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多种作物的重要病原,杂草作为该属病毒的中间寄主在病害发生流行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3株具有曲叶症状的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进行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分离分析。从这些凹头苋中共分离到2种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和3种beta卫星。序列分析显示,其中一种病毒与云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相似性最高(96%),另一种与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相似性最高(96.5%或91%)。Beta卫星的分析显示,其中一种与云南番茄黄化曲叶beta卫星相似性最高(94.3%),另一种与赛葵曲叶beta卫星相似性最高(92%),最后一种与中国番茄曲叶beta卫星相似性最高(91%)。重组分析表明,分离物YN4331-69是一个重组病毒,是由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YN4326-60和一个尚未发现的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重组形成。这是首次报道凹头苋被不同的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及其伴随的beta卫星侵染,表明凹头苋是一个适宜该属病毒的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2.
杂草是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重要中间寄主,常富集多种该属病毒及其卫星病毒。2014年,在云南红河常见杂草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上出现了疑似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病症状。利用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其所含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1株病样中共获得了两条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全序列、两条β卫星全序列和一条α卫星全序列。序列分析显示,两条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全序列与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和96%,确定为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的分离物。两条β卫星全序列与赛葵黄脉β卫星相似性最高,为97%,确定为赛葵黄脉β卫星的一个分离物。α卫星全序列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α卫星相似性最高,为86.3%,是中国番茄黄化曲叶α卫星的一个分离物。这是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病害复合体在中国侵染苣荬菜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鉴定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一种由烟粉虱传播的病毒病,给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2009年在北京郊区调查时发现部分保护地种植的番茄植株表现典型黄化曲叶症状。通过提取典型症状样品总DNA利用粉虱传双生病毒检测简并引物PA/PB,进行PCR扩增到541bp的特异条带。通过测序和核苷酸序列比对表明该序列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北京郊区部分保护地种植的番茄已被烟粉虱传播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侵染危害。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des叶片黄化、皱缩症状是否由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侵染引起,本研究利用分子检测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了假酸浆样品中的病毒种类。从采集的病样中克隆并获得了2条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DNA-A全序列和1条beta卫星全序列,经全序列分析发现,该双生病毒的两条DNA-A全序列与泰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Thailand virus, TYLCTHV)云南分离物TYLCTHV-YN1732一致性最高,达99.3%,亲缘关系较近;beta卫星的全序列与云南番茄曲叶beta卫星(tomato leaf curl Yunnan betasatellite, TLCYnB)的分离物YN5230一致性最高,达99.3%,亲缘关系较近。重组分析显示,假酸浆上分离的TYLCTHV-YN5735-12是一个重组病毒,有两个重组事件,一个主要发生在AV1的编码区,由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和广西大戟曲叶病毒(euphorbia lea...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方法检测烟粉虱传双生病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属于双生病毒,根据其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对杭州和海宁地区番茄上疑似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进行PCR检测,获得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杭州和海宁地区发生的病毒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并且两地区病毒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7.5%。  相似文献   

6.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属于双生病毒,根据其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对杭州和海宁地区番茄上疑似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进行PCR检测,获得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杭州和海宁地区发生的病毒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并且两地区病毒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7.5%。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广西西部地区靖西(JX)、凌云(LY)、德保(DB)和乐业(LeY)等4个县市烟草曲叶病的病原。[方法]2010年5-6月分别从广西靖西、凌云、德保和乐业等县市采集具有典型曲叶症状的烟草叶片,用基于双生病毒DNA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Bego-1和Bego-6对病叶组织总DNA抽提物进行PCR扩增和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用BLAST、Vector NTI、MEGA 4.0和Simplot program 3.2软件等进行病毒序列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和病毒重组分析。[结果]从选取的9个表现典型曲叶症状的样品叶组织总DNA抽提物中均可扩增出约1500bp与预期大小相符的DNA片段。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显示,9个样品扩增产物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3.7%~99.2%,与已报道的双生病毒具较高的相似性。其中,JX-2与中国番茄曲叶病毒广西番茄分离物(G32)的相似性最高,达99.2%;JX-3和JX-5与云南胡椒曲叶病毒云南辣椒分离物(YN323)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2.5%和93.4%;LeY-1、LY-1、DB-1、JX-1、JX-4和JX-6则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中国番茄分离物(CHI)和广西烟草分离物(G102)的相似性最高,均高于95.0%。基于PCR扩增产物及已报道的双生病毒属代表种相应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9个广西烟草分离物分属3个簇群:中国番茄曲叶病毒簇、云南辣椒曲叶病毒簇和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簇。重组分析结果表明:JX-3是云南辣椒曲叶病毒和中国番茄曲叶病毒的重组病毒,JX-5是云南辣椒曲叶病毒和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重组病毒。[结论]9个广西烟草分离物分属于4种双生病毒:中国番茄曲叶病毒和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以及分别由上述两种病毒与云南辣椒曲叶病毒重组而来的2种重组病毒。其中,中国番茄曲叶病毒自然侵染烟草、云南辣椒曲叶病毒和中国番茄曲叶病毒及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重组病毒等结果此前均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从吉林省松原市田间表现黄化曲叶症状的番茄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JLSY,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基因组全长2781 bp,共编码6个ORF。序列比对表明,JLSY基因组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安徽分离物(FN650807)相似性最高,为99.5%,而与其他双生病毒的序列相似性低于89%。经系统进化分析,该病毒分离物属于TYLCV以色列株系(TYLCV-IL)。这是首次在我国吉林省检测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相似文献   

9.
 由粉虱传双生病毒引起的番茄曲叶病[1]在我国最初仅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自2006年上海市和浙江省先后在番茄上发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以来,该病害蔓延迅速,在多个省份的番茄上暴发成灾[2]。引起番茄曲叶病害的病原较复杂,在我国其主要病原为TYLCV、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 PaLCuCNV)、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泰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Thailand virus, TYLCTHV)和台湾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Taiwan virus, ToLCTWV)[2~5],而浙江省的主要病原为TYLCV和ToLCTWV。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最有效的手段。了解番茄品种对不同双生病毒的抗性,对因地制宜布局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浙杂502、浙粉701、浙粉702是浙江省大规模种植的番茄品种,为了解这些品种对上述5种病毒的抗性,本研究利用5种病毒的侵染性克隆,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综合评定分析这3个番茄品种的抗病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早春茬番茄定植时间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的关系,采取小区对比试验对不同定植时间下番茄上烟粉虱种群消长动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株率、发病程度及番茄产量和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番茄田烟粉虱种群消长动态在年度间基本相同,4月上旬始见,5月中旬达到高峰,烟粉虱发生后15 d左右出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症状。4月上旬以前定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较轻,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4月上旬以后定植发病较重,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定植时间(X_1)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发病株率(Y_1)及病情指数(Y_2)均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关系为Y_1=1.470 4X_1+7.947 2,Y_2=0.876 7X_1-6.441 7。生产实践中采取双膜或三膜覆盖栽培等措施适当提早定植,避免番茄感病期与烟粉虱发生高峰期相遇,在不使用任何防治措施下,可有效预防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11.
 2012年5月,江苏南京朱槿上出现一种新的病毒病害,病株表现明显的叶片上卷、叶脉肿大、叶背伴有耳突、植株矮缩等症状。根据其症状及介体发生状况,对其伴随的病毒种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采集的46份典型症状样品体内均可以检测到粉虱传双生病毒,对其基因组DNA-A组分克隆测序后发现其全长2 736 bp,编码6个ORF,BLAST分析显示该病毒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同源性最高(99.9%),是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的一个分离物。病样中同时还检测到伴随DNAβ卫星分子,测序结果显示该卫星全长1 346 bp,编码1个ORF,BLAST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β卫星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β卫星同源性最高(99.7%),为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β卫星的一个分离物。这是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首次在长江流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红麻曲叶病是2012年在海南省海口市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病株表现为叶片向上卷曲、叶脉肿大、叶脉变深绿色等症状。PCR检测结果显示,该病样中均存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物(HN08)基因组仅含A组分(DNA-A),其全长为2 738 nt,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uV)各分离物的相似性均大于89.0 %,其中与中国各分离物的相似性均大于99.0 %。该病毒分离物也伴随有β卫星分子,其全长为1 346 nt,与CLCuMuV各分离物伴随的β卫星分子(CLCuMuB)序列相似性大于83.0 %,其中与分离物Fz1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7 %。构建了HN08 DNA-A及其β卫星分子侵染性克隆,通过农杆菌注射接种红麻,接种后30 d,HN08 DNA-A及其β卫星分子混合接种的红麻植株新出叶片开始产生曲叶症状;接种后60 d,二者混合接种的植株大部分叶片表现为严重的曲叶症状,且与田间自然病株症状相同,而二者各自单独接种的红麻植株没有产生明显的症状。PCR及Southern blot检测进一步证实这些症状是由HN08 DNA-A及其β卫星分子的共同侵染引起的。因此,海南红麻曲叶病是由CLCuMuV及其伴随的β卫星分子(CLCuMuB)共同侵染引起的。本文首次报道了红麻是CLCuMuV自然新寄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运用 MEGA 7.0 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分析SlAGO1在番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接种TYLCV后的防御响应;通过沉默番茄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SlPDS,建立‘矮番茄'沉默体系,采用 qRT-PCR 分析SlAGO1在沉默后对TYLCV表达的影响。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SlAGO1a/b(SlAGO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极高,暗示其为同一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多个拷贝;qRT-PCR分析表明,SlAGO1在花、叶中显著表达,且受TYLCV的诱导表达;VIGS沉默SlAGO1后接种TYLCV侵染性克隆,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病毒症状,qRT-PCR分析显示病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表明SlAGO1在番茄植株抗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番茄抗病毒机制研究及番茄抗病毒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引起我国山西晋中地区苘麻叶片表现皱缩和花叶症状的病原物及其基因组分子特征, 本研究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扩增获得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经测序、比对后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序列, 进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苘麻叶片皱缩、花叶的病原物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 将该分离物命名为TYLCV-Abu, GenBank登录号为OP293347, 但未扩增到β卫星。该病毒DNA-A基因组全长为2 782 bp, 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TYLCV-Abu分离物与TYLCV茄子分离物KSQ1-3(GenBank登录号KC428753)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最高, 为98.99%, 其中C4和V2编码的蛋白变异较大。重组结果分析显示,分离物TYLCV-Abu是由TYLCV-F(GenBank登录号KY971326)和TYLCV-KSQ1-3重组得到, 重组区域为其基因组2 617-2 782 nt区域。这是首次从苘麻样品中扩增到TYLCV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在世界范围内可危害多种作物,造成植株矮化、叶片皱缩变形、局部黄化等症状。该病毒自1964年首次报道以来已蔓延至世界多地。在我国2006年上海首次报道该病毒[1],随后江苏、山东、安徽、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相继报道,危害严重。TYLCV为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成员,基因组为单组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砚山刺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Y322,全序列测定表明,Y322 DNA-A全长2 730个核苷酸,共编码6个ORF。基因组比较发现,Y322 DNA-A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各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88.3%~99.2%),而与其它双生病毒的同源性均在79.6%以下,表明Y322是TYLCCNV的一个分离物。利用DNAβ的特异性引物在Y322中扩增到DNAβ分子(Y322 β),序列分析表明,其全长1 331个核苷酸,与TYLCCNV伴随的DNAβ的同源性最高,达75.1%~93.1%,而与已报道的其它种类的DNAβ的同源性均低于55.4%。这是首次在刺茄中检测到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相似文献   

17.
引起辣椒花叶、枯顶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望都辣椒地分离到一株辣椒病毒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茄科、苋科、豆科、菊科、藜科的25种植物,不能侵染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13种植物.桃蚜(Myzus persicae)非持久性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6天(20—22℃);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25nm;ISEM测定它与蚕豆萎蔫病毒(BBW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BBWV所特有的长管状内含体和布纹状结晶体,认为该分离物是BBWV.但寄主范围和寄主反应与文献报道的BBW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毒株。  相似文献   

18.
滇重楼(Paris yunnanensis)是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的珍贵药材.2016年,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的滇重楼种植基地上观察到叶片斑驳、皱缩、坏死和花叶的滇重楼罹病植株.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和菜豆金色花叶...  相似文献   

19.
苏秀  陈莎  周湘  龙奎  刘颖  郭恺 《植物病理学报》2019,49(3):424-427
<正>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别名路边青、淡婆婆、臭叶树,为马鞭草科(Verbena officinalis Linn)大青属(Clerodendrum)野生落叶灌木,常生长在山地林下、平原、丘陵和溪谷旁,我国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为主产区。大青用途广泛,叶片可萃取靛蓝作为染料,嫩叶可食用,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南瓜叶片上卷、黄化的症状是否由病毒侵染引起,本研究采用小RNA深度测序对采集自陕西地区的南瓜叶片样品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侵染南瓜样品的病毒可能是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quash leaf curl China virus, SLCCNV)。经PCR扩增并且克隆测序获得了病毒的DNA-A和DNA-B组分的全基因组序列。序列比对发现,所克隆的DNA-A组分与SLCCNV海南分离物(SLCCNV-Hn61)DNA-A的一致性最高,为99.1%;DNA-B组分与SLCCNV-Hn61和三亚分离物SLCCNV-SY的DNA-B组分一致性最高,为96.8%。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所克隆的DNA-A和DNA-B组分分别与SLCCNV-Hn61和SLCCNV-SY的亲缘关系最近。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侵染陕西南瓜叶片的病毒是SLCCNV的分离物。这是首次报道SLCCNV在陕西地区的危害,研究结果为当地经济作物南瓜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