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厕所革命"项目作为基础性民生工程,依赖政府、村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村民以及新闻媒介多方主体的协同推进。实践中由于协作性章程的缺失,又存在信息共享程度低、普遍缺乏信任、行为逻辑缺陷制约和对立性冲突等因素影响,阻碍了项目进度。基于网络治理视角,从订立必要的行为章程、实现信息有效共享、建立信任激励机制、采取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5个方面提出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路灯单灯状态监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针对链状网络节点负载不均衡和网络节点能量有限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种适合该应用的新型路由算法,这种新型路由算法根据网络节点可通过功率控制来调整通信距离的前提下,合适的数据传输路径被每个传感器节点选择,使整个网络达到能耗节省,负载均衡的目的。通过仿真验证这种新型路由算法有效地平衡了网络负载,使网络能量节省,网络生命周期提高。  相似文献   

3.
Wiki(维客)是在继Blog(博客)和P2P后,在网络技术方面涌现出来的一项创新技术。与大多数网络亚文化一样, Wiki也同样是体现开放、合作、平等、共享的网络文化,这种新兴的技术现已逐步渗透到信息化教育中,并且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对Wiki技术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协作学习的有关理论,对基于Wiki技术下的网络协作式学习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针对LEACH协议能量消耗快、网络生存时间短等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LEACH的改进协议-ILEACH,对该协议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与LEACH协议相比,ILEACH协议能有效平衡节点间开销,提高能量有效性,降低网络整体能耗,延迟节点的死亡时间,从而明显提高了网络的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网络教学模式研究有停滞不前的隐患,需要加大探索与关注。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借助现有网络平台,建设高校水利专业基础课"水力学",以网络教学交互视角为切入点,基于学习主体、教学团队、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教学政策五要素,剖析影响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以"现代水利建设人才需求"为导向,合理搭建水利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学科交叉平台、自主科研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实践平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设置方向模块,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网络教学体系;探究立体化网络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水力学"网络课程教学成果显著,为高校水利专业课程教学优化提供了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郭家明 《农技服务》2010,27(2):290-29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最新体现,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建设现代农业的速度明显加快,加速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深入发展“山海协作”工程,既是浙江推动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自浙江实施“山海协作”工程至今,无论是在思想理念还是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联动机制不协调、金融服务不完善、产业分配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数字农村薄弱等问题。为解决这些困难,需要在协作推进机制、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农村数字化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山区科技人才资源投入这五大方面进行高效化地干预,以打造浙江高质量的“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相似文献   

8.
杨雪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67-12768,12770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纽带,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对高校农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该研究在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环境给农村大学生“三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结合当下存在的问题,努力开展农村大学生“三观”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旨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农村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用工荒"问题凸显的原因,并提出"用工荒"问题不单单事关企业,事关工业、服务业,也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息息相关。造成"用工荒"的原因不仅有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福利水平、社会保障不到位等,还与传统用工模式的弊端,新生代农民工远大的就业创业理想有关。解决"用工荒"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理解与深入,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三农”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再探讨是想找到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选取全球30所高校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科研合作关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聚类与多维尺度分析法对高校科研合作网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明晰了网络整体结构属性特征、群落划分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网络成员的位置与角色,并为中国高校在图情领域的科研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提出将自组织路由协议集成到农业无线网络的网络协议中,讨论了自组织路由协议DSDV以及这种无线网络的地址配置问题。利用NS2仿真结果验证了DSDV路由协议应用于农业作业环境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科研人员及其合作关系组成的合作网络,反映着技术创新活动的特征模式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对决策者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电子白板领域的专利数据为例,在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重点研究发明人合作网络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拓扑特征以及各阶段过渡过程中合作网络结构的演化特点。研究发现:随着技术发展,团队数量和合作数量持续上升但合作网络整体日益稀疏,其中成长期的合作网络最为活跃。证明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人员的合作行为与技术发展之间紧密相关,技术生命周期的过渡使得对应合作网络发生演化,而合作网络的演化也可能是推动或阻碍技术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供应商选择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竞争力。在科学合理的构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首先对供应商评价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商评价模型,最后以实例验证。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不仅简化了模型结构,而且较好的克服评价指标主观性强的问题,为供应商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实现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中实时性应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温室实时监测系统设计方案。[方法]根据温室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应用特点,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温室监测系统的体系结构,并针对WSN中低功耗自适应集簇分层型协议(Low-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LEACH)存在的负载均衡策略不完备性及系统高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种实时阈值路由算法(Real-time Threshold Routing Algorithm,RTRA)。[结果]通过MATLAB对RTRA的网络生存期和网络时延性能测试发现,在相同测试环境中,RTRA较LEACH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节点能量,延长了网络生存期,该算法能够满足农作物温室系统对实时性和节能性的要求。[结论]该试验设计的智能温室监测系统满足了实时性需求,为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实现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中实时性应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温室实时监测系统设计方案。[方法]根据温室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应用特点,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温室监测系统的体系结构,并针对WSN中低功耗自适应集簇分层型协议(Low-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LEACH)存在的负载均衡策略不完备性及系统高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种实时阈值路由算法(Real-time Threshold Routing Algorithm,RTRA)。[结果]通过MATLAB对RTRA的网络生存期和网络时延性能测试发现,在相同测试环境中,RTRA较LEACH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节点能量,延长了网络生存期,该算法能够满足农作物温室系统对实时性和节能性的要求。[结论]该试验设计的智能温室监测系统满足了实时性需求,为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供应商选择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肥最多的国家,因此对于化肥供应商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化肥供应商的特点,首先构建了化肥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在该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全球经济衰退,供应链、产业链本地化重构趋势下,云南农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新格局,加强引导优结构、高端化与大众化双轮驱动防风险、创新引领激活力,开放共享拓空间,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中式"景观及养生理念的阐述,梳理了养生理念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养生理念与"新中式"景观结合的思路。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景观改造为例,从结构布局与细部设计层面分别论述了基于养生理念的"新中式"风格的应用,旨在为"新中式"景观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实现国际文化共同繁荣,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名片。对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