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氯氰菊酯是一种目前茶叶生产中应用日趋频繁的拟除虫菊酯农药。这类拟除虫菊酯农药虽品种日益增多,但其基本结构极相似,且都具有蒸气压低(10~(-7)~10~(-8)mmHg)水溶性差(<1ppm)、在环境中移动性小、残留期长等理化性状。据有关报道,光  相似文献   

2.
拟除以菊酯类农药是从7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一类人工合成杀虫剂。由于这类农药的早期几个产品是参照除虫菊中杀虫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合成的,故将这类农药命名为拟除虫菊酯。拟除虫菊酯农药残效期长,杀虫谱广,对人畜毒性较低,而杀虫效果要比其他有机农药高十倍乃至数十倍。因此其使用正日趋普遍。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研究员早年提出的茶园农药适用性指标以及近年来的药效和残留试验结果,这类农药很适合在茶园使用。随着我国拟除虫菊酯农药生产能力的提高,这类农药在茶园的使用会日益广泛。因此农药残留的控制与检测也会相应变得更加重要。日前拟除虫菊酯农药在其他作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超声辅助-漂浮固化分散液液微萃取(UA-DLLME-SFO)-气相色谱法(GC)测定茶叶中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方法。获得最佳试验条件为20μL十六烷(萃取剂)和800μL丙酮(分散剂),质量分数为4%的氯化钠,水相pH为4,35℃超声30 min,-3℃、10 000 r·min~(-1)离心5 min后,去除水相后经气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在1~150μg·kg~(-1)范围内,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4,在1~5μg·kg~(-1)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92.3%~99.6%,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3.5%(n=6),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5.9%(n=3),5种农药在茶叶中的检出限为0.11~0.24μg·kg~(-1),定量限为0.36~0.81μg·kg~(-1)。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安全、成本低、重现性好,适用于茶叶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湖南省市售的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状况,利用气相色谱(GC)对湖南省市售的189份茶叶中24种农药残留情况进行定量检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189份茶叶样品中有95份被检出有农药残留,检出率50.3%,所有样品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合格率100%;在监测的24种农药残留中,仅检出毒死蜱1项有机磷类农药,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3项被检出。检出率分析中,检出率最高的茶叶种类为绿茶,农药种类为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检出率最高;检出值分析中,产自福建的茶叶中甲氰菊酯的残留存在超限量值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基质固相分散吸附剂、淋洗剂、样品填料比等处理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植物油中22种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基质固相分散—气相色谱法,实现对植物油中8种拟除虫菊酯类和14种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同时测定。加标实验结果表明,22种农药回收率均在80.6%~1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9%;8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限为0.0005 ㎎/㎏~0.015 ㎎/㎏,14种有机磷类农药检出限达到0.01㎎/㎏~0.05㎎/㎏。本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回收率高,精密度好。  相似文献   

6.
孙玉珍  周群 《福建茶叶》2016,(11):10-11
茶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的绿色健康饮品,其卫生、安全都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直接的联系。本文综述了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具体分类的研究结果,重点分析了液相色谱法在茶叶中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以及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的检测研究,通过分析检测条件(色谱、分析)的优化方法提出"指纹识别"图谱的建立,这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以其高效、低毒、低残留而著称于世。它在我省茶园的使用不断增加。在此,我想对该类农药的性能及研究状况作一些简要介绍,以便在使用中知其利弊,合理使用。一、拟除虫菊酯的杀虫效果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茶毛虫、刺蛾类(茶刺蛾、丽绿刺蛾等)、尺蠖类(大尺  相似文献   

8.
用薄层层析法检测茶叶中甲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农药残留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当前茶叶生产中常用的农药,其中的甲氰菊酯和氰戊菊酯两种农药,由于欧盟对其在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甚严,甲氰菊酯为0.02mg/kg,氰戊菊酯为0.10mg/kg,使得这两种农药成为茶叶中超标较为严重的农药.通常采用气相色谱(ECD检测器)法检测甲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农药残留量,但对于田间和市场的快速筛选而言,薄层层析法仍是一种有效而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及确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楼珏 《茶叶》2006,32(1):50-51
自20世纪70年中期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因高效广谱等特点被广泛使用。这类农药的毒性一般较大,有一定蓄积性,有些品种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其主要中毒症状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症状。由于菊酯的分子含有多种立体异构体,且茶叶成份复杂,对检测农残干扰大,本文根据常年实验中的实际数据得出了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前处理及分析方法。以及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确认。  相似文献   

10.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09,31(2)
茶鲜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用V(石油醚):V(丙酮) =1:1混合溶剂提取,经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除去干扰物质,采用气相色谱,微电子捕获检测器(μECD)测定茶鲜叶中主要的6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方法最低检出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品种茶树鲜叶及茶多糖为材料,比较了酸浸提、沸水浸提和碱熔灰化前处理对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茶叶还是茶多糖,碱熔灰化处理所测氟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酸浸提和沸水浸提法(P<0.01)。茶叶水浸提法氟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酸浸提法(P<0.05,P<0.01)。对碱熔灰化-氟离子电极法进行精密度及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茶叶和多糖中氟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1.07%~94.40%和83.04%~90.32%,而RSD分别为1.44%~2.54%和0.68%~1.03%,说明该方法稳定性好,精密度高,检测结果可靠,更能真实反映茶叶及茶多糖的氟含量,适宜于茶叶及茶提取物全氟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用石油醚和95%乙醇分别浸提山苦茶叶,以去除其中脂溶性成分和单糖、低聚糖、苷类等杂质,再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分离山苦茶多糖,最后采用Sevag试剂法和蛋白酶酶解法去除茶多糖中的蛋白质。以葡萄糖为标准,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山苦茶多糖含量。考察了乙醇浓度对山苦茶多糖沉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evag试剂法和蛋白酶酶解法相结合去除蛋白质效果较好。采用80%乙醇浓度沉淀山苦茶多糖效果最佳,测定波长为604 nm,山苦茶中多糖含量为1.012%,方法回收率96.7%,RSD为2.45%,多糖提取液4 h内显色稳定。该试验方法测定茶多糖准确快速,显色稳定且精密度好。  相似文献   

13.
砖茶中氟的浸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结果表明,砖茶中全氟含量与水浸出氟含量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砖茶的氟浸出量与煮熬(或冲泡)时间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曲线相关;砖茶的氟浸出量与煮熬(或冲泡)次数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曲线相关;茶水比越小,砖茶氟浸出率越高,茶水比越大,砖茶氟浸出率越小;无论是煮熬法还是冲泡法,第一泡茶汤的氟浸出量占氟总浸出量的50%以上;而在相同的茶水比、相同的时间条件下,煮熬法的氟浸出量高于冲泡法15个百分点以上;建议在饮用砖茶时,适当增大茶水比,缩短煮熬或冲泡时间,甚至第一泡茶汤只作冲洗茶叶不饮,改传统的煮熬法为冲泡法  相似文献   

14.
茶叶中亚硝酸盐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颜色反应,建立了用比色法测定茶叶中亚硝酸盐的方法。针对茶叶中存在的茶多酚、茶色素和抗坏血酸等干扰因素,优化了测定的最佳技术参数。建立的方法在所测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变异系数为4.6%,回收率为72.90%~86.53%。本方法快速,准确、操作简单,适用于茶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茶叶中稀土元素的组成及存在状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汪东风 《茶叶科学》1999,19(1):41-46
用ICP MS分析了安徽省郎溪茶场的茶叶及茶园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组成及存在状态。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其栽培土壤中所有的15种稀土元素,其中以La、Ce、Nd、Pr和Y为主,这5种元素含量之和占稀土总量的92%。茶叶中和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在组成和分布模式上基本相同,只是茶叶对La吸收相对较多,而对Ce、Yb吸收相对较少而已。茶叶中的稀土元素四分之三以上是不溶于热水而残存在茶渣中,其中又有16%是与α 纤维素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喝茶时摄入的稀土元素不足茶叶中稀土含量的四分之一(约048mg/kg,远低于≤20mg/kg的国家允许标准)。茶叶中存在有稀土多糖复合物,茶汤中约有8%的稀土是以这种状态存在的。在稀土多糖中以La、Ce、Nd为主,其含量约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茶叶中HRGP分离鉴定及稀土诱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汪东风  檀花蓉 《茶叶科学》1998,18(2):119-124
对茶多糖中蛋白质的分离及组分测定表明,茶叶中存在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HRGP),羟脯氨酸与多糖呈紧密结合状态。在未经蛋白酶及Sevag法纯化的HRGP中,羟脯氨酸含量约为8%~10%;在纯化的HRGP中,羟脯氨酸要占其中氨基酸组分的30%以上。HRGP具水溶性,可用煮提法制备,茶渣中很少存在。HRGP与植物的抗性有关。在正常的茶树或经修剪造成损伤的茶树上,喷施稀土均可诱导其体内产生脯氨酸和使脯氨酸向羟脯氨酸转化。文中还对糖蛋白的提取、纯化条件,羟脯氨酸的存在状态、形成途径及稀土的诱导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香气成分,以春季澳洲坚果一芽三叶为原料,依据炒青茶的制作方法加工成澳洲坚果叶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GC-MS分析澳洲坚果叶茶的香气组成,同时结合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测定其品质。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叶茶外形匀整饱满、滋味浓、口感厚重、香气浓醇、有特殊香气;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其总灰分为(5.00±0.09)%、水浸出物为(39.00±0.27)%、多酚为(5.90±0.14)%,游离氨基酸(2.80±0.01)%,且不含咖啡碱,饮用品质良好。澳洲坚果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38种,根据化学结构差异可分为醛类13种,醇类6种,酮类6种,吡嗪类5种,酚类3种,脂肪酸类2种,烃类、吡咯类和呋喃类各1种,并以酚类、醇类、醛类、吡嗪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36.86%、20.98%、18.35%和14.46%;2°,4,4°,-三甲氧基查耳酮(20.25%)、2,4-二叔丁基苯酚(11.88%)、顺-2-戊烯-1-醇(10.52%)、1-戊烯-3-醇(6.71%)、壬醛(6.64%)是澳洲坚果叶茶中含量最高的5种挥发性成分。特征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醇类、醛类、酮类、吡嗪类等可能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构成产生重要影响,而无特殊香气的酚类等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的贡献程度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茶鲜叶采摘机械的自动化水平以及采摘完整率,降低采茶机系统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本研究提出了机采茶蓬面割刀自动仿形方法和分布式快速控制原型机低成本开发方法,研制了仿形采茶样机,并开展室内和田间试验.仿形采茶机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感知往复式割刀与茶树蓬面间的距离信息,通过丝杆实现仿形传动;利用Hampel滤波和低通滤...  相似文献   

19.
乌龙茶和茉莉花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和茉莉花茶对小鼠的免疫功能试验结果表明,10%乌龙茶或茉莉花茶灌胃均能引起小鼠的胸腺缩小。1%花茶灌胃,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自发性~3H-TdR掺入及 Con A 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增高,但乌龙茶与10%茉莉花茶则未见这种作用。10%乌龙茶能抑制小鼠SRBC溶血素抗体的产生,而花茶对抗体的产生影响不大。1%花茶可使小鼠外周血 ANAE 阳性细胞增多。此外,还对茶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茶产品中吡蚜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Cleanert PCX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干茶、抹茶和速溶茶粉中吡蚜酮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干茶、抹茶和速溶茶粉中的吡蚜酮经甲醇和水的混合溶液提取、Cleanert PC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和Acquity BEH C18色谱柱分离后,通过U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05~1.000 mg·kg^-1添加范围内,吡蚜酮的平均回收率为77.0%~95.1%,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8%~6.9%,方法的定量限(LOQ)为0.005~0.010 mg·kg^-1。该方法在灵敏度、准确度和回收率上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可为茶产品中吡蚜酮残留量的测定和风险评估提供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