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油梨枝干溃疡病是目前油梨产区的严重病害。活性氧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扮演关键角色,但是活性氧产生和消除系统的变化规律尚不完全清晰。为探讨发病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趋势,以油梨品种‘Hass’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原菌L. theobromae后油梨枝条中活性氧代谢相关物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枝条的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迅速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抗氧化酶SOD和CAT酶活性和抗氧化剂AsA和GSH在侵染早期含量较高,在后期呈下降趋势。这些结果表明病原菌L. theobromae的侵染引起了活性氧的爆发并激活植物抗氧化系统;随着病情的发展,寄主的抗氧化能力不断削弱,导致活性氧积累以及丙二醛产生,加速病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于2019-2020 年在海南省琼海市的槟榔种植区发现一种新症状的槟榔根腐病,病根的皮层发黑,木质部变褐腐烂且易与皮层分离,有别于其他病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和基于 rDNA-ITS 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此症状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毛色二孢菌属的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且在全光条件下病原菌更易产生子座与分生孢子。这是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槟榔根腐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2019年2月在云南省河口市的油梨活树上发现了一种茎腐病,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该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检测的方法鉴定该病原菌种类,并从温度、pH、培养基类型及光照条件等方面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检测,确定该病病原菌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Fr.)Pat.];该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最适培养基为PDA,黑暗条件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  相似文献   

4.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百香果采后果腐病是黄果百香果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为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病原菌的最适生长pH为4.5~5.5,最适生长温度为31~34 ℃;其可利用蔗糖、甘油、D-半乳糖等11种供试碳源;可利用硫酸铵、氯化铵、L-天冬酰胺等11种供试氮源,尿素为最难利用的氮源;不同光照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4种供试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戊唑醇和丙环唑的毒力较高,其EC50值分别为0.0072 mg·L-1和0.7067 mg·L-1,均小于1 mg·L-1;其EC95值分别为90.5459 mg·L-1和33.1295 mg·L-1,均小于100 mg·L-1。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适合防治葡萄溃疡病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前生产中常用的25种杀菌剂对葡萄溃疡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的抑制效果,并采用离体果穗喷雾的方法测试分析了25种杀菌剂在葡萄上的适用性。每种杀菌剂均选择药剂标明的最低浓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丙森锌WP、多菌灵WP、抑霉唑EC、异菌脲SC、唑醚?代森联WG、精甲霜?锰锌WG、丙环唑EC和啶菌恶唑EC等8种杀菌剂对L. 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100.00%;而其余17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25.93% - 99.56%之间;乳油型杀菌剂不会在葡萄果面形成药斑,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等类型杀菌剂均会在果面形成药斑。建议:防治由L. theobromae引起的葡萄溃疡病中,推荐使用抑霉唑EC。  相似文献   

6.
2005年9月,保定市某养猪场95头断乳3~10天、体况健壮的仔猪开始陆续发病.主要表现发病急、死亡快,有的晚上还见吃料,第2天清晨就死在栏里;病程稍缓者呈现眼睑、结膜、耳部、颈部水肿。畜主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治疗,收效甚微,到我化验室就诊时(已断奶15天)已累计发病25头,死亡17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从内蒙古赤峰巴雅尔草业基地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到的菌株 BYE27-2-5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rDNA-ITS 序列分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8℃;pH 值5.0~11.0均宜于菌丝生长,产孢最适 pH 8.0,孢子萌发最适 pH 7.0;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利于产孢和孢子的萌发;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75%不萌发,高于95%萌发较快;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利于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蔗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利于菌丝生长,酵母膏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54℃(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10 min);根据其形态特征和 rDNA-ITS 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 )。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明确在广西崇左市油梨种植基地发现的一种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及该病害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该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嘴突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pH为7,黑暗条件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参试的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百菌清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对嘴突脐蠕孢均有抑制效果,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对该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分别为0.0163mg/L、0.0420mg/L、0.1109mg/L。  相似文献   

9.
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 fera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确定其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菌目暗色菌科弯孢霉属).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温度、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存在着显著影响,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其中最适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8~31 ℃,pH值为5~6.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1~34 ℃,pH值为5~6.12 h光照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桑春孢锈菌(Aecidium mori Barclay)是引起广西桑赤锈病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以改良的PDA培养基为基础配方,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pH值和温度对该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改良的PDA培养基中,桑春孢锈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最适pH值为7~8;致死温度为60℃经10 min。  相似文献   

11.
从华中农业大学草坪草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上分离得到引起该草坪草黑斑病的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菌落呈墨绿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有3个隔膜,中间两细胞较大,弯曲,两端细胞颜色较浅.孢子平均大小为24.94 μm×10.30 μm.其rDNA-ITS序列表明,分离的病原菌与Genbank中的Curvularia verruculosa的同源性是99%,结合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测定认为该菌为C.verruculos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丝在pH值5.0~9.0的PDA上均能生长,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KNO3.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为70 ℃ 15 min,孢子萌发的致死温度为75 ℃ 15 min.这是C.verruculosa引起狗牙根黑斑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西藏秋播燕麦苗期褐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回接及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将西藏秋播燕麦褐斑病的病原鉴定为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病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0℃;在10~30℃均可产孢,20℃时的产孢量最大。培养温度不同,孢子大小亦不同,20℃时孢子最大;15℃时孢子隔膜数最多。分生孢子在10%...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马铃薯坏疽病鉴定及其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坏疽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等。结果表明,该病害在块茎上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凹陷病斑,病斑呈土黄色至淡紫色,大小约1~3 cm,其中央有小黑点。从甘肃省采集到的马铃薯坏疽病26份标样中分离得到8个茎点霉属真菌分离物,经形态特征比对和致病性测定鉴定为同一种真菌分离物,且在症状特征、病原形态学、生化特征及ITS序列分析基础上鉴定该病原物为Phoma foveata;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35%多菌灵磺酸盐、5%菌毒清、10%苯醚甲环唑、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对马铃薯坏疽病菌抑菌能力较强,其EC50值分别为2.43×10-5, 1.77×10-2, 7.40×10-2, 1.31×10-1和2.31×10-1 μg/mL;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及分生孢子萌发率均在20℃最高;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及生长速率有差异,但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其分生孢子在pH值为3~10时均可萌发,但pH为6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本研究为国内首次详细报道该病害,该结果为甘肃省有效控制马铃薯坏疽病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油蒿与沙蒿枝构件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生长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油蒿与沙蒿两种固沙半灌木植物的枝构件特征。结果表明:油蒿与沙蒿大部分枝条分枝角度较大,为中等分枝角度类型(分枝角度50°~70°);油蒿与沙蒿枝条的伸展从3级枝到1级枝呈现减弱的趋势,即3级枝到1级枝的长度是逐渐变短的,且油蒿各级枝条长度均大于沙蒿的对应枝级的枝条长度;油蒿与沙蒿的枝径比和逐步分枝率均呈增加的趋势,油蒿的各级枝径比高于沙蒿,而逐步分枝率却比沙蒿的低。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甘肃、陕西和宁夏奶牛场的发生不明原因流产乳牛病料进行了间接血凝试验(IHA)、PCR、病原分离鉴定和MOMP基因检测,证实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对分离株Sx5和Nx进行毒力稳定性和免疫原性测定,用鸡胚连传20代,SX5和NX株的毒力比较稳定,毒力效价分别为10^-11ELD50和10^-10ELD50;用这2株菌对小鼠和牛做免疫效力试验,结果显示,免疫鼠5/5和5/5保护,对照鼠0/5保护;免疫牛3/3和3/3保护,对照牛0/3保护。表明,SX5和NX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作为疫苗研制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6.
从吉林某猪场采集曾接种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的发病猪病料,经RT-PCR初步鉴定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利用反转录合成cDNA,用针对PRRSV M、N基因片段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及电泳,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下可见约为660bp特异性扩增条带。解剖发病仔猪,发现其有HP-PRRSV发病的特征,两耳及鼻端淤血,呈蓝紫色,肺部等内脏器官淤血呈暗红色。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病猪有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将其接种于Marc-145细胞后,在培养至第4代时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CPE),表现为细胞聚集成丛、随后固缩、变圆、脱落;经Reed-Muench法计算得出两PRRSV分离株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0-5.30 TCID50/0.1mL和10-5.53TCID50/0.1mL。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观察到在接种病料的Marc-145细胞胞浆内出现特异性荧光,而未接种PRRSV的细胞对照则未见到荧光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