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解决花绒寄甲成虫在生产和实际应用中的时间差问题。[方法]在实验室内测定储存时间和储存密度对花绒寄甲成虫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在相同储存时间下,各储存阶段的存活率均随着储存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储存30 d,各处理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储存60和90 d,各处理间存活率差异极显著。在相同储存密度下,200、400、600头/盒各处理间无差显著异,800、1 000头/盒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结论]该研究为花绒寄甲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诱导木数量及空间大小对花绒寄甲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诱导木数量及空间大小对花绒寄甲成虫产卵的影响,利用不同大小的塑料盒饲养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成虫并放入不同数量的诱导木段诱导其产卵.结果表明,4组不同处理对成虫平均产卵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处理3(大养虫盒3块诱导木段)与其余3组试验相比在产卵量方面能诱发成虫保持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技术问题,选用麻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花绒寄甲1龄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每一代花绒寄甲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雌雄性比、体长、体宽、体质量、卵的孵化率以及下一代幼虫寄生率等指标,分析人工饲料和替代寄主对室内多代饲养花绒寄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体质量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延长;随着室内饲养代数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头雌虫的产卵量增加;使用替代寄主繁殖4代后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不符合1∶1的情况;室内饲养4代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的室内寄生率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各个繁殖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比较发现,人工合成饲料A的产卵前期明显延长,以麻天牛为替代寄主时,繁育出的后代雄虫数量明显多于雌虫。综上可见,室内饲养多代后对花绒寄甲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有影响,虽然能完成室内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需求,但会出现一些体征下降的趋势,平均产卵量会升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花绒寄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国学者对于花绒寄甲的生物学特性和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文对这些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问题,提高繁殖数量,寻找适宜的替代寄主,研究了与花绒寄甲原始寄主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和最适接种比例,并比较了其与目前常用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大麦虫(Zophobas morio)、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几种寄主繁育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幼虫可在麻竖毛天牛上完成发育,其最适接种比例为3∶1,此时初羽化成虫平均体质量为25.82 mg,平均每头寄主上的花绒寄甲成虫的羽化数为1.54头,繁育出成虫所需时间仅为37.66 d,显著短于其余几种寄主,且寄生率、结茧率及羽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寄主。  相似文献   

6.
温度与花绒寄甲发育及生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温度与花绒寄甲卵、幼虫、茧蛹发育的关系,为其人工饲养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温度处理花绒寄甲的卵、幼虫、蛹和成虫,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其孵化、发育、化蛹和羽化情况,以及不同营养条件下成虫的死亡数量和产卵情况。【结果】花绒寄甲卵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C分别为(126.09±9.58)d.℃和(12.802 2±0.330 2)℃;幼虫期和茧蛹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K、C分别为(139.0±8.29)d.℃,(11.7±0.58)℃和(265.24±9.00)d.℃,(13.9±0.99)℃。在缺乏营养及16~19℃条件下,花绒寄甲成虫组群死亡率达50%的时间为62.2~63 d,当饲料供给充足时,在22~25℃条件下成虫的产卵量最大。【结论】保障食物供给后,花绒寄甲成虫在所有温度处理下的寿命均达5年以上,其饲养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2℃。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饲料对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成虫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人工配制4种花绒寄甲成虫饲料(Ⅰ、Ⅱ、Ⅲ和Ⅳ),主要成分分别为蚕蛹粉、蟋蟀粉、替代寄主粉和蚂蚁粉,分别饲养花绒寄甲成虫。无菌取其肠道,进行肠道细菌16S rDNA全长PCR扩增和16S rDNA V3可变区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16S rDNA作为分子标记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后再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从成虫肠道共得到11种细菌,分别属于德库菌属(Desemzi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不粘柄菌属(Asticcacaulis)、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动性杆菌属(Planomicrobium)、橙单胞菌属(Aurantimonas)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经相似性分析后,饲喂饲料Ⅰ(蚕蛹粉)和饲料Ⅱ(蟋蟀粉)的成虫肠道细菌区系相似性为64%;饲喂饲料Ⅲ(替代寄主粉)和饲料Ⅳ(蚂蚁粉)的成虫肠道细菌区系的相似性为61%。饲料Ⅰ、Ⅱ喂养的成虫和饲料Ⅲ、Ⅳ喂养的成虫肠道菌群差异性较大,相似性为21%。可见,不同饲料对花绒寄甲成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麦虫Tenebrio molitor蛹是繁育花绒寄甲Dstarcus helophoroides重要的替代寄主。通过建立"花绒寄甲幼虫—大麦虫蛹"寄生系统,测定花绒寄甲幼虫在1~7 d日龄大麦虫蛹上发育历期的变化及羽化成虫的体长、体宽、单头重、总重等指标,分析大麦虫蛹日龄对花绒寄甲发育历期及成虫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虫蛹日龄的增加显著延长了花绒寄甲的幼虫期,对结茧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大麦虫蛹日龄超过4 d时,花绒寄甲的茧期显著降低,成虫羽化率显著增加。大麦虫蛹日龄对花绒寄甲成虫的羽化数量无显著影响,但明显降低了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单重和总重。大麦虫蛹日龄的增加减缓了花绒寄甲幼虫的发育,降低了羽化成虫的适合度。为指导用大麦虫蛹繁育花绒寄甲的接种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在新疆焉耆盆地林间的越冬成活情况,设置四种不同的越冬场所开展越冬实验。结果显示,花绒寄甲成虫在已受害但尚未死亡的树干上越冬成活率最高,达到35.3%,其次是树根周围的杂草虫粪中,越冬率为22.3%,在受害干枯死亡木段上越冬率为6.3%,无隐蔽场所暴露在外越冬率为0。越冬后存活的花绒寄甲成虫初次产卵时间较对照晚5天,5天后日产卵量无显著差异,卵孵化后幼虫在大麦虫蛹体上寄生数量较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贮藏温度和时间对节瓜花粉生活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TTC染色法研究了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对节瓜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节瓜花粉对温度较为敏感,高温可以大幅度降低节瓜花粉生活力,38℃处理1小时后花粉生活力仅为室温对照的42%,4℃处理1小时后花粉生活力与新鲜花粉无明显区别;节瓜花粉生活力(y)随贮藏时间(x)的延长而下降,两个变量的关系符合指数曲线,27℃时其关系式为y=e4.527-0.8336x,38℃时其关系式为y=e4.514-1.510x。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嘉峪关地区受光肩星天牛危害严重,以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为研究对象,设置释放卵卡、成虫、卵卡和成虫3种不同的防治方案,对二白杨光肩星天牛进行生物防治,2个月后对防治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混合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可以达到53. 24%,远远高于对照组和释放成虫组、卵卡组。树木解析结果证明了混合释放花绒寄甲卵卡和成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天牛幼虫的减少率平均可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花绒坚甲的分布型及其在天牛虫道内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间调查和研究表明,花绒坚甲成虫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中的核心分布型,在群体密度较大时,由于个体间具有竞争寄主的排斥行为,其分布则转变为嵌纹分布;花绒坚甲在进入新的分布区后,首先是建立大小不等的聚集群,再以聚集群体的形式向周围扩散。在光肩星天牛虫道内,花绒坚甲位于食物链最后环节,其数量占食物链中昆虫总数的15.9%。  相似文献   

13.
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获取了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methuselah-like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命名为mth-like2,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Mth-like2受体蛋白的结构特征,并采用Real-time q 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th-like2基因c DNA全长为2 117 bp,开放阅读框的大小为1 458bp,编码48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6 750,理论等电点为8.83,存在7个跨膜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对应的受体蛋白序列与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Mth2-like亲缘关系最近。mth-like2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虫态均有表达,其中雄性生殖系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6龄幼虫显著高于其他虫态;mth-like2基因的表达量随存活时间的延长显著下调;在氧化、高温和饥饿条件下,mth-like2基因的表达量也均有显著变化,且在氧化和高温下雌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置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卵卡、成虫+卵卡3种不同方式的技术方案,对张掖市利用花绒寄甲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花绒寄甲成虫+卵卡的混合释放方式,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效果最好,寄生率平均为30.05%,防治效果最高达到41.28%,表明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发育及雌雄成虫抵抗环境胁迫中的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在发育阶段和环境胁迫时的表达情况.从花绒寄甲转录组中获得3条HSP70基因,分别命名为D.hHSP69.09、D.hHSP70.11和D.hHSP7 1.88.发育阶段定量结果显示,3条HSP70在所有发育阶段均有表达,D.hHSP69.09在1龄幼虫期表达量最高;D.hHSP70.11和D.hHSP71.88在雄虫中表达量最高.在检测的成虫组织中,D.hHSP69.09和D.hHSP70.11在卵巢表达量最高;D.hHSP71.88在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HSP70基因随温度升高(23℃升至44 ℃)、41℃下处理时间(0~ 270 min)延长、氧化剂浓度(0~ 70 mmol·L-1)的升高表达量先增加后减少,雌雄表达量差异较大.饥饿试验显示,雌雄虫表达模式不同;随饥饿时间延长,雄虫HSP70基因表达量有所降低,雌虫一定时间内有所上升.因此,花绒寄甲HSP70可能与不同发育期的转换、幼虫的蜕皮行为相关;HSP70对温度、氧化和饥饿胁迫的应激敏感程度和表达水平不同,能够有效应对高温、氧化、饥饿等环境胁迫.  相似文献   

16.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防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寄生诱木内的越冬代松褐天牛,研究该天敌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3月分别在庐山、新干和全南释放花绒寄甲成虫,防治松褐天牛效果随着纬度降低而显著降低。3月、4月和5月在新干释放该天敌,防治效果随着时间推移而显著降低。林间大面积释放花绒寄甲,以释放量为3 000头/hm2的样地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最好(达79.43%)。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江西中部地区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最佳时间在3月上旬,偏南、偏北地区相应提前或推后约1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