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中国农药信息网 (http://www.icama.org.cn/) 上登记的21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出单剂登记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大、离群高值点数多的8种杀菌剂 (三唑酮、丙环唑、三唑醇、粉唑醇、烯唑醇、戊唑醇、腈菌唑和氟环唑),分别从登记的农药剂型、作物、防治靶标等方面对其以单剂登记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进行统计分析,从中进一步筛选出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大、离群高值点数较多的3种有效成分 (戊唑醇、氟环唑和丙环唑)、4种登记作物 (草坪、香蕉、香蕉树和小麦) 和3种登记防治靶标 (褐斑病、叶斑病和白粉病) 进行组合,并对目前已登记的10种“有效成分-作物-靶标”组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 丙环唑防治草坪褐斑病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最高 (936.00 g/hm2),且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数值最大 (180.00~936.00 g/hm2);2) 氟环唑防治香蕉叶斑病的离群高值点数最多,且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最大 (62.50~450.00 g/hm2);3) 在防治小麦白粉病上,戊唑醇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值最大 (51.60~262.50 g/hm2),且离群高值点数最多。为减少农药用量,建议在田间防治作物病害时,优先选择推荐有效成分用量较低的农药品种 (包括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更低的农药剂型和生物活性更高的农药有效成分)。另外,针对同一种农药制剂产品,建议不同厂家能统一确定合理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未来农药登记时将在农药最低有效剂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作物的特定防治靶标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农药的合理减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烟碱类杀虫剂登记与管理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烟碱类杀虫剂已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和增长最快的杀虫剂类型。本文介绍了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我国、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登记和管理现状,提出了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风险-效益分析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登记用量分析我国四大主粮作物田除草剂的登记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除草剂合理减施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于2019年7月3日自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我国四大主粮作物——小麦、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登记的除草剂,并对这4种作物田登记除草剂单剂(含原药)及混剂的条目数量进行整体分析,并对所有单剂有效成分以及不同剂型的登记条目数量进行分析,筛选出高用量单剂有效成分,分别从剂型和防治对象上进行用量分析,再将用量最高的4种有效成分、3种作物和3种防治对象进行组合,对已登记的组合进行用量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成分用量最大值、均值和范围排序均依次为水稻田、小麦田、玉米田和马铃薯田,并选出15种高用量单剂有效成分,其中2甲4氯钠、2,4-滴钠盐、苯磺隆、丙草胺、丁草胺、2,4-滴二甲胺盐和2甲4氯二甲胺盐等存在用量差异大、异常高值点多的问题;登记除草剂单剂有效成分用量最高的剂型为可溶粉剂,用量最高的防治对象为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2甲4氯钠-水稻-阔叶杂草和2甲4氯钠-水稻-莎草科杂草组合用量差异大且离群高值点多,究其原因可能与剂型、厂家有关。为减少除草剂用量,建议在最低有效剂量研究基础上,选择有效成分用量较低的除草剂品种。  相似文献   

4.
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治理策略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烟碱和新烟碱类杀虫剂都是作为后突触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s)的激动剂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系统,但这两类杀虫剂存在明显不同的选择毒性:烟碱类对哺乳动物毒性较高,而杀虫活性低;新烟碱类具有高杀虫活性,而对哺乳动物低毒。由于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方式独特,对以前使用的如拟除虫菊酯类、氯化烃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等杀虫剂很少或无交互抗性,该类杀虫剂为防治一些世界性重大害虫(包括对以前使用的杀虫剂具有长期抗性的害虫)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现已发现不少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文章就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概况、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新烟碱类杀虫剂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吡虫啉和啶虫脒为代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卓越的内肖活性及很高的残留活性。放射配基结合实验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多种昆虫乙酰胆碱受体具有高亲和力,乙酰胆碱是其竞争性结合抑制剂,电生理学研究表明,该类杀虫剂与乙酰胆碱类似,可诱导瞬时内向电流,并可作用于药理学性质不同的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亚型,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表明,该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昆虫nAChRα亚基。  相似文献   

6.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棉花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长期以来防治棉蚜主要依赖于化学杀虫剂,其中新烟碱类杀虫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其长期、大量的使用,棉蚜已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严重影响了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抗性机制研究表明,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主要涉及解毒代谢能力增强和靶标敏感性下降。细胞色素P450、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UDP-葡糖基转移酶等解毒酶基因过量表达介导的解毒代谢增强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突变引起的靶标敏感性下降是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关键。针对我国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问题突出的现状,为更好地利用该类药剂防治棉蚜,亟需根据棉蚜抗性机制制定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本文将从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抗性机制以及抗性治理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抗性棉蚜的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类新开发的杀虫剂。研究表明,害虫野外种群对其敏感性差弄较大,现已有多种害虫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了抗性。初步研究显示,马铃薯叶甲对吡虫啉抗性以不完全隐性的常染色体遗传;抗性似不稳定,交互抗性谱随虫种而变化,抗性形成可能与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有关。合理轮用和高剂量杀死策略是治理其抗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应用及结构改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广谱、选择毒性强和对环境安全等现代提倡的有机农药特点,是目前常用的最佳杀虫剂品种之一。本文结合最新进展,介绍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受体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应用及新烟碱类杀虫剂化合物分子结构改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四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饲喂管法和点滴法,分别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啶虫脒4种原药及其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急性毒性,并采用危害商值(HQ)法进行了初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饲喂管法测得97.3%吡虫啉原药、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96%噻虫嗪原药、30%噻虫嗪悬浮剂、97%噻虫胺原药、5%噻虫胺可湿性粉剂、96%啶虫脒原药及4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的经口毒性48 hLD50值分别为有效成分8.04×10-3、9.46×10-3、7.04×10-3、4.64×10-3、11.8×10-3、5.25×10-3、5.22和6.31μg/蜂;点滴法测得各药剂的接触毒性48 h-LD50值分别为有效成分2.46×10-2、1.33×10-2、3.63×10-2、9.27×10-3、1.52×10-2、2.21×10-2、5.82和5.07μg/蜂。按《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啶虫脒原药及其可溶性粉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均为中等毒,其他6种药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均为高毒;根据危害商值(HQ),啶虫脒对蜜蜂为低风险,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对蜜蜂均存在高风险。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北疆马铃薯甲虫成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滴法于2009和2010年监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9个田间种群成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噻虫啉的敏感性变化,发现其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敏感性逐年降低。2009年监测的6个种群中有3个对啶虫脒和噻虫嗪低抗(抗性倍数5.0~10.0);2010年监测的6个种群全部对噻虫嗪产生了抗性,其中中抗(抗性倍数10.1~40.0)和低抗种群各3个。噻虫嗪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可能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1.
12.
为明确苹果中残留的烯啶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6种新烟碱类药剂在不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6种药剂在苹果实验室罐头、果酱、果酒和果醋模拟加工过程中的残留量变化。结果表明:在苹果罐头加工过程中,6种药剂在罐头中残留量与初始浓度相比均显著降低,其中吡虫啉和噻虫胺在罐头中的加工因子较高,均为0.8,啶虫脒在罐头中的加工因子最低,为0.1。罐头汁中烯啶虫胺的加工因子最高,为0.5,其次为啶虫脒和噻虫嗪,均为0.4。在果酱加工过程中,烯啶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的加工因子分别为0.8、0.9、0.9、1.0、0.9和0.9。在果酒中除吡虫啉的加工因子为0.1外,其余药剂加工因子均小于0.1。在果醋中除噻虫胺有少量残留(0.05 mg/kg)外,其余药剂均低于检出限。6种新烟碱类药剂在苹果实验室模拟加工过程中,加工因子均小于1,残留降低。  相似文献   

13.
14.
总结、分析了2019年及近年我国农药登记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最近7年来,每年微毒/低毒农药登记数量与当年农药登记总量的比值,及与本年度新增登记数量的比值均持续上升,其比值的年均值分别为82.0%和93.4%;环境友好的剂型在迅速增加,悬浮剂与本年度新增产品登记数量的比值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比值增长突显,乳油比值在逐年递减;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3大类农药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增登记数量的比值趋向显著平均;低风险的新农药登记数量在不断增加,生物源农药登记数量增长稳定,5年来其有效成分和产品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88%和9.46%。从政策和技术上促进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产品数量快速增加。上述特点表明,我国农药正朝着有利于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综合分析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褐飞虱田间防治指标、杀虫剂田间推荐剂量及杀虫剂经稻田叶面喷施后在田间的分布等文献资料,发现杀虫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推荐剂量的有效利用率不足0.1%。理论上,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可获得杀虫剂杀死褐飞虱种群90%个体的致死剂量 (LD90,单位:μg/头),用稻田中褐飞虱的发生量乘以LD90值即为杀死90%田间虫量的杀虫剂有效用量;而实际上杀虫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却是其有效用量的千倍以上。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 在褐飞虱为害的水稻孕穗期和扬花期,采用手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时,杀虫剂在水稻上的沉积率为34.25%~46.10%,但其中82%以上分布在水稻冠层以上部位,分布在水稻基部茎秆部位的不足2%,只占杀虫剂使用量的0.5%左右;2) 褐飞虱获取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后死亡,但杀虫剂和褐飞虱在田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当最低剂量的杀虫剂和最多虫量的褐飞虱出现在同一株水稻上时,该剂量必须能够控制褐飞虱的为害,那么对于有更多杀虫剂和更少褐飞虱的植株而言,就必然造成杀虫剂的浪费,从而降低其有效利用率;3) 约有50%以上的杀虫剂洒落在稻田水中,经田水稀释后的质量浓度远远低于杀死褐飞虱种群10%个体的致死浓度 (LC10值,单位:mg/L),不能有效杀死褐飞虱。作者认为,通过人工智能,将杀虫剂直接喷洒在褐飞虱发生为害的部位,并根据虫量进行变量施药,必将大幅提高杀虫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药剂型专利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几年的农药主要剂型专利申请数量,分析其数据特点、发展规律,总结原因并预测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为从事农药剂型研发的我国技术人员提供数据指导。  相似文献   

17.
Since 1998, the greenhouse whitefly,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Homoptera: Aleyrodidae), has emerged as a major insect pest of many horticultural crops in coastal California. Control of this pest has been heavily dependent upon chemical insecticides.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the greenhouse whitefly susceptibility to neonicotinoid and conventional insecticides on strawberries in Oxnard/Ventura, a year-round intensive hort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 of southern California. For bioassay tests, adult whiteflies were collected from commercial strawberry crops, and immatures were directly developed from eggs laid by these adults. LD(50) values of soil-applied imidacloprid, thiamethoxam and dinotefuran were respectively 8.7, 3.2 and 4.9 times higher for the adults, 1.8, 1.2 and 1.5 times higher for the first-instar nymphs and 89.4, 390 and 10.4 times higher for the third-instar nymphs than their top label rates. LC(50) values of foliar-applied imidacloprid, thiamethoxam and acetamiprid were respectively 6.1, 6.0 and 1.7 times higher for the adults and 3.8, 8.7 and 4.4 times higher for the second-instar nymphs than their top label rates. For the adults, LC(90) values of endosulfan, malathion, methomyl, bifenthrin and fenpropathrin were 2.2, 1.2, 1.9, 2.3 and 4.9 times lower than their respective top label rates. Chlorpyrifos was not very effective against the adults, as indicated by its LC(90) being 120% higher than its top label rate. The present results strongly emphasize the need to develop resist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8.
刘振兴  周桂梅  陈健 《植物保护》2015,41(3):215-219
选用40%辛硫磷乳油、77.5%敌敌畏乳油、25%高氯?马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6种药剂, 通过浸种、浸种+喷雾、喷雾等不同的处理, 筛选小豆田间绿豆象防治的最佳药剂及施用方法。结果表明, 施用药剂均能促进小豆产量提高, 并对绿豆象有不同防效; 相同药剂不同的施用方法对绿豆象的防效不同, 防治效果依次为浸种+喷雾>喷雾>浸种; 4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浸种+500倍液喷雾防治绿豆象的效果最好, 防效达95.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