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藏羊原发性细粒棘球蚴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到棘球蚴角质层呈明暗相间的层状结构;生发层皮层区见较多微毛和小泡;皮层细胞胞浆中含大量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肌丝及核等细胞器,并见到皮层细胞内侧缘的椭圆形电子致密小体。运用扫描电镜对角质层横断面、生发层内表面及原头蚴进行了观察,对其形态学特点及意义进行了描述及讨论。  相似文献   

5.
细粒棘球蚴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动物(牛、绵羊等)的内脏组织,引起棘球蚴病或称包虫病。该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徐之杰等于2003年6月收集黑龙江省病例78例,2004年11月10日,我们在大庆地区发现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病例。  相似文献   

6.
棘球蚴在中间宿主体内常发生钙化,因而也就失去了流行病学意义。通过对舍饲育肥和自然放牧绵羊棘球蚴调查,发现营养状况的改变可影响棘球蚴的钙化率。绵羊来源于同德县河北乡某饲养场,年龄为3~4岁。分为2组,一组70只,为自然放牧组,直接来源于某饲养场;另一组64只,为舍饲育肥组,  相似文献   

7.
采用门静脉注射法建立细粒棘球蚴BALB/c小鼠高、低剂量(2 000、500原头蚴)肝脏模型,1、3及8个月后采集小鼠肝脏标本,Masson染色鉴定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的表达。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病灶边缘带肝脏组织的胶原染色比正常肝脏组织明显增多并形成了致密的环状结构,在囊壁周围广泛分布,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纤维化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免疫组化(α-SMA)染色显示,试验组小鼠肝脏中α-SMA主要表达在炎症浸润及肉芽组织增生区域,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α-SMA的表达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免疫组化(CollagenⅢ)染色结果显示,正常肝脏组织中CollagenⅢ主要表达在血管周围,而在低剂量和高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小鼠肝脏中主要表达在病灶周围,且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点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综上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可导致肝纤维化,且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α-SMA、CollagenⅢ的表达水平随着胶原面积的增加而升...  相似文献   

8.
杀绵羊细粒棘球蚴包囊原头蚴的药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新疆塔城地区绵羊细粒棘球蚴流行株基因型,根据GenBank公布的12S rRNA基因和CO1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58个绵羊细粒棘球蚴包囊进行PCR检测,再通过CO1特异性引物对检测阳性病料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基因分型。通过12SrRNA基因检测发现58份样品均为阳性;对所测得的58条CO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新疆塔城地区绵羊细粒棘球蚴流行株基因型均为G1型,且CO1基因序列存在多态性,为塔城地区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新疆和静县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感染情况及流行株基因分型,对和静县屠宰场的1 115只1岁以上绵羊的细粒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利用PCR技术对包囊病灶进行了基因分型鉴定。结果表明:有88只绵羊脏器表面发现棘球蚴包囊,感染率为7.89%(88/1115),其中来自农区的感染率为3%(10/331),来自牧区的感染率为9.9%(78/784)。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1(mtCO1)特异性引物对剖检的感染病料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NCBI中的Blast比对,发现新疆和静县绵羊细粒棘球蚴流行株基因型均为G1型。本研究为和静县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藏绵羊棘球蚴病的调查与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984 年经过调查发现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患棘球蚴病的藏绵羊3699只,发病率为98%。经过投喂丙硫咪唑、吡喹酮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后,1997年和2006年再次调查,感染率分别下降为72%和46%,说明投喂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和治疗藏绵羊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诊断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方法,提取绵羊细粒棘球蚴包囊新鲜囊液,盐析囊液抗原,点样于硝酸纤维膜,以胶体金-驴抗羊IgG和胶体金-兔抗鼠IgG为检测标记物,采用垂直流渗滤装置检测绵羊与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小鼠血清和全血特异性抗体。患病绵羊阳性血清及全血检出率在90.91%~94.4%,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血清及全血检出率均为100%;细粒棘球蚴阴性羊血清和全血假阳性率为4.00%~4.59%;与脑多头蚴病血清交叉反应率为28.57%(2/7)。研究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全血金标渗滤法(DIGFA)可应用于绵羊棘球蚴病的诊断与检疫。  相似文献   

13.
14.
15.
应用常规病理学和组织学技术,检查丙硫咪唑治疗后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藏系绵羊体内棘球蚴囊的大小,所含囊液的量及原头蚴的存活力。大体观察显示棘球蚴囊大部分萎缩、钙化。光镜下观察到角质层变性、断裂,嗜酸性增强;生发层核浓缩或消失,甚至全部脱落坏死;原头蚴崩解为碎片。并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6.
将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培养于含7μg/ml莫能菌素的NCTC135培养液中,对其在36小时内的活动及结构变化作了观察。光镜下观察,培养至12小时部份虫体停止活动;至24小时已有半数虫体结构模糊,美蓝着染证明部分死亡;至36小时所有原头蚴结构模糊,全部死亡。电镜下观察,虫体高尔基复合体最先出现退行性变化,随后线粒体结构破坏,进而引起整个胞质及胞核的改变,至36小时细胞死亡。文中就莫能菌素作用的特点及细胞器改变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和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牛、羊的危害严重,据统计全国病畜达5000万头(只),每年新发病700余万头(只),年直接经济损失逾30亿元,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优先防治和重点防范的动物疫病之一,卫计委、农业部等部位和省政府做出了对本病的防治安排。其终末畜主为犬科动物,在农区以家犬为主,为了  相似文献   

18.
细粒棘球蚴病是一种慢性的、繁杂性的,没有临床症状的区域性寄生虫传染病,它主要是在幼虫阶段容易致病,并且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本文对感染细粒棘球蚴病之后的机体免疫状态和免疫逃逸机制进行一定的研究。研究细粒棘球蚴病免疫逃逸机制能够更好的的对其进行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9.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一种全球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广泛流行于亚洲、南欧、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冰岛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棘球蚴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绦虫属于圆叶目、带科、棘球属,其成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包括犬、狼、狐等20余种肉食动物,中间宿主包括绵羊、山羊、牛、猪、驼等家畜、野生草食兽及啮齿类约60余种动物和人.  相似文献   

20.
绵羊和牛是新疆的主要家畜,也是棘球蚴的重要宿主,在棘球蚴病的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2011年来家畜包虫病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新疆不同地区的绵羊和牛棘球蚴病感染特征不同,我们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在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北疆的伊犁州,进行了牛和绵羊棘球蚴病感染特征的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