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禁食对体质量为(100+1)g的1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生长和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在为期6周的实验期间,对照组每天表观饱食投喂2次;禁食组禁食3周后恢复投喂3周.实验期间对照组鱼体质量和体长逐渐增加.6周后,对照组鱼体增重率为10.99%,体长增加率为3.07%.禁食组禁食3周期间,鱼体质量下降了5.08%、体长减少了1.79%.同时肝组织IGF-I 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禁食结束时仪为对照组的29.93%.恢复投喂2周后肝组织IGF-I mRNA的表达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质量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8.54%,体长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9.03%;恢复投喂3周后,禁食组鱼体质量、体长恢复到实验初始时水平(P>0.05),但仍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肝组织IGF-I mRNA的表达丰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禁食使大口黑鲈体质量、体长下降,同时肝组织IGF-I mRNA表达丰度也随之降低;而恢复投饲后,其生长、肝脏IGF-I mRNA的表达丰度也逐渐恢复.研究表明,鱼类的营养状况、生长和与IGF-I mRNA的表达之间存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口黑鲈生长激素促分泌素cDNA结构和早期发育阶段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RT-PCR、RACE和PCR技术从大口黑鲈胃组织中克隆得到ghrelin基因的cDNA。该基因全长434bp,其中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321bp,编码107个氨基酸的前肽,20个氨基酸的成熟肽位于第27位到第46位氨基酸处。前肽和成熟肽的氨基酸与已报导的舌齿鲈进行同源性分析,相似性分别为85%和90%。为进一步了解ghrelin基因在鱼体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本实验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ghrelin基因在大口黑鲈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的表达谱。结果显示,ghrelin基因在受精卵时期就有少量表达,但直到体节出现之前表达量均较低。出膜第4天ghrelin基因出现大量表达,第12天ghrelin基因表达量更显著增加,出膜第4天和第12天的表达量分别是受精卵时期表达量的206.77倍和531.20倍。出膜第4天正是大口黑鲈仔鱼开口觅食期,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由完全利用卵黄囊营养转为从外界觅食阶段,到出膜第12天,仔鱼消化系统已发育完善,完全依靠外界营养提供能量,由ghrelin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可推测其可能参与了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摄... 相似文献
3.
4.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生长、生理及肝脏生长激素基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基因(IGF-I)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5.0±0.4) 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投喂频率组(2次/d、3次/d、4次/d),每组3个重复,开展为期12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第30天和第60天时,大口黑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未受到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而在第9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4次/d组(P0.05),与3次/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2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3次/d组和4次/d组(P0.05);投喂频率对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溶菌酶、皮质醇和甘油三酯(TG)含量、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且血清总胆固醇(TC)呈上升的趋势;第30天时投喂频率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第60天、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T-SOD活性显著低于2次/d组(P0.05)。第30天、第60天和第120天时, 2次/d组肝脏IGF-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第90天时各组间肝脏IGF-I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第30天和第60天时,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未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而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因此,基于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生理效应及肝脏GH、IGF-I基因表达丰度的综合考虑,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初始体重为(5.0±0.4)g的大口黑鲈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姜黄素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进行为期60 d的试验。配制姜黄素水平为0(对照组)、15、30、60、120、240 mg/kg的6组试验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试验鱼平均体质量为(4.17±0.39) g。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60 mg/kg姜黄素添加组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30 mg/kg和60 mg/kg组饲料系数显著下降(P<0.05);30 mg/kg和60 mg/kg姜黄素添加组血液中的白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随着姜黄素含量的增加,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先降后升,与对照组相比,60 mg/kg组谷丙转氨酶显著降低(P<0.05),60 mg/kg和120 mg/kg组谷草转氨酶显著降低(P<0.05),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0、60 mg/kg和120 mg/kg姜黄素添加补体替代途径活力(ACH50)显著升高(P<0.05);姜黄素添加组肿瘤坏死因子-α活性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不同维生素C水平(添加量分别为0、500、1000、2000和4000mg·kg-1)的5种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19g左右的大口黑鲈1个月,每个处理50尾鱼,各处理3个重复,研究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脾体指数(P<0·05),然而对大口黑鲈的成活率以及肝体指数等不产生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溶菌酶活力(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大口黑鲈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P<0·05)。实验证明,Vc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7.
实验旨在探究高脂饲料中添加α-硫辛酸(α-L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实验饲料,分别为粗脂肪14%的基础饲料组(D1),粗脂肪14%添加α-LA组(D2),粗脂肪16%添加α-LA组(D3),投喂大口黑鲈幼鱼[初体质量(5.01±0.02) g],养殖实验持续8周。结果显示,D3组与D1组之间的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D2组;D3组的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D1和D2组;D2和D3组血清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比D1组显著降低,各组间总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D2和D3组的肝脏空泡化面积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组;D2和D3组肝脏的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活性显著提高,脂肪酸合成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肝脏代谢组学结果显示,D3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相比D1组显著上调。D3组肌肉十五烷酸、十七烷酸和二十一碳酸含量显著升高,D2和D3组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显著升高。研究表明,高脂饲料中添加α-LA,通过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增强...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饲料添加酸化剂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和0.20%的酸化剂,配制5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重为(21.31 ± 0.18)g的大口黑鲈64天。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酸化剂添加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0.15%组均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0.10%-0.15%的酸化剂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饲料系数,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全鱼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沉积率以及对饲料干物质、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P<0.05)。在饲料酸化剂添加量为0.15%时,大口黑鲈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0.15%组的甘油三酯含量和0.10%组的总胆固醇含量显著提高,0.10%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酸化剂添加量在0.10%-0.15%时,大口黑鲈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0.15%组肠道绒毛长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5%的酸化剂显著上调了大口黑鲈肠道抗氧化相关基因(Nrf2、CAT和Cu/Zn-SOD)的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了抑炎因子(IL-10)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0.05),饲料中添加0.20%的酸化剂显著下调了促炎因子(TNF-α、IL-1β)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0.05)。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基于折线模型结果表明大口黑鲈饲料中酸化剂适宜添加量为0.148%-0.152%。总结,饲料中添加0.15%的酸化剂能够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肠道炎症水平以及维持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来源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混合饲料(配合饲料与冰鲜鱼质量比为1∶1)的大口黑鲈,对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质构特性和肌纤维特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冰鲜鱼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配合饲料组,混合饲料组介于两者之间,但配合饲料组具有更低的饵料系数;与其他组相比,冰鲜鱼组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高(P<0.05);冰鲜鱼组肌肉的红度值(a*)最高(6.51±1.10),黄度值(b*)最低(4.81±0.69);配合饲料组离心损失率、失水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其熟肉率仅73.15%,显著低于混合饲料组(78.04%)和冰鲜鱼组(77.81%)(P<0.05);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和混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纤维直径更小、密度更高。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冰鲜鱼更利于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的提高,但配合饲料组的饵料系数更低,饲料利用率更高。因此,建议从冰鲜鱼的营养组成、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特...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26.5±1.2)℃下,将体质量(45.70±0.56)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分为4组,饲养在采光大棚内的30m2水泥池中,每池40尾,D0组每天饱食投喂2次,D1、D2、D3组分别投喂6d、5d、4d,饥饿1d、2d、3d,持续8周,每组3个重复池塘,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口黑鲈幼鱼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大口黑鲈的末体质量和增重率均不同程度下降,但D1组与D0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口黑鲈的日摄食量随饥饿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1组的饲料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效率与D0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D2和D3组显著低于D0组(P<0.05)。试验结束时,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而下降。D3组鱼的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D0组(P<0.05);D1组的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较高;D1和D2组胃淀粉酶活性较高,肠道淀粉酶活性则随着饥饿时间增加显著上升(P<0.05)。饥饿使大口黑鲈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增加。血清生长激素水平随着饥饿时间增加而上升,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水平则下降(P<0.05)。结果表明:每周投喂6d饥饿1d的大口黑鲈饲料转化效率较高,实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可供集约化养殖的科学投喂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最佳线性无偏差预测法(BLUP法)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质量、体长和体高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进行估计.4月龄和6月龄的体质量遗传力分别为0.29±0.08和0.28±0.10、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31±0.08和0.26±0.10,6月龄的体高遗传力为0.29±0.10.这些性状的传力都属于中度遗传力(P<0.01),表明在加性效应控制下,大口黑鲈生长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6月龄的体质量与体长、体质量与体高及体长与体高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790±0.094、0.820±0.081和0.990±0.001,这些性状之间均表现为高的正遗传相关性(P<0.01),说明在对体质量进行选择的同时,其他生长性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间接选择反应.从不同评定方法的秩相关来看,6月龄时综合育种值与体质量育种值、体长育种值以及体质量育种值与体长育种值的秩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P<0.01),分别为0.998、0.914和0.890,用综合育种值对大口黑鲈的评定名次排序与用单性状育种值排序的差异不大.本研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进行确定与分析,旨在为该物种的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由桑叶黄酮、栗木单宁和桑叶多糖组成的复合植物提取物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肠道健康的影响,实验设计3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添加0、0.1%、0.2%复合植物提取物的等氮等脂饲料(J0、J1、J2),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与J0组相比,J2组大口黑鲈的末均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分别显著提高8.34%、11.24%和5.88%;3组大口黑鲈机体粗脂肪、水分、粗灰分、钙和总磷,肥满度、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粗蛋白含量随着复合植物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J0组相比,J2组显著提高5.61%;J1和J2组肝体比显著降低9.10%~10.28%,血清白蛋白含量和白蛋白/球蛋白值显著提高8.28%~12.62%和13.56%~23.73%,J2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降低9.47%,J1和J2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血糖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1.25%~46.88%、7.69%~12.54%和20.90%~22.40%;J1和J2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呈降低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升高趋势;J1和J2组肝脂空泡化程度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为评价棉籽蛋白在大口黑鲈饲料中应用的可行性,用4种不同质量的棉籽蛋白替代30%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CPC_0为对照组,CPC_1, CPC_2, CPC_3,CPC_4),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饲喂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12.20±0.11) g] 8周。结果显示,4种棉籽蛋白的营养组成、棉酚、棉籽糖和水苏糖含量不同,以CPC_3棉籽蛋白质量最优。CPC_3组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各实验组全鱼常规营养成分和肌肉氨基酸组成没有显著差异。CPC_3组肝脏SOD、GSH-Px活性以及CAT和SOD mRNA表达水平最高,MDA含量最低。CPC_3组肝脏抗炎因子IL-10、TGF-β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而促炎因子IL-1β、IL-8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最低。此外,棉籽蛋白源会显著影响大口黑鲈肝脏蛋白质代谢,CPC_3组ALT、AST活性以及基因P13K、AKT、m-TOR、S6K1、4E-BP表达水平最高。同时发现,CPC_3组大口黑鲈肠道SOD酶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且肠道通透性指标(二胺氧化酶活性、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也最低。棉籽蛋白源也影响了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研究表明,棉籽蛋白质量对大口黑鲈生长和健康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棉籽蛋白CPC_3效果最佳,显著改善大口黑鲈的肝脏和肠道健康,进而促进其生长。因此,棉籽蛋白CPC_3可以作为大口黑鲈饲料的优质蛋白源。 相似文献
15.
使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了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各组织中IGF-ⅠmRNA组织表达,并分析重组鲮GH处理后鲮IGF-Ⅰ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鲮IGF-ⅠmRNA在肝组织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肾和脑,另外在肠、鳃、脾、性腺和心脏组织中也有表达,而在肌肉、皮肤中没有检测到鲮IGF-ⅠmRNA的表达;按120μg·g^-1鱼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重组鲮GH,观察12h后鲮IGF-Ⅰ表达变化情况,发现经重组鲮GH处理后,鲮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脑组织IGF-ⅠmRNA表达水平也稍有升高,而在肌肉中仍未检测到IGF-ⅠmRNA的表达;重组鲮GH处理前后,对照组中鲮血清中IGF-Ⅰ的含量为145.59±21.84ng·mL^-1,试验组中鲮血清中IGF-Ⅰ的含量为247.71±2.83ng·mL^-1,经t检验,P=0.043〈0.05,表明重组鲮GH处理前后鲮血清中IGF-Ⅰ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鱼类IGF-Ⅰ生理功能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是一种7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约7500Da,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的重要成员,与胰岛素高度同源。IGF-Ⅰ具有可以调节细胞代谢、促进细胞生长、分化和分裂,抑制细胞死亡,调节多种细胞功能等作用。本文对IGF-Ⅰ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发酵桑叶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脂质代谢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用发酵桑叶分别替代0、15%、30%鱼粉,再对30%鱼粉替代水平饲料补充晶体赖氨酸和蛋氨酸,配制成4种等能等氮(CP 42%,GE 18 MJ/Kg)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D_1、D2、D_3和D4,饲喂大口黑鲈(初始体质量10 g)8周,研究发酵桑叶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桑叶替代30%鱼粉会显著降低大口黑鲈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补充晶体氨基酸(CAA)后会明显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各实验组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摄食率、肥满度以及全鱼常规组成均无显著差异。发酵桑叶替代30%鱼粉会显著降低大口黑鲈血清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提高HDL-C/CHO和HDL-C/LDL-C比值。随发酵桑叶替代水平的增加,大口黑鲈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研究表明,发酵桑叶替代适宜水平鱼粉不会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而替代鱼粉水平过高会显著抑制大口黑鲈的生长,但可以改善大口黑鲈的脂质代谢和机体抗氧化能力。饲料中补充晶体氨基酸可以提高桑叶的利用率,促进大口黑鲈生长。 相似文献
19.
摄食对大口黑鲈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试验从摄食方面研究食物对大口黑鲈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分泌的影响,对摄食后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对蛋白酶活力影响:摄食后1h胃蛋白酶降低,至摄食后4 h升高到平稳水平(P>0.05);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摄食后开始降低,而从摄食后4 h开始升高(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摄食后1 h出现升高,摄食后4 h降到最低,10 h又升高到较大活力。摄食对淀粉酶活力影响:胃淀粉酶活力摄食后开始降低,摄食后4h又升高到最大(P<0.05);肠道淀粉酶活力摄食后开始升高,至摄食后4 h达到稳定(P>0.05);幽门盲囊淀粉酶活力在摄食后开始降低,到摄食后4h升高到较高活力,并保持到摄食后10 h;摄食后1 h肝脏淀粉酶活力便保持在较高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0.
饲料中脂肪与蛋白质比对大口黑鲈生长、体组成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探讨大口黑鲈饲料中不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对其生长、体组成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设计了8种(D1~D8)不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的总能递增饲料。D1~D8饲料的脂肪水平递增(9.0%~26.5%),而蛋白质水平递减(52.0%~31.0%)。用上述饲料饲养体质量为(10.06±0.02)g的大口黑鲈88 d,每饲料设3重复,每重复30尾鱼。结果显示,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消化率、脂肪消化率和脂肪沉积率均以D2组最高,但随饲料中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的进一步升高呈现显著下降趋势。D3~D5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D1和D8组。D2、D3组与D4组间的蛋白质沉积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D1~D4组间的总能消化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地高于其他各组。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对鱼体组成产生显著的影响,使体脂的积蓄显著增高。随着饲料中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的升高,成活率呈显著下降趋势,D1和D2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D5~D8组。非特异性免疫分析显示,D4组血清溶菌酶活力和D2组血清补体活性及头肾白细胞呼吸爆发活性为最高。以饲料为单因子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满足大口黑鲈最适生长和饲料利用的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9.30%和11.50%。以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为自变量,分别以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为因变量进行二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特定生长率最大时,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分别为48.20%、12.44%和0.26;蛋白质沉积率最高时,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分别为46.42%、13.96%和0.30。以饲料蛋能比为自变量作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蛋白质沉积率最大时,饲料的蛋能比、蛋白质、脂肪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分别为23.72mg/kJ、46.16%、14.18%和0.31。研究认为,饲料的脂肪和蛋白质水平对大口黑鲈的生长、体组成、饲料效率和免疫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饲料中过高的脂肪会抑制蛋白质的消化与利用,表明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有限。建议大口黑鲈实用饲料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保持在46%~49%和11.5%~14%范围内较为适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