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槽式摆喷头下喷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雨强及其空间分布率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工模拟降雨机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成为研究降雨影响入渗、产流、冲刷、侵蚀产沙等动力学机理的重要试验手段。为解决我国目前降雨机模拟降雨特性与天然降雨特性相差较大的问题,设计了槽式摆喷头下喷式人工模拟降雨机。通过试验分别率定了该降雨机单喷头降雨雨强和多喷头组合降雨雨强的相关参数.以便为用户应用提供技术指标。该降雨装置在2.5m的高度下模拟的雨强范围为11.3~132.5mm/h。单喷头受雨面呈矩形,沿喷头摆动方向2.0m宽,垂直摆动方向2.7m长,受雨面积为5.4m^2。为形成均匀的雨强空间分布,需进行多喷头组合。组合实验表明,沿摆动方向的相邻喷头最佳距离为1.1m,沿垂直摆动方向的相邻喷头最佳距离为1.5~1.6m,组合后的雨强空间均匀性系数达到0.89以上。目前测试雨机的单机由5个喷头组成,相邻喷头为摆动方向,距离1.1m。用户可根据实验面积自行选择争机喷头数量和雨机数量.相邻雨机喷头间的水平距离建议为1.5~1.6m。 相似文献
2.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降雨特性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试验的需要和人工模拟降雨的优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但在大量的试验中,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降雨特性与天然降雨特性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对应特性之间存在差异。除了人工模拟降雨特性与天然降雨特性的不统一性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中还存在一些自然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问题,在关注并逐一克服这些问题的同时,将人工模拟降雨和高科技技术,如GPRS等结合起来,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能量相似是降雨模拟的基本原则。通过对雨滴粒径、雨滴击溅速度、降雨均匀度等能量相似要素的分析和探讨,提出实现降雨模拟能量相似的重要手段,即在降雨高度、雨滴发生器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雨强来实现降雨能量的相似;通过加大供水压力等手段可提高降雨动能,所以在降雨模拟实践中,降雨高度不一定需要达到使所有粒径的雨滴均达到终速所需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5.
6.
7.
8.
QYJY-503C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降雨特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使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水土保持试验更可靠,采用人工降雨试验方法,通过研究QYJY-503C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降雨特性,探讨该装置在水土保持科学试验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雨滴达到终速时雨滴-色斑直径的关系为d=0.383 9D0.709;2)QYJY-503C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有效降雨均匀度超过80%;3)在试验范围内,雨滴直径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雨滴中数直径与降雨强度呈d50=0.559 5I0.280 5的幂函数关系,相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雨滴直径较天然雨滴偏小20%~70%;4)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呈E=0.004 2I-0.021的线性关系,可通过控制降雨强度实现降雨动能与天然降雨的相似性;5)QYJY-503C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性能稳定、可控性强,可适用于室内土壤侵蚀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单喷头曲面设计、双层喷射变雨强弹簧调节的野外模拟降雨喷头,实现了以单喷头替代多喷头组合式模拟降雨装置,并达到同样模拟降雨效果。由于喷头采用曲面设计,确保喷射水舌有规律地变化;模拟雨滴动能接近于天然降雨动能;模拟降雨过程均匀;喷射面积稳定。实测证明:雨滴中数直径为0.574.26mm,降雨均匀系数≥0.8(±0.05),降雨面积为150 m2,模拟降雨强度为30~240 mm/h。 相似文献
10.
SR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SR型人工降雨装置是一种多喷头、多单元组合式的间歇降雨装置.选用目前国内外较理想的喷头,在喷头处辅以可改变喷头降水方式的机械传动装置,以间歇方式降雨来满足其降雨强度,雨滴直径大小及其分布与自然降雨相似.每个单元的有效降雨面积为2m×5m;如果4个单元组合成,其长度可增加4倍,有效降雨面积即2m×20m.装置采用轻型铝合金材料制成,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拆卸,适用于野外工作. 相似文献
11.
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设计及其参数率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针对水环境领域中地表径流的水质研究所需的降雨特点,设计了一种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方法]该模拟降雨装置采用3个规格不同的喷嘴式喷头,利用不同喷头的启闭与组合实现不同雨强的模拟。[结果]经率定,此装置降雨强度可达0.3~2.0mm/min,在此范围内降雨均匀系数均在85%以上,雨滴中数直径的范围为1.09~2.25mm,最大雨滴直径不超过6mm,雨滴终点速度可达到2~2.9mm/s。[结论]该装置模拟降雨与天然降雨的相似程度较高,可用于模拟真实的降雨情况。 相似文献
12.
Tams Lassu Manuel Seeger Piet Peters Saskia D. Keesstra 《Land Degradation \u0026amp; Development》2015,26(6):604-612
The set‐up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an indoor nozzle‐type rainfall simulator (RS) at Wagening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are presented. It is equipped with four Lechler nozzles (two nr. 460·788 and two nr. 461·008). The tilting irrigation plot is 6 m long and 2·5 m wide. An electrical pump supplies the constant flow during the experimen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ainfall was measured with 60 rain gauges equally distributed on the experimental plot. Thies® Laser Precipitation Monito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ize and falling velocity of the raindrops. Four different flow rates were applied (Q1–4). From the collected data, spatial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patial kinetic energy distribution maps were created; Christiansen uniformity coefficient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flow rate.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the rainfall parameters (spatial rainfall intensity, kinetic energy,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 and fall velocity) in the RS are not homogeneous (Christiansen uniformity ranges from 68·5% to 83·2%). Accordingly, the whole plot can only be irrigated irregularly applying a wide range of intensities and rainfall energies. The RS offers a good opportunity to study great variety of process intensities such as splash erosion, runoff generati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organic matter migration and scaled landscape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14.
玉米植株冠层截留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研究区实际降雨频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对玉米全生育期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进行测定,分析叶面积和降雨强度对玉米植株冠层截留分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玉米冠层截留率平均为8.42%,茎秆流率平均为35.38%,穿透雨率平均为56.19%;不同降雨强度,玉米冠层截留率平均为7.53%,茎秆流率平均为26.79%,穿透雨率平均为65.68%。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与雨强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冠层截留量和茎秆流量与叶面积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直线关系,而穿透雨量与叶面积之间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摄影法在人工降雨装置水滴终点速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摄影法在测定人工降雨装置水滴降落终点速度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雨强下相同粒径的水滴降落速度相同,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别介于0.01~0.05 m/s,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测量时有部分水滴的位置并不是打击地面时的位置。通过分析软件SPSS对雨强与平均终点速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雨强与平均终点速度无相关性。试验认为该方法用于测定水滴降落终点速度可行,其方法简单、易操作,为以后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工作人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