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海峡两岸人民语言相通、血肉相连、习俗相似,品茗嗜好相同,闽台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同根同祖。台湾茶的栽培源于福建,台湾茶叶是嘉庆年间,从福建引进武夷茶苗,因环境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发育,始在亲朋中繁育传播开去,形成台湾名茶。清末连横在其《雅堂文集》对台胞饮茶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三州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以待客。”台湾人崇尚武夷茶,是他们豪华消费品。又说:“武夷之茗、厥种数  相似文献   

2.
陈耀铭 《农业考古》2002,(4):131-133
一说到潮汕工夫茶,最扼要十二个字是:茶必武夷,罐必孟臣,杯必若深。“茶必武夷”的说法是因为乌龙茶最初主要生产区在武夷,近百年来安溪铁观音和凤凰单枞等清香型茶叶,已逐……  相似文献   

3.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这是女诗人冼玉清对潮州“工夫茶”的赞美。潮州“工夫茶”是对我国古代品茶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对古代“品茶”习俗作了生动的描写:“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妨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爵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潮州志》引《苜蓿集》诗注说:“潮人嗜茶,器具精细,手自烹瀹,名曰功夫茶”。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和今人翁辉东《潮州茶经》均对“工夫茶”作了专门论述。翁氏的论述尤为周详。潮俗中有“茶三酒四游玩二”之说,认为喝茶最好是三个挚友一起喝,所以一套工夫茶具,通常也只配三只茶杯。“工夫茶”的主要特色,在于它非常注重茶品之选择,茶具之精美,水质之品评和烹法之从容有序。  相似文献   

4.
据考证,“工夫茶”的形成,至迟不晚于清代乾隆年间。如乾隆年间的俞蛟,在其《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中对潮州“工夫茶”已有较详细的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为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之致”。“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皆制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当,用细火…  相似文献   

5.
几十年来,从(广东)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人们一提到工夫茶,总要举潮汕工夫茶(或称潮州工夫茶)为例,对孟臣罐、若琛杯,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津津乐道。 潮汕工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1),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璀灿和中国茶道的精博,有人说:“中国茶道在潮汕”,这话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一定道理的。饮茶遍及潮汕城乡各个角落,潮汕人对茶具及品饮程序的讲究是全国少有的。 何谓潮汕工夫茶?我们可以从工夫茶名称的来历、工夫茶品饮程…  相似文献   

6.
(一)白鹤沐浴(1)洁具涤尘当在先,谓如白鹤沐清泉。孟臣壶(2)上水经过,杯有若琛(3)浴后编注:(1)白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具。(2)孟臣壶:乌龙茶具,来自人名。史载明天启年间宜兴著名制陶师叫惠孟臣,他精制的紫砂茶壶落有“孟臣”款,茶人遂习惯称为“孟臣壶”。(3)若深杯:亦来自人名,史载“若深所制茶杯”形美质佳。(二)观音入宫(1)茶名雅号铁观音,品种优良环宇闻。问得入宫茶几许?常规容量五公分。注:(1)观音入宫(投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公分。(三)高山流水(…  相似文献   

7.
十年前,茶文化名家余悦先生曾立下豪言壮语,有生之年要编写出一部可以传世的"枕头"作品.五年后遂有<中国茶文化经典>问世,成了中国茶文化史料中权威性书籍之一.对此,有人形象化道:"一本在握,可以揽尽天下茶史".在当今中国茶文化界,能有这般"扛鼎"之作的人并不太多.难怪天津茶文化学者陈云君先生在其<检点茶事>一文中,既感怀于余悦等学者"多有宏制",又发出中国茶坛太需要这种"精英文化"学者的呼声.我想,在中国茶文化的舞台上,余悦是一位不应被忽略的人物.因为,他为中国茶文化冲泡出了<中国茶文化经典>这杯"陈香甘爽"之茶.  相似文献   

8.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4):112-112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 ,又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 ,茶艺名在后。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 ,在庄晚芳先生《茶史散论·乌龙茶史话》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乌龙茶的一个花色品名 ,最早见于 1 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 ,又有‘小种’ ,则以树名为名 ,每株不过数两 ,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在1 753年刘靖《…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不少茶文章中“工夫茶”、“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有的说“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但《辞海》缩印本503、509页“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云: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并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10.
故土茶吟     
喜赋宁红创国优 (一)满街红慢满街花,爆竹声声壮彩车。首创国优空史册,宁红越海工夫茶。 (二)芽茶双井久蜚声,今日工夫茶更精。一块银牌光古艾,输侬多少故园情! 甜茶萦云山下摇钱树,叶味清甜直可茶。应是竟陵人未识,故将遗韵遗香家。 桑茶饮茶解毒医家事,云肤霏霏双井茶.巧把桑茶并一体,卢全七碗未能夸! 茶品所嘴唯茶茗,泥儿费倍金。先供构枯脑;后买铁砚音。口久遗余韵,杯长适浅抖。回吟双井味,无限故园心!故土茶吟@匡一点$江西省修水县《山谷诗苑》编辑部~~  相似文献   

11.
晚上,在茗秀园陶艺坊里,巧遇友人丁黎辉先生,自然要品茗聊天了。为悟玉川子那七碗茶的美妙,点了一壶功夫茶。据说,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不过,现在它早已散尽了王公贵族的气息,寻常百姓也能得而品之了。 我俩落座后,服务小姐便笑盈盈地端来了小巧玲珑的紫砂茶具,这正合了茗性宜于砂壶的说法。这品茶的“行头”是,茶海之上放置一紫砂小茶壶,一紫砂功道杯上覆有金属茶漏,两个蓝地而有白色竹、石、兽图形的闻香杯和品茗杯;仿古茗炉是以酒精为燃料,很干净,小姐用打火机点燃后,将煎水壶坐上。古称为玉书碾的煎水…  相似文献   

12.
闲话茶壶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人茗客对茶、水、壶三者互为依存、相映成辉关系的独到精辟之见。中国的品茶艺术,从唐代开始就注重韵味、追求高雅情趣和深远意境。香茶配佳壶,佳壶倍添品茶意趣,香茗频增壶艺价值,恰似红花映衬绿叶,相得益彰。因而,自明代以降,会“玩”茶品茗的,必定会“玩”壶把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珠联璧合吧! 一茶壶,源于何年何代,出于何人之手,现已不可深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并没有茶壶的记载,《六之饮》中也只有“贮于瓶伍之中”。据考,壶是古代一种无柄、大口、无盖、短身、圆肚的盛水器或酒器。《周礼》在《夏官》、《秋官》两章中就分别注释为:“壶,盛水器也”“壶,酒器也”。《周礼》还提到一种祭祀用的玄  相似文献   

13.
中唐上元初年,青年陆羽流寓江南湖州,他寄居杼山妙喜寺,结庐苕溪之湄,和山水清远的湖州结下平生之缘.期间,陆羽写有<杼山记>、<吴兴图经>等一系列著作,并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从此,"茶道大行",茶成为风靡中华之"国饮",陆羽也被誉为"茶仙"、祀为"茶神"、尊为"茶圣".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410127桑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及黄酮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和保健食品.中国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称桑叶为"神仙草",具有补血、疏风、散热、益肝通气、降压利尿之功效;据<本草撮要>记载:"以之代茶,常服止汗";据<本草纲目>明确记载:"煎汁代茗,能止消渴".  相似文献   

15.
茶,本是天地造化之嘉木灵草,所以,"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开篇即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而唐末五代的王敷在《茶酒论》中,也是首先强调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花,"既而又云:"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对茶之自然形态大加赞美.  相似文献   

16.
鑫是一个很有诗意的男孩子.刚见面,谈起他第一次见到筱亦的时候,他对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这首词是信手拈采.他说最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他认为其意蕴很美,使后面的语句显得相形黯然."人生若只如初见"并非只是在忧伤的现今或者美丽的曾经,也可以理解为今生对初见时的那份芬芳的-种永久记忆.  相似文献   

17.
孟臣泡沏海峡情福建东山县《石斋故里报》林长华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博士的精辟见解。在工夫茶风盛的台湾、闽南、潮汕地区,自古以来,茶人们珍爱的是小巧玲珑的紫砂陶制“孟臣”冲罐。旧时殷富人家还将此作为高档陪嫁品或陪葬品。即使现代,...  相似文献   

18.
茶是人们普遍爱好的一种饮料.我国利用茶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此后东汉华陀所著<食论>、唐代<本草拾遗>、明代<茶谱>等古书中都有关于饮茶功效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舒曼 《农业考古》2004,(4):10-19
参加完雅安的"一会一节"已有二个月,可眼下每每捧上一杯蒙顶甘露,独自啜饮着那一份幽幽的清香,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掠过杯中之茶,飘到雾雨之中的雅安,飘到"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蒙顶山仙茶园.  相似文献   

20.
品茶     
我年届古稀 ,茶瘾愈来愈重。无论何时何地 ,没有茶就打不起精神 :劳碌一生 ,没有茶就没有闲情 ;案头上没有茶 ,便不能写诗作文 ;闲聊中没有茶 ,便不去谈古论今 ;作客进门 ,有茶便知其味是淡是浓。旅途上 ,行囊里 ,我必备绿茶半包 ;火车上 ,必有杯茶伴我摇晃 ,八达岭上别人喝可乐 ,我喝壶里自带的清茶 ,口中有茶香 ,茶水好提神。我常对茶自省 :为文百篇 ,不如一壶可品。茶中 ,有我的人生。杯面上升腾着热气 ,荡开条条细纹 ,一两朵茉莉小花 ,悠悠浮开茶面。这片片绿茶 ,在冬的苦寒中孕育着绿 ,在烈火烧烤中没有改变过绿 ,在千搓万揉中没有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