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经济学与肥料学中报酬递减律的同一性及其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肥料报酬递减律是施肥学上的经典理论,但其并非植根于肥料研究,而是移植于经济学。研究分析表明,肥料是经济学投入中重要的可变要素,施肥量和作物产量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投资和劳动必须借助于影响产量增减变化的可变因素才能起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经济学未能深入研究施肥量与产量的函数关系,因此,经济学报酬递减律缺乏专业研究结果的支持。已有的研究结果证明,肥料报酬递减律是施肥理论和施肥试验方法不完善与计算失误下得出的结论,并非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2.
<正>报酬递减律及米采利希学说欧洲经济学家杜尔哥和安德森提出:在其他技术及环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投入的增加,连续投资所增加的效益将逐渐减少。米采利希发现: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同样符合报酬递减律。在一定生产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单位肥料所产生的效益逐渐减少。要想获得肥料投资的最大收益,有  相似文献   

3.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及其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作物生产需要施肥,合理施肥有显著增产效果。介绍了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包括必需元素不可替代律、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定律、报酬递减律等,并总结了合理施肥技术,指出合理施肥受肥料品种、施肥时期、施肥量、施肥方法等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肥料效应函数法的加工番茄施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氮、磷、钾为主要影响因子,采用"311-A"二次回归最优设计进行试验研究,利用肥料效应函数法建立了加工番茄施肥模型,并分析了3种肥料与番茄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肥和钾肥对加工番茄产量影响较大,磷肥次之。根据模型确定了经济最佳施肥量和最高产量施肥量,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肥量,为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水平对成龄红枣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对成龄红枣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南疆干旱地区成龄红枣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不同施肥量的肥料试验,研究枣树叶片SPAD值、枣吊、果实横纵径、单果重、产量等生理性状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针对于南疆成龄红枣的合理施肥量.[结果]114 kg/667 m2施肥处理的红枣枣吊、单果重、产量等生理性状均明显优于其它施肥处理,叶片SPAD值最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红枣产量与施肥量关系为Y=-25.647X2+ 134.43X+315.54,R2=0.743 6,施肥处理3产量达到最高.[结论]在供试条件下,合理的施肥量为尿素70 kg/667 m2、硫酸钾44 kg/667 m2,红枣产量可达535.76 kg/667 m2,滴灌施肥与传统施肥相比,尿素、硫酸钾肥料配合合理,能有效提高红枣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以"散生子弹头"朝天椒为试材,采取"3414"完全试验设计方案,对氮、磷、钾肥施肥效应和推荐施肥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朝天椒增产效果显著,最高增产率可达62.7%;缺氮和高氮处理增产率最低,说明适宜的氮肥用量是影响朝天椒产量的关键因素。氮磷钾三因素对朝天椒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是氮钾磷,氮、磷、钾肥对朝天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3.66%、20.84%、22.44%。氮、磷、钾肥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氮磷、氮钾、磷钾肥料均为正向互作效应,互作效应大小的顺序是氮磷钾氮钾氮磷磷钾。氮磷钾三种肥料施用量与产量的回归关系均符合报酬递减律,任何一种元素过量施用均会导致朝天椒产量显著降低。根据一元二次肥效模型得出朝天椒最优推荐施肥量分别为氮(N)250.85 kg·hm-2、磷(P2O5)130.53 kg·hm-2、钾(K2O)201.25 kg·hm-2,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比例为2∶1∶1.5,最佳种植效益干椒产量为5 991.72 kg·hm-2。  相似文献   

7.
玉米肥料效应函数建立与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肥料效应函数的常见模式,在玉米中进行肥料效应函数二次成功率的统计分析、对肥料效应函数的不同模型进行选优探讨;研究在肥料效应函数的建立过程中,添加空白产量(NOP0K0)后对肥料效应函数系数和施肥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符合p〈0.05的二次效应函数中,都以一元二次模型拟合成功率最高:在p〈0.05且符合报酬递减律的二次效应函数中,基本上是一元二次模型〉三元二次模型〉二元二次模型。玉米3种肥料效应函数的最优模型都是平方根式:添加空白产量后并没有改变原函数的性质.3种肥料效应函数应添加空白产量后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常数项b0(基础产量)都有所下降,一次项系数b1和二次项系教b2都有所增加。在产量相同时,添加空白产量的效应模型计算出的施肥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新型肥料还是传统肥料。在实际使用中都遵循科学施肥中的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威廉斯学说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陆良县活水乡玉米合理施肥问题,通过“3414”试验的实施,通过不同处理方差分析分析找出不同处理间肥料效应显著性,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找出不同肥料效应差异,以及最高产量和经济最佳产量施肥量.结果表明,活水乡玉米施用氮钾肥肥料效应显著,最高产量施肥量:每公顷施用纯N387.3 kg,施用纯P2O5102.3 kg,施用纯K2O 94.8 kg,每公顷最高产量为9874.2 kg;经济最佳产量施肥量:每公顷施用纯N141 kg,施用纯P2O5 104.55 kg,施用纯K2O 5.55 kg,每公顷产量为9442.95 kg,经济最佳产量施肥量经济效益为29911.4元/hm2.为玉米氮磷钾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土壤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获得加工番茄最大产量下的合理施肥量,为加工番茄种植提供施肥模型和施肥量确定方法,采用传统的肥料效应函数法模型和本研究提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施肥模型2种方法,对氮磷钾施肥配比和最大产量下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施肥模型下的施肥方案优于传统的肥料效应函数施肥模型方案。由此可见,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的施肥模型,在解决土壤养分含量、施肥量、最终产量三者之间复杂非线性关系上具有优势,同时由于它考虑了土壤养分含量,所得的施肥方案更加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探讨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首先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对报酬递减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作了简短的回顾,并对作物栽培和畜禽饲养中报酬递减的现象作了概括的分析。再根据科学试验和农业生产实践,论证了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出现过报酬递减的趋势。进而说明了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中,注意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评价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市场经济体制下天津市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分析出发,力求找出障碍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提出以“农业技术推广法”为准则,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岭东南旱作丘陵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建立多维动态模型,从而分析农业生产结构现状。结果表明:农业总体可以稳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农业总产值的关系最密切,对农业总产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与种植业产值关系最密切,对种植业产值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确认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在农业中普遍存在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实质内涵及其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本质区别:同时,又进一步根据生产要素结构理论,指出了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存在的经济和技术原因;为防止农业生产中土地收益递减现象的存在,本文在最后还指出了重新认识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现实意义,尤为强调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价值理论,产权,技术,政策法令和生态意识等方面剖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认生态资源有价,建立资源核算体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业资源资产管理等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1983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数量比1978年翻了一番。农业机械的发展,促进了我省农业连续八年获得丰收,乡镇企业逢勃发展,农民收入成倍增加。近年来,我省农村涌现了大批的专业户、重点户,出现了许多专业村,从事农业商品的生产,农村已逐步从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商品生产同农业机械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是实现机械化的基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农业机械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内大有可为。本文对这一领域作了初步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张洁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24-1625,1649
运用会计收益与股票收益的逆回归模型,考察了农业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研究表明,农业类公司的稳健性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过去10年间受到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和约束不断提高,证明契约理论和政策法规是影响我国农业会计稳健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计算,不能用某一个指标来进行,必须用相关联的指标共同参加评定。增产和节约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两大主要途径,但必须遵循: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生产的时间性和季节性; 因地制宜;用地、养地相结合以及各技术要素合理组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技术的黄河三角洲河口土地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选用4个不同时相的陆地卫星影像对黄河三角洲河口地区从1976年到2000年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利用各种判读标志,通过对比分析法提取出高潮线,再将其进行叠加,量算增减土地面积。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地区土地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目前总面积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0.
Extrem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ffects on grain production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anger degree of hazard-induced factors and vulnerability degree of hazard-affected bodies. This paper treats physical exposure,sensitivity of the response to the impact,and capabiliti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s a complex system for vulnerability degree of hazard-affected bodies,which included the external shocks and internal stability mechanism. Hazard-induced factors generate external shocks on grain production systems though exposure and sensitivity of hazard-affected body,and the result can be represented as affected area of grain. By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this paper depict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zard-induced factors of extrem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the affected area in the tail of the distribution. Moreover,the model of production function have also been utilized to expound and prove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ffected area and final grain output under the internal stability mechanism of the agricultural natural resources endowment,the input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the capacity of defending disaster.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is paper finds that impact effects of drought disaster to grain production system presents the basic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loss",namely,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the grade of drought,marginal affected area produced by hazard-induced factors will be diminishing. Scenario simulation of extreme drought impact shows that by every 1% reduction in summer average rainfall,grain production of Jilin Province will fell 0.2549% and cut production of grain 14.69% eventually. In response to ensure China's grain securit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and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risk management tools should be also included in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agen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