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1年秋季,我区普遍发生了白垩病。从7月中旬少数群发病至8月底已形成大流行的趋势。由于此病在我区第一次暴发,所以有人误诊为“烂子病”;也有人误诊为“蜂蛹病”,其实是“白垩病”。笔者饲养的80群蜂于8月份几乎全部发生此病。育王群及小群更为严重。经多方试验治疗,9月上旬症状已消失。治疗方法如下:一、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带蜂喷脾。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春季,贵州省某县两蜂场发生中囊病,其中一个蜂场2月下旬自外地购入59群蜂,到其他县采油菜。买入后不久即发现蜂群不健康,有3~4群发病,开始用土霉素治疗无效,3月中旬病情逐渐严重,并陆续蔓延至30多群。4月初搬回当地,在专家的建议下,进一步缩脾紧脾,密集蜂数并扣王,将病群与健康群分  相似文献   

3.
我省某县两蜂场于2019年春天发生中囊病,其中一个蜂场2月下旬自外地购入59群蜂,后到其他县采油菜蜂蜜。买入后不久即发现蜂群不健康,有3~4群发病,开始用土霉素治疗无效,3月中旬病情逐渐严重,并陆续蔓延至30多群。4月初搬回当地,在专家的建议下,进一步缩脾紧脾,密集蜂数并扣王,将病群与健康群分开,搬到另一场地隔离治疗。  相似文献   

4.
在蜂群的繁殖期 ,群内有密实度高、日龄一致的健康子脾 ,蜂群就会有好的发展趋势。相反 ,同一子脾上出现日龄不一的子房与空房 ,或与未及时清除的病子房相间排列的“花子” ,这样的子脾孵蜂率低 ,只见子不见蜂 ,群势增长慢 ,严重时 ,群势明显下降。1 产生原因蜂群产生“花子”的原因有多种。1 1 病害因素当蜂群受到病原微生物危害 ,导致蜂群诱发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病、美洲幼虫病、白垩病等病害 ,子脾上蜂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若是子脾多蜂少 ,蜜蜂不能彻底清除病子 ,形成病子房、空房、健康子房混杂的“花子” ;若是子脾少蜂很多 ,蜜…  相似文献   

5.
范道钦 《蜜蜂杂志》2004,(12):25-26
在蜜蜂病敌害中,蜂螨是对蜂群危害最为严重的敌害之一。养蜂人若不谨慎对待,一旦螨害发生,轻则群势受损,重则全群覆灭。我们在养蜂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懈努力摸索防治蜂螨的经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1 了解蜂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大蜂螨主要寄生在蜂体及巢房中。蜂群春繁后有封盖子脾时蜂螨开始繁殖,随着子脾增多和群势的增强,蜂螨寄生率则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秋季,群势下降,子脾减少,但蜂螨仍处在繁殖期,并向少量子脾与蜂体集中寄生;秋末冬初,当蜂群内无子脾,大蜂螨也停止繁殖,并以成螨状态寄生于蜂体,以吸吮蜜蜂体液为食,随蜂越…  相似文献   

6.
金传忠 《蜜蜂杂志》2006,26(7):19-19
江淮地区7~8月份处于盛夏炎热期,气候干燥少雨,蜜粉源紧缺,蜂王产子也处于低潮;7月下旬至8月中旬芝麻流蜜、吐粉,9月上旬茵陈、野白蒿也相继吐粉但无蜜。在蜜源来临之前,必须将蜂群调整到最佳群势。要做到这一点,则应将盛夏期蜂群管理好(见《蜜蜂杂志》2005年第5期22页),杜绝夏衰。江淮地区的定地蜂场一般在9月1日~10月5日进行秋繁,这就要求养蜂员利用最后一个蜜粉源,将蜂群基础夯实。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均衡群势,紧脾繁蜂将强群封盖老子脾调入弱群,弱群的子脾、幼虫脾调入强群,全部脱蜂。10~12天后,再将强群已封盖的脾返回弱群,往返1…  相似文献   

7.
活框活格养蜂法的特点是根据蜜蜂群势、蜜源季节条件而确定蜂群巢脾数量由少增多。随着蜜源季节结束、蜜蜂群势下降,所采集花蜜成熟,蜜脾被抽出生产、加工蜂蜜,蜂群巢脾数量再由多变少。始终保持蜂脾相称,为下一个蜜源或秋繁培育越冬适龄蜂创造良好条件。7月中旬,我地荆条流蜜期基本结束。笔者将蜂群继箱所有巢蜜脾提出,每群巢脾均调整为4~6张,即巢箱4张子脾,继箱2张蜜脾。2012年我地荆条流蜜特好,7月下旬荆条仍流蜜良好,供应蜜蜂当天食用有余,但花粉供应不足,于7月15日将全场蜂王全部关起来,休整治螨。进入8月份,采用活框活格养蜂法生产蜂蜜,整个荆条花期巢箱留4张供蜂王产子的脾,根据群势、蜂王年龄,部分蜂群在蜜源期间加1~2张巢脾增至5-6张子脾,继箱是巢蜜脾6-8张,整个荆条花期没有摇取一次蜜,只是在7月中旬一次性生产成熟蜂巢蜜,全场平均群产25kg。“立秋”之后,蜂群治螨放王时,蜂群群势均在4-6框蜂。采用生产成熟蜜而不取蜜的方法,蜜蜂长期处于自然积累蜂蜜的状态,群内饲料充足,幼虫成长发育良好。加之7月中旬后适时补喂花粉,其结果荆条花期结束时群势下降缓慢,仍能保持5-7框蜂。  相似文献   

8.
胡佑志 《蜜蜂杂志》2020,40(10):6-6
秋繁前期:蜜蜂在“立秋”后最后一次取蜜时,子脾上的边角蜜不取,只取无子脾上的蜜,为抽出多余空脾做准备,以确保蜂群秋繁的群数和群势。更换老弱残蜂王,如果是处女王,应在8月底前产卵,平均群势,单王群要保证8~10框的足蜂,双王群保证每王5~6框足蜂,蜂脾相称,用作秋繁的群保证子脾4~5张,过多蜂和子脾应补足弱群或利用产卵王联合分蜂。每周1次对蜂螨进行防治,连续治疗2周。  相似文献   

9.
芝麻,棉花是鄂西北地区全年最后一个主要蜜源,花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这个阶段要做好预防卷翅病的发生,培育优良蜂王,换掉老劣蜂王,合并弱小蜂群,选留蜜粉脾,蜜源后期抽强补弱平衡群势,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此时期也是大小蜂螨繁殖  相似文献   

10.
茶花蜜能治白垩病吗?不少人认为茶花蜜可防治白垩病,1993春繁我作了实际试验。选2~3脾当时较弱的病群加入每群一张满茶花蜜脾,结果10个试验群都发生茶花烂子及白垩病。实践证明茶花蜜治白垩病是不可靠的,希望大家引起重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浙江省嵊县沈育...  相似文献   

11.
正赣南中蜂的早春繁殖应从2月初开始。首先将全场蜂群换箱、缩巢,换箱、缩巢可以同时进行,在换箱抽脾的同时要仔细检查蜂群,如发现失王群应及时补上产卵王。在这个时候补王要先补子,即从别群中提出有小面积的并且有各种虫龄带有封盖蜜的巢脾调进无王群,原无王群的巢脾全部提出另行处理。补充子脾的数量要看无王群的群势而定,如果在3张脾以下就补1张子脾,4张脾以上就补2张子脾。补上子  相似文献   

12.
1991年,沿江地带的蜂场普遍发生了流行性白垩幼虫病,发病率90%以上,病群损失子脾5%~60%不等。致使生产能力剧降,严重群甚至覆灭。本文依据对病群的观察和本地蜂友的防治经验,对白垩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3.
采过荆条的人都知道,在荆条花期蜂群的子脾往往都比较好,但有的年份到了后期,特别是进入8月份会发现群势迅速下降,见子不见蜂.  相似文献   

14.
王福仁 《中国蜂业》2004,55(3):16-16
采过荆条的人都知道,在荆条花期蜂群的子脾往往都比较好,但有的年份到了后期,特别是进入8月份会发现群势迅速下降,见子不见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各地使用各类药物治疗中囊病,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中囊病还相继复发,未能根除,给养蜂生产带来不利。我本人对中囊病的药物治疗研究,从1972年至1980年,已试用了60余种中西药物,试治了50余群轻重病群,经多方面试治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八年中我一直使用同种药物进行防治,60多群中蜂和30群意蜂的囊状病基本得到控制,至今还没有发现囊状病复发现象。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对患囊状病群,首先进行关王或换王断子,待封盖子出完后将全部巢脾抽出,换入无子的蜜粉脾,换上消过毒的蜂箱,加入蜜粉脾前,对未受囊状病毒污染的蜜粉脾进行施药,然后加入群内进行放王。用药:黄心山乌龟干片2市两,加水5市斤,煎煮40分钟,取滤液混入白糖四市两,凉后按1,000毫升计量渗入核黄素或多种维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我和王蜂友在同一场地采荆条,他的5箱蜂均有不同程度感染白垩病.7月中旬,我撤离荆条场地回家,正逢夏秋多雨水季节,40多天没见到太阳,9月中旬我发现6号箱轻微感病,当即采取断子换王、药物喷脾治疗.  相似文献   

17.
1963年10月,福建闽候南屿公社养蜂场有23群中蜂发生烂子。这个场最早是在8月初采籽瓜花的末期,到11月初,病群增加到67群。到11月17日,病群急增为246群,严重的影响养蜂生产。患病的蜂群,多为2—4日龄的幼虫。在染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逐步的变为淡黄色、浅褐色、褐色、黑色而腐烂。尸体体壁松软扁平潮湿,若将虫体取出,体壁立即破裂,发出酸臭气味。得有这种病的蜂群,出勤率显著的下降,严重  相似文献   

18.
换王换种法是防治“蜂蛹病”的有效措施新疆石河子一四三团三分场园艺五连(832022)李仰山“蜂蛹病”是由病毒感染致死蜂蛹的一种疾病。我的蜂场于1994年春有4个群患了“蜂蛹病”,曾对患病群进行药物饲喂,喷脾治疗,同时又用混合药粉涂抹子脾。经过20多天...  相似文献   

19.
在流蜜期子脾的数量与布置,对蜂群的产蜜量有直接的影响。去年来我处采葵花蜜的左大出和秦小川两位同志就是一个实例: 秦小川同志20个双王群,每群平均12脾蜂。葵花流蜜时,每个双王群的巢箱里8张子脾,继箱里2张子脾4张空脾。8月下旬葵花尚未结束荞麦又开始流蜜时,他又调进巢箱2张空脾供蜂王产卵,隔王板上面的继箱里4~6个空脾,蜜源结束时每群产商品蜜40市斤。左大山是20个单王群,平均10脾蜂。从准备采蜜时,他就将蜂王控制在5张子脾的  相似文献   

20.
皮蝇幼虫在牦牛体内移行动态与伊维菌素最佳驱除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经剖检60头幼年牦牛,对牛皮蝇幼虫在牦牛体内移行动态进行了观察。8月份,第一期幼虫在牦牛体内出现,10月中旬牦牛体内第一期幼虫呈高峰。从11月中旬到第二年2月中旬第二期幼虫出现,元月中旬二期幼虫出现高峰,三期幼虫从元月中旬到6月初出现,3月中旬出现高峰。用伊维菌素给45头幼年牦牛投药:9月中旬,10月中旬和11月中旬各15头。9月中旬和11月中旬的投药群,在12月中旬均出现瘤疱,而10月中旬的投药群未发现瘤疱,表明10月中旬对第一期幼虫为最佳驱除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