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棕壤各形态氧化铁的存在形态和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开垦使棕壤表层游离态、无定形态和结晶态氧化铁的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表层铁的游离度和活化度显示开垦促进表层游离铁形成并抑制其向晶质铁转化。(3)在土体剖面0~60cm范围内,各形态氧化铁均表现出向下聚集的规律,但它们在不同利用方式棕壤中的活动情况各不相同。它们的分布和转化与有机质和颗粒组成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C-D试剂浸提和浸泡振荡处理两种方法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变化情况。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到土壤表层团聚体的组成和质量,而且对表层以下不同深度的土壤团聚体特征均有较大影响。土壤中游离氧化铁铝对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也表现显著,但浸泡振荡处理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下降大于C-D试剂浸提处理。  相似文献   

3.
畜禽血液由于色泽的不稳定性使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利用受到限制,造成资源浪费与污染环境,因此提高血红蛋白稳定性是提高畜禽血液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猪血红蛋白浓缩物(Porcine hemoglobin concentrates,Hbc)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L-赖氨酸(L-lysine,L-Lys)对Hbc理化性质(色泽、不同形态血红蛋白含量、游离铁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2%的L-赖氨酸可以有效减少游离铁含量,降低游离铁对Hbc的催化氧化,提高Hbc的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浓度是衡量湿地富营养化程度的最基本指标,为了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及磷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SMT法对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中280个采样点的磷含量进行测量,在GIS的支持下,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了解其空间差异并探究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含量在202~1014 mg/kg之间,主要以无机磷(IP)形态存在,平均占TP的56%。TP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中部地区,并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且南部和北部地区含量较低;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均与TP相似;有机磷(OP)的分布特征主导了TP的分布;各形态磷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揭示出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间可能相互转化;研究区内源负荷严重,对扎龙湿地富营养化具有较大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5.
以呼伦贝尔市农牧交错区典型土壤(黑土、黑钙土、暗棕壤、草甸土、栗钙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不同土壤剖面发生层次容重、机械组成、有机碳、全氮、全磷等理化特征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呼伦贝尔市农牧交错区,典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均表现出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容重、pH值的变化出现相反的趋势,且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累积量不同,牧草地土壤>农田土壤。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黑钙土>黑土>栗钙土>草甸土>暗棕壤;全氮:黑钙土>黑土>栗钙土>草甸土>暗棕壤;全磷:栗钙土>黑土>暗棕壤>草甸土>黑钙土。在所有典型土壤中,全钾和机械组成在土壤剖面层次上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6.
广西猫儿山土壤形成特征及其系统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猫儿山的实地考察,选取不同海拔的6个山地土壤剖面进行描述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猫儿山土壤的形成特征,并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检索,确定各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及其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结果表明猫儿山土壤形成特征有淋溶作用强烈和富铁铝化特征。B层土壤盐基饱和度低,在12.5%~21.9%之间,而铝饱和度高,在78.1%~86.7%范围;游离氧化铁占全铁含量52%以上,粘粒硅铝率在0.94~2.32之间;猫儿山土壤在系统分类中可划归为2个土纲3个土类。  相似文献   

7.
李娟  周卫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215-219
为了揭示埋藏古水稻土铁形态分布特征,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测定了澧阳平原古水稻土铁的形态。结果表明澧阳平原古水稻土的铁主要以有机质态铁、氧化物结合态铁和残渣态铁形态存在,占全铁量的99.9%。除有机物结合态铁,其他形态铁平均含量表现为:埋藏古水稻土>现代耕种水稻土,且古水稻土各形态铁分异明显,水溶态铁、交换态铁、氧化物结合态铁和有机物结合态铁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残渣态铁随埋深而增加。澧阳平原古水稻土的铁有明显的淋溶淀积特征,不同形态铁在各土层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桃铁离子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毛桃幼苗为试材,对不同铁形态、pH值和盐胁迫条件下铁离子吸收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是影响铁吸收的主要因素,不同铁形态的有效性随pH的变化而变化;pH和铁形态影响桃铁离子吸收动力学参数Km和Imax;NaCI胁迫对盐敏感性植物(桃)铁吸收特性的影响,可能与质膜透性、载体系统活性以及介质中有效铁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植物游离小孢子及其培养所获得的组织是植物基因工程中优良的受体,它们具有单倍性和较高胚胎发生能力的特性。因此,以它们为受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可以快速获得纯合的转基因植株。通过综述植物游离小孢子及其培养所获得的胚状体、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轰击法、激光微孔穿刺法、显微注射法、电激法、PEG介导法等转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对目前游离小孢子作为转化受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植烟棕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转化酶活性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规律,以始于2009年的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T1)、化肥有机肥配施(T2)和单施有机肥(T3)4种田间试验处理.结果表明:较CK、T1处理,T2、T3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不同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85~2000年土地利用统计、社会经济资料,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变化三个方面,对重庆市经济较发达的北碚区、欠发达的万州区和经济落后的酉阳县3个不同经济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不同经济区的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率)、变化程度、变化方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较发达、人均GDP高、人口密度较大的北碚区比经济欠发达的万州区和经济落后的酉阳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快,利用程度广,土地破碎化程度深,受人类干扰强度大; 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管理机制以及社会行为因素是不同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同经济区驱力因子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萍  谭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64-367
解决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了测度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测算地级城市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别得到四川省18个城市1998至2008年的协调度,同时对不同地级城市、不同年份的计算结果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动态地分析与考察,结果表明四川省地级城市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程度虽然逐步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不高,只有发展经济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举,才能改进协调度,从而为政府实施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Agriculture faces an array of interrelated problems that call for development of new and revision of existing cropping systems towards the multiple needs of the 21st century. Agro-ecological engineering approaches aimed at design and exploration of alternative land use systems at various scales may suppor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ppropriate land use options. Engineering approaches are based on 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s of well-founded agro-ecological principle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available resources and prevailing land-related objectives.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formalized approach to engineer cropping systems at the land unit level that can be used as building blocks for systematic explorations of land use options at farm or regional scale. The approach for engineering cropping systems at the land unit level consists of three steps: (i) goal-driven design of cropping systems, (ii) quantification of biophysical production targets and (iii) definition of the optimal mix of inputs required to realize production targe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roach and illustrates it with examples from the Sudano-Sahelian zone of Mali. Explicit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required numerical too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analyze consequences of uncertainty in the performance of engineered cropping systems. Using numerical tools, uncertainty is made explicit with the aim to better manage or reduce it. Identification of uncertainty at the designer's desk allows taking uncertainty into account before applying engineered land use systems in regional model studies or testing such systems in practic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numerical tool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future role of agro-ecological engineering as independent discipline within agricultur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4.
芦根表面铁氧化物对水体中五价砷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是多年生湿地植被,其根系具有向根际环境释放氧气和氧化性物质,并在根表和根际形成铁氧化物膜状包被的特性。笔者针对芦苇根表生物成因的铁氧化物具有两性胶体的性质,以直接和高温炭化得到的芦根表面的铁氧化物为吸附材料,采用等温平衡法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外部溶液中五价砷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芦根根表获取的铁氧化物对五价砷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中性及碱性条件;两种方式获取的铁氧化物材料对砷的吸附性能如下:随着外部介质溶液中砷添加浓度的增加,铁氧化物材料对砷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当外加砷浓度为200 mg/L时,砷吸附量最高分别达(17.00±3.25)mg/g和(12.82±1.01)mg/g。两种处理方式下,铁氧化物对砷的吸附均可以较好的拟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砷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72±1.09)mg/g和(21.94±6.74)mg/g。由此可见,生物成因的铁氧化物材料对五价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综合考虑芦根根表铁氧化物对砷的吸附能力及其对处理砷污染水体的可行性,该生物材料的高温炭化处理方式优于直接获取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南疆的三地两州为例,计算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利用ArcGIS平台及SPSS软件,运用协调度分析法和耦合度分析法等方法对2000—2013年间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等地区属于先是处于城市化发展超前于土地利用效益的阶段,然后是处于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土地利用效益的阶段,阿克苏地区处于城市化发展超前于土地利用效益的阶段,和田地区与克州是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土地利用效益的阶段;由城市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可以看出,基本上都处于低水平耦合阶和磨合阶段;协调度分析得知,协调度水平总体不太高,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为了正确的认识土地利用现状,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应用权的最小平方法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个方面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黔江区的土地利用综合评价分值为70.58,处于基本合理利用阶段,建议在未来土地使用中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取向,内涵式集约型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聊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聊城市2007年和2008年的土壤样本测试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均值多重比较,初步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全氮>有机质>全磷,而对土壤pH值的影响并不显著。(2)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农耕地﹥林地﹥荒地﹥农林(果)间作地。(3)土壤全磷含量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对而言,林地中的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农耕地和荒地次之,农林(果)间作地的土壤全磷含量最低。(4)土壤pH值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不显著,基本都呈碱性或弱碱性,其中以农耕地的碱性最大。  相似文献   

18.
旨在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及促进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本研究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入相对发展度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了山东省17地市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8—2017年间,山东省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处于磨合阶段的初级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多年均值为0.63,且呈持续上升趋势,由0.54提升至0.70;各地市间耦合协调度均衡化水平逐步提高,变异系数由0.126降至0.072,但仍呈现出较明显的自鲁东至鲁中、鲁西地区递减的梯度分布差异;各地市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子系统间相对发展度差异显著,至2017年,威海市同鲁中地区南部两侧及其以北构成了明显的半圈式生态滞后区;影响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障碍一直占据主导,但2013年后生态影响有所增强。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市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区域间差异性仍较明显,尚有较大改善空间,建议各地市考虑其主要障碍因子,执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2000-2014年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2000—2014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2000、2014 年2 期影像资料,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方向及景观格局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究区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除水域外,其余各类土地面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未利用土地不断减少,耕地先减少后增加,其余5 种地类逐年增加。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0.75%~7.64%之间,总体呈现流域北部大于流域南部,湖滨区大于山区的特征。(2)研究区土地利用转换类型有23 种,面积共18834.33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2.15%。土地利用变化集中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五者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位于青龙镇和龙街镇。(3)研究区景观破碎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各利用类型面积更趋于平均化和多样化。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影响强烈,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