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宏  尤斌  吕耀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04-4204
用单胞藻与人工代用饵料(螺旋藻粉、酵母、熟蛋黄)投饲河蟹幼体,观察其Z1变态至Z2及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应用单胞藻的河蟹幼体变态快且整齐,水质变化小;而投喂代用饵料的变态慢,水质恶化严重。  相似文献   

2.
海洋酵母培育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海洋酵母(Rhodotorula sp.)作为单细胞藻类的替代饵料培育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从生长速度(G)、浮游期成活率(SRP)、变态成活率(SRM)、特定生长率(SGR)和40%樽形幼体出现时间(T)等5个指标比较了海洋酵母组(Z9)与不同种类和比例单胞藻混合饵料组(8个组合,Z1~Z8)的投喂效果;并确定了不同发育阶段海洋酵母的最佳投喂组合。结果表明:海洋酵母能够促进刺参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ANOVA分析表明,不同饵料组间的生长和变态率等指标差异显著,Z2和Z9两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其他单胞藻混合组。投喂不同数量的海洋酵母对浮游幼体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苗种培育用潜在益生菌,采用培养方法从虾夷扇贝幼体及养殖水环境中共分离出300株细菌,经过产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能力测定,及以灿烂弧菌为指示菌株的拮抗活性测定,从中筛选出既能产酶又拮抗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W115菌株。溶血试验结果显示,W115菌株不产生溶血素,不具有潜在的致病性;以终浓度为1×106cells/m L的W115菌株浸浴感染受精后48 h的扇贝幼体49 d,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扇贝幼体是安全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W115菌株与埃氏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espejiana相似性为100%;将该菌株以终浓度1×104cells/m L和1×106cells/m L添加在虾夷扇贝苗种培育水体中,以不加潜在益生菌为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扇贝幼体至出库(共49 d),在第11天(壳顶幼体期)、26天(匍匐幼体期)、49天(稚贝期)时测定并计算幼体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SGR),结果显示,1×104cells/m L组3个时期幼体的存活率和第26天匍匐幼体及第49天稚贝的SGR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106cells/m L组3个时期幼体的存活率和SGRs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埃氏假交替单胞菌W115菌株可促进虾夷扇贝幼体的存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是大型可食经济蟹类,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发展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试验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饵料选择、投喂策略及最佳捕食密度进行了探讨。实验设置小球藻组、扁藻组、小球藻与扁藻混合组、轮虫组(加小球藻50×104个/ml)和卤虫组(加扁藻8×104个/ml)5个因素,分别设4、4、4、6和6个梯度。结果表明,小球藻浓度50×104个/ml或扁藻浓度8×104个/ml或小球藻(25~40×104个/ml)+扁藻(2.5~4×104个/ml)可使Ⅰ期溞状幼体(Z1)存活较长时间,但仅投喂单胞藻类不能使Z1正常变态;自Z1开始投喂轮虫可使幼体正常发育至Ⅲ期溞状幼体(Z3),以后幼体发育迟缓,出现Ⅲ期、Ⅳ期溞状幼体(Z4)和大眼幼体(M)同时存在的现象。Z1对轮虫的最佳捕食密度为5个/幼体、Ⅱ期溞状幼体(Z2)为10个/幼体,存活率可分别达到95.7%和94%;从Z3开始应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达到最高值为84.5%。从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Z4、M和Ⅰ期幼蟹(C)的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0%、85.7%和82.9%。因此,三疣梭子蟹Z1和Z2应该投喂轮虫,最佳捕食密度分别为5个/幼体和10个/幼体;Z3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同时,育苗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单胞藻类。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3.2-24.0℃,盐度29.5-30.0条件下,研究了5种单胞藻饵料和饥饿对魁蚶浮游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投喂不同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与4种单胞藻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的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和壳长均显著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其中球等鞭金藻与小球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投喂单一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组幼虫的生长、眼点幼虫比例与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在饥饿试验中,不同饥饿天数条件下幼虫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生长方面,饥饿1-2d较短时间与一直投喂对照组的幼虫相比较,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壳长的差异不显著,但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虫的生长变慢且眼点幼虫比例下降,一直饥饿情况下幼虫的生长基本停滞。研究结果可以为魁蚶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织锦巴非蛤幼虫在不同发育时期饲喂单胞藻饵料的合适种类,为织锦巴非蛤的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饵料投喂策略及参考依据。【方法】以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自然海域捕捞的织锦巴非蛤2龄贝为亲本,人工培育D形幼虫,在幼虫培育期间分别投喂小球藻、微绿球藻、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种类单胞藻的摄食情况和消化效果。【结果】织锦巴非蛤初孵幼虫(D形幼虫)大小(壳长×壳高)为(82.49±3.02)μm×(63.98±2.16)μm,于4 dph(孵化后第4 d)发育至壳顶前期(115.89±3.86)μm×(101.62±3.80)μm,13 dph进入变态期(205.61±15.84)μm×(182.61±13.53)μm,于15 dph变态至稚贝(225.63±8.99)μm×(198.65±8.25)μm。织锦巴非蛤幼虫在运动过程中也伴随着摄食,通过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单胞藻则随着水流方向进入幼虫口沟,在口沟纤毛摆动下进入胃内,胃内的单胞藻在微绒毛摆动下快速旋转并消化。织锦巴非蛤幼虫在1 dph时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在4 dph时有少量幼虫开始摄食杜氏盐藻,至10 dph时幼虫开始摄食亚心形扁藻和牟氏角毛藻,整个浮游幼虫期均不摄食三角褐指藻。在9种单胞藻饵料中,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其他种类更难消化。【结论】在织锦巴非蛤幼虫培育过程中,幼虫开口饵料宜选择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和绿色巴夫藻,在10 dph时适宜投喂杜氏盐藻,至13 dph时可投喂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在其他易被摄食和消化单胞藻种类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选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作为幼虫培育的首选饵料。  相似文献   

7.
对中华绒螯蟹Z1幼体,分别投喂微绿球藻、三角稿指藻、钝顶螺旋藻粉,培育3天后,测定各试验组幼体变态成活率、发育期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虽然微绿球藻组幼体发育期较其他组延长23.5h±5.5h,但培育效果优于其他两组,其适宜的使用浓度为50~200×104/mL。在自然海水及消毒海水中,适宜浓度的藻类对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净化稳定水质的能力以微绿球藻组为好,能抑制有害藻类过度繁生,提高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微绿球藻不失为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一种良好饵料,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微藻营养强化对卤虫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在培育水产经济动物苗种过程中投喂的营养强化的卤虫幼体,以促进苗种生长及提高存活率,本研究以卤虫(Artemiasp.)为研究对象,利用镜检、凯氏定氮和气相色谱等方法,测定了卤虫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体长、蛋白质以及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并选择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球藻(Chlorella pyenoidosa)强化营养卤虫幼体(三龄期),检测了投喂24h和48h后卤虫幼体体长、蛋白质、EPA和DH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卤虫幼体的发育,EPA含量在120h时显著降低;3种微藻能促进卤虫幼体的生长,但不能提高其蛋白质含量;微藻强化48h后,可以提高卤虫幼体EPA含量。上述结果说明微藻营养强化有利于提高卤虫幼体生长和EPA含量,其中以扁藻的强化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三种藻类对中华绒螯蟹Ⅰ期溞状幼体培育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Z1幼体,分别投喂微绿球藻、三角稿指藻、钝顶螺旋藻粉,培育3天后,测定各试验组幼体变态成活率、发育期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虽然微绿球藻组幼体发育期较其他组延长23.5h±5.5h,但培育效果优于其他两组,其适宜的使用浓度为50~200×104/mL。在自然海水及消毒海水中,适宜浓度的藻类对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净化稳定水质的能力以微绿球藻组为好,能抑制有害藻类过度繁生,提高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微绿球藻不失为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一种良好饵料,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二、海胆的苗种生产 在我国开发规模化海胆人工育苗与养殖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因此,国内很少建有专门的海胆育苗室。由于海胆浮游幼体阶段所使用的设备及其培育方法与海参基本相同,而匍匐变态之后稚海胆阶段所使用的设施与培育方法则与稚鲍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可利用现有的海参或贝类的育苗系统进行苗种生产。海胆幼体的饵料培育包括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海胆浮游幼体阶段的饵料有牟氏角毛藻、纤细角毛藻、角刺藻等。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果园被害落地果应用水浸和在果园地面覆盖塑料薄膜方法,对果实中实蝇进行除害处理技术研究,桔小实蝇一龄、二龄、三龄幼虫水中浸泡96h,死亡率均达100%;果实在水中浸泡20d,果实中的实蝇幼虫完全被杀死;在果园土面应用塑料薄膜覆盖"虫果",经过30d的时间处理,实蝇幼虫和蛹死亡率100%。室内研究结果显示,果实置于密封塑料袋中处理120h,被害果实中实蝇幼虫完全死亡。结果表明,该处理技术可应用于果园中被害落地果中实蝇的除害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藻菌生物絮团系统中光照强度对于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的影响,在实验桶上方分别设置了200 W(L200组)、100 W(L100组)和0 W(L0组)3种光照进行育苗实验,光照强度分别为(8422±195)lx、(4400±204)lx和(3±1)lx。整个养殖过程不换水,养殖14 d。结果显示:藻菌生物絮团系统能较好控制氨氮、亚硝氮等水质指标,增大光照强度能有效降低水体pH与碱度的下降幅度。L200组仔虾体长与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高强度的光照提高了幼体存活率,降低了水体总弧菌数占比,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L200组仔虾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光照强度对仔虾粗蛋白质与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明显。各组絮团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表明,在藻菌共处型生物絮团系统中,施加一定光照强度可使水质更稳定,促进虾苗生长发育,对育苗生产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夹竹桃水提液对变色夜蛾幼虫的毒杀效果。[方法]通过对变色夜蛾幼虫进行添食试验,研究了夹竹桃水浸液对变色夜蛾幼虫的毒杀效果。[结果]夹竹桃干叶量的1/20~1/200倍水浸液对变色夜蛾幼虫有较好的毒杀作用,添食死亡率均达到100%。[结论]为研发高效、环保、低碳的新型植物农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醉鱼草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无菌水做对照,研究不同浓度的醉鱼草叶乙醇浸出液和水浸出液对苎麻黄蛱蝶老龄幼虫的作用效果。[结果]醉鱼草叶乙醇提取液对苎麻黄蛱蝶老龄幼虫有一定的触杀作用,但只有100%浓度的醉鱼草叶乙醇提取液的触杀作用较明显,10 min内杀虫效果可达40%。醉鱼草叶乙醇提取液、水提取液对苎麻黄蛱蝶老龄幼虫都有一定的浸杀作用,其中醉鱼草叶乙醇提取液浓度增至20%时,浸杀效果最好,10 min内死亡率为90%;随后随浓度的提高浸杀效果又逐渐减弱。浓度为75%1、00%的醉鱼草叶水提取液浸杀效果较好,10 min内死亡率都在40%左右。[结论]该研究为苎麻黄蛱蝶的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用苦参碱烟碱乳油喷雾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2%苦参碱烟碱乳油不同浓度喷雾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杨扇舟蛾、黄翅缀叶野螟幼虫。结果表明,1.2%苦参碱烟碱乳油600倍液防治杨小舟蛾、杨扇舟蛾、黄翅缀叶野螟幼虫死亡率依次为100%、99.2%和100%,校正死亡率依次为100%、99.2%和100%;1.2%苦参碱烟碱乳油800倍液防治上述3种害虫幼虫死亡率依次为93.2%、96.9%和95.7%,校正死亡率依次为92.8%、96.7%和93.0%;1.2%苦参碱烟碱乳油1 000倍液防治上述3种害虫幼虫死亡率依次为79.2%、64.3%和80.5%,校正死亡率依次为78.0%、62.3%和79.4%。t检验结果,1.2%苦参碱烟碱乳油600与800倍液、600与1 000倍液、800与1 000倍液之间幼虫死亡率均差异极显著(P<0.01)。生产上宜采用600倍液防治,并可实现无公害防治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mm,出膜后第3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丁鱥鱼胚胎及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 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 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 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 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 mm,出膜后第3 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 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 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现状,探索仔稚鱼物种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特征及仔稚鱼丰度时空特征,为长江近河口段仔稚鱼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对仔稚鱼进行采样调查,将仔稚鱼样品在Olympus SZX 16体视解剖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对部分形态特征残缺难以辨认及不确定种类的仔稚鱼进行细胞色...  相似文献   

19.
倒刺鲃仔鱼饥饿耐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7.0±0.5)℃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观察了饥饿对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仔鱼摄食、生长与形态变化和存活的影响,研究饥饿胁迫下倒刺鲃仔鱼的饥饿耐力。结果表明:倒刺鲃5日龄仔鱼初次开口的摄食率达90%,6-11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持续达100%,12日龄开始下降,17日龄进入饥饿不可逆点(PNR);延迟1-8 d投喂对仔鱼存活的影响不显著,之后,仔鱼的成活率随延迟投喂天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饥饿仔鱼超过50%死亡率发生在PNR前1 d;完全饥饿条件下,饥饿0-7 d内,仔鱼全长为正增长,之后,全长开始转为负增长,饥饿仔鱼鳍褶消失速度减缓,臀鳍芽发育停滞,腹鳍芽未能形成,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仔鱼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出现脊索弯曲、头大身瘦、肠道萎缩、胆囊膨大且里面充满黄绿色胆汁以及"胸角"等现象。从形态上的变化可对倒刺鲃仔鱼的营养水平作出初步判断。倒刺鲃仔鱼的补偿生长能力和耐饥饿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黄水中提取稀缺的天然白酒调味品。[方法]首先用超强吸水树脂吸收黄水中的水分将黄水浓缩为浓黄水,再将浓黄水共沸精馏;然后再将共沸精馏后剩余的液体进行催化酯化。[结果]100份黄水经超强吸水树脂脱水后,可得到7.066 7份乙醇含量56.7%的浓黄水。100份浓黄水通过共沸精馏可获得0.432 8份纯天然乙醛、0.269 4份甲酸乙酯和甲醇及0.975 0份乙酸乙酯和甲醇的共沸物,该共沸物中加入适量CaCl_2后再蒸馏可获得0.220 7份纯甲酸乙酯和0.514 2份纯乙酸乙酯;100份浓黄水催化酯化可获得92.094 8份含有38种影响白酒风味的化合物的酯化液。该酯化液中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乳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含量分别高达142.9、22.2、54.2、3.3、75.4和158.9 g/L。[结论]从1份黄水中获得的乙醛、甲酸乙酯、乙酸乙酯和酯化液可以把6.5份普通白酒勾兑成优级浓香型白酒,因此黄水具有很好的回收利用价值,同时也说明该研究从黄水中提取白酒调味品的工艺和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