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麦(油)后移栽棉是在人口逐年增加、土地逐年减少、粮棉矛盾日趋突出的形势下,合理引进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新技术,使棉田综合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产物。这种麦棉种植方式70年代末首先在我省沿江棉区大面积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麦棉连作两熟制的发展。到1985年...  相似文献   

2.
一、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1.棉花品种演变与布局调整。80年代我区棉花生产正是处在新老品种更换和布局调整时期。随着抗病良种的普及和植棉面积的不断扩大,从1982年开始进行了麦棉两熟栽培的示范、推广,到1990年全区麦棉两  相似文献   

3.
豫东棉区地处黄淮流域棉区腹地,是河南省重点棉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麦棉、瓜棉、蒜棉等套作模式的大面积推广,为多种病虫害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化学农药不合理应用,造成病虫害抗药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自1957年建所以来,至今已培育出棉花品种57个,均用“中棉所+序号”命名。“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具有高效、广适、兼抗或多抗的特性,分别适合我国不同棉区和不同耕作制度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生产上中棉所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总植棉面积的近50%,对我国的棉花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1早熟性育种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麦棉产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粮棉争地矛盾十分突出,限制了棉花生产的发展。因此,生产上迫切需要适宜麦棉两熟栽培的早熟、丰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0号是…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棉区以麦棉两熟栽培为主,为了保证棉花高产稳产,夺取粮棉双丰收,五十年代就开始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的试验示范工作,六十年代末进行棉花营养钵塑膜育苗移栽示范,增产效果显著,一般比直播棉每亩增产皮棉二成左右(约25斤),纯收益30多元,高产单位达60元左右,因此面积不断  相似文献   

6.
麦(油)后移裁棉是在人口逐年增加、土地逐年减少、粮棉矛盾日趋突出的形势下,合理引进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新技术,使棉田综合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产物。这种麦棉种植方式70年代末首先在江苏沿江棉区大面积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麦棉连作两熟制的发展。1980年...  相似文献   

7.
一、棉区土壤肥力及施肥状况据测定,四川坡地棉田的有机质低于0.7%,全氮量在0.05%左右,速效磷7—15ppm,速效钾50—90ppm。近年来棉田布局不合理,麦棉连作面积逐年扩大,棉花上坡面积增加到80%左右,导致地力显著下降。据我所定位试验测定,麦棉连作三年后的土壤氮素减少0.0557%,每亩消耗氮素16.7斤,棉花产量下降27.6—30.9%;豆棉连作三年后的土壤氮素量下降0.0431%,每亩只消耗氮素12.9斤,棉花产量有所增加。全省化肥试验网先后在不同土壤的试验结果,大部份棉田缺氮、少磷、供钾不足。缺氮的土壤占92.5%,缺磷的土壤占74.1%,  相似文献   

8.
我社属两熟棉区,常年小麦茬约9000亩,占棉田总面积的67.5%。为了解决麦棉两熟栽培中的矛盾,促进棉花早发,多年来采取了棉花营养钵塑膜育苗,麦林套栽的栽  相似文献   

9.
我们地区是个老棉区,长期以来年复一年的沿用着麦棉、油棉、肥棉等多种两熟制。1981年以后,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改革耕作制度方面又作了些新的尝试。如孝感等市县,棉农采用不同的蔬菜品种与棉花间作套种,改棉花与前茬一年两熟  相似文献   

10.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9708-41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育成的我国第一代双价转基因抗虫棉.1999~2000年两年中间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高抗棉铃虫、适应性强、耐枯黄萎病.适合在黄淮棉区及新疆棉区(南疆)作麦棉春套或一熟春棉.同美国抗虫棉品种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预计在我国广大棉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1.
试论土豆--棉花种植的优势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回顾总结城郊棉区种植结构高速的探索与经验,就土豆-棉花种植比传统麦棉种植的综合优势进行析评,并将影响优势发挥的栽培技术提出讲座,旨在倡导主产棉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挖掘棉田的增效潜力。  相似文献   

12.
解决两熟制棉花晚熟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棉两熟的耕作制度在南方棉区已经普及,近年在北方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前争取粮棉双丰收,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发展棉花生产的主要途径。仅冀、鲁、豫三省麦棉两熟面积接近2000万亩,占棉田面积的40%以上,其中河南省发展最快,已超过棉田面积  相似文献   

13.
自80年代我县沿海棉区出现棉花叶柄环带症状以来,我们加强了对棉花硼素营养的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1983~1984年,对全县棉区土壤有效硼含量进行了普查和测定,并绘制了全县棉田土壤有效硼含量分布图。1984~1986年,在全县不同土壤类型上进行了多点棉花硼肥联合试验和扩大示范。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择多点调查,对棉花与马铃薯连作与当地常年的习惯栽培模式(油棉、麦棉)作效益比较。结果表明:棉田冬闲时种植马铃薯是较为理想的复种模式,其棉田效益达71190元/hm2,比油棉和麦棉分别增加收益35160和35880元/hm2,有利于稳棉增粮,适合在赣北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彭泽县湖西乡是个老棉区,也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棉区。棉地土层浅薄,水肥条件较差,全乡507 ha棉花,历年皮棉单产多在1000 kg/ha左右徘徊。近数年来,我们根据丘陵棉地的生态特点推广了棉花争早防衰模式栽培技术。1991年,皮棉单产达1524 kg/ha,较80年代翻了一番,比大丰收的1987年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一、麦棉两熟的演进早在建国前,太行山前平原水肥条件较好,部分下湿盐碱地棉区,就有以小麦为主间作棉花的种植方式。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小麦亩产也不过100~150公斤;棉花亩产子棉仅100公斤左右,而且一半是霜后花。即使这样,棉花的收益也比种夏玉米、高梁为高。建国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70年  相似文献   

17.
麦棉套种能充分利用全年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较好地解决了麦棉两熟生长期的不足,成为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大田生产和良种繁育最主要种植方式。但在实际种子繁育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麦棉共生期间,小麦、棉花争光、争肥、争水矛盾突出,且棉花处于明显劣势。因小麦的遮光,棉行地温低,光照弱。小麦处于灌浆期,需水、耗肥量大,棉苗往往缺肥、受旱,从而导致棉花弱苗晚发,霜前花率低,有些年份甚至不足50%,种子成熟度差,发芽率低,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根据麦棉套种的生态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才能提高种子的质量。本文总…  相似文献   

18.
黄淮平原棉区包括山东、河南全省、冀中南、苏北和皖北,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之一;常年植棉面积300多万公顷,占全国棉田总面积的55%以上。80年代以前,该棉区主要以一熟棉花为主;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对粮棉需求的不断增加,棉麦两熟制迅速发展。至1992年,两熟面积发展到200多万  相似文献   

19.
天门县是麦棉两熟棉区,常年植棉77万亩,是全省面积最大的产棉县。解放以后,棉花生产发展很快,1976、1977与1979三年,总产均超过百万担。但是,从1966~1981十五年来,棉花产量基本上没有新的突破,未能实现持续的高产稳产。究其原因,除了政策、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外,棉田耕  相似文献   

20.
麦棉共生期棉苗质量效应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共生期棉苗质量效应初步分析毛树春,宋美珍,邢金松,张朝军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112针对黄淮海棉区套种棉花迟发晚熟与小麦晚播低产低效的不良情况,在报道共生期棉行日总量与地积温效应基础上,本文重点报道共生期棉苗质量效应。于19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