规则波动, 海水养殖对虾肝胰腺caspase-3活性在温度突变后无显著变化 (P>0.05)(3) 淡水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cyt-C0.1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显著升高(P<0.05)(), 而在0.5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4) 0.1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 淡水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caspase-3活性均显著升高 (P<0.05); 0.5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 淡水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caspase-3活性先升高后显著降低, 而肝胰腺caspase-3活性则持续升高。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和非离子氨胁迫对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cyt-Ccaspase-3均有显著影响; 与海水养殖条件相比,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cyt-Ccaspase-3受低温突变的影响更加显著, 而两种养殖条件对虾对非离子氨胁迫的响应规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NaCl盐度(0123456789101112)NaHCO3碱度(0 mmol/L10.00 mmol/L15.85 mmol/L25.12 mmol/L39.81 mmol/L63.10 mmol/L)对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方正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大鳞鲃(Barbus capito)精子活力及其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在盐度为4, 方正鲫和大鳞鲃精子的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 方正鲫分别为(90.11±9.03) s(126.34±13.90) s(154.27±11.36) s; 大鳞鲃分别为(48.91±1.43) s(62.19±4.28) s(90.68±4.46) s。在盐度为5时松浦镜鲤精子的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 分别为(72.44±9.42) s(102.16±8.82) s(206.99±6.65) s2) 盐度达到8以上时, 3种鱼的精子激活将受到抑制; 盐度大于10, 方正鲫和大鳞鲃精子死亡; 盐度大于11, 松浦镜鲤精子死亡。3) 在碱度为15.83 mmol/L, 3种鱼的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均最长, 且显著高于其他碱度条件下的精子活力(P<0.05)4) 在盐度为1, 方正鲫和大鳞鲃受精率达到最高分别为63.0%68.0%, 在盐度为3, 松浦镜鲤受精率达到最高为72.3%, 当盐度大于3, 受精率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碱度为10.00 mmol/L, 3种鱼的受精率均最高, 分别为75.4%54.0%66.0%。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NaCl盐度、NaHCO3碱度条件下3种鱼类精子的活力和受精率所受的影响, 为北方地区碳酸型盐碱水域的渔业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源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评估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建立稳定环境和波动环境机制下预防性渔业管理生物参考点, 整合调查设计和渔捞日志等多源资源指标构建混合矩阵, 利用logisticFox剩余产量模型的两步分析技术, 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评估模型估算参数和管理参考点显示, Fox模型对渔获量和CPUE拟合的方差贡献率高于logistic模型, 两者分别为68%57%, 环境承载力和内禀增长率相差较大。logistic模型估算了相对较低的承载力和较高的内秉增长率、初始开发率以及MSY。稳定环境下资源状况评判结果表明: 19992008年间多数年份的捕捞强度超过捕捞水平限制参考点, 渔业遭受过度开发, 平均资源量保持在中位水平且未达到过度捕捞状态, 但已超过目标参考点; 波动环境条件下的判别结果显示: logisticFox模型拟合的渔业水平均已达到过度捕捞。采用保护性捕捞参考点可增强渔业资源稳定性, 当捕捞死亡从参考点FMSY降至预防性参考点Fopt, logistic模型估算资源量从8.1 t上升到10.1 t, 而渔获量从13.1 t下降至12.3 t; Fox模型资源量则从11 t增加到15.9 t, 相应的捕捞产量从12.8 t下降到11.6 tFox模型评估结果较为保守, 适合预防性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10.
青虾血蓝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RACE技术克隆了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Hc基因全长cDNA序列, 并对该基因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青虾Hc基因cDNA全长2 235 bp, 包括10 bp5′末端非翻译区(UTR), 2 07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 151 bp3′UTR, 开放阅读框编码688个氨基酸。蛋白相似度比对显示, 青虾血蓝蛋白含有典型的6个保守的铜离子结合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青虾Hc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c聚在一起, 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 Hc基因在青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表达量在肝胰腺中最高; 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青虾Hc基因在低氧胁迫和复氧条件下在肝胰腺中的mRNA时空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 经低氧和复氧刺激后, 与对照组相比, Hc 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在低氧胁迫 12 h24 h 和复氧6 h出现了3次明显上调, 由此推测Hc基因参与低氧应激分子过程。此外, 本研究通过血蓝蛋白的分离纯化技术制备了多克隆抗体, 本研究结果可为更进一步的了解青虾血蓝蛋白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宁夏地区夏季不同模式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采集了当地棚塘接力养殖(PT)、稻渔种养(DY)、土池养殖(TC) 3种模式的池塘水体样品,分析了其浮游微藻群落组成及其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27属,总数量为1.52×104~2.39×108 ind./L,生物量为0.16~97.78 mg/L,数量多样性为0.03~3.31,生物量多样性为0.29~3.58。不同模式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T模式池塘的微藻群落无明显共性特征,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占优势情况均有出现,如拟鱼腥藻(Anabaenopsis sp.)、鱼腥藻(Anabaena sp.)、颤藻(Oscillatoria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卵囊藻(Oocystis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等;TC模式池塘的微藻优势属单一,分别以盘星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优势;DY模式池塘的微藻多样性丰富,以小球藻、栅藻(Scenedesmus sp.)、盘星藻、卵囊藻、刚毛藻(Cladophora sp.)等绿藻和小环藻、菱形藻(Nitzschia sp.)等硅藻为优势藻。蓝藻生物量与水体中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宁夏地区夏季温度高、光照时间长,池塘水体中C、N营养高,易形成以微囊藻、拟鱼腥藻等有害蓝藻优势种群;调控池塘水质时应将其作为关键控制点之一,防控有害藻华暴发而导致减产降效的不良状况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国标方法分析了温州市珊溪水库鳙(Aristichthys nobilis)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质和灰分)、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质等含量.研究表明4龄和6龄温州市珊溪水库鳙肌肉中(鲜样)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8.74±0.98)%和(78.84±1.16)%、(16.87...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牡蛎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蛎(Oyster)为世界性广布种,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由于牡蛎的贝壳随其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极大的变化,导致了牡6的物种组成及分布问题存在很大的分歧.采用传统的形态学、解剖学等方法已不能完全解决牡蛎的分类问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牡蛎分类方面的广泛应用,通过采用形态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已成为了解决...  相似文献   

14.
藻类的过度繁盛(水华)将产生大量有机质,并由此造成严重危害,而浮游细菌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描述了2010年4-8月武汉庙湖叶绿素与不同形态氮和磷的浓度,分析了不同形态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以DNA的DGGE图谱为表征)及其与胞外水解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庙湖叶绿素a与总磷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4月与7月的叶绿素浓度均超过120μg/L。在水华间隔期内,自由生活菌的数量大幅度升高(1.39×106~2.72×107个/mL),而附着细菌的数量则大体相近(7.77×105~4.49×106个/mL)。水华衰亡初期,二者的群落结构基本相似,并随时间逐渐分化至显著不同的程度;附着细菌的数量直接或间接地明显正比于胞外水解酶活性,在水华有机碎屑分解过程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刘凯  陆宏达 《南方水产》2007,3(6):47-51
通过体外制备血细胞单层的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细胞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及鼠红细胞的吞噬能力,并探讨了血清孵育对血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vanHARREV-ALD氏液配制的浓度为100.0mg·mL-1的L-cysteine溶液可以作为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的抗凝剂,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在20℃下培养1h的存活率可维持在(92.5±0.9)%。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贴壁后呈扁平状,胞质可沿玻片表面迅速伸展并伸出类似于伪足的原生质突起,具有吞噬能力,对蜡状芽胞杆菌吞噬率为(5.1±1.4)%,不能吞噬鼠红细胞,血清孵育不能增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16.
泾河宁夏段夏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0年7-8月对泾河宁夏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种类有6门、81种(属),密度为1.1万~11.6万个/L,平均密度为4.37万个/L.生物量为0.024 ~0.210 mg/L,平均生物量为0.083 mg/L.浮游动物有4门、54种(属),密度为60 ~ 185个/L,平均密度为107.73个/L.生物量为0.02~0.66 mg/L,平均生物量为0.24 mg/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表明,该河段水质良好,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在青岛市内3区5个主要水产品批发市场连续采集贝类样品,其中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 gas 208个、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169个、杂色蛤Venerupis variegata 169个,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Novoviruses,NV)的感染,旨在为贝类食品的安全监控提供基础数据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和毛蚶样品中NV检出率分别为10.1%和5.3%,而杂色蛤未检出,NV流行的季节主要是11月至次年3月,感染部位主要分布于贝类的消化道。  相似文献   

18.
弧菌属细菌及其所致海水养殖动物疾病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7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弧菌病 (Vibriosis)是由弧菌属细菌 (Vibriospp .)引起的一类细菌性疾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 ,其暴发性流行不仅给海水养殖鱼类、贝类及甲壳类等经济动物的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导致野生的海水鱼类、贝类及甲壳类大量死亡 ,因此 ,对该类疾病的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是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病原弧菌所致养殖动物疾病及其流行情况。收稿日期 :2 0 0 0 -0 6-0 5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项目资助 (KZ95 2 S1 415号 )作者简介 :吴后波 ( 1967-) ,男 ,中国…  相似文献   

19.
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莉莉 《水利渔业》2006,26(4):17-20
鱼类肠道存在着正常的细菌群落,这些微生物群为宿主创造生存的微环境,同时宿主也为它们提供生长繁衍的条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综述了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意义、肠道菌群的形成、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组成、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的作用主要包括辅助消化作用、肠道菌群的变化和免疫机能的相关性、对外来菌群和寄生虫的作用、提供营养物质等。  相似文献   

20.
安鑫龙  闫莹  赵艳珍 《河北渔业》2005,(5):19-20,29
首次对秦皇岛市中心的护城河和马坊河分别进行了水样采集,对河水中的浮游植物作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护城河两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分别属于硅藻、绿藻、蓝藻、裸藻和隐藻等5门中的12属,优势种群为隐藻;马坊河两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分别属于上述5门中的15属,优势种群为硅藻和绿藻。初步判定两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