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6-1999年在浙江省富阳市,新昌县等地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明确了松褐天牛补充营养,携带和传递松材线虫特性,研究出新型松褐天牛引诱剂(M99),并取得应用预测和防治松褐天牛的显著效果,采用松材线虫早期诊断,病木伐除清理,引诱监测,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扑灭了一个松材线虫病新发生地,建立了6700hm^2的综合防治示范林,总结出包含有八章五十一款的“浙江省松材线虫病工程治理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2.
2014年应用诱捕法,在丽江市玉龙县、华坪县、永胜县云南松林对松褐天牛成虫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4月是华坪、永胜两个试验点松褐天牛成虫的始见期,5月为玉龙试验点松褐天牛的始见期,6月为丽江市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活动的高峰期,10月为玉龙点松褐天牛成虫活动结束,11月为华坪和永胜点松褐天牛成虫活动结束;在丽江市海拔2 000~2 600m的云南松林内,松褐天牛均有分布,随海拔的上升,松褐天牛的引诱量随之减少;林缘松褐天牛的引诱量明显高于林内;环境温度条件是影响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活动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金沙县是松材线虫病疫区,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直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总结金沙县近年来对松褐天牛的综合防治技术,并针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诱木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诱木引诱药剂防治松褐天牛推广试验结果表明,诱木引诱剂33.3%药液是最佳经济浓度。诱木设置于山脊或山腰诱集效果较好;全县是松褐天牛适生区,其中缠溪等7个乡镇应划为重点治理区,沙子坡等6个乡镇为一般治理区,合水等4个乡镇为监测保护区。经过多年治理,现松褐天牛数量已明显下降,诱木防治松褐天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使用松褐天牛专用诱捕器在马尾松林内设置监测点,对监测点松褐天牛引诱数量所对应的诱捕器悬挂高度、林分主要树种枝下高、主要树种每公顷株数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发现:松褐天牛引诱数量与三者之间均无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松褐天牛聚集信息素引诱剂林间诱捕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聚集信息素壬醛N为主要配方,评价了壬醛对松褐天牛的林间引诱作用。结果显示,松褐天牛雄虫产生的信息素N不但能诱捕到松褐天牛雌虫,也能诱捕到雄虫,雌雄性比为1:0.60;聚集素N与植物源信息素和小蠹聚集信息素之间有显著增效作用;在广州市花都区全年都能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4-8月为诱捕量高峰期。聚集素引诱剂N可以作为防治松墨天牛的新技术进一步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合本地松褐天牛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引诱剂和诱捕器,以提高监测和防治效果,松褐天牛羽化盛期,选用目前国内较常用的两家单位生产的产品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APF-I型引诱剂及配套诱捕器诱捕松褐天牛的总数量是FJ-MA-02型引诱剂及配套诱捕器的2.85倍,且操作较后者简便,适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2017年5—10月,利用APF-1引诱剂对不同松林内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进行引诱试验,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华山松Pinus armandii纯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及马-华混交林内引诱松褐天牛数量及雌雄性比,探索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对诱捕松褐天牛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PF-1引诱剂在华山松林内引诱松褐天牛数量及雌虫数均最多,马尾松林内引诱数量最少,马-华混交林内介于两者之间;7月下旬诱捕数达到最高,随后逐步递减。仅马尾松纯林内诱捕的松褐天牛数量与气温有一定相关性,且差异显著,可构建模型进行拟合;其他林分内诱捕数量与各气象因子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松褐天牛、褐梗天牛是松树重要蛀干害虫,单独发生亦能引起松树枯萎并致死。松褐天牛在松材线虫的扩散侵染过程中起着携带传播、协助病原侵入寄主的关键性作用,褐梗天牛是继松褐天牛之后携带拟松材线虫能力最强的蛀干害虫。防治松褐天牛是切断松材线虫病传播蔓延危害的主要方法。2017年,长岛自然保护区应用APF-I型松褐天牛高效诱捕设备进行监测防治,效果较好。本文详细总结了防治方法、技术要求、应用结果,供其它地区开展监测防治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M-99引诱剂有效引诱范围及余杭区松褐天牛成虫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试验确定,M—99引诱剂引诱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成虫的有效距离为70m,引诱有效范围为1.5hm^2;用不同色泽的油漆在天牛成虫鞘翅背上做标记是成功可行的;从饲养笼内收集的松褐天牛成虫做好油漆标记,在室内饲养到第2天傍晚进行林间放飞的诱捕回收效果最好,其40、60、70m的总回收率为43.79%,60m处的回收率达70%;余杭区松褐天牛成虫发生始见期在5月初,终见期在9月底,5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盛期,是防治松褐天牛成虫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引诱技术对天牛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综合治理措施对天目湖景区的松褐天牛和短角幽天牛等两种天牛进行了连年诱捕试验和监测,数据显示,松褐天牛和短角幽天牛种群密度均有显著下降.2007年松褐天牛平均诱捕量较2005年下降了65.08%,2007年短角幽天牛平均诱捕量较2006年下降了31.69%,表明综合治理技术对松树蛀干类害虫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对松材线虫病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应用不同浓度的绿色威雷稀释液喷施松饵木进行松褐天牛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5%浓度的绿色威雷防治效果最好,株诱杀成虫分别达112.2头、112头,0.5%浓度防治成本相对较低,对下一代幼虫的控制效果达100%,处理的饵木不需进行清理就能对松褐天牛种群密度起到控制作用,在生产中应用以0.5%浓度为宜。  相似文献   

13.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韶山市、南岳区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2种天敌昆虫,开展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2种天敌昆虫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作用,4个试验区的平均虫口减退率为92.6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1.41%;混合释放2种天敌昆虫的寄生率为92.42%,高于单独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寄生率62.00%和87.34%。  相似文献   

14.
松褐天牛引诱剂Mat-1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萜烯类化合物为主要成份配制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引诱剂Mat—1号,主要对产卵期的松褐天牛起引诱作用。每个诱捕器在成虫出现期的诱捕量最高可达74.3头,初诱日在5月20日前后,终诱日在9月上旬。在离林缘30m、50m、100m、150m、200m距离引诱到的松褐天牛百分比分别为50%、20.0%~22.7%、12.5%~13.7%、9.1%~10%、4.5%~7.5%,引诱的最远距离为200m  相似文献   

15.
缓释型引诱剂诱杀松墨天牛成虫效果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 a试验结果表明:缓释型引诱剂诱杀松墨天牛效果与M99型引诱剂相当,诱到的松墨天牛雌性比相同,可真实地反映林间松墨天牛种群数量变化动态,并且药效延长至1个月。建议进一步完善药剂性能,稳定剂型,投入工业化生产,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所引起的松树萎蔫已成为我国南方松林最严重的森林病害。利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松墨天牛已经成为关键措施。本文从病原微生物的利用和天敌的利用两方面综述了我国近年来松墨天牛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并针对松墨天牛的防治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2012年10月,在玉溪市云南松纯林内系统地进行了蛀干害虫诱捕试验,共引诱到鞘翅类昆虫4 000多头,隶属于9科16种,主要为短角幽天牛、松褐天牛、梗天牛、云南木蠹象、马尾松角胫象、松瘤象等天牛类、象虫类昆虫。对主要害虫种类的林间时序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害虫在玉溪地区均为1年发生1代,优势种群是短角幽天牛和松褐天牛。  相似文献   

18.
松褐天牛补充营养时在岱山黑松树上发生规律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清松褐天牛在黑松树上补充营养的分布规律,对岱山县蓬莱公园黑松进行调查,初步查明,松褐天牛补充营养在不同枝龄和不同方向枝上分布规律,即松褐天牛成虫喜食下部当年生枝,在不同朝向上喜食朝西当年生枝。  相似文献   

19.
冰雪冻灾后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蛀干类害虫引诱剂"开展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发现雨雪冰冻后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数量呈暴发式增长,且雌雄性比稳定,种群可能继续增长.在研究分析成虫羽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最佳时段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众多防治单位在松墨天牛羽化盛期利用肿腿蜂进行防治的现状,根据肿腿蜂寄生行为对寄主的要求和松墨天牛发生的特点,初步分析了最适放蜂期的确定因素,提出最适放蜂期为松墨天牛羽化盛期后约1个半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