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9年黑龙江省亚洲飞蝗发生情况及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2009年黑龙江省的亚洲飞蝗的发生、防治情况以及亚洲飞蝗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结合气象、发生地生境、植被等因素初步分析了亚洲飞蝗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博斯腾湖开都河西南河口局部地段亚洲飞蝗回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斯腾湖开都河西南河口局部地段亚洲飞蝗回升范福来,沈维山(新疆蝗虫鼠害测报防治中心站,乌鲁木齐,830001)王元信(新疆博斯腾湖亚洲飞蝗测报防治站)博斯腾湖是新疆亚洲飞蝗(LocustamigratoriamigratoriaL.)的重发区,蝗害主...  相似文献   

3.
对东北地区亚洲飞蝗发生地的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亚洲飞蝗发生区地势平坦低洼,海拔为100~200 m;亚洲飞蝗发生区一般为内陆湖或河流周边的芦苇丛生地带,适宜的栖息场所植被覆盖度<55%;发生地的土壤呈碱性,土壤含盐量均<0.5%,土壤性质有利于蝗虫产卵和蝗卵的存活与孵化;蝗卵孵化期和产卵期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对亚洲飞蝗的大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饲养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地区亚洲飞蝗的生活史及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飞蝗在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蝗卵6月上中旬开始孵化,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蝗蝻发育历期为28~35 d,每个龄期历时5~7d,7月上旬末期开始羽化为成虫,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约7d雌雄两性开始交尾,7月下旬为交尾盛期,交尾约14 d后雌性开始产卵,产卵一直延续到9月末.生态环境条件对亚洲飞蝗的取食、蜕皮、羽化、交尾、产卵等生长发育及繁殖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东北地区吉林省亚洲飞蝗的生理特性,通过室内饲养实验,对采自吉林省的亚洲飞蝗孵化率、发育历期、体长、体重、头壳宽度、雌雄比和羽化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虫孵化率为26.27%,各龄期时间6~7 d,并随环境温度降低有所增长,平均寿命74.52 d。体长生长速度稳定,成虫后雌性平均有翅体长为5.564 cm,雄性为4.968 cm。体重从三龄起生长迅速,成虫后雌性平均体重为1.030 g,雄性为0.848 g。头壳宽度生长也比较稳定,成虫后雌性平均头壳宽度为0.508 cm,雄性为0.526 cm,雌性体形比雄性稍大。试虫雌雄比为1/1.2(雌/雄),平均羽化率为81.25%。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更为全面了解吉林省亚洲飞蝗生理特征,为有针对性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预测亚洲飞蝗的发生期和判断其危害程度,对其生长积温和取食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至五龄的蝗虫生长积温和取食量分别为351.13、306.79、340.92、399.00、470.24℃和5.46、8.91、14.40、27.44、56.32 g ;最佳防治时期为取食量小的一、二龄期;亚洲飞蝗的卵在-29.9℃可以成功越冬,在翌年继续发生;2011年,亚洲飞蝗在黑龙江省没有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采集到的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飞蝗的分类地位及其与其他地区飞蝗间的亲缘关系,扩增了中国4个地区飞蝗5个mtDNA蛋白基因共长2 974 bp的片段,基于这5个基因序列和片段全长分别分析了西藏阿里地区与新疆、河北、海南和非洲5个地区飞蝗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西藏新疆阿里地区飞蝗与新疆、河北地区飞蝗间的亲缘关系明显近于其与海南和非洲地区飞蝗间的关系,文末对西藏阿里地区亚洲飞蝗分布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4个飞蝗亚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测定了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和东亚飞蝗(L.m.manilensis)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COⅠ1539bp、COⅡ684bp、COⅢ792bp,共计3015bp),结合GenBank下载的亚洲飞蝗(L.m.migratoria)和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的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以云斑车蝗(G.marmoratus)为外群,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重建4个飞蝗亚种的分子系统树。[结果]在碱基组成上,A+T的平均含量为69.57%,4个飞蝗亚种的密码子第3位点A+T含量最高,其中最高的是COⅠ(达87.6%);4个飞蝗亚种中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COⅡ的核酸替代率最高,第2位点较为保守,替换率在5.9%~15%之间;COI的起始密码子是特殊的CCG或ACG;4个飞蝗亚种的遗传距离在0.001~0.076之间;飞蝗属中4个亚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东亚飞蝗和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最近,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次之,非洲飞蝗与其余3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可为西藏飞蝗亚种地位的确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亚飞蝗发生地的形成与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飞蝗是草原类型的昆虫,有森林的地方无飞蝗发生。飞蝗的典型发生环境为比较疏稀的中生草地,故凡具备此种类型的场所,皆可能有飞蝗分布。 我国飞蝗(Locusta migrataria L.)分属于两个亚种,即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aria migrataria L.),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aria manilensis Meyen)。前者分布于我国蒙新高原地区的低平草地,后者分布于东部平原内涝及多种类型的冲积汉地。两者的生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斯坦蝗灾严重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哈萨克斯坦蝗虫发生防治情况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蝗虫孳生地。近年来,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草原和荒地不断上升,蝗虫发生基地也逐年扩大。全国22亿hm2的农牧业土地(草原185亿hm2左右,种植业耕地2500万hm2左右)的大部分属于蝗虫发生区,蝗虫发生种类约350多种,优势种有15~20种,以亚洲飞蝗、意大利蝗、摩洛哥蝗等3种蝗虫发生为害最为严重,其中亚洲飞蝗和意大利蝗在高密度时具有明显的群居性和迁飞性。据悉,这两种害虫成虫的迁飞距离分别可达500~700km和200~300km。目前,亚洲飞蝗主要发生在西部与俄罗斯…  相似文献   

11.
翻耕蝗区土壤对东亚飞蝗蝗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耕翻土壤对蝗虫产卵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东亚飞蝗产卵对实、松土的选择性和不同层次土壤蝗卵的发育情况。[结果]结果表明,经过耕翻耙磨土壤后,东亚飞蝗蝗卵能够正常出土的仅占6.1%。[结论]该研究为垦荒种植和蝗区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刺槐水分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刺槐生长与水分关系、刺槐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蒸腾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3个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黄土高原刺槐水分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宁夏银川地区饲用型四倍体刺槐主要饲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川地区引种5年的饲用型四倍体刺槐主要饲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刺槐在银川地区生育期为185 d左右,栽植当年生长速度1.42 cm/d,地径平均达3 cm,越冬率达90%,基本无病虫害发生;叶量丰富,叶片肥大,再生速度快,平均为1.10 cm/d,平均再生强度为13.94 g/d.m2,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能;年666.7 m2产干草1 552.91 kg,叶的比例高于枝,粗蛋白平均达31.18%、粗脂肪3.85%、粗纤维23.53%、粗灰分9.08%,均达到或超过优良饲草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Current paradigms generally assume that increased plant nitrogen (N) should enhance herbivore performance by relieving protein limitation, increasing herbivorous insect populations. We show, in contrast to this scenario, that host plant N enrichment and high-protein artificial diets decreased the size and viability of Oedaleus asiaticus, a dominant locust of north Asian grasslands. This locust preferred plants with low N content and artificial diets with low protein and high carbohydrate content. Plant N content was lowest and locust abundance highest in heavily livestock-grazed fields where soils were N-depleted, likely due to enhanced ero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eavy livestock grazing and consequent steppe degradation in the Eurasian grassland promote outbreaks of this locust by reducing plant protein content.  相似文献   

15.
对滨海盐碱地23年生刺槐纯林和4种混交林内刺槐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刺槐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均以刺槐白蜡混交林表现最好,明显高于刺槐臭椿行状混交林、刺槐臭椿块状混交林、刺槐榆树混交林、刺槐纯林林分。对刺槐材积生长进行Logistic曲线、S曲线、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数学模拟结果显示:滨海盐碱地不同组成的刺槐林分内,刺槐材积生长规律不能用单一的曲线模拟。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混交造林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上的长期应用效果,调查了3个不同混交林和4个树种纯林的生长现况,对比研究了混交林中各树种与相应纯林之间在生长状况、叶片营养和生理生化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的长期影响造成该地区人工混交林的总体生长状况较差,27 a后的保存率处于43.3%~70.4%之间。与刺槐纯林相比,刺槐与白蜡、白榆和臭椿混交后其胸径、树高和保存率均显著降低,叶片中的氮、磷、钾、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减少,抗逆性能明显下降。与刺槐混交后,白蜡的生长状况和叶片特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然而白榆和臭椿的胸径、树高、叶片营养元素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各自纯林;白榆和臭椿在与刺槐混交后其抗逆性能较纯林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而叶片中的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27-4329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从季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尤其夏季是蝗灾最为高发的季节。蝗虫可以大规模迁徙,因而其灾区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从总体上说,汉唐时期大部分蝗灾发生于淮北地区,淮南地区只有十几次记录。淮北蝗灾的分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发生,而淮南地区则以西部为多,东部则主要发生于今扬州附近一带。  相似文献   

18.
有序聚类和数学模拟法在刺槐苗年生长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应用有序样品的聚类分析和建立苗木生长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刺槐一年生播种苗的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表明有序样品聚类分析对苗木高生长时期的划分与直观评定结果十分相符;运用Logistic方程对苗木高生长拟合划分高生长时期也获得较好效果。刺槐一年生播种苗高生长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节奏,速生期是加速苗木生长关键时期,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国内刺槐属植物刺槐、毛刺槐、香花槐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生长繁殖及园林应用价值,讨论了香花槐的分类地位,旨在为国内刺槐属植物的研究及园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