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志 《农业考古》2002,(4):335-336
黄干 (115 2 - 12 2 1)字勉斋 ,闽三山 (今福建福州市 )人 ,宋理学家朱熹四大弟子之一 ,配享庙祀。曾知安庆府事、制置司参议 ,主管建宁府冲佑观。晚年 ,隐居武夷潜心闽学研究。编著《朱子行状》以“绍道统、立人极 ,为万世宗师。”最高度评价了一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德行。南宋熹定九年 (12 16 ) ,宁宗皇帝平反昭雪“庆元党禁”冤案后 ,为表彰朱熹弟子黄干弘扬师道 ,为师伸张正义的精神 ,鉴于朱子讲学武夷、倡道东南 ,时以武夷茶穷理、品茗论道的“理而后和”的主张 ,按宋代宫廷最高的茶礼以贡茶赐与臣下的惯例 ,特赐武夷山茶园一片。黄干构舍…  相似文献   

2.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3,(2):220-227
对陆羽在何地与写《茶经》 ,当代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湖州 ,一说在余杭 ,我以湖州说为是 ,因此曾撰文《陆羽湖州写 (茶经 )考》 ,发表在《茶博览》1997年秋之卷上 (文章经过删节 )。同时 ,又以《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发表在《陆羽茶文化研究》1998年第 8期上 (全文刊登 )。这几年来 ,余杭说盛行 ,是否我的湖州说错了 ,我进行了反思 ,我仔细研读了余杭说的多篇论文 ,又查找了一些有关史料 ,觉得我的湖州说并没有错 ,没有错就应表个态 ,于是我便写了《再论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 )》。一、两说争论的焦点这是由《余杭县志》的一段记载引发的。明…  相似文献   

3.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3,(4):262-265
宋代十来种茶书中,《大观茶论》占有重要地位。有关《大观茶论》的作者,在茶叶学界历来认定为宋徽宗赵佶所著。如新近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的介绍是:“《大观茶论》,原名《茶论》,又称《圣宋茶论》,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年(1107)。  相似文献   

4.
邱志诚 《农业考古》2021,(2):171-176
南宋类书《类说》录有《茶录》一书,已有研究认为作者为蔡襄或曾慥,均误。通过其录文本身的"破绽",并与《绀珠集》所收《茶录》比较,可以确定其真正的作者是朱胜非。朱氏《茶录》作于绍兴五年至七年间,该书汇辑它书制茶、饮茶等方面术语,每一术语单独列为一个条目,在宋代茶书中别具一格,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茶文化辞典。  相似文献   

5.
建瓯,在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1913年由建安、瓯宁两县合并设置。自古盛产茶叶,建茶历史悠久。据说,2800多年前,叔熊居濮地,尔后有“七闽”之谓。认为濮,即居于武夷山脉的闽越族。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载:当周武王伐纣,南方8个小国率兵来会,濮国参加会盟,带去茶叶献给武王。其茶便是闽越土著所产。徐表然《武夷山志》载:“武夷茶原属野生,非人力所植,为一老人所发现,初献茶,死为山神,立庙祀之。”这一说法成了后人对宋诗“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注脚。建茶有文字记载者约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年),南齐.永明间(484~493年…  相似文献   

6.
李传轼 《农业考古》2002,(2):194-194
明人许次纾 ( 1 546— 1 6 0 4 )在万历 2 5年 ( 1 597)写了一本《茶疏》 ,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 ,茶文化上的一部力作。凡是学茶的人 ,特别是喜欢研究茶史的人恐怕没有不阅读此书者。明朝是我国制茶工艺全面发展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元朝贡茶仍为饼茶 ,饮茶仍为烹饮。到了明朝“杀青”就改蒸为炒 (粗茶蒸、嫩茶炒 ) ,饮茶由烹饮改为冲泡 ,末茶产量也大减 ,从而形成为散茶独盛的局面。特别是洪武 2 4年 ( 1 391 ) 9月朱元璋命罢龙团、凤饼改为制芽以进。从而使六大茶类制茶工艺相继形成。许次纾的《茶疏》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成的。《茶疏…  相似文献   

7.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农业考古》2 0 0 1年第 2期上读到周文棠先生的大作《 <广雅 >茶事作者与时代的商榷及其对茶史的影响》 ,周文在论及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时认为 :“这段文字是茶界公认的茶文化重要史料 ,但作者是谁 ?作者是什么时代著的 ?却有不同意见。……吴觉农、陈祖、朱自振、周文棠等认为是张揖所著 ,但对于作者所处时代意见不同。……本文作者认为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年间 (约公元 4 77— 4 99年 )。”“后魏之说是言之有据的。即张揖是《广雅》中茶事内容的作者 ,其著作时代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年间。”周文的观点主要有两…  相似文献   

9.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7,(5):236-239
笔者曾撰《明代几种茶书成书年代考》(《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对明代张源《茶录》、熊明遇《罗茶记》、罗廪《茶解》、闻龙《茶笺》、屠本《茗笈》、屠隆《茶说》等六种茶书的成书年代予以考定。近日获阅郑培凯、朱自振主编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以下简称茶书汇编)和谢文柏主编的《顾渚山志》二书,从中发现了新材料,足以匡正我原先的一些错误结论,现特以作修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他人。原先查阅的几种茶文化著作是: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其附录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茶书提要),其附录布目…  相似文献   

10.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11.
方健 《农业考古》2002,(4):260-270
笔者校证本《中国茶书全集》 ,将并非茶书———如仅数百言的单篇短文 :叶清臣之《述煮茶泉品》、唐庚《斗茶记》等 ;或从一书录出有关茶事的章节 ,如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本朝茶法》 ,旧题陶谷 (方按 :实误 )《清异录》37门之一《茗录》等 ;或书佚而序存如裴汶《茶述·序》者 ,或仅佚存吉光片羽者 ,如宋周绛《补茶经》、丁谓《北苑茶录》佚文等 ;及敦煌文献中之《茶酒论》( 1) 、摩崖石刻中之茶文 ,均编入附录 ,以略存其概。这里先刊布的《百丈清规》是附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顾名思义 ,乃禅刹古规 ,今收入者乃与茶事有关者 ,或许对当…  相似文献   

12.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3,(2):187-188
一、陆羽茶文化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茶文化是中国乃至亚洲文化精华之一 ,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茶不仅是止渴的饮料 ,也是保健饮品 ,还是显示文化艺术修养的载体。因为茶不仅是物质生活 (健体和美的享受 )又是精神生活 (茶道、茶艺、健心 )所不可少的。“2 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世界”、“茶是 2 1世界的主导饮品”已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1 2 0 0多年前陆羽的《茶经》 ,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第一部茶业专著 ,流传环宇 ,影响深远。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1 96 3年出版的茶学教授CR·哈勒博士在他的著作《茶叶制造》(TeaManufacture)的前…  相似文献   

13.
林金木 《农业考古》2006,(5):197-199
2002年4月16日在杭州余杭茶圣陆羽当年著《茶经》三卷其地——余杭双溪陆羽泉,举办首届中国茶圣节。期间2002年第2期《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曾发表本人拙作《陆羽泉与径山寺》,文中考证了茶圣陆羽著《茶经》其地陆羽泉。嗣后,杭州陆羽与径山茶文化研究会的同人们,持续深入挖掘鲜见文字、图片、实物以“茶圣著经其地,日本茶道之源”为题,著述丰富,其中2005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大川著《径山茶图考》,30余万字,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最为翔实。本人也非常关注陆羽在余杭著《茶记》《茶经》的新依据,苦苦寻觅三四年也有不少新发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饼茶产生时代考@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1)陈祖、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3)钱时霖《中国古代茶诗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相似文献   

15.
王河  真理 《农业考古》2004,(2):213-219
近来花数周时间,翻阅了清高宗乾隆的《御制诗集》和《御制文集》。《御制诗集》共有四万多首诗歌,查得专门咏茶诗计四百余首,这还不包括他涉及茶字的诗歌,也不包括《乐善堂集》(乾隆未任皇帝前的诗文集,共有茶诗9首)。我们在编辑《中国茶文化经典》时,曾遍查清人著作,虽有挂一漏万之嫌,却也得清代八百余首  相似文献   

16.
姜新兵 《农业考古》2019,(5):177-181
茶的名称历来按照《茶经》的说法有“茶、槚、蔎、茗、荈”五名之说,但仔细核对文献发现:“槚”的本义并不是指茶,是郭璞对《尔雅》所作的注中的理解;《晏子春秋》中的“茗菜”应是“苔菜”之误;“蔎”一般被解释为香草;《尔雅》《说文解字》等东汉以前训诂类文献也未收录“茶”和“茗”字,从训诂学和文字学角度来看,茶的利用时间应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17.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6,(5):229-229
王郁风先生《吴觉农<茶经述评>修订再版记》(载《中华茶人》2005年第4期)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该文对《茶经述评》修订再版经过、《茶经述评》的质量特色作了较详细介绍,对于读者了解、使用《茶经述评》再版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提供了有益帮助。但文中有几个错误希望  相似文献   

18.
刘术 《农业考古》2023,(2):162-167
《宋会要辑稿·食货·茶法杂录》记载了大量仅见于该书的宋代茶史文献,是研究宋代茶史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但现存《宋会要辑稿》已非宋诸《会要》原本,且经过了多次传抄,误、脱、衍、倒之处颇多。本文以刘琳等学者整理、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整理本《宋会要辑稿》为底本,对《茶法杂录(一)》逐条校正,凡指出和订正讹误十七条。  相似文献   

19.
《武夷大观》记载:宋时白云庵有供佛茶。诗云:“金佛俨如在,殿前响金钟。晨昏诵功课,千古茶一盅。”武夷山佛寺,香火不断,佛茶常供;自古就有供佛茶。白云庵供佛茶有一段传说:灵峰风光秀丽,山嵌石峰林立;面临九曲水光泱泱,林木苍郁,奇秀峻绝。山上有白云庵,庵中有供佛茶,品色俱佳,山中人称它为金佛茶。相传南宋乾道年间,顺德府有一位禅僧慈觉和尚,性嗜茶,久慕“建溪有灵芽,能蜕仙人骨”之名。为寻“灵芽”,决心南行。身背佛龛供奉着一尊金佛,佛龛里香火不断,佛茶不竭。他不辞千辛万苦,千里迢迢步行来到武夷山,游览三…  相似文献   

20.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3,(2):205-206
茶的效用 ,引起世人越来越大的兴趣 ,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饮料也更讲究 :要求饮料不但能解渴 ,还能防治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 ;寓防病治病于品茗之中 ,还要为“两个文明”服务”茶叶的科学、文化价值 ,值得深入探讨。陆羽在他的《茶经》这部 1 2 0 0多年前 (公元 780年 )世界上第一部权威性茶叶著作中 ,( 1) 对茶叶效用的评价 ,既有他自己的观点 ,也有引述别人的话。《茶经》的“一之源”有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