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测土配方施肥增产、增收效果的空间分异状况,是因地制宜校正配方施肥技术参数、优化肥料配方的科学依据。收集整理南阳市296个小麦测土配方施肥\"三区示范\"田间试验点数据,在施肥量空间化估算和小麦产量—施肥量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不同空间位置测土配方施肥相较于传统施肥模式的增产、增收效果。结果显示,两种施肥模式下研究区小麦产量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测土配方施肥将小麦产量由传统施肥模式的5970kg·hm~(-2)提升至6672kg·hm~(-2),平均增产率为11.76%(各县区市增产率幅度为7.04~17.91%),平均增收1 232 Yuan·hm~(-2)(各县区市增收幅度为713~1 672 Yuan·hm~(-2))。研究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效果空间分异明显,增产、增收较高的区域分布在南召县、西峡县、镇平县、新野县和社旗县,内乡县、唐河县和桐柏县的某些区域存在减产、减收现象;测土配方施肥虽然可以在总体上提高研究区小麦产量,但本区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立地条件、土壤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区域性耕地基础地力要素制约。 相似文献
2.
通过三年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豫西旱区小麦的增产效果,建立了该区高中低三个地力水平下的施肥模型,提出了小麦丰产的适宜肥料用量。同时对不同投肥结构和投肥水平麦的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探讨,并讨论了不同降雨年份不麦在降雨利用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4.
小麦计算机优化模拟与增产对策子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麦生物学特性和土壤植物营养学为依据,在小麦生育模拟基础上,建立了小麦生育优化动态模式和最佳经济效益施肥模型。输入简单易测的生物,土壤,气象因子,可以模拟出小麦生育的最佳叶面积动态,最佳茎蘖动态和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并结合小麦实际资料,提出获取高产的措施与对策,为大田生产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种植大省,明确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建立施肥配方图,对于当地小麦配方肥生产与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河南省按照地理条件划分为平原适宜区、稻麦轮作区、南部盆地区、中部丘陵区、西部山地区5个区域.本研究共收集了2829组小麦田间试验和83.71万组土壤养分数据(1247组\"3...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针对氮、磷、钾、锌四种肥料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氮磷对产量都达显著正效应,氮对湿面筋含量达极显著正效应,磷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负效应,钾锌对产量和品质效应微弱,四种肥料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磷>锌>钾,对湿面筋含量的影响顺序为:氮>磷>钾>锌。小麦产量和品质都较理想的施肥区间为氮252 8~294 2kg/hm2,磷111 0~139 1kg/hm2,钾145 8~153 0kg/hm2,锌9 8~12 1kg/hm2,合理的配比为N P2O5 K2O ZnSO4=1 0 46 0 55 0 04。 相似文献
7.
8.
优化施肥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针对N、P、K、Zn 4种肥料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N、P对产量都达显著正效应,N对湿面筋含量达极显著正效应,P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负效应,K、Zn对产量和品质效应微弱。4种肥料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P>Zn>K,对湿面筋含量的影响顺序为:N>P>K>Zn。小麦产量和品质都较理想的施肥区间为N 252.8~294.2 kg/hm2,P 111.0~139.1kg/hm2, K145.8~153.0kg/hm2, Zn 9.8~12.1kg/hm2, 合理的配比为N:P2O5:K2O:ZnSO4=1:0.46:0.55:0.04 相似文献
9.
为发展小麦精准施肥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础上,利用Web Services、元数据、空间插值和AJAX技术,结合VS2005、ArcGIS 9.3和SQL Server 2005等软件,在.NET平台上构建了“基于WebGIS的小麦精准施肥决策系统”,系统采用4层架构设计,具有信息查询与定位、施肥决策、处方信息发布与共享等功能;系统定量计算了河南滑县22个乡镇的小麦精准施肥数据,实现了小麦处方信息的Web在线实时决策和发布,以及处方图的制作、生成和发布的半自动化。结果表明,基于元数据的处方图可以脱离GIS平台的限制,实现处方信息的多源和多系统自由共享。 相似文献
10.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和调出第一大省,小麦面积500万hm^2,每年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小麦占全国的25%-30%,河南小麦长期保持着“三个第一”(面积第一,总产第一,提供商品粮第一)。2008年全省小麦收获面积526万hm^2,总产306亿妇,占全国夏粮总产的25.4%,单产383.1kg/667m^2,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纪录。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347.2万hm^2,占麦播总面积的66%。河南省小麦生产的丰歉已经密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形势和人民温饱饥饿,日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必将为今后河南省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作物产量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为解析播种时间对小麦产量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利用原位盆栽试验,研究了播种时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小麦产量与关键农学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关系。试验包括4个播种时间处理:10月5日(T1)、10月10日(T2)、10月15日(T3)和10月20日(T4)。结果表明:在豫北地区,T2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T2处理的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为38.00穗.盆-1和37.67粒.穗-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播种时间主要通过改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等农学指标影响小麦产量。早播提高了小麦根系活力,但其他生理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分蘖期各处理中小麦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拔节期后,T2处理的小麦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T1和T2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小麦生长不断增加,T3和T4处理则在整个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水平,开花期,T2处理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高达57.12 g·g-1(FW)·h-1,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植株硝态氮含量随小麦生长呈下降态势,拔节期T2处理小麦硝态氮含量最高,开花期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明显。分蘖和拔节期各处理小麦植株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到开花期T2处理达到最大值,为0.34mg·g-1(FW)·h-1,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但与T1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小麦产量与拔节期植株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开花期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正相关,播种时间可能通过改变不同生育期小麦植株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终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分析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河南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蓄积量扩展法和造林成本法评估2010-2020年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分析其时间变化特征,运用莫兰指数探究其空间聚集特征,并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森林碳汇价值的因素。[结果] ①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在时间上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4.18×1010元增加至2020年的6.71×1010元,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为“豫西、豫南高,豫东、豫北低”的态势,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聚集效应,碳汇价值显著高值聚集区域分布在豫西和豫南地区,显著低值聚集区域仅有两处且分布散落。②除碳汇强度对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有负向作用外,森林面积比例、城镇化率、林业产业比例、人均GDP均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其中森林面积比例是推动研究区域森林碳汇价值增长的主要因素。[结论] 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潜力巨大,未来应分区域推进森林碳汇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1990~2003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在阐述生态足迹概念及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河南省(1990~2003年)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为4.33%,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3%;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比例由1∶2.65增至1∶3.93,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1990年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688 hm2,到2003年生态赤字已高达1.277 hm2,年均增长率为4.2%。随着人口增长及其相应消费水平的上升,河南省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利用和压力之下,正在远离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用随机引物对河南省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不同产地的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进行DNA多态性研究,以探讨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从20个随机引物中优化出15个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10个标本共扩增出184条DNA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73条,多态率为94%。聚类结果表明:对同种蝙蝠,同一地理区域的个体之间分化较小,不同地理区域的个体之间分化较大;中菊头蝠与角菊头蝠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马铁菊头蝠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7.
以1961—2013年河南省17个站点逐日降水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Sen’s倾向估计、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1个极端降水指数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过去53年,河南省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2)河南省区域内,东南部极端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大于西北部。过去53年,商丘和西华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而安阳、新乡、孟津、三门峡等地显著减少。(3)将河南省极端降水指数与其他区域进行了比较表明,极端降水指数存在区域性差异。(4)极端降水指数与纬度因素之间相关性强于经度和海拔因素。(5)除CDD指数外,其余指数与年总降水量均具有较高相关性。其中,极端降水量(R95p)、年降水日数降水量(R10,R20和R25)对年总降水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8.
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研究是目前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河南省为例,在对整治后耕地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以及配套设施条件等方面入手,分区构建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区间划分和相关分析方法构建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并应用于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探索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证了河南省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选择的必要性,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剖析,结合鹤壁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经验,提出了明确政府和市场责任边界、开发推广有效技术和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循环农业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研究中网格尺寸的选取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空间分布多样性是土壤多样性研究中最新的一种计量方法,而土壤斑块实际分布特征、斑块空间位置和网格尺寸是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评价精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以河南省典型样区的土壤数据为例,从大尺寸(25 km)到小尺寸(500 m)依次计算了样区内各土属类型在13种网格尺寸下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并分析了不同网格尺寸下多样性数值的变化特征,以期探索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评价中最佳网格尺寸的设置准则。研究表明:在以土属为基本分类单元的空间分布多样性评价中,使用3 ~ 1 km尺寸之间的网格为宜。在设置网格尺寸时,应首先保证所选网格面积至少小于或接近所有土壤分类单元中面积最小分类单元的面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