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D201604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旨在获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分离株,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应用Vero细胞从山东某猪场腹泻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和RT-RCR进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应用103.5 TCID50/mL分离株口服接种3日龄仔猪并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用不同滴度的分离株分别口服接种3日龄仔猪(3 mL/只),统计各组仔猪的死亡率,确定最小致死量。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PEDV,命名为PEDV SD201604株。该分离毒株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产生细胞病变,传代至F6代时病毒滴度可达103.5 TCID50/mL,免疫荧光试验和RT-RCR检测均为PEDV阳性。电镜观察可见直径大小约为100 nm的病毒粒子,有明显的囊膜和纤突,具有PEDV病毒粒子典型的形态特征,确定分离株为PEDV。S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为国内流行的PEDV变异株。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口服感染该分离株的5头3日龄仔猪全部出现典型的PED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其中3头死亡。最小致死量试验结果表明,口服感染3 mL病毒含量为104.5 TCID50/mL的分离株可使仔猪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PEDV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国新出现了以新生仔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变异株。为了明确山东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变异株特征,本试验利用Vero细胞对莒县某猪场的腹泻病料进行了病毒分离和体外传代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细胞超薄切片观察、RT-PCR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S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滴度测定和致病力试验进行病毒序列及特征分析,并探究接毒后细胞脱落时间的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该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能引起典型的合胞体病变;细胞超薄切片观察发现,病毒粒子多呈致密核芯,能引起宿主细胞线粒体肿胀,溶解;RT-PCR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证实其为PEDV,最终通过测序证实该毒株为变异毒株。体外传代培养至100代过程中,随着病毒代次升高,其对细胞适应性不断增强。接毒后细胞脱落时间由48 h逐渐缩短至17 h,病毒滴度由6代时的10~(5.3)TCID_(50)/mL逐渐升高至100代的10~(7.5)TCID_(50)/mL。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毒力随代次升高逐渐下降,40代时对仔猪已无致病力。本试验结果为PEDV突变株致病基因的确定及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疑似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病例进行确诊,并掌握致病原与其他流行毒株的基因差异性,试验采用病毒分离与细胞病变观察、PCR检测、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S1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病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临床病料接种Vero细胞盲传至18代后可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临床病料样品及各代次分离株病毒的PCR检测均为阳性,该毒株的TCID_(50)为1×10~(-6.61)/mL,该病毒可被PEDV阳性血清特异性中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可见明显的特异性绿色荧光,该病毒的S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PEDV S1基因序列同源性在65.2%~100%之间,遗传进化关系中该病毒与近几年新分离株属于同一个大分支,与CV777等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远。说明分离株病毒为国内近几年流行的新型PEDV。  相似文献   

4.
用生理盐水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细胞分离毒株XJ-DB2株稀释成含10~4、10~5和10~6 TCID_(50)(病毒半数细胞感染量)3个剂量组。将16头25日龄健康易感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4头。前3组分别口服1 mL含有10~4、10~5 TCID_(50)和10~6TCID_(50)PEDV XJ-DB2株病毒液作为攻毒组,最后1组作为阴性对照口服同等量的生理盐水。相同条件下隔离饲喂,连续观察7 d,攻毒组全部出现猪流行性腹泻临床症状,对照组则无任何临床症状。第7天全部剖杀,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剖检结果显示:10~4TCID_(50)剂量组中有3头猪肠组织均有明显病变(肠壁变薄、臌气,肠内充满黄色液体)而另外1头猪肠组织无明显病变;10~5 TCID_(50)和10~6 TCID_(50)两个剂量组8头仔猪肠组织均出现明显病变;阴性对照组4头仔,猪肠组织均无病变。由此判断XJ-DB2株为PEDV强毒株,以10~4 TCID_(50)剂量口服可以致25日龄仔猪发病。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能用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疫苗研发的流行毒株,收集PEDV阳性病料,以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试验,并对分离毒株进行外源病毒检测、病毒培养特性研究、仔猪毒力试验及免疫效力试验等。9份PEDV阳性病料共分离到3株病毒,分别命名为PEDV-SC12、PEDV-JS12、PEDV-JX12。其中PEDV-SC12株存在支原体污染;PEDV-JS12株与PEDV-JX12株均能被PEDV特异性阳性血清中和;PEDV-JS12株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但适应细胞45代以后病毒培养效价仍然偏低;PEDV-JX12滴度能维持在106.0 TCID50/mL以上。PEDV-JX12株毒力试验显示,该分离株能够通过人工感染复制出腹泻病例,并能从发病动物体内检测到感染的病毒。免疫攻毒保护试验显示,以PEDV-JX12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母猪,对所产仔猪攻毒后免疫组6.25%(1/16)发病,对照组100%(8/8)发病。说明PEDV-JX12株能够适应细胞培养,免疫接种母猪能给仔猪提供有效保护,可以用于PEDV流行毒株的疫苗研发。  相似文献   

6.
2010年中国新出现了以新生仔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变异株。为了明确山东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变异株特征,本试验利用Vero细胞对莒县某猪场的腹泻病料进行了病毒分离和体外传代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细胞超薄切片观察、RT-PCR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S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滴度测定和致病力试验进行病毒序列及特征分析,并探究接毒后细胞脱落时间的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该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能引起典型的合胞体病变;细胞超薄切片观察发现,病毒粒子多呈致密核芯,能引起宿主细胞线粒体肿胀,溶解;RT-PCR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证实其为PEDV,最终通过测序证实该毒株为变异毒株。体外传代培养至100代过程中,随着病毒代次升高,其对细胞适应性不断增强。接毒后细胞脱落时间由48 h逐渐缩短至17 h,病毒滴度由6代时的105.3TCID50/mL逐渐升高至100代的107.5TCID50/mL。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毒力随代次升高逐渐下降,40代时对仔猪已无致病力。本试验结果为PEDV突变株致病基因的确定及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Dbz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病死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及肠内容物制成匀浆,应用套式RT-PCR检测呈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经处理将其接种到含终浓度50μg/mL胰酶的Vero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传代,盲传到10代左右开始出现局灶性细胞病变(CPE),20代以后特征性CPE稳定出现。将病毒Vero细胞培养物应用毒价测定及病毒中和试验、套式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进行检测鉴定,证明所分离到的病毒为PEDV,并将其命名为PEDVSDbz株。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分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变异株,通过悬浮培养工艺制备成高效价的PEDV灭活疫苗。2017年从中国多个规模化猪场采集腹泻病死仔猪的小肠及其内容物200份,通过RT-PCR方法进行PEDV检测并测序,筛选一株PEDV变异株,将其在2 L反应器里悬浮培养的Vero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与传代培养,收获的病毒液鉴定后测定TCID50,经甲醛灭活后加入氢氧化铝胶佐剂配制成PEDV灭活疫苗,对其物理性状、稳定性、黏度、无菌等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免疫妊娠母猪及所产仔猪,对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份病料中有86份为PEDV阳性,将筛选的PEDV变异株病料在Vero细胞上传至第5代时出现细胞病变,传至第10代收获病毒液,经鉴定后确定为PEDV变异毒株,并命名为PEDV-GF10株。收获的病毒液浓缩后测得病毒滴度可达1×108.0 TCID50/mL。疫苗检验合格后在母猪产前40和25 d时试验组后海穴肌内注射4 mL疫苗,空白组不免疫,结果显示试验组与空白组母猪的生产情况无明显差异,所产3日龄仔猪分别免疫不同剂量后体温无显著差异,表明该疫苗对母猪和仔猪均安全性良好。随机挑选试验组与空白组母猪所产3日龄仔猪各20头,分别口服4 mL PEDV-F10病毒培养物,空白组母猪所产仔猪在攻毒24 h后PEDV发病率为100%,抗体均为阴性;试验组母猪所产仔猪只有10%出现了轻微的腹泻症状,仔猪获得了高达90%保护率,且仔猪被动免疫后抗体能持续至35 d以上。以上结果表明,PEDV-GF10变异株通过悬浮细胞培养后病毒滴度显著提高,研制的PEDV-GF10株灭活疫苗安全有效,能够对中国的PEDV变异株达到有效防控,为国内PED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2014年河北某猪场哺乳仔猪群腹泻的病原,本研究从该发病猪场采集了22份临床样品,采用PCR方法进行腹泻病原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7份样品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V)均为阴性。选取其中5份PEDV阳性样品在Vero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分离,结果显示,仅一份样品在接种细胞24 h后即可观察到细胞病变。对病变细胞进行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均为PEDV阳性。将分离的病毒株命名为He B10/2014。将其在Vero细胞中传至F5代次后病毒增殖明显增快,病毒滴度于感染细胞24 h达到峰值。对分离株的S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分离株符合国内近年来流行病毒株S蛋白的变异特征,即在S蛋白中存在4个连续氨基酸的插入(~(59)QGVN~(62))和3个氨基酸的缺失(~(14)0N和~(163)NI~(164))。本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HeB10/2014株为国内近年来新的PEDV流行株。  相似文献   

1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临床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料,经处理后进行细胞培养、电镜观察、半数细胞感染量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动物回归试验以及RT-PCR检测,分离到1株病毒。分离株在Marc-145细胞上连续4代后出现特异性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到直径50~80 nm的病毒粒子,有囊膜;TC ID50为10-4.7/0.1 mL;与美洲型PRRSV阳性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见特征性荧光;RT-PCR检测结果为阳性;回归40日龄血清阴性仔猪可出现PRRSV感染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且可检测到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分离株为PRRSV,命名为PRRSV-SCH07。  相似文献   

11.
应用Vero细胞对江苏省某猪场腹泻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观察、RT-PCR扩增、动物回归试验对病毒进行鉴定,通过半数致死量测定病毒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命名为PEDV JS14株.该毒株在Vero细胞上盲传至4代出现细胞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面粗糙、颗粒增多,细胞多核呈空...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广东地区表现有流行性腹泻症状的病猪采集的病料通过在细胞维持液中加入每 ml 含60μg 胰酶量的细胞培养方法,可使 Vero 传代细胞在培养24小时,60%细胞出现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等特征的细胞病变,并且,经过动物回归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血清学、病毒核酸型鉴定和理化特性等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病毒分离物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分离获得的 PEDV,在含有胰酶的细胞维持液条件下,用 Vero 传代细胞培养传代12代,转入不加胰酶条件下,再用 Vero 传代细胞传19代,PEDV 可适应于 Vero 传代细胞生长,并出现有特征的细胞病变,继后,转用 PK15传代细胞再传22代,PEDV 已能适应于 PK15传代细胞生长,其细胞病变程度较 Vero 传代细胞更明显易看,PEDV 在 Vero、PK15传代细胞培养物中连续传53代.转用 ST 传代细胞培养,再传4代,可见 ST 传代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本试验证明、将分离的 PEDV 先后适应于 Voro、PK15和ST 传代细胞的方法是成功的,并已使之成为适应传代细胞的 PEDV 细胞毒株,命名为 PEDV-G1株,其毒价为10~(-5·37-6·1)TCID_(50)/0.05ml。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马疱疹病毒1型(Equine herpesvirus 1,EHV-1)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增殖规律,试验将该病毒分别接种至Vero细胞、BHK-21细胞和MDBK细胞中进行连续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情况;对第3代收获的病毒gE基因进行PCR检测及同源性比对;按照Reed-Meunch方法分别测量3种细胞7个时间点的TCID_(50),并绘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EHV-1对3种细胞有很好的亲嗜性,产生明显CPE;3种细胞都扩增出大小为438 bp的片段,与所选的参考株同源性在99.99%以上;EHV-1在感染3种细胞后0~12 h进入静止期,12~48 h进入快速增长期;感染BHK-21细胞后在36小时时达到最高病毒毒价,TCID_(50)为1×10~(-8.40)/0.1 mL,感染MDBK细胞及Vero细胞后在48小时时达到最高病毒毒价,TCID_(50)分别为1×10~(-7.35)/0.1 mL和1×10~(-5.80)/0.1 mL。说明BHK-21细胞适合作为EHV-1-XJ2015株体外研究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14.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Z2014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江苏某规模猪场发生腹泻疫情,采集发病仔猪小肠组织及肠内容物,经RT-PCR检测,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将病料接种Vero细胞,盲传3代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合胞体病变,细胞空泡化,最终裂解脱落。将细胞反复冻融后,收获病毒,经RT-PCR以及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后,确认所收获的病毒为PEDV,将该分离毒株命名为CZ2014株(Gen Bank:KT428878.1)。RT-PCR扩增其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Z2014株S基因序列与近年来流行的毒株同源性较高,而与经典疫苗毒株同源性较低。PEDV流行毒株的分离为该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及其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集自江苏某猪场临床表现为疑似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猪组织病料,经PCR检测为猪圆环病毒2型(PCV2)阳性,阳性病料经无菌处理后接种PK-15细胞进行PCV2分离并进行测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相关基因序列分析软件进行鉴定、分析。用分离的毒株人工感染BALB/c小鼠,观察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2株PCV2毒株,分别命名为X46和5123,两毒株基因全长均为1 767 bp,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显示两毒株分别为PCV2d和PCV2b亚型,分离株P20代毒在PK15细胞上的TCID_(50)分别为10~(5.5)TCID_(50)/0.1 mL和10~(4.5)TCID_(50)/0.1 mL。小鼠感染试验结果显示PCV2对小鼠增重有抑制作用,对肝、脾和肾有较强的侵袭能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PCV2的致病机理及开发新型疫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获得可在细胞培养中稳定、有效生长增殖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分离毒株,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应用Vero细胞从广西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和RT-PCR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分离毒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PEDV,命名为CH/GX/2015/750A。该毒株可稳定有效地在Vero细胞生长增殖,并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已在Vero细胞连续传代25代,病毒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渐提高并稳定在107.50TCID50/mL。该毒株全基因组序列长28 038bp;与22个参考毒株的全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96.8%~99.8%,其中与YC2014株同源性最高,为99.8%。全基因组和S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EDV CH/GX/2015/750A分离毒株属于Ⅱa亚群,与YC2014、PEDV-WS等变异毒株亲缘关系密切。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获得的CH/GX/2015/750A毒株是PEDV地方流行变异毒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江西省某猪场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病因。【方法】对送检的仔猪小肠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的RT-PCR检测,将阳性样品接种MA104细胞传代进行PoRV的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oRV VP4和VP7基因序列测序和动物回归等试验。【结果】猪小肠病料样品经终浓度15 μg/mL的胰酶处理37 ℃孵育2 h,接种MA104细胞,能在细胞上增殖传代,第6代开始表现稳定的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可见病毒粒子直径大小为61~70 nm,平均大小为65 nm,呈带有短纤突且外缘光滑的形似车轮状的粒子,具有轮状病毒粒子典型的形态特征;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检测均为PoRV阳性,确定该分离株为PoRV。分离株VP4和VP7基因序列分析显示,VP4基因型与P[23]基因型相似性最高,VP7基因型与G5基因型相似性最高,根据A群轮状病毒最新分类方法,分离株属于G5P[23]型。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经口感染该分离株的1日龄初生仔猪于感染后24 h左右陆续出现水样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并能在粪便中检测到PoRV。【结论】通过MA104细胞连续传代,从江西某猪场的腹泻仔猪小肠样品成功分离到1株PoRV,该分离株属于G5P[23]型PoRV,为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病原。  相似文献   

18.
将BVDV阳性血清样品接种MDBK细胞,结果分离出1株BVDV。采用MDBK细胞培养法、直接免疫荧光、RT-PCR与TCID_(50)等方法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10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呈阳性;RT-PCR扩增均获得5'-UTR、Npro预期大小DNA片段;分离株滴度为10~(-5.9)TCID_(50)/0.2 mL。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株属于BVDV-1m。以上结果推断,成功分离鉴定1株BVDV,该分离株为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1m,命名为BVDV-1 XC株,为研究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近年来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采集河南漯河和中牟地区疑似伪狂犬病发病养殖场送检的脑组织病料,通过细胞盲传、噬斑纯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Western blotting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病毒分离鉴定。TCID_(50)法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生长曲线,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测定分离毒株对小鼠的致死性。对gB、gC和gE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并与参考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对PCR鉴定阳性的病料在PK-15细胞盲传后,两份病料在6代内均出现细胞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噬斑纯化和透射电镜技术,成功分离鉴定了两株PRV,分别命名为HeN-LH株及HeN-YM株。分离毒株在PK-15细胞上的生长曲线显示,HeN-LH和HeN-YM株在感染后36 h病毒滴度分别可达10~(8.35)和10~(6.63) TCID_(50)/mL。用不同浓度的病毒接种小鼠,结果显示,HeN-LH和HeN-YM株LD_(50)分别为10~(2.13)及10~(3.25) TCID_(50)。对gB、gC和gE基因全长扩增测序后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两株PRV毒株与Bartha、Fa和Ea等经典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而与2011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与其他变异株相似,gB、gC和gE基因均发生了多个氨基酸的变异,且在特定的位点存在特征性的氨基酸插入和缺失。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两株PRV变异株,分离株对小鼠均表现出一定的致病性,本试验结果可为河南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构建的TK、gI、gE、US9、部分gN基因缺失的绿色荧光标记猪伪狂犬病毒rPRV-BE为亲本株,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表达猪瘟病毒(CSFV C株)主要免疫原性基因E2的重组伪狂犬病毒rPRV-CSFV PE2SC。经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证实构建正确,并能成功表达E2蛋白。同时,对重组病毒在PK15细胞中的遗传稳定性、增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第5、10、15、20代重组病毒经PCR均能扩增出与原代重组病毒相同大小的约为3469 bp含猪瘟病毒E2基因的重组片段;第20代重组病毒感染细胞孔中出现明显的针对E2蛋白的荧光,表明重组病毒在体外连续传20代后仍能稳定遗传。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与野毒PRV(SX株)、亲本毒rPRV-BE相比,重组病毒rPRV-CSFV PE2SC前期增殖速度较快,病毒滴度到达峰值的时间早,峰值病毒滴度低于野毒,与亲本毒相当,最高病毒滴度依次为10~(6.7)TCID_(50)/mL、10~(8.0)TCID_(50)/mL、10~(7.0)TCID_(50)/mL。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病毒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及体外复制能力,为进一步对其免疫效果的评价以及PRV基因缺失重组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