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水产科研人员为对付对虾白点综合病毒进行了多种试验。测出提高海水温度对感染白点综合病毒的太平洋白对虾有显著效果。将病虾放养在水温(32.3±0.8)℃和(25.8±0.7)℃的水槽中进行试验,发现放养在(25.8±0.7)℃水槽中的对虾全部死亡,而放养在(32.3±0.8)℃水槽中的太平洋对雨成活率高达81%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高水温可抑制白点综合病毒的生殖,而不是病毒处于非活动期,因病虾的淋巴器官检测均发现白点综合病毒感 相似文献
2.
任清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1)
美国水产科研人员为控制对虾白点综合症的发生,进行了多种试验。他们测出提高海水温度对控制对虾白点综合症有显著效果。他们将虾放养在水温(32.8±0.8)℃和(25.8±0.7)℃的水槽中进行试验,发现放在(25.8±0.7)℃水槽中的对虾全部死亡,而放养在(32.3±0.8)℃水槽中 相似文献
3.
关于对虾“副粘病毒样病毒”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对虾“副粘病毒样病毒”的商榷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发生以来,国内外科研人员对该病病原进行了大量研究,已有数百篇研究报道,在一种杆状病毒为该病病原的结论上取得了基本的一致[1~6]。但最近岳玉环... 相似文献
4.
<正>1国内外养虾产业兴衰与现状简介全球养虾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养殖虾年总产量于80年代末期已达50万吨,占全世界虾供应量的30%,在过渔情况日渐严重的趋势下,养虾产业在虾类供应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Rosenberry,1996)。台湾的养殖虾类种类众多,其中因草虾(Penaeus monodon)成长快速、肉质丰美而成为台湾养虾业之大宗。台湾草虾养殖的历史于 相似文献
5.
对虾副粘病毒样病毒的细胞分离培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选用鲤鱼上皮乳状瘤细胞(EPC)和虹鳟肝细胞(R1),对新发现的对虾暴发流行病病原副粘病毒样病毒进行了细胞分离与培养。结果证实对虾副粘病毒样病毒可在这2种鱼类传代细胞中复制,其中EPC培养的病毒粒子的滴度在108/mL以上。 相似文献
6.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WSS)是全球对虾养殖业所面临的危害性最大的病害之一,是国际兽医局(O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亚太地区水产养殖发展网络中心(NACA)规定报告的重要水生动物疾病。自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我国台湾地区发生以来,至今已席卷了世界各国的对虾养殖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加强管理,综合防治是养好对虾的保证辽宁省东港市五四农场林树棠,程军五四农场从1983年开始发展人工养殖对虾,到1987年面积达11000亩,至今仍稳定在这个规模上,养虾业已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1993年的虾病是养虾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我场又处在东港市虾... 相似文献
8.
9.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对养殖对虾危害最大的病毒病。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引起该病的病毒命名尚不统一,有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Baculovirus,WSBV)、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杆状病毒(He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e Necroisis Bacu— 相似文献
10.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引起世界范围内养殖对虾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造成对虾养殖业的巨大损失,在我国这种情况尤为严重。WSSV是同一类紧密相关的无包埋体类杆状病毒,与杆状病毒并无同源性。2001年,中国和荷兰科学家分别报道了WSSV的全基因组DNA序列,启动了WSSV后基因组研究。已有多种检测方法用于WSSV的检测和致病机理的研究。WSSV感染宿主谱广,以多种传播途径感染宿主,目前还没有用于病毒增殖的细胞系,但已有成熟的动物模型,从而方便了对WSSV的研究。本文就该病毒的命名、病毒特性、检测方法、病毒感染增殖、感染宿主、传播途径及感染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深圳市某虾场养殖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出现异常死亡,经组织病理学剖检和电镜观察,证实了引起对虾死亡的原因为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感染。 相似文献
13.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单抗介导间接ELISA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青岛株感染的克氏原螯虾(Canbarus proclarkii)中提纯病毒,用纯化病毒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法获得4株阳性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1B1、1E4、4E6和4E5。4株单抗均为IgM。4E5株单抗在免疫转印中与37500左右的病毒蛋白条带呈阳性反应。用此株单抗作一抗,建立检测病毒蛋白的间接ELISA。该方法用于人工感染WSSV的螯虾组织样品中病毒的检测,48h后即有阳性检出,而正常螯虾组织均呈阴性。 相似文献
14.
用AllGlo探针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阳性反应呈典型的S曲线,说明本检测探针和引物设计合理。经灵敏度测定,当样品DNA浓度低至100拷贝/μL时,仍可以有效扩增,但在103/μL之上时结果最佳。同时,经过与传统探针检测对比试验得出:用Taqman标记的探针检测相同量的样品时,AllGlo MAR标记的探针(FAM通道)CT值与FAM标记的探针的CT值没有明显区别,但是MAR标记的探针的荧光信号强度要比FAM标记的探针约高40%,更适合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亚单位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virus,WSSV)是一种可以引起养殖对虾暴发性死亡的传染性病原,由于其强烈的传染性和极高的致死率,使得人们在应对它时,必须侧重于早期的防控。近年的研究表明,对虾存在类免疫(quasi—immune)机制.而WSSV的重组蛋白可以诱导对虾产生抗病保护效应。目前有关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大多围绕诱导产生高效免疫应答能力的囊膜蛋白进行免疫接种方式来展开。文章对该领域研究成果做一综述,旨在为今后WSSV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对虾暴发流行病的一种新病原——副粘病毒样病毒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1996年我国河北、山东人工养殖的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暴发流行的虾病进行了病原学研究,发现引起本次虾病暴发流行的病原是迄今尚未见报道的对虾的一种新病原——副粘病毒样病毒。该病毒主要侵害对虾肝胰腺,导致细胞严重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18.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将纯化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VP28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分离免疫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得到了2株(2G9,3E5)可以稳定分泌抗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用纯化的VP28蛋白免疫家兔,按常规方法制备多抗。选用单抗(3E5)包被ELISA板,用兔多抗作为捕获抗体,建立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检测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VP28基因在家蚕体内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P2 8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spotsyndromevirus,简称WSSV)的囊膜蛋白。在克隆了VP2 8基因的基础上 ,成功构建了重组转移载体pBlueBacHisC vp2 8和重组杆状病毒HyNPV VP2 8。用重组病毒的细胞培养液注射接种 5龄饷食后的家蚕 ,剪病蚕腹足采血淋巴 ,进行SDS 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 ,结果表明 ,WSSV VP2 8基因在家蚕体内得到了表达 ,特异性条带大小约为 31kD。研究结果为探讨WSSV感染对虾的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二温式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征 (WSS)是由对虾综合征病毒 (WSSV)引起的一种以病虾甲壳内侧出现白斑为特征 ,并具有很高死亡率的对虾最常见传染性疾病。该病自 1988年在台湾发现以来 ,已迅速蔓延至世界对虾养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广西沿海地区是对虾养殖较为发达的地区 ,近年来该地区所养殖的对虾也同样遭到该病的袭击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通讯作者。 目前对对虾疾病的诊断手段 ,主要包括以病理学和生物学诊断为主的常规诊断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杂交方法及PCR诊断方法等。其中PCR方法又是目前这些方法中最快捷、敏感性最高的病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