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种药剂对采自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5株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EC50值分别在0.014~1.609和0.002~0.064 μg/m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在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而对戊唑醇则不明显;可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平均EC50值(0.165±0.101)和(0.019±0.008)μg/mL分别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相对敏感基线。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50值是戊唑醇的26倍,表明该病原菌对戊唑醇更为敏感。不同地区病原菌群体间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小麦纹枯病菌对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着微弱的正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拌种剂对大麦生育期纹枯病的田间防效,用戊唑醇、咯菌腈、苯醚甲环唑不同剂量拌种,调查对越冬和拔节期大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纹枯病的防效.结果表明,经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后,大麦出苗率和幼苗期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经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后,大麦出苗率和幼苗期株高均低于对...  相似文献   

3.
多功能菌B1514在小麦根际的定殖及对纹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多功能菌B1514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紫外诱变和逐步提高诱导浓度法筛选获得抗性菌株,分析其在小麦根际和根内的定殖动态,通过盆栽和微区试验测定其对纹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用发酵液浸种后B1514在小麦根际和根内定殖时间分别达49 d和28 d以上;添加玉米秸秆可延长其在根际和根内的定殖时间。B1514发酵液浸种对小麦纹枯病的盆栽防效低于对照药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土壤中添加秸秆能提高发酵液浸种处理的防效,可达85.3%,且与戊唑醇无显著差异。田间试验结果显示B1514浸种同时添加发酵物处理的持效期较长,在小麦成熟期防效优于戊唑醇,为55.2%;秸秆降解率也高于对照,为45.5%。表明B1514有加速玉米秸秆降解和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四地区小麦纹枯病菌对6种杀菌剂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山东和江苏的4个小麦产区采集分离了5个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株,为明确小麦纹枯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抗性现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个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三唑酮、井冈霉素、戊唑醇、咯菌腈、丙环唑、苯醚甲环唑6种常用杀菌剂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镇江菌株(JZ)对三唑酮和井冈霉素的抗性分别高达20.46和23.31倍,山东聊城2个菌株(L1和L2)和泰安菌株(TA)对三唑酮的抗性分别为14.26、10.10和11.98倍,滕州菌株(聊)和泰安菌株(TA)对井冈霉素的抗性分别为14.92和10.46倍。5个菌株对戊唑醇、咯菌腈、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抗性均不明显,其中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开麦2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2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11种杀菌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76.5g/h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68.75g/hm2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较好,拔节期病指防效(乳熟期枯白穗防效)分别为62.77%(56.21%)和60.58%(53.45%),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7.65%和21.30%;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32g/hm2、25%氰烯菌酯悬浮剂750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病穗防效)分别为70.78%(56.57%)和68.84%(46.86%),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5.44%和24.40%。综合分析,以上药剂可做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嘧菌酯·戊唑醇50%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控水稻纹枯病,开展了嘧菌酯·戊唑醇50%悬浮剂田间试验研究。采用38、75、112g(a.i.)/hm23个浓度兑水后进行田间喷雾,施药3次后第7d对水稻纹枯病平均防效分别为75.94%、85.69%、95.47%。经方差分析,供试药剂不同剂量处理间防效相比,差异显著,中剂量处理与对照药剂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各药剂处理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均呈极显著。试验证明嘧菌酯.戊唑醇50%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药后对水稻安全,在发病前施药效果更好,使用剂量以75~112g(a.i.)/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近年在河南麦区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呈加快、加重态势。为探索农药助剂克欧森·农药导航对农药的增效作用,本文进行了小麦田间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克欧森·农药导航对40%戊唑醇·咪鲜胺、15%丙硫菌唑·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且能兼治小麦纹枯病和促进小麦增产,建议推广应用,推荐使用剂量以10mL/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采集病株标本、室内人工接种、大田病情调查等方法,对小麦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侵染小麦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是导致小麦纹枯病的优势种,水稻纹枯病菌虽然可以侵染小麦,但致病力弱。前茬为水稻或旱作物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三唑醇原粉、戊唑醇原粉和2%三·戊种衣剂(1.2%三唑醇+0.8%戊唑醇,质量分数)处理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后,采用皂化处理样品法提取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体内的麦角甾醇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药剂浓度升高,麦角甾醇的含量逐渐降低,说明药剂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药剂有效成分浓度为5.0 μg/mL时,7 d后对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0.4%、63.8%、63.8%。药剂处理浓度相同时,菌丝麦角甾醇的含量高低顺序为:三唑醇处理>三·戊种衣剂处理>戊唑醇处理。说明药剂处理菌丝后其体内麦角甾醇的合成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其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丙硫菌唑是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通过联合效力 (联合毒力) 测定、配方助剂筛选和悬浮剂理化性能指标检测,研制了丙硫菌唑与戊唑醇复配的悬浮剂,并测定了其对水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戊唑醇质量比为2 : 1时对稻麦纹枯病菌具有增效作用,联合效力系数 (共毒系数) 分别为1.91和1.92;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最佳配方 (质量分数) 为:16.0%丙硫菌唑、8.0%戊唑醇、4.0% 分散剂Featdis SCP、3.0% 润湿剂EFW、0.2%黄原胶、1.0%硅酸镁铝和4%乙二醇,水补足至100%。产品经过(54 ± 2) ℃热贮14 d后,悬浮率95.2%,pH值6.9,平均粒径0.71 μm,析水率2.3%,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0 ± 2) ℃冷贮7 d后,悬浮率94.8%,pH值7.1,平均粒径0.87 μm,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黏度在200~600 mPa·s之间。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小麦纹枯病均有较好防效,田间施用量 (有效成分) 210 g/hm2和150 g/hm2时,防效分别达89.01%和86.26%。  相似文献   

11.
禾谷丝核菌对戊唑醇的抗性及抗药性菌系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含戊唑醇PDA平板培养基上,对禾谷丝核菌进行逐代处理,以诱导其抗药性菌系;比较抗性和敏感菌系的生物学特性,测定抗性菌系对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选育至35代,对戊唑醇抗性达33.4倍。抗戊唑醇菌系与敏感亲本菌系相比,其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菌核产生速率、菌核数及干重均存在差异。抗性菌系较敏感菌系对冬小麦幼苗的致病力减弱,但小麦返青后抗性菌系引起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均较敏感菌系增强。戊唑醇抗性菌系对三唑酮、丙环唑、井冈霉素、福美双、噁醚唑和咯菌腈6种药剂分别产生了31.2、22.8、16.9、15.8、15.5和1.6倍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丝吸收戊唑醇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样品经萃取净化后过HPLC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的最小检出量和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2 ng和0.01 mg/kg,回收率及精密度高,能满足真菌抗药性机制研究中定量分析的要求。与传统的液体闪烁计数法相比,该方法成本低、简便、准确。同时,比较了用戊唑醇处理后,敏感菌株和不同抗性水平菌株对戊唑醇的吸收及药剂在菌株体内的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0.5 mg/L剂量下,戊唑醇在抗性菌株体内的积累浓度要小于在敏感菌株体内,处理后24 h,敏感菌株体内戊唑醇的浓度要比高抗菌株高127.74%,比两个中抗菌株也分别高47.72%和7.83%。  相似文献   

13.
邻烯丙基苯酚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含毒介质培养法测定了邻烯丙基苯酚(银果)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影响。通过培养观察发现,邻烯丙基苯酚可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促进灰霉病菌菌核的形成及苹果腐烂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光学显微观察表明:用50μg/mL的邻烯丙基苯酚处理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后,菌丝伸长缓慢,分支间距缩短,分生孢子形成受到抑制。电镜观察表明:经邻烯丙基苯酚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内液泡增多,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细胞壁增厚,小麦纹枯病菌菌丝中内质网处泡囊增多。  相似文献   

14.
戊唑醇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种子处理是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有效措施,在小麦纹枯病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苏南宜兴和淮北徐州,2%戊唑醇湿拌剂和6%戊唑醇悬剂胺10kg麦种拌药0.3-0.4g有效成分,对小麦的出苗没有显著影响,对根系和冬前分蘖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表现为冬前效果显著,病析率防效60%-100%,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冬前发病高峰。戊唑醇处理区拔节期的病情指仍然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区,亦显著低于对照药剂纹霉净,侵茎高峰明显推迟,最终的枯白穗防效突出,0.3-0.4g ai/10kg种子拌种的枯白穗防效达到85%以上。由于控病和对小麦生长调控的双重作用,保穗、保产效果明显,最终产量较对照增加10%-15%。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tebuconazole)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生防菌株B-916协同作用,对抑制蚕豆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spp.菌丝生长和防治蚕豆枯萎病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通过B-916利福平抗药性标记回收法测定了戊唑醇和B-916复配后B-916在土壤中的定殖状况,结果表明:戊唑醇对B-916在土壤中定殖有促进作用,能减缓B-916群体数量大幅度下降,帮助B-916发挥生物防治作用。这可能是戊唑醇和枯草芽孢杆菌B-916协同作用的增效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禾谷丝核菌对井冈霉素的抗性风险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个麦区的5个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株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在含井冈霉素的PDA平板培养基上对禾谷丝核菌进行继代培养,以诱导抗药性菌系;测定了抗性菌系对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并比较了抗性和敏感菌系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及药剂处理后两种菌系培养液内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田间禾谷丝核菌菌株对井冈霉素分别产生了7.26、7.75、10.46、14.92和23.31倍的抗性。室内继代培养36代,禾谷丝核菌对井冈霉素的抗性达49.24倍,形成了抗井冈霉素菌系。抗井冈霉素菌系对 口 恶 醚唑、福美双、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和咯菌腈分别产生了48.58、21.78、17.62、10.95、2.55和1.78倍的交互抗性。抗性菌系在较低和较高渗透压下其生长抑制率均大于敏感菌系,用井冈霉素处理抗性和敏感菌系后,其体内的电解质都严重外渗,且抗性菌系在10 h 内的外渗量明显大于敏感菌系。  相似文献   

17.
抗戊唑醇禾谷丝核菌的渗透压敏感性及相对渗率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经药剂筛选和UV诱导,分别获得了抗戊唑醇的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株,比较了其与敏感菌株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和经不同浓度戊唑醇处理后的相对渗率变化。在相同的渗透压环境下,敏感菌株对渗透压较抗性菌株更为敏感。不同抗性菌株间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在低渗和中渗环境下差异不大,在高渗环境下有一定的差异;而敏感菌株只对低渗透压(1%葡萄糖)和高渗透压(8%葡萄糖)相对较为敏感。用不同浓度的戊唑醇处理后,与敏感菌株相比,抗性菌株能在较短的时间里(1 h)渗出更多的电解质,但最终前者的相对渗率要明显高于后者。用高浓度的戊唑醇处理抗性菌株后,其相对渗率明显高于低浓度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