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简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两个亚型H5N1及H7N9病毒的流行特征、起源、传播和预防措施。根据大量的数据调查和数据分析,认为较之前爆发的H5N1禽流感,甲型流感病毒的传播更加不易观察,流感病毒的危害更为严重。对于新型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的预防与控制刻不容缓,而且要密切关注其病毒再次发生变异及重组,以防范禽流感的大规模爆发。  相似文献   

2.
禽流感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引起的一种禽类感染征或疾病综合症,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可引起禽类100%的死亡。由于抗原转变和抗原漂移,禽流感病毒是高度可变的。人禽流感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越物种界限,引起人类感染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全球已发现H5N1、H7N7、H9N2等亚型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但目前还没有发现禽流感病毒具有在人群中相互传播的能力。对禽流感必须采用积极的预防策略。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对家禽采用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禽流感的流行。研制人类流感疫苗,是预防新的流感病毒株的流行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3.
正1禽流感的症状与传播途径1.1症状。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和火鸡的致病性的不同,分为高、中、低/非致病性三级.目前研究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的传染源为携带病毒的禽类。既往确认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9N2、H7N2、H7N3、H7N7、H5N2、H10N7,症状表现各不相同。1.2传播途径。研究认为,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的主要途径是密切接触病死禽,高危行为包括宰杀、拔毛和加工被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H7N9禽流感仍然是公共卫生和养禽业的一大威胁。简要概括了中国H7N9动物疫情现状,介绍了H7N9疫情的流行情况、发生情况以及传播途径;通过对现阶段中国H7N9疫情防控现状的分析,指出了中国H7N9疫情防控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中国H7N9动物病情防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禽流感病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疾病综合症,当前亚洲流行的禽流感病是高致病性的H5N1病毒株引起的。在抗击“非典”之后的又一场战斗中,位于第一线的禽类养殖场面临严峻的考验。1禽流感H5N1病毒株简介1.1病原学A(H5N1)是1959年首次从苏格兰鸡中发现的一种禽流感病毒,可感染多种禽类,并能引起家禽的瘟疫。1997年3~5月间,在香港的一次3个鸡场的禽流感暴发中,鸡的死亡率达70%~100%。通过对来自7例禽流感患者的A(H5N1)抗原和基因分析显示,该7株病毒均含有禽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片断,将首例禽流感患儿的A(H5N1)与1997年3月从新界死…  相似文献   

6.
信息动态     
三鸟野禽9月大监测避免重蹈H7N9覆辙 近日,农业部发布2013年下半年动物H7N9禽流感监测方案,对监测对象、范围、时间等做了具体规定。方案称将于今年9月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一次集中监测。  相似文献   

7.
新闻集萃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切实有效防控动物H7N9禽流感4月9日,农业部兽医局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华代表处及FAO跨界动物疫病应急中心中国办公室举行会谈,就加强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技术合作交换意见。农业部兽医局通报了近期中国动物H7N9禽流感疫情排查、病毒监测情况及采取的防控措施,介绍了下一步在全国组织开展动物H7N9禽流感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安排。双方就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该方案提出,大部分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者为散发病例,有个别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但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在我国蔓延趋势比较广,且持续流行,继H7N9病毒感染人类病例出现之后,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根据疫情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方式处理疫情,重视畜禽安全区域建设[1-2]。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措施。禽流感是禽流行感冒的简称,该病毒具有不同亚型,其中以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9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死亡率都很  相似文献   

10.
新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养殖业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及时发现和阻断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2022—2023年,本实验室在我国发病鸡群中监测到新型H3N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出现和传播。本研究对发病鸡群开展了临床发病情况调查,对分离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演化分析,并对分离的代表性病毒进行了鸡致病性以及空气传播性试验。结果表明:1)H3N3最早于2022年12月在华东地区发生产蛋下降的蛋鸡群出现,随后陆续在华东、华北、东北等多个地区的鸡群中监测到,发病群体主要为产蛋鸡,鸡群发病率高,死亡率低(1%~5%),主要引起产蛋率急性下降(10%~40%)。2)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H3N3病毒为新型重排病毒,由鸡群中流行的H3N8病毒与H10N3病毒重排产生,6个内部基因来源于H9N2病毒。3)与H3N8病毒类似,新型H3N3病毒对鸡群高度易感,可在鸡鼻甲、气管、肺等呼吸器官中高效复制并排毒,引起呼吸系统严重病理损伤。4)空气传播性结果表明,新型H3N3病毒可在鸡群之间空气传播,而H3N8病毒不能在鸡群间空气传播。综上,新型H3N3禽流感病毒对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传播性,有可能成为新的优势流行病毒,对我国家禽...  相似文献   

11.
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科学有效防控H7N9禽流感的水平,现就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相关知识及预防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禽流感在世界流行概况的历史回顾据资料记载: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感染疾病的综合症。该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世界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A类传染病,在我国列入一类动物疫病,又名欧洲鸡瘟。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表面抗原,可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世界已发现上千株毒株,包括低致病性禽流感、无症状带毒(隐性感染)、亚临床症状、呼吸道病症等临床症状,如我国发现的H9等;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Ifluenza)无典型临床症状,体温高,死亡率高,由H5N1、H5N2、H7N1、H7N7等毒株引起。1…  相似文献   

14.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其发病症状为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人,如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家禽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下面介绍如何预防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通过对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Re-11株+Re-12株+H7N9 H7Re2株)在接种蛋鸡后产生抗体效价值的情况,评价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Re-11株+Re-12株+H7N9 Re-2株)对蛋鸡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的效果。同时进行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蛋鸡在15日龄接种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Re-11株+Re-12株+H7N9 H7Re2株),45日龄进行二次免疫,75日龄进行三免,产生H5N1Re-11株抗体滴度、H5N1Re-12株抗体滴度、H7N9 Re-2株抗体滴度都较高,从抗体消长规律来看,对产蛋前的蛋鸡都有较好的保护力,疫苗接种后未对鸡群造成应激反应。通过本试验在蛋鸡上接种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Re-11株+Re-12株+H7N9 H7Re2株)首次免疫后14 d产生抗体有保护力,二免后14 d抗体滴度达到高峰,对蛋鸡有很好的保护力,为预防蛋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禽流感病毒的传染范围只是局限在家禽中,然而近年来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已跨越了原先的范围,开始侵袭人类社会。其中H7N9型禽流感对人就具有高致死率,对人类的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简述禽流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13,(9):58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它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此次报道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是H7N9和H9N2基因重配的新病毒。以下为读者列举H7N9禽流感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问:人与人之间会传播吗,潜伏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通过对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Re-11株+Re-12株+H7N9 H7Re-2株)在慢速型黄羽肉鸡上接种后产生抗体效价值的情况,来评价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Re-11株+Re-12株+H7N9 Re-2株)对黄羽肉鸡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的效果。结果表明黄羽肉鸡在15日龄接种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Re-11株+Re-12株+H7N9 H7Re2株),45日龄进行二次免疫,75日龄进行三免,产生H5N1Re-11株抗体滴度、H5N1Re-12株抗体滴度、H7N9 Re-2株抗体滴度都较高,从抗体消长规律来看对慢速型黄羽肉鸡出栏前都有很好的保护力。试验在黄羽肉鸡上接种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Re-11株+Re-12株+H7N9 H7Re2株)首次免疫后14 d产生抗体有保护力,二免后28日龄抗体滴度达到高峰,对慢速型黄羽肉鸡有很好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9.
一、种鸡、蛋鸡免疫雏鸡7~14日龄时,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初免,3~4周可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开产前再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强化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苗免疫1次。二、商品代肉鸡免疫(推荐程序)7~14日龄时,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1次。三、种鸭、蛋鸭、种鹅、蛋鹅免疫雏鸭或雏鹅14~21日龄时,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初免。间隔3~4周,再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1次加强免疫。以后根据  相似文献   

20.
王秀荣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5):3038-3039
流感病毒是一种分节段的、有囊膜包裹的负链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根据其内部NP和M的不同,分为A、B、C三型[1]。到目前为止,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只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B、C型流感病毒尚未在禽类体内发现。自然界中,A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相当广泛,猪、马、虎、水貂、狐狸、猫、鲸、禽类以及人体内都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是人畜共患的重要呼吸道疾病病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片段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PB2、PB1、PA、HA、NP、NA、M、NS,共编码11种病毒蛋白[2]。HA、NA与NP、M1、M2、PB1、PB2、PA共同构成病毒的组成成分,根据HA的不同将A型流感病毒进一步分为18个亚型。其中,H1—H16都能在禽类中发现,而H17—H18目前只在蝙蝠体内发现[3]。不同宿主中亚型分布存在差异,H1、H3在人群中广泛传播,H5、H7、H9在家禽体内流行广泛,野生水禽则是AIV的主要自然宿主,可以分离到H1—H16亚型的病毒,病毒在水禽体内长期存在而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NS1蛋白能够直接调控病毒的复制过程,NS2介导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的转运过程。后发现的PB1-F2蛋白与流感病毒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4]。 众所周知,1918年的西班牙H1N1流感,造成了美国50万人死亡,全球至少5 000万人死亡。近来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救获的来源于 1918 年流感基因的病毒相关研究表明,在动物模型中,1918年流感病毒 HA 基因对小鼠模型毒性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5]。另外,1957 年亚洲H2N2流感造成 100 万人死亡,1968 年香港H3N2流感估计造成200万人死亡。2009 年暴发的 H1N1 大流感,到 2010年4月23日共引起超过17 853人死亡,该毒株致死率不高,但新病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在大约8周内传播到12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报道。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巨大影响及冲击。 禽流感是A型流感病毒感染各种禽类的总称,对家禽养殖业危害非常严重。根据致病性不同,禽流感又划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影响最大的是H5亚型HPAI,已在60多个国家的家禽和野鸟中检测出该亚型病毒,而且,在一些国家,主要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埃及和越南,H5N1亚型禽流感已经发展成为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头号重要病原。不仅仅是H5N1,与H5亚型组合的还有2008年台湾爆发的H5N2亚型AI疫情[6],2014年初在日本和韩国爆发的H5N8亚型AI[7],今年美国也受到H5N8的严重影响,给养禽业造成重大损失。除H5亚型外,H7亚型HPAI也对家禽造成严重危害,2003年,荷兰、比利时以及德国等国家出现H7N7亚型HPAI[8],短短几周,荷兰共有约900个农场内的1 400万只家禽被隔离,1 800多万只病鸡被宰杀,引发H7N7禽流感蔓延欧洲。LPAI病毒通常不引起明显临床症状,但可引起鸡群生产性能下降,伴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环境影响时可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家禽体内流行广泛的LPAI以H9亚型为主。该亚型1966 年被报道引起威斯康星州火鸡发病以来,已在多个国家被分离和报道,可以感染多种禽类,如鸡、鸭、鹌鹑、野鸡、鹧鸪、鸽、丝羽乌骨鸡、欧石鸡等。中国1994年首次分离到了H9N2亚型病毒,临床表现为禽产蛋量下降,死亡率不高。 禽流感除直接影响养禽业的发展外,还出现了直接感染人,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的问题。1997年香港首次爆发了H5N1亚型HPAI跨越宿主屏障直接感染人并致死亡的事件[9],截止到2015年5月,全球共报告了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840例,其中死亡447例。病例分布于16个国家,其中,中国发现52例,死亡31例[10]。感染H5N1禽流感的多为年轻人和儿童。从1996—2012 年间,在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和英国有报告人感染H7N2、H7N3 和 H7N7亚型流感病毒的事件,除荷兰有1人死亡以外,其他感染者大多仅有结膜炎和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在2013年3月,中国首次出现了人感染H7N9亚型流感病例,患者临床表现均类似于流感症状,早期主要为呼吸道症状,体温升高、咳嗽等症状,很快变成严重肺炎并出现呼吸困难。这是第一次报告人感染该亚型病毒,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例。此外,还陆续发现了H9N2和H10N8等亚型AI感染人事件,控制其在家禽中流行以降低传播给人类的潜在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禽流感病毒不仅可以跨越种间障碍直接感染人,还为人的新型流感病毒提供供体基因。有证据表明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是由 H1N1 禽流感传染给人类而引起的;1957 年亚洲大流感是由 人H1N1流感重组了禽H2N2流感PB1、HA 和 NA三个基因片段而引起的;1968 年,人H3N2亚型流感是由禽源 H3病毒提供 PB1和HA基因,由1957年大流感提供其他内部基因而形成的重组毒株,重组后成为一个新的大流行毒株;2009年H1N1大流感是来源于北美猪群中流行的三源重组毒[11],其PB2和PA来源于禽类;2013年人感染的H7N9流感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12]。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这几次大流行的流感病毒都与禽流感密切相关。 本专题围绕目前中国兽医行业内流感研究工作新进展,集中报道了来自禽或猪体内流感病毒的生物信息学、致病机理和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交流和讨论,加大对流感的宣传,促进公众对流感的认知,有助于提高人类对流感的防范意识,尽可能降低流感对社会秩序、食品安全和人类自身健康造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