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蚕桑生产的概况近几年来,我县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七九年全县种桑六百五十亩,产茧七百八十担,到一九八四年,全县有十七个区一百五十五个乡一万一千八百六十六户种桑养蚕,共种桑一万三千五百亩,饲养蚕种六万五千张,产茧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担,比一九八三年桑地面积扩大三千六百七十九亩,蚕茧增加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担;而比一九七九年桑地面积扩大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亩,蚕茧增加二万七千四百六十九担。一九八五  相似文献   

2.
<正> 解放三十多年来,我省蚕桑生产的恢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蚕桑生产几乎遍及全省。桑园面积由1949年的46万亩发展到1984的126.50万亩;蚕茧产量1949年为6.85万公担,1984年为64.95万公担;张种产茧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县蚕桑生产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少养蚕重点户专业户,接着是蚕桑专业村也不断涌现和发展,从84年十个增加到85年七十个增长6倍。蚕桑专业村大大推动了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从84年产茧只有3909担增加到85年10167担增长1.60倍。全县85年70个蚕桑专业村桑地面积达3680.5亩,占全县桑地面积38%,其中产茧50担以上的蚕桑专业村有32个,桑地面积2484亩,饲养量9848张占全县养种量49%,养蚕总收入1084034  相似文献   

4.
我县是蚕桑生产的新区,十二年来在上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坚持普及蚕桑生产技术,促进蚕桑生产不断巩固发展。目前,我县有15个区、136个乡、7613户种桑养蚕,桑地面积已达15263亩,全县发展了七十一个蚕桑生产专业村,380户蚕桑生产专业户(其中3至5亩的335户,5亩以上的45户),办起共育室62个,代育室79个。蚕桑生产越来越巩固,去年跨进了万担县。今年在去年取得较大成效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全年发放蚕种61358.75张,比去年36638张增加24720.75张。到十月下旬止,全县收购蚕茧17213.749担,比去年同期的11125.831担增加6086.918担,增长54.7%。去年,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翁源县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目为止,全县桑地面积达七千二百七十三亩,春季播桑种五百二十五斤,育苗面积一百一十八亩。现有十五个公社和三个场镇种桑养蚕。我县蚕桑生产的特点是:蚕桑包产到户(人),新植桑多,新饲养员多,面积分布散,技术力量薄弱,普遍存在“种桑  相似文献   

6.
德庆县丝绸公司在县委的领导下,立足生产、扶持生产,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有力地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使蚕茧收购量逐年增加.七九年全县桑地4234亩,产茧6387担;八一年发展到10457亩,比七九年增加1.47倍,产茧10015担,增长63.8%,跨进省第六个产量万担县的行列.八二年随着农村实行"双包"之后,大力扶持专业户重点户种好桑,养好蚕,使蚕桑生  相似文献   

7.
我县蚕桑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取得较大发展。84年底止,全县已有桑地面积22100亩,其中84年新植桑8684亩,投产桑面积13350亩,遍布全县18个区175个乡8472户。84年全年饲养蚕种41124.5张,收购蚕茧18707.04担,总茧款达441万元,较1983年增加6115.9担,增长48.57%,平均亩产值328.09元,较83年提高14.8%,单张值106.51元,较83年提高16.6%(均减除提  相似文献   

8.
我县桑蚕生产,从一九七四年开始种桑养蚕,十二年来,坚持抓好桑蚕生产的发展工作,已建成了桑蚕茧生产万担县,成为全省桑蚕重点县之一。到目前止,全县有桑蚕生产的有十五区,136个乡,有7047个养蚕户,桑地面积15840亩,到五月二十六日止,全县发出蚕种21705.5张,到五月中旬止,全县产茧4604.08担。十多年来,蚕桑生产将迅  相似文献   

9.
<正> 蚕桑生产是一项种植业与养殖业兼有、靠手工操作费工费时的生产项目,发展起来,颇为不易。我县自解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国家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费了很大的劲,花了很多的钱,吃了很多的苦,方使蚕桑生产初具规模。1984年我县桑园面积达到6.2万亩,蚕茧产量达到270万公斤。近两年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特别是价格、流通方面的问题,蚕桑生产已出现“危机”。具体表现:(一)桑园面积减少:1986年的桑田面积已减少到5.5万亩,下降了11%。(二)蚕茧产量下降:1986年收购蚕茧215万公斤,比1985年少收45万公斤,  相似文献   

10.
蚕桑生产是我县的一项传统产业。在1982年至1987年间,由于农户经营蚕茧的经济效益过低等原因,桑地从77126亩减少到410000 ,年产茧量从3500t下降到1467t。1988年,随着茧价的逐步理顺,虽然桑园面积继续下降到36027亩,减少近5000亩,但是蚕茧产量开始回升到1514吨。出现了恢复  相似文献   

11.
曹江镇林村管理区现有桑地518.7亩,其中“抗十”502亩,占97%,实现了桑树抗青枯病良种化,战胜了毁灭性的桑青枯病的威胁,较快地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建设成为既是蚕茧生产基地,又是“抗十”种苗基地。林村有12条自然村,445户,1861人,1172亩耕地,从1980年以来把蚕桑作为主要生产项目之一,做了大量组织生产和指导生产的具体工作,使桑地逐年扩大,亩产逐年提高,至1985年桑面积发展到495亩,其中  相似文献   

12.
顺德县均安区是以种桑养蚕、养鱼为主的经济作物老区,总耕地面积54331亩,其中鱼塘30110亩,桑地工3078亩。六十年代亩产茧只有100多斤。七十年代各级重视蚕桑生产,坚持科学实践,实现桑树良种化,大搞蚕房桑地基本建设,蚕茧产量逐年上升,变成全县最高产的区。八十年代开始  相似文献   

13.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丝绸公司的支持下,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广大蚕农的努力,从1986年开始,逐年扩大发展抗青10号(简称抗青桑)的种植面积,至1990年底,全县抗青桑面积达到169.84公顷,占全县桑地面积的25.24%。初步控制了桑青枯病的蔓延,并逐步建立了高产稳产的抗青桑园,使我县蚕茧产量逐年增长,从1990年起重新跨上年产茧量超500吨的行列。一、桑青枯病对我县蚕桑生产危害严重我县是蚕桑生产的新区,于1974年开始种桑养蚕,桑地面积逐年发展,产茧量也逐年大幅度增加,至1985年底,全县桑地面积已达1058.6公顷,年产茧量达1112.86  相似文献   

14.
去年是我县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的第四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蚕桑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有十五个公社,场,桑地面积达四千六百亩,投产面积二千五百亩,共发种5099张,总产值295459元,产茧1618担,比八○年增长了1.22倍。实现了五个蚕桑收入  相似文献   

15.
1991年我公司积极响应国务院号召,深入扎实地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认真落实“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全面实施“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主攻质量、增加效益”的蚕桑生产措施,经过艰苦的努力,从而打响了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第一炮,开了一个好局,迎来了蚕茧生产数量、质量双丰收之年,成为我县发展种桑养蚕18年来,蚕茧生产量最高、蚕茧收购值最大和蚕茧质量最好的一年。1991年全县有十二个乡镇481条自然村种桑养蚕,养蚕农户5580户。桑地面积  相似文献   

16.
清远市自然条件优越,种桑养蚕十分有利,蚕桑生产已有较长的历史,几十年来不断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几起几落,速度缓慢。到一九七九年,全市有桑地3285.5亩,产茧306.5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农业生产方针政策的调整,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清远市的蚕桑生产才得到较快的发展,1985年,全市桑地发展到61510亩,年产茧达3529.7吨,但1986年起,农民又挖桑改种,到1987年底,全市桑地仅存34823亩,蚕茧只有2377吨,比1985年分别下降43.39%  相似文献   

17.
我县蚕桑生产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县有桑地7512亩,比去年增加83%。到八月十五日止,共发放蚕种14,671张,比去年同期增加83%,收购蚕茧4,855.4担,比去年同期增加129.3%,预计今年产蚕可达9,000~10,000担。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依靠各级党政发展蚕桑生产。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蚕桑生产非常重视,经常讨论和研究蚕桑生产问题。县和重点乡镇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县分工一名副县长,重点乡镇分工一名副乡(镇)长负责这项工作,各级普遍制订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县财  相似文献   

18.
(一) 桑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桑树细菌性病害,目前国内此病只有我省才有发生和报导。据资料记述一九七八年全省普查182610亩(占全省桑地总面97.3%)中,桑青枯病地面积18310.6亩,占普查面积的10.07%。顺德县一九七六年只有5000亩发病,到一九七八年已发展到17000亩左右,占全县桑地面积的22.8%,其中伦教镇桑青枯病的发病面积占全镇桑地面积60.8%。当时此病多发生在佛山市的蚕茧主产县内。.现在已发展至佛山市外的新  相似文献   

19.
<正> 武乡县是山西省蚕桑生产的基地县之一,在新蚕区发展中曾经起过带头和示范作用。从1978年起到1983年底,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7445亩,蚕茧产量达到了17.05万斤,在全省居第四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从1984年后开始走了下坡路。到1987年全县桑园面积仅存600亩。蚕茧产量下降到3万斤。  相似文献   

20.
“七五”期间广东的蚕桑生产走过了艰难的历程,认真回顾一下对今后恢复和发展广东的蚕桑生产是有益的。一、“七五”期间广东蚕桑生产的特点。“七五”期间广东的蚕桑生产有下列三个特点: 1.老蚕区珠江三角洲的蚕茧产量急剧下降。历史上珠江三角洲都是广东省蚕茧的主产区,1979年以前珠江三角洲的桑地面积占全省桑地面积的80%左右,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90%以上。从1980年开始,老蚕区珠江三角洲的蚕茧产量逐年下降,1984年产茧1.072万吨,占全省总产茧量2.33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