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了解海南海口香蕉分化芽携带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 BBTV)的情况, 本研究建立了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DAS-ELISA)检测法, 对来自海南地区组培厂的香蕉分化芽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 6个品种1 852个香蕉分化芽平均带毒率为2.1%, 其中‘皇帝蕉’为1.98%, ‘粤科1号’为2.07%, ‘广粉蕉’为1.98%, ‘大蕉’为6.25%, ‘218’为1.89%, ‘巴西蕉’为2.25%。为了进一步验证ELISA结果的可靠性, 随机选取12个阳性样品提取总DNA进行PCR鉴定。鉴定结果显示, 12个样品中11个检测出有BBTV, 表明DAS-ELISA方法的准确率较高, 与分子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可以胜任日常香蕉组培苗BBTV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海南香蕉条斑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条斑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BSV)是香蕉上一种重要的病毒。本文运用血清学检测法和PCR检测法对海南主栽巴西蕉(Musa Cavendish,AAA)、粉蕉(Musa Pisang Awak,ABB)进行了BSV的调查检测。结果表明,参试无症状或症状各异的样品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这些被测品中可能不含有游离BSV粒子;上述样品中部分样品的PCR检测结果却为阳性,将PCR扩增的特异条带回收、测序和比对,显示确实扩增到BSV部分基因组序列。结合血清学检测结果,说明海南部分香蕉的基因组已经整合了BSV的基因组序列。  相似文献   

3.
根据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香蕉线条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BSV)3种病毒核酸保守序列设计相应特异性引物,通过体系优化,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香蕉束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香蕉线条病毒的多重PCR体系。  相似文献   

4.
香蕉条斑病毒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一种特异、灵敏、快速的新型基因检测技术。本研究以香蕉条斑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BSV)ORF3保守区域为基础针对6个特定区域设计并筛选了4条LAMP扩增引物,通过对LAMP反应中MgSO4、dNTPs、Betaine等主要试剂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香蕉BSV的LAMP检测方法,63℃反应90 min后通过在反应产物中添加SYBR Green Ⅰ染料后颜色的变化,肉眼即可判断检测结果。LAMP具有极高的检测特异性和灵敏性,其检测下限约为3.2 ng·μL-1,是PCR检测灵敏度的25倍,能快速、准确地对疑似样品进行检测,本研究对华南地区部分疑似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LAMP阳性检出率比PCR检出率高。本文建立的BSV LAMP检测方法是对BSV检测方法的拓展和延伸,为香蕉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是香蕉(AAA基因型)和大蕉(AAB基因型)上最重要的病原物之一,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广泛分布。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是其重要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香蕉中不同基因型内源条斑病毒(endogenous Banana streak virus,eBSV)的激活及其机制,根据eBSOLV-GD(endogenous Banana streak OL virus Guangdong)的结构设计引物,采用内源条斑病毒基因型分析方法及RT-PCR检测法对其基因型、表达和激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含A基因组的香蕉不含eBSOLV-GD;含B基因组的香蕉均含eBSOLV-GD。在所检测的含B基因组的香蕉中eBSOLV-GD可分为6种基因型,部分为感染型的eBSOLV-GD。粉蕉和大蕉中eBSOLV-GD的片段Ⅱ和Ⅲ能表达,eBSOLV-GD经组织培养后可激活产生BSOLV-GD,引起香蕉发病,发病率为8.6%~18.0%,表明发病率的高低与香蕉的基因型有关,与eBSV基因型无关。  相似文献   

7.
香蕉束顶病毒株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广东香蕉束顶病株症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8个产区分别随机采集11~15个标样共111个分离物,接种在香蕉苗上,其后又从8个产区的分离物中各选取1个代表分离物用于进行各项研究。寄主范围试验结果,这8个代表分离物可分为能侵染粉蕉的NSP株系(以广州天河分离物为代表的7个分离物)和不能侵染粉蕉的NS株系(高州代表分离物)。用Eco RI对8个毒源地的111个分离物DNA组分1进行酶切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高州分离物共15个和信宜分离物14个中的9个都可以被酶切,应属NS株系;而其余6个毒源地的所有分离物及信宜分离物中的另外5个都不能被酶切,应属NSP株系。在病害潜育期方面,2个株系在大蕉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香蕉4个品种上,2株系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其中有些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病毒增殖、运转速度及病毒达到高浓度所需的时间上,2个株系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用一步PCR法同时检测香蕉束顶病毒和香蕉花叶心腐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CTAB方法同时提取BBTV和CMV侵染的香蕉叶片的总核酸,然后同时加入BBTV和CMV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来检测BBTV和CMV。结果显示,虽然BBTV和CMV属于不同核酸性质的病毒,但可以通过一步RT—PCR的方法同时被检测出来,为实际检测香蕉组培苗中的这2种最主要的病毒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南宁市朱槿曲叶病毒病病原分子鉴定和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明确南宁市朱槿曲叶病毒病的病原及其寄主范围,初步了解各朱槿品种的抗病性。[方法] 对采自南宁市区的朱槿病株分离物进行分子鉴定及寄主范围测定;进行朱槿曲叶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根据发病率高低和症状轻重对南宁市常见的朱槿品种抗病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基因克隆与序列比较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为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 CLCuMV),其DNA A全长含2 737个核苷酸,伴随有卫星DNAβ分子,分子大小为1 346个核苷酸;研究发现该病毒可以通过B型烟粉虱传播,烟粉虱接种和PCR检测试验〖JP2〗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侵染朱槿、红麻、棉花、西菲葵、黄蜀葵等5种供试的锦葵科植物,表现典型曲叶症状;初步调查评价结果,‘朱砂红朱槿’、‘泰国黄朱槿’、‘重粉朱槿’、‘锦球朱槿’和‘马旦朱槿’属于高度感病品种;‘阿美丽坚朱槿’、‘乳斑朱槿’属于感病品种;‘大红朱槿’、‘大红花’和‘粉喇叭’属于中抗品种;‘红龙朱槿’、‘红喇叭’、‘青杆吊钟’和‘七彩朱槿’属于高抗品种。[结论] 上述结果可为有效控制朱槿曲叶病毒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海口分离物起始蛋白(replication initiation proteins, Rep)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抗血清制备,为BBTV有效的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等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海口地区染病香蕉幼嫩假茎和叶片的总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克隆BBTV海口分离物的起始蛋白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并进行大肠杆菌原核表达,制备高效价特异性抗血清。[结果] 应用PCR方法从染毒香蕉幼嫩假茎和叶片总DNA中扩增复制rep基因,回收目的片段后经酶切,获得了含BBTV Rep基因的重组质粒pET32b Rep。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经不同的时间、温度及IPTG浓度优化,12% SDS PAGE电泳分析,在20 ℃、0.1 mmol/L IPTG条件诱导4h,最终获得大量的可溶性融合蛋白。将可溶性蛋白上清液经Ni2+ 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高纯度的融合蛋白。用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获得了BBTV Rep蛋白抗血清。以融合蛋白做抗原,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大于125 000。以田间样品做抗原时,结果表明抗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为1∶1 000。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抗血清能与融合蛋白特异性结合。[结论] 利用Rep基因制备的特异性抗血清在BBTV病毒粒体的组装机制研究及病毒病诊断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蕉枯萎病在广东省东莞市发生严重,为了有效控制病害发生蔓延,生产上急需明确大蕉枯萎病的病原。本研究收集了我国华南地区的12株大蕉枯萎病病原菌及19株包括1号及4号生理小种的单孢菌株,以来源于澳大利亚的1号、2号、3号和亚热带4号生理小种以及4株非病原尖孢镰孢菌作对照,通过病原菌形态鉴定、致病性测定、4号小种(Foc 4)及热带4号小种(TR4)的分子特异检测、以及基于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大蕉枯萎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我国华南地区不同来源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遗传发育关系及致病性分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引起大蕉枯萎病的病原菌主要是1号生理小种或者是与1号生理小种亲缘关系较近的一个新的系统发育谱系,该谱系可能为 1 号生理小种变异演化而来;(2)大蕉枯萎病病原菌对大蕉和粉蕉都有较强的致病力,但不能侵染香蕉;我国的1号小种存在一定的分化,其中有一个类群只能感染粉蕉,另一个类群既能感染粉蕉也能感染大蕉;(3)大蕉与粉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在致病性及遗传发育关系上都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分化。  相似文献   

12.
 ORFⅡ gene of Banana streak virus GuangDong isolate (BSV-GD) was amplified from a BSV-GD recombinant plasmid by PCR, and the gene was expressed by being cloned into prokaryote expression vector pET-28b (+). The fusion protein was about 16.5 kDa in size and was soluble with SDS-PAGE analysis. The purified protein was obtained by using the histidine labeling kit of N-terminus of protein. The antiserum was obtained by immunizing healthy rabbits with the purified protein. Western blot and ELIS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pecial antiserum of BSV possessed high titer, which was tested as 1:51 200. The study was a bas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BSV including ORFⅡ gene function and virus detection.  相似文献   

13.
香蕉束顶病毒的寄主及其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种测定结果表明:香蕉、粉芭蕉和大蕉等是香蕉束顶病毒的寄主,但美人蕉、芋头、艳山姜、芭蕉芋、姜黄、长春花、甜瓜等其它24种供试植物不是该病毒的寄主。研究结果还认为:在福建省香蕉产区,香蕉束顶病流行的主要侵染源为香蕉病株,而粉芭蕉和大蕉等病株则可在病区中病害的长期定殖和流行起重要的作用。本文还讨论了这些研究结果对该病害的流行学和防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依据GenBank中登录的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西非株系(WA)的核苷酸序列,分别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以SPCSV-WA外壳蛋白(cp)基因的重组质粒为阳性标准质粒绘制标准曲线,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了SPCSV-W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只能检测到目的病毒,标准曲线的斜率和相关系数分别为-3.239和1,扩增效率为103.568%。最低可检测到约3.31 copies/μL的阳性质粒,灵敏度比常规PCR高1 000倍。本研究建立的SPCSV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田间样品的检测,为SPCSV的早期预警和流行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益蝽不同龄期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估益蝽若虫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潜力,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开展了益蝽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益蝽3、4、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3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5.556、8.019、5.666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819、1.826、1.503;处理时间分别为0.018、0.125、0.177 d。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0.753、19.924、10.325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93、1.664、0.968;处理时间分别为0.017、0.050、0.097 d。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5.789、23.635、12.331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21、1.307、0.863;处理时间分别为0.015、0.042、0.081 d。益蝽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都能捕食,对3龄幼虫捕食量最大,最喜欢捕食4~5龄幼虫,对4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最高。益蝽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本文为草地贪夜蛾的可持续防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生防菌防病促生的土壤微生态作用机制,本试验以生防解淀粉芽胞杆菌TR2对草莓进行灌根处理,利用比色法和滴定法对不同时间段的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和比较,并调查了草莓生长相关数据和草莓根腐病的发生率。结果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TR2处理后,草莓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且持续时间长,到第60 d仍有明显促进作用。TR2处理对草莓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较好,分别从第7 d和第15 d开始表现明显促进作用,第30 d时最好,脲酶活性比对照高出215%,蔗糖酶活性比对照高出124%。TR2处理从第15 d和第30 d开始分别表现对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明显促进作用;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60 d时最好,比对照高出43%;对磷酸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15 d时最好,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比对照分别增加69%和45%。解淀粉芽胞杆菌TR2处理后草莓的根长、根重、叶面积和最大单果重等各项生长指标都优于对照组,对根长的促进作用在20%左右,根重在第60 d时比对照组高出92%,15 d时平均最大叶面积比对照大10 cm2,第30 d时平均每株比对照多长出1.2个新叶。解淀粉芽胞杆菌TR2处理有利于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防效在25.0%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不同龄期的益蝽对粘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益蝽Picromerus lewisi Scott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为探究其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龄期的益蝽对粘虫的捕食能力。选择饥饿24 h的3、4、5龄益蝽若虫和成虫对不同密度的3龄粘虫进行捕食量测定试验,试验结果为3、4、5龄益蝽若虫和成虫的日平均捕食量分别为3.33、4.23、8.00和6.50头,每个龄期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攻击率分别为1.036、0.742、1.445和1.422,处理猎物的时间分别为0.313、0.158、0.112和0.135 d;试验中发现益蝽偏食活猎物。结果表明利用益蝽进行生物防治时,选择5龄若虫,控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益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估益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潜力,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开展了益蝽雌性和雄性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益蝽雌性和雄性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雌性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1.013、30.057、10.251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93、1.441、0.964;处理时间分别为0.384、0.792、2.352 h。雄性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8.824、24.522、9.302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96、1.365、1.210;处理时间分别为0.408、0.984、3.072 h。益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5龄幼虫都能捕食,对3龄幼虫捕食量最大,最喜欢捕食4~5龄幼虫,对4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最高,益蝽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为草地贪夜蛾的可持续防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