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尼帕病毒病是由尼帕病毒(Nipah virus)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特征为急性发热性脑炎和高死亡率。病原体是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粘病毒亚科(Paramyxovirinae)的亨尼帕属(Henipavirus)成员,毒力强。本文就尼帕病毒病诊断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尼帕病毒病风险与防控措施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尼帕病毒病概况 1998年9月到1999年4月,马来西亚出现260多例流行病学异常的脑炎病人,死亡100多人,死亡率高达48%,康复的病人多数有一定的神经性后遗症。后来研究确诊这是一种新的副粘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这种病毒被命名为尼帕病毒(Nipah Virus)。它是一种极度危险的病毒,在生物安全等级上属于最危险的第四级病毒,可以感染人、  相似文献   

3.
尼帕病毒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帕病毒是一新型人、畜共患病毒 ,它是RNA病毒 ,属于副粘病毒科 ,能引起广泛的血管炎 ,感染者有发热、严重头痛、脑脊膜炎等症状 ,给人及动物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4.
猪源副粘病毒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GenBank发表的相关猪源副粘病毒和禽源副粘病毒融合蛋白F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4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对本研究室分离的猪源副粘病毒JL-1株F基因进行探索性扩增、序列测定,在此基础上设计引物扩增HN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F、HN基因序列,对该病毒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扩增出了JL-1株F、HN基因目的条带,序列分析表明其与猪源副粘病毒病家族其他成员即蓝眼病病毒、尼帕病毒、梅那哥病毒同源性很低,与禽副粘病毒1型(APMV-1)具有高度同源性。初步确定分离的猪源副粘病毒为禽副粘病毒1型。  相似文献   

5.
尼帕病毒病     
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是一个新近被认识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于1999年3月首次被分离。人和家畜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而被感染,依其在马来西亚最初被检测到的地名而将其命名为尼帕病毒病(NV),它和另一个新近认识的病毒-亨得拉病毒(Hendra ivrus,HIV)具有一定的同源关系。HIV于1994年在澳大利亚亨得拉镇首次发现并以此地而命名。NV和HV都属于副粘病毒科家族成员,虽然这些病毒仅仅能引起一些病例的爆发,但因它们具有感染突主范围广,感染人类能引起高死亡率等生物特性,已引起了公众对尼帕病毒的重视及对基对公司健康影响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从化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蝙蝠的分布及其尼帕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声频调查结合粘网捕捉和手抄网捕捉方法进行蝙蝠样品的采集,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采集的蝙蝠咽/肛拭子进行尼帕病毒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广东从化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的蝙蝠集群性并不明显,种群密度较低且平均,调查记录的蝙蝠大多是属于小蝙蝠亚目的食虫蝙蝠,并未发现尼帕病毒的自然宿主―狐蝠;对采集的241只蝙蝠进行尼帕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本次调查未发现蝙蝠携带尼帕病毒,但也发现本地区存在较多数量和种类的蝙蝠,为预防和控制尼帕病毒传入及可能发生的流行,有必要开展对蝙蝠的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7.
<正>近两年河北省高邑县鸽子养殖呈现上升趋势,笼养、散养增多,由于管理跟不上导致发生各种疾病。现将近半年笔者处接诊病例及治疗方法总结如下,仅供养殖户参考。1鸽I型副粘病毒病病原体是禽副粘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的副粘病毒属。此病毒存在于病鸽的血液、内脏器官、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脑、脾、肺中存量最高。此病毒可凝集禽类和各种动物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8.
正尼帕病毒病是一种新型的人畜共患病。该病在1997年首次发现于马来西亚,于1999年3月首次被分离,具有感染宿主范围广、感染人类能引起高死亡率等特征,已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1病原尼帕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与亨德拉病毒有70%~80%核苷酸相似。该病毒具有多形性,直径约120~500nm,外有囊膜,荚膜上有糖蛋白,可感染细胞,为结合细胞受体。该病毒抵抗力较差,加热和常用消毒剂即可杀灭。  相似文献   

9.
《养猪》2017,(4)
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几种由副黏病毒科病毒引起的猪病。这些疾病包括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墨西哥的蓝眼病(blue eye disease);90年代在澳大利亚出现的梅那哥病毒病,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出现的尼帕病毒病。此外,我国从90年代末开始,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猪源性副黏病毒感染的报道。目前,国内尚无有关蓝眼病、梅那哥病毒病、尼帕病毒病等猪病疫情的相  相似文献   

10.
尼帕病毒病是由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 V)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尼帕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引起多种动物和人类严重脑炎和呼吸系统疾病,出现急性发热、头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由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因此,Ni V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列为最危险的生物安全4(P—4)级病原。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养鹅的主要国家,近几年养鹅业呈现快速发展。同时,鹅疫病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已经弄清目前危害鹅群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除小鹅瘟外,还有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腺病毒)、鹅(禽)流感、鹅类新城疫病等。鹅类新城疫病又称鹅副粘病毒病,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其病原和新城疫病毒同属于副粘病毒科。国外学者认为禽副粘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疾病暴发,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粘病毒.随后,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粘病毒病。2009年4月初,重庆万州地区某养鹅场1000只38日龄伊犁鹅开始发病,每天死亡20多只,用过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临床诊断怀疑为鹅副粘病毒病。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  相似文献   

12.
尼帕病毒病     
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D)是1997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发现的人畜共患病。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期间,尼帕病毒病在马来西亚猪群和人群中大规模爆发流行,随后本病又殃及到新加坡。其特征症状是呼吸道和神经症状,患者颈部和腹部痉挛,公猪和母猪则表现为突然死亡。自2000年2月以来,本病再度在马来西亚流行。  相似文献   

13.
猪的副黏病毒病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猪的副黏病毒病,包括“蓝眼病”(blue disease)、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disease)和梅那哥病毒病(Menangle virus disease)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及该病的诊断和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发现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D)它是一种严重危害猪和人类的新型传染病。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尼帕病毒病在马来西亚猪群和人群中大规模暴发流行,致使265名养猪工人发病,105人死亡,116万头猪被捕杀,随后该病又传到新加坡流行,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采集检测样品是诊断检测工作的重要内容。采样的时机是否适宜,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样品处理、保存、运送是否合适及时,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关系极大。一、畜禽病料采集技术1.样品采集的原则(1)适时采样。根据检测要求及检测对象和检验项目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采样时机十分重要。应严格按规定时间采样,有临床症状需要作病原分离的,样品必须在病初的发热期或症状典型时采样,病死的动物应立即采样。  相似文献   

16.
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D)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尼帕病毒(Nipahvirus,NiV)作为其致病病原,对猪和人均有很强的致病力,从而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以及给人类带来巨大恐慌。因此了解其病毒特性、基因组结构、致病机理、诊断方法等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这几个方面对尼帕病毒作了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病毒,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第一项 样品采集、保存及运输技术规范采集、保存和运输样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并填写采样单。一、样品采集(一 )病禽1.至少从 5只濒死禽采集样品。样品包括 :泄殖腔拭子和气管拭子 (置于缓冲液中 )各 5个 (小珍禽可采集新鲜粪便 ) ;气管和肺的混样 5个 ,肠管及内容物的混样 5个 ;肝、脾、肾和脑等组织样品 (不能混样 )各 5个。2 .分别采集至少 10个病鸡的血样 (急性发病期血清 )。(二 )病死禽无发病禽时 ,可从死亡不久的病禽采样 ,采样要求同病禽。棉拭子单独放入容器 ,容器中盛放含有抗生素的 p H值为 7.0~ 7.4的 PBS液。抗生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蛙心采血法     
实验技术手段、方法是实验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于蛙类血液样品采集困难这一问题,对中国林蛙,血液样品的收集更是一个难题,查阅大量参考文献中的方法,均未得到足够量的血液样品。为此,笔者经过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蛙心血液采集方法。此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形小、血液采集困难的蛙类。1材料探针,灭菌注射器,蛙板,剥离针,铁剪刀,手术剪刀,镊子,手术缝合线或棉线,蛙板。2方法(1)用探针破坏蛙的脑与脊髓,将蛙仰卧固定于蛙板上。(2)用剪刀剪去胸壁,暴露胸腔,再用眼科剪小心地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此处与蛙心灌流实…  相似文献   

19.
1997年扬州大学牧医学院王永坤教授等和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教授等分别在江苏省和广东省发现一种新的鹅病毒性传染病——鹅副粘病毒病。鹅副粘病毒为禽副粘病毒Ⅰ型,根据国际上规定三项判定新城疫毒力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等  相似文献   

20.
鹅副粘病毒病(有人称鹅新城疫)是由禽副粘病毒Ⅰ型,鹅副粘病毒引起(禽鸟类共患病)各种年龄鹅只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由于鹅副粘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均属于禽副粘病毒Ⅰ型,有的学者称之为鹅的新城疫,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鹅传染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