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贺兰山生态系统保护中潜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巨大的生态作用和功能。20世纪末贺兰山突出的林牧矛盾随着西部大开发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牧还林"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但在气候转暖的情况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的保护,火险等级如何降低,沙漠向贺兰山浅山地带逼近等等一些潜在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便更好地保护好贺兰山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暖干性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的影响,该文从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和极端气候现象3方面阐述森林流域径流量和蒸发散的变化特征,论述了暖干性气候变化导致可用水资源紧缺,影响森林的水文调节功能,并对极端气候现象对植被结构的动态气候响应与生态水文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西藏沙化调查成果共享应用水平,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沙化调查数据,掌握西藏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其演变状况,剖析其主要变化原因,为青藏高原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表明:西藏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程度减轻、生态状况稳定向好,主要得益于近60年来全区暖湿化气候条件,以及“一江两河”流域防沙治沙工程持续推进;但西藏沙化土地仍不稳定,局部仍在扩展,且全区沙化土地面积大、程度重;同时提出了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方略。  相似文献   

4.
金银花生态建设模式及生态效益和实施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不同气候、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立地条件下的诸种金银花生态建设模式,及生态效益和实施措施。为各地在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高、创新出最适合本地特色的金银花生态建设模式提供了方便。为金银花生态建设模式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俊杰 《甘肃林业科技》2009,34(3):33-35,48
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林业生态建设面对的难点是自然气候条件严酷,气候干旱少雨则是这种严酷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秋雨型降水、降水年际变化大、有效降水少、大气干燥多风等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气候干旱的本质所在,频繁的自然灾害进一步导致该区林业生态建设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四子王旗的地理环境特点及气候特征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四子王旗的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生态保护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0、2000、2010和2020年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0年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泊数量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张—加速扩张—扩张减缓的阶段性增长趋势。近30年湖泊总面积扩大88 676.49 hm2,其中,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面积分别增长23 897.12、57 176.60和7 602.77 hm2,增长幅度分别为5.63%、12.75%和1.50%。通过对保护区1 000 hm2以上湖泊面积分析,西区湖泊以色林错、仁错面积变化率较大,东区湖泊以错愕、乃日平错以及蓬错变化显著。近30年色林错保护区气候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和蒸发量减少,气候呈现出暖湿化发展趋势。冰川萎缩速率、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与色林错保护区湖泊阶段性变化规律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末次冰消期气候转暖过程和模式一直是第四纪气候研究的热点,基于贵州西部高原古湖相沉积剖面的烧失量、含水量等指标,重建了贵州西部高原末次冰消期的气候演变过程,结果显示:14.6 ka BP前,烧失量(LOI)(1.82~4.49%)、含水量(13.99~26.10%)整体偏低,指示气候偏冷,对应H1(Heinrich 1事件)和OD(Older Dryas,古仙女木事件);14.6~12.6 ka BP烧失量(1.76~6.53%)、含水量(12.88~45.22%)整体偏高,指示暖期,对应BA暖期(B?lling-Aller?d暖期);12.6~11.6 ka BP烧失量(1.15~4.05%)、含水量(10.01~23.60%)降低,指示气候转冷,对应YD(Younger Dryas,新仙女木事件)事件;11.6~9.7 ka BP烧失量(5.05~8.70%)、含水量(30.29~44.23%)偏高,对应全新世早期。通过与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气候记录进行对比,发现贵州西部高原气候与高纬地区气候存在着非常好的耦合关系;同时通过区域对比发现,在气候的转型特征上贵州西部高原与我国其他地区气候记录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祁连山区14个气象站1953—2012年连续60年的逐年气温、降水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分析祁连山区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53—2012年的60年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为上升趋势,平均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祁连山区气候逐渐呈"暖湿化"的变化趋势;祁连山区植被NPP呈增长趋势,年增长量2.957(DMt/hm2·a),年增长率为0.89%;植被NPP的生长季节为3—10月,7月NPP增加量最大;祁连山区降水量对植被NPP影响最大的,温度对植被NPP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澜沧江、金沙江云南德钦段形成了独特的干暖河谷区自然环境,分析了其特点、成因。探讨了其生态建设的思路应是尊重自然规律、发扬优秀民风习俗、引进实用技术、发展非公林业。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建设直接关乎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安全。为了进一步了解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位于河西走廊最东端的武威市为例,从河西走廊气候特征、地理分布、水资源现状、生态经济状况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建设概况和武威生态经济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式,为河西走廊、甘肃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及生态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资料及信患来源。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自然条件恶劣 ,干旱少雨 ,风大沙多 ,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沙化现象十分严重 ,森林覆盖率低。针对本地区自然条件及区域特点 ,划分了生态建设区 ,根据不同的生态建设区提出了适宜的生态建设治理模式 ,从而达到加速生态建设步伐 ,提高生态建设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面对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科学合理规划建设生态间隔区,可以最大程度地消减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对青岛森林、湿地等生态功能区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态间隔最新研究理论,对青岛生态间隔区规划建设策略、建设思路和总体布局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一湾一轴五区"的生态间隔框架和"一带、二廊、三环、五极、多点"的生态间隔...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罕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资源,在调节涵养水源、改善区域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人类健康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北坡)林区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研究了祁连山森林生态站西水试验区地面气象站气象要素的多年观测资料,揭示了祁连山林区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和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因子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及特征,为按照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赵翔 《绿色科技》2013,(12):167-169
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和从相关部门收集的资料,结合本地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环境,从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建设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分析了襄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焦作至桐柏高速公路温县至汝州段的地形、气候、地理环境、生态因子等环境特征的分析,针对高速公路快速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高速公路绿化的可行性生态研究。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注重景观通道联结形成的网络系统的景观多样性[1],让司乘人员都感觉到舒适,旨在为高速公路生态绿化与景观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印楝引种栽培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印楝的引种栽培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通过对印楝起源、分布和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树种不仅对造林困难地段——干热河谷有着特殊的适应性,也是制备无公害农药和植物药的优良原材料,在区域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金沙江水系的干热河谷区。这一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泥石流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气象灾害突出。建议把小江流域列为生态建设特区;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沟;搞好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体系建设;抓好坡地生态系统改造;加速农村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必要的生态移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