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大豆茎溃疡病是为害大豆的重要病害,世界上十大大豆生产国中已有7个国家发现大豆茎溃疡病菌的分布,对当地农业造成严重威胁[1]。该病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目前没有发生为害的报道。大豆茎溃疡病菌以菌丝和子囊壳在大豆植株及其残体上越冬,子囊壳在干燥35 d  相似文献   

2.
<正>大豆是黑龙江省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病害[1],主要侵染大豆茎基部至根部,引起根茎腐烂,一般田块减产 10%~30%,重病田块减产达 60%以上,严重时甚至造成绝产[2]。由镰刀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3]。2017 —2018年,对黑龙江省富裕县、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北安市、克东县、拜泉县、海伦市、望奎县、林口、牡丹江、尚志、  相似文献   

3.
大豆连作年限与杂草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连作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大豆产区常见的种植方式。有关大豆连作对产量、品质及病虫害等的研究报道较多[1,2]。但有关大豆连作对田间杂草群落、密度的影响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研究。1 研究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连作年限(1~5年)的大豆田,采用定点定期系统?..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大豆细菌性疫病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细菌性疫病又称大豆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pv.glycinea(Coerper)Young,Dye&Wilkie],是我国和世界大豆产区主要病害,导致大豆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据报道,在适宜发病条件下此病可使大豆减产18%~22%,一般减产20%左右,最高达50%以上。近年来,随着上海地区菜用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发生了大豆细菌性疫病。为防治该病进行了田间流行调查和发生特点观测。1病害发生情况2002~2004年,对上海郊区的大豆种植地进行了调查,根据大豆细菌性疫病危害程度进行病级标准划分。0级:无症;1级:复叶上有1~5个病斑;2级:复叶上有6~10个病斑;3…  相似文献   

5.
2009—2010年黑龙江省主要瓜类作物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类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主要病原为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和二孢白粉菌Golorinomyces cichoracearum [1].瓜类白粉病菌生理小种众多、演替分化快,其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我国曾对杭州[2]、北京[3]、三亚[4]、甘肃[5]、陕西关中地区[6]瓜类白粉病菌生理小种演替、分化进行研究,而黑龙江省尚无相关报道.为此,作者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瓜类白粉病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以期为该省瓜类白粉病抗病育种及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甜瓜坏死斑点病毒(Melon necrotic spot virus,MSNV)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香石竹斑驳病毒属(Carmovirus),其主要寄主是葫芦科作物。MNSV首次在我国江苏海门发生[1],随后在山东寿光[2]、青州市[3]及广西南宁[4]等地均有报道。种子带毒是该病害初侵染的主要来源[5],随着种子调运、设施栽培推广和甜瓜产业的发展,该病害日趋严重。MNSV侵染初期叶片、叶柄和茎杆出现坏死斑或  相似文献   

7.
大豆黄化普通花叶病毒(Soybean yellow common mosaic virus,SYCMV)是新近报道的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Sobomovirus的一个种[1]。SYCMV自然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大豆和中国野生大豆,引起叶片黄化和花叶等症状,可通过种子以及叶甲等昆虫介体传播,也可摩擦接种[1]。  相似文献   

8.
黄瓜白粉病是危害黄瓜生产的重要病害.根据最新报道维生素B1(vitamin B1,VB1)能诱导多种植物对真菌、细菌、病毒病害产生诱导抗性[1] .VB1诱发黄瓜对于白粉病抗性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多个浓度的VB1溶液预处理黄瓜幼苗后,黄瓜白粉菌Sphaerotheca.fuliginea挑战接种,检测幼苗的发病指数,调查VB1对其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又名洋槐,属蝶形花科刺槐属的落叶乔木。原生于北美洲,现被广泛引种到亚洲、欧洲等地。刺槐白粉病是刺槐叶部、嫩枝病害,能降低叶片光合作用,严重的引起叶部畸形、茎尖和枝梢枯死。Braun最早记载中国刺槐白粉病病原菌为Microsphaera subtrichotoma~([1,2])。刺槐白粉病在日本也有报道,引起白粉病的病原菌为Erysiphe  相似文献   

10.
<正>0引言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为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凤仙花属(Impatiens)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栽培过程中凤仙花真菌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褐斑病、炭疽病和立枯病等[1-2]。有关凤仙花病毒病的报道,如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3]、凤仙花坏死斑点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INSV)[4]、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5-6]、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7]、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8]、长叶车前花叶病毒(ribgrass mosaic virus,RMV)[9]等均可侵染凤仙花。  相似文献   

11.
正波叶大黄Rheum rhabarbarum L.隶属于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白粉病多发生在波叶大黄的叶部,会影响其光合作用进而降低其药用价值。据笔者统计,目前关于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在世界范围内的报道有很多~([1~9]),但其中关于蓼科Polygonaceae波叶大黄白粉病病原菌的报道较少,目前仅有1个  相似文献   

12.
 在感病的小麦品种上影响白粉病菌(Ery 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机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平均温度(T)和平均相对湿度(RH)。平均温度与侵染机率的关系符合ŷ=X/(a+bX+cX2)的二次抛物线函数关系,最适温度范围在5.15-10℃之间。平均相对湿度与侵染机率的关系一般符合直线关系,最适湿度范围在81.15-97.0%之间。通经分析表明,平均相对湿度较平均温度对白粉病菌侵染机率的直接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小麦白粉病流行的IRM建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根据IRM (Integrated Rate Methodology)的原理研制了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动态模拟模型,同时对其参数进行了分析。模型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白粉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小麦白粉菌的联合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传统应用的生理小种研究方法存在着因鉴别品数的不同及其数目的改变而引起小种命名的混乱;同小种不同菌株致病性不同及有限的鉴别寄主不能及时区分出危险性小种等问题,本文改用病菌群体对品种的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方法,用河南各地的90个小麦白粉菌株分别接种9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系和8个推广或区试品种所得到的侵染型资料,分别计算菌株群体对各对品种的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毒性系数.结果表明本省小麦白粉菌群体中的V1和V3c、V1和V5及V3b和V3C等毒性基因是联合的;花培28和周80—48及周80—48和郑州831等品种组合搭配种植可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因此这套方法对生产和抗病育种的作用是直接的.文中提出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提高病原物致病性研究结果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小麦白粉病菌rDNA ITS序列的PCR分子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heat powdery mildew(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 is the one of main wheat diseases in China.Based on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sequences of ribosome of B.graminis f.sp.tritici,three molecular primer pairs(F1/R,F2/R and F3/R) were designed to detect the fungal pathogen of wheat powdery mildew.The species specificity of these primers was confirmed.F1/R was demonstrated a higher sensitivity than the other two primer pairs,and could detect as low as 1 pg DNA of B.graminis f.sp.tritici.Furthermore,F1/R primer pai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athogen DNA extracted from wheat leaves showing chlorosis and typical symptoms of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artificial inoculation with B.graminis f.sp.tritici.The preliminary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usefulness of this primer pair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fficient detection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pathogen from leaves with latent infections at early growth stages of wheat.  相似文献   

16.
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详细地观察了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之间的关系(I-S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病害的I-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在普遍率小于70%左右时,用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更好;普遍率大于90%时,对严重度的预测效果较差。分别建立了各病的I-S关系式。小麦生育阶段(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对叶锈病和白粉病I-S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条锈病的I-S关系在不同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差异。文章最后对I-S关系的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小麦的种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白粉病具不同抗性的11个小麦的种和品种上进行的按种试验表明,在接种后8小时内,分生孢子达到最高萌发率(约为60%),并形成附着孢。在抗病的和感病的小麦叶片上,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没有差异。接种后12小时,在感病的材料上,发现真菌侵入寄主,但在抗病的材料上,发现最早侵入时间,至少要比在感病材料上约晚4小时。接种后36小时,在高感的材料上,萌发的分生孢子有83%已侵入寄主,其中约有70~80%已形成吸胞。在感病、抗病和高抗材料上的侵入率,分别为70,45,27%。形成或开始形成吸胞的分别为55~61,14~27,4~8%。在抗病材料的表皮细胞内,真菌形成的吸胞较小,并有点畸形。在抗病材料的叶面上,真菌的菌丛稀薄,产孢也很少。  相似文献   

18.
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从中间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BC3F6)中选育的双体异附加系山农Line15的形态学、白粉病抗性、细胞学、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及RAPD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它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山农Line15对白粉病高抗近免疫;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22Ⅱ;以中间偃麦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结果表明山农Line15是在小麦的遗传背景中附加了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为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遗传分析表明山农Line15的抗白粉病基因基本上可以确定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RAPD分析表明:在供试的120个随机引物中有1个引物S170(-5'-ACA ACG CGA G-3'-)能在山农Line15中稳定地扩增出特异带型,可以作为山农Line15所附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特异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9.
细胞乳突的形成和小麦白粉菌成功侵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一套己知抗白粉病单基因的小麦材料,研究了小麦白粉菌诱发寄主表皮细胞产生的乳突与成功侵染的关系。抗病小麦叶片上,诱发产生乳突的分生孢子占测定分生孢子数的58.8%,感病品种为63.8%。这表明抗性不同的小麦材料接种白粉菌之后,叶表皮细胞内形成乳突的百分率相近,然从在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中形成的乳突阻止病原物发育和成功侵染的作用不相同,在抗病叶片上,诱发产生乳突的分生孢于中有88%停留在压力孢阶段,不继续发育,仅有12%能突破乳突形成吸器,使得侵染成功。与此对照,在感病叶片上只有32%诱发乳突的分生孢子不能穿透乳突,而68%则能突破乳突。成功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乳突能否成功地阻止白粉菌侵入可能与乳突形成的迟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