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仔细考察环境方面的工作,有一深切的矛盾,为实存的困扰。对于环境工作而言.本欲奋力亦有可能铺张到社会本身的全部乃至社会同自然关系的每一细节,但在实际的工事中,我们发现那是非常困难的,充满艰辛,有时付出良多而收效甚微,因此会常常嘘唏扼腕,甚至无奈地退转:或柔顺地充当“主流的伙伴”,或自诩为“边缘”,毋宁守住理想而作一观察者,而大有出离实境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我国农业环境、资源现状,本文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持续发展,必须同时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也就是同时兼顾“三大效益”。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建立山区、牧区和农区相互支持与协调的“大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实现大地园林化,以优美的乡村环境包围城市和工矿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已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水土保持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区域评估作为新时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其面对的项目经常是几百甚至上千公顷规模,面积大,工期长,加之有入驻项目穿插其中,导致了水土流失防控难度加大,然而,目前已有成果的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基本都与水土保持方案相差不大,对于开发区这样大规模范围的项目,未体现“区域”和“整体”的水土流失控制思路,笔者从建立区域控制性目标、建立土石方区域调配、建立区域措施体系,建立动态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立项目承诺制管理模式等几方面探索区域水土流失的防控思路。  相似文献   

4.
道德和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两种缺一不可的手段。生态道德的核心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自觉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生态道德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中 ,具有认识和批判功能、教育和激励功能、调节和规范功能 ,对水土保持法制的健全和完善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5.
水土流失损害是因水土流失而产生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损失,以及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是生态环境损害的情形之一,加大执法力度和责任追究需要公正合法的鉴定结论。随着依法治国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破坏环境资源有罪、损害生态环境入刑已成为社会共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已经被纳入国家统一管理,水土流失损害作为环境损害的重要内容,开展司法鉴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具备法律政策支持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6.
三月大地,春暖花开。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发展浪潮汩汩涌动。一年春作首,百事国为先。水土保持时不我待,紧跟春天步伐,共振时代脉搏,书写崭新篇章,为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能生万物是春风。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四个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春风拂万物,水足染新绿。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近代文明使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最大限度的得到了满足,然而这种高度文明的生活享受却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地球自然资源、同时又给环境造成污染的基础之上的。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已造成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危机.这一情形同样也存在于环境卫生的领域中。流行了100多年的水冲式厕所使人们能很“方便”而“舒适”地处理自己的排泄物——按动揿钮,粪便就排入了下水道。  相似文献   

8.
编目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界得到了强势发展。但编目业务外包环境对于图书馆来说,更多的是他为环境。面对这样的环境,图书馆需要全面冷静地思考,争取更多的自为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诚信的问题,表面上看是道德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制度约束的问题。换言之,只有在规范的制度约束之下,遵守诚信,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才能够被普遍地激发出来。会计诚信,在今天这样一个极度依赖信息的社会当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现实物质利益联系如此紧密,作为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也应当把它放置在法治的环境中来考虑。  相似文献   

10.
本以《湖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为例,论述了农业环境损害赔偿应遵循“无过失责任制度,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因果关系推定制度,连带赔偿责任制度”等法律制度,遵循以上规律责任制度有利于解决农民环境损害产生的负担问题,这也是当前农业环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1.
浅论陕西省的水土保持与投资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桥头堡”的重要地位 ,理应发展自身优势和潜力 ,尽快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客观分析陕西省情 ,投资环境一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生态环境又是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证明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和主体 ,保持水土就是改善投资环境。只要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不断强化领导 ,完善政策 ,严格执法 ,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 ,陕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就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2.
生猪养殖格局变化中的环境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殖业是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最重要的农业污染源。在环保政策高压和产业政策引导下,中国南方传统养猪大省生猪出栏减量较大,北方逐步承接,形成“南猪北养”之势。“南猪北养”是中国农业整体北移的一个缩影,同时在饲料供给、资源环境禀赋等方面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南猪北养”格局形成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环境风险。本研究基于此,分析了现有生猪养殖布局调整可能会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不公正。一是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不利于养殖粪便的资源化;二是对北方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质量带来较大的潜在风险;三是养殖转移后有可能导致部分区域养殖密度过大,超出土地承载,对局部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为了避免以牺牲东北的冰天雪地为代价保护南方的绿水青山,应当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南北资源环境的不公平程度;合理利用养殖区域空间,科学布局,避免局部养殖过密;落实和创设种养结合的约束和激励政策;严格落实对承接区养殖场的环保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污染减排方式。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三门峡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总面积10496km^2,其中“四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面积18.37万hm^2。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农业后备资源,更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环境基础。为了加快全市“四荒”资源开发步伐,2008年12月12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专门召集发展改革、财政、税务、水利等14个部门的领导及专家,征求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新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基于这样的建设需求,我国应加强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基于此,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定位和具体的实施路径,为推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帮助,推动生态建设的良好进行,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生态文明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高度负责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态文明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远意义。水土资源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由自然和人为开发建设活动引发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水土保持统筹协调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科学配置多种措施,确保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正>工业文明正是造成如今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这似乎已是共识。殊不知,环境问题竟然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自从有了农业,天然环境就不复存在且呈急剧退化之势,一部《绿色世界史》(克莱夫·庞廷著,王毅、张学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就让我们触目惊心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人类的祖先,靠着采集和狩猎生活了大约二百年。那曾是一个优哉游哉的时期,老祖宗们边走边吃,无需贮藏,因此也就无须多余的劳作,“工作着是美丽的”这种信条对人们来说无异于是痴人说梦。休闲是常态,不是像如今那样成为一种奢侈。然而,农业的出现打乱了一切。对于农业的出现,传统解释大多基于这一前提:农业提供了那么多明显的长处,以至人类只要积累足够的知识,它的出现就足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但本书作者却倾向于这一思路:农业足逐渐增长的人口压力下的产物。尽管采集狩猎时期的人们已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阻止人口的增长,但终究还是力不从心(对此的探讨或许要从人的生物学本性出发)。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就必须采取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就是农业的出现。从此,人们日出而耕,日入而息,而向黄土背朝天,以时间和劳动强度的付出为代价,迫使自然环境提供更多的产品。然而,农业一旦降临,人类就入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棘齿轮效应:粮食产量增长,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而由于人口的增长,就要求更多的产量,从而要求强度更大的种植。这种效应今天依然存在。有时,当某种传统作物(比如水稻)的产量已达到极限时,某种外来作物恰好解了燃眉之急,比如,近代以来的玉米引入中国。以及土豆引入欧洲,它们曾使濒临饥饿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对既考虑经济又考虑环境的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提供决策依据,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农业生产系统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包括总体环境、经济效益、对当代和子孙后代都有利的综合考虑以及文化范畴等等。自然资源和经济理论框架的一体化是制定环境政策的先决条件。可持续性是和法律、权利、义务密不可分的。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有权利去浪费现存自然资源的人,也有义务为下一  相似文献   

18.
国际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均不可避免地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国家与地区经济与环境关系演替过程,寻求各国工业高速发展时期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季明川 《农业环境保护》1993,12(5):236-237,235
农业环境法规体系分农业环境立法体系和农业环境法律规范体系责两种。农业环境立法原主要是农业环保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强化监督管理,权利与义务统一,奖励与惩罚结合,主干与配套法同步,实体法与程序法、组织法并重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工业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快,但也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林业可以很好地预防大风、固定沙土、保持水源,还能降低空气中的污染。因此,现代林业的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