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2.
2000年9月1日,吉林省蛟河市个体养蛙户王某饲养的5万只中国林蛙暴发一起烂皮病,先后死蛙4000只左右,经临床检查,诊断为中国林蛙烂皮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翘嘴鳜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从患典型烂鳃病的翘嘴鳜鳃上分离到7个菌株,根据对其中3个菌株的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生化特性分析、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和致病力测试结果,初步证明了翘嘴鳜的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乌鳢Channa argus烂身病的病因及患病乌鳢的体表组织病理学变化,从广东中山某养殖场患烂身病乌鳢病灶处分离到一株优势菌ZS20200317,通过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16S rRNA及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检测了该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最后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分离菌株为导致乌鳢烂身病的病原菌.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烂身处的肌肉组织出现了明显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LB琼脂培养平板培养结果显示,该菌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菌;16S rRN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菌株ZS20200317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亲缘关系最近,一致性高达98.5%;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该菌的赖氨酸脱羧酶、甘露醇、覃糖、蔗糖、氧化酶和VP等生理生化反应为阳性;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氯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沙星等20种抗生素药物敏感,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羧苄西林、青霉素G、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7种药物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乌鳢死亡.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广东中山地区乌鳢烂身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乌鳢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乌鳢Channa argus烂身病的病因及患病乌鳢的体表组织病理学变化,从广东中山某养殖场患烂身病乌鳢病灶处分离到一株优势菌ZS20200317,通过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16S rRNA及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检测了该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最后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分离菌株为导致乌鳢烂身病的病原菌。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烂身处的肌肉组织出现了明显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LB琼脂培养平板培养结果显示,该菌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菌;16S rRN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菌株ZS20200317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亲缘关系最近,一致性高达98.5%;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该菌的赖氨酸脱羧酶、甘露醇、覃糖、蔗糖、氧化酶和VP等生理生化反应为阳性;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氯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沙星等20种抗生素药物敏感,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羧苄西林、青霉素G、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7种药物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乌鳢死亡。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广东中山地区乌鳢烂身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乌鳢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弄清草鱼烂鳃病的致病病原,采用临床诊断初步观察了病鱼的典型症状,并利用生化试验与免疫学检测方法对草鱼烂鳃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鱼常离群独游,食欲减退,体色发黑,头部乌黑,鳃丝及鳃盖腐烂,初步判定疾病为细菌性烂鳃病;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明胶液化试验、酪素水解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和硫化氢试验呈阳性,淀粉水解试验、七叶灵水解试验、几丁质分解试验、分解纤维素试验、酪氨酸水解试验、靛基质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和葡萄糖利用产气试验呈阴性;免疫学检测,涂片上有棕色细长颗粒,颗粒大小与杆菌一致.草鱼烂鳃病的致病病原为柱状噬纤维细菌.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黑嘴病的病原,从患黑嘴病中间球海胆体腔液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记为D1),通过人工回感试验确定致病性后,对该致病菌进行电镜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以鉴定其分类地位,并测定了D1菌株对3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中间球海胆经D1菌株回感后,发病症状与自然状态下患黑嘴病海胆症状相同,并在回感海胆体腔液中分离出相同菌株;D1菌株长×宽为(2.10±0.31)μm×(0.68±0.08)μm,为革兰氏阴性菌;16S rR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D1菌株与棘皮动物弧菌Vibrio echinoideorum的一致性高达99.04%;生化鉴定结果显示,D1菌株与蔗糖、6%NaCl胨水和氧化酶反应均呈阳性;根据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该病原菌为棘皮动物弧菌;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氧氟沙星、多黏霉素B、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和羧苄西林等16种抗菌药物敏感,对麦迪霉素、庆大霉素等11种抗菌药物耐药。研究表明,中间球海胆黑嘴病的病原菌为棘皮动物弧菌,且该菌株对部分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从患烂身病的云斑尖塘鳢上的溃疡灶中分离到菌株WSQ-01,该菌株在脑心浸出液琼脂培养平板上生长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通过染色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用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WSQ-01与维氏气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超过99%;动物回归实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云斑尖塘鳢的烂身和死亡,且能重新分离到该菌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利福平、头孢他啶、氧氟沙星、左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对该菌的作用较强,该菌对这10种药物敏感,对氨曲南、链霉素和阿莫西林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孙周 《当代农业》2011,(2):43-43
未断奶的羔羊常常在口角、唇粘膜、齿龈上发生散发性小红斑,逐渐发展成为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泡或脓疱,此后相互融合,痂不断增厚,部分或整个口唇外翻,呈桑椹状隆起,后变为黑褐色痂块,这就是"烂嘴病"。  相似文献   

10.
鲤鱼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烂鳃病的鲤鱼鳃中分离得到烂鳃病病原菌9201,其菌落、菌体及生化等特征与草鱼鱼害粘球菌相似。9201的毒力与水温呈正相关,以18h菌龄毒力最强。在菌种保藏过程中,其毒力衰退较快,复壮后毒力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物酶法提取林蛙头多糖,应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分析了提取物对大鼠降血脂的功效。结果表明:林蛙头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55℃、加酶量2%、林蛙头水溶液质量浓度1∶10 g/mL、酶解时间4.5 h、pH=10.0,此条件下林蛙头多糖得率最高为4.3%;高脂模型大鼠降血脂试验结果显示,林蛙头多糖能明显降低高脂模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质量浓度,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质量浓度,对高脂大鼠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蛙皮肤抗菌活性肽的分离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林蛙毁双髓,置冰浴中迅速剥皮,冲洗血污后粉碎,经80%甲醇抽提2次;再经sephadex G-100、sephadex G-25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等,从林蛙皮肤中分离获得5种小分子多肽。抗菌活性试验表明:经sephadex G-25凝胶过滤获得的小分子多肽洗脱峰第6峰,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SDS-PAGE电泳表明为单一区带,此抗菌活性多肽的相对分子量为4.31ku。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林蛙种属的科学划分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林娃和黑龙江林娃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其血清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中国林蛙血清中共分离出25条蛋白带,从黑龙江林娃血清中共分离出23条蛋白带,其中迁移率为0.552、0.524、0.400、0.375、0.331、0.241、0.076、0.062、0.048的9条蛋白带为中国林蛙特有;迁移率为0.517、0.269、0.228、0.214、0.127、0.069、0.041的7条蛋白带为黑龙江林娃特有,迁移率为0.621、0.469、0.434、0.359、0.317、0.297、0.200、0.172、0.159、0.145、0.124、0.103、0.090、0.055、0.028、0.014的16条蛋白带为两者共有。[结论]中国林娃与黑龙江林娃应归于2个独立的蛙种。  相似文献   

14.
为中国林蛙胴体原料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正交试验对林蛙胴体预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并根据处理工艺条件开发出林蛙佐餐肉与林蛙酥.结果表明:微波破壁处理最佳条件为微波功率600W、微波时间8 min、物料粒度1 mm、物料含水量65%.AL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55℃、酶解时间2h、酶用量1.5%、底物浓度5%;FW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50℃、时间1.5h、pH 7.0、酶用量4%.根据工艺条件制得的林蛙佐餐肉、番茄味林蛙酥风味纯正、口感优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林蛙皮多糖类天然保湿因子的提取与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复合酶解法从中国林蛙皮中分离提取出天然保湿因子,并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法对天然保湿因子进行了定性测试,采用卟唑(carbazole)法和Elson-Morgan法对天然保温因子的含量及纯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本研究方法分离、提纯的天然保湿因子为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其外观呈白色粉末,葡萄醛酸含量43.2%,氨基葡糖含量39.7%,无臭、无味、无毒,具有强保湿性,可应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及眼科药和。  相似文献   

16.
逊克产中国林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逊克产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为2n=24,分为3组,A组(第1-5对);B组(第6对);C组(第7-12对)。第1-5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告近着丝粒部位往往有一次缢痕。第2、8、10、12对染色体的长臂上也往往有次缢痕,而第10对染色体的长臂上次缢痕是衡定的,雌雄具体间未见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冯磊  李洋  袁敦良  王立杰  马程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96-12898
[目的]探索适用于蝌蚪的乳酸菌。[方法]从不同林蛙肠道内容物中分离乳酸菌,并对其进行生化鉴定。[结果]成功从林蛙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3株细菌。通过革兰氏染色和生化鉴定,可确定这3株细菌为同一种乳酸链球菌。[结论]该研究可为益生素类制剂和口服疫苗的制备提供优良的菌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蛙早期性别鉴定以实体解剖法最为方便,实用,可行,条件是应控制在同一卵团的一定时期特别在蝌蚪尾部被吸收到变形之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蛙生殖休眠的生理和环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林蛙生殖休眠是其特有的生理现象,在生殖休眠期林蛙死亡率较高,揭示这个阶段的林蛙生理机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可指导实践,减少种蛙的死亡,根据观察分析认为,生殖休眠是冬眼的继续,是林蛙机体的体内环境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20.
巢警殳  杜鹃  刘雅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94-10895,10945
[目的]探讨林蛙皮生物活性肽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林蛙皮活性肽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28 d后,采用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T淋巴细胞增值,并通过溶血空斑试验和血清溶血素试验检测林蛙皮活性肽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林蛙皮生物活性肽可明显促进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值,增加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增强血清溶血素抗体效价水平。[结论]林蛙蛙皮生物活性肽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