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不同层位土体抗冲性进行比较研究,为冲沟侵蚀治理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原状土槽冲刷法进行试验研究。[结果](1)各层土体抗冲性均随冲刷时间呈幂函数增大(除第Ⅳ,Ⅴ层土体因裂隙的存在而在冲刷前期表现为抗冲性能随冲刷时间呈线性增加外);(2)不同层位土体初始抗冲性差异显著,依次为:Ⅰ层Ⅱ层Ⅵ层Ⅲ层,Ⅳ层Ⅴ层。[结论]研究区各层位土体抗冲性在存在差异,总体上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旋回式减小。  相似文献   

2.
干热河谷不同活跃程度冲沟沟床土体抗冲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明极端气候条件下干热河谷不同活跃程度冲沟沟床的抗侵蚀性能,选取活跃冲沟、较活跃冲沟和稳定冲沟三类沟床表层土体,设置0,50%和100%3个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处理,进行原状土水槽冲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活跃程度冲沟沟床的土体抗冲性有所差别,其土体抗冲性在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均表现为活跃冲沟较活跃冲沟稳定冲沟。初始含水率对冲沟土体抗冲性影响较大,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加,三类活跃程度冲沟沟床的径流产沙量逐步降低,其土体抗冲性均表现为初始含水率0的土体抗冲性最弱,初始含水率50%的土体抗冲性次之,初始含水率为100%的土体抗冲性最强。土体容重、粘粒含量在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均是影响三类冲沟沟床土体抗冲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通过选取干热河谷区典型发育的3种原位土壤(燥红土、变性土和新积土)剖面平台,采用"浇水—曝晒"循环的方法模拟研究区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设置0,1,3,5次干湿交替频度,以探明不同干湿交替处理对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3种典型土壤的崩解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种土壤的崩解过程有所差异,燥红土崩解速度较慢,崩解持续时间短,崩解残留土较多;变性土崩解速度极慢,崩解持续时间长,崩解残留土量最多;新积土崩解过程迅速,土壤崩解速度极快,几乎无残留土量。(2)3种土壤的崩解性差异明显,最大崩解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新积土(97.56%)变性土(38.67%)燥红土(12.92%);平均崩解速率表现出相似结果。(3)干湿交替对3种土壤崩解性均有一定增强作用,对燥红土和变性土崩解性增强作用主要表现为提高其最大崩解指数和增大其崩解速率2个方面,而对新积土崩解性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缩短其崩解完成所需时间。研究结果从干湿交替的角度为冲沟土壤的崩解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为认知该区水土作用过程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安宁河干旱河谷区不同类型农用地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阐明影响安宁河干旱河谷区农用地土壤抗冲性的主要土壤因子,并进而为安宁河干旱河谷区农用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桉树经济林(EEF)、马铃薯耕地(PCL)、牧草地(GL)、撂荒地(AL)和青花椒园地(GPG)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水槽冲刷法进行土壤抗冲性试验,同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性质,对土壤抗冲系数与土壤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在15 min冲刷过程中,径流含沙量随冲刷时间的延长,先急剧下降随后趋于平缓稳定;抗冲系数随冲刷时间的延长总体呈增长趋势,二者关系用对数、逆函数或线性函数拟合效果较好;选取的5种类型农用地土壤抗冲性表现为GL>EEF>GPG>AL>PCL。(2)农用地土壤性质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GL和EEF土壤性质优良,AL和PCL较差,GPG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GPG>GL>EEF>AL>PCL。(3)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抗冲性主要受土壤机械组成和水稳性团聚体影响,最优回归方程为:土壤抗冲系数...  相似文献   

5.
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土壤细沟可蚀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明我国干热河谷区不同活跃程度冲沟不同空间部位土壤细沟可蚀性(Kr值)在不同近地表水文条件下的差异,在云南省元谋县选择不同活跃程度的冲沟,采集其不同空间部位(集水区、沟壁、沟床)的土壤样品,利用“V”形细沟模拟冲刷装置进行放水冲刷试验,流量设置为150,300,450,600,750,900 mL/min,分别进行排水、饱和、渗流3种水文状态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土壤砂粒含量明显高于粉粒和黏粒,占50%以上,土壤有机质(SOM)和全氮(TN)含量较低;(2)不同活跃程度冲沟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冲沟稳定性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粉粒、黏粒、SOM、TN含量则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3)在不同近地表水文状态下,土壤Kr值(s/m)均随冲沟稳定性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表现为Kr(活跃型)>Kr(半稳定型)>Kr(稳定型),而不同活跃度冲沟土壤临界剪切力τc值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无明显规律;(4)冲沟不同部位土壤Kr值之间也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Kr(集水区)相似文献   

6.
植物根系与土壤抗冲性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9  
  相似文献   

7.
黔中地区不同岩性土壤抗冲抗蚀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抗冲抗蚀性是反映土壤抵抗外界应力对土壤的机械破坏能力大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在总结土壤抗冲性抗蚀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土壤抗冲抗蚀性的影响指标、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土壤抗冲抗蚀性的研究状况,深入分析了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今后土壤抗冲抗蚀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强化黄土高原土壤渗透性及抗冲性的研究   总被引:53,自引:5,他引:53  
  相似文献   

9.
土壤抗蚀抗冲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该文是对土壤抗蚀抗冲性与其内在性质研究历史和特点的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陕北吴起县为例,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各地貌部位不同植被类型问的土壤抗冲过程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在抗冲过程初期土壤抗冲值均较小,且随时间逐渐增大,随后抗冲值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呈现单峰、双峰和多峰变化,除农地外所有土样在整个抗冲过程均有突变值的存在;(2)在梁(峁)顶、梁(峁)坡、沟坡和沟底,抗冲性最强的植被类型分别为沙棘林(草地)、油松小叶杨山杏混交林、柠条林和旱柳小叶杨混交林,农地的抗冲性能最差;(3)草地和灌木林在各地貌部位问的抗冲刷系数都表现为: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底,乔木林总体上表现为:梁峁坡>梁峁顶>沟坡>沟底,林分类型间的抗冲性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纯林>阔叶纯林;(4)不同整地方法下的土壤抗冲性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以油松林为例,表现出水平阶整地的抗冲性能优于鱼鳞坑,另外水平阶阶坎上的土壤抗冲刷系数要高于水平阶阶面,其他整地方法的抗冲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平  王云琦  王玉杰  张会兰  王冉  胡波  唐晓芬 《土壤》2014,46(1):111-118
应用原状土冲刷法和Le Bissonnais(LB)法中的快速湿润法(FW),对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灌木林和裸地5种样地的土壤抗冲系数、土壤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找出表达不同林分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标。结果表明:①不同林分间土壤抗冲系数(L·min/g)大小依次表现为:阔叶林(2.719)针阔混交林(2.431)灌木林(2.024)裸地(1.595)楠竹林(1.096),各林分土壤抗冲系数除楠竹林和裸地外均从表层到底层呈递减趋势;②对于表达土壤结构常用的4个指标,0.2 mm团聚体累积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分形维数(D)在表层(A层)土壤中均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最优,阔叶林优于灌木林,楠竹林和裸地较差;③对土壤抗冲系数和4个土壤结构指标作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平均质量直径(MWD)被引入模型,在显著性水平为P0.05的情形下,可以认为土壤抗冲系数与MWD存在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306+1.823x(R2=0.406,n=19,P=0.003),即在研究地区平均质量直径(MWD)可作为表达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金沙江干暖河谷冲沟侵蚀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进行抗冲性试验研究。结果指出,不论何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的抗冲性随时间增长而增强,其关系可以用幂函数得到较好的拟合;土壤抗冲性强弱表现为荒草地稳定沟>荒草地活动沟>耕地>裸地活动沟,这4者的土壤抗冲性指标均值比为1.0:1.4:3.0:21.5(荒草地稳定沟:荒草地活动沟:耕地:裸地活动沟)。这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亚表层土壤的抗冲性也有相同的趋势。研究表明,植物根系有明显的减沙效应,根系密度与根量是土壤抗冲能力的2个重要的生物指标。土壤有机质、>0.25mm水稳性团聚体,尤其是粗粒径(3~5 mm,5~10mm,>10mm)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抗冲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激光粒度仪分析土壤机械组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雪梅  黄元仿 《土壤通报》2005,36(4):579-582
土壤机械组成是最基本的土壤参数之一。探讨了应用激光粒度仪分析土壤机械组成的实验条件、检测结果与精度,并与传统的吸管法加以比较。对9个土壤样品分别用激光粒度分析和吸管法作对比测试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原理的不同产生了在颗粒含量上激光粒度分析得到的粘粒含量显著低于吸管法,但是两种方法在质地分类上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总之,运用激光粒度分析土壤机械组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花岗岩崩岗不同层次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湖北通城花岗岩崩岗区发育的淋溶层(A层)、淀积层(B层)、过渡层(BC层)以及母质层(C层),采用不同坡度(8.8%,17.6%,26.8%,36.4%,46.6%)和不同流量(0.2,1.0L/s)相结合的室内放水冲刷试验,分析崩岗各层次土壤的抗冲性指数,初步探讨花岗岩崩岗不同坡度及各层次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对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湖北通城县崩岗土壤A层、B层、BC层以及C层的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2)当流量一定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的抗冲性指数均表现为减小的趋势;当坡度一定时,大流量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指数较小;在相同坡度和流量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指数均由A层向C层递减,说明A层抗冲性能最好,C层最差。(3)各层次的土壤抗冲性指数随坡度呈显著的线性递减关系(p0.05),土壤的抗冲性能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A层回归方程的系数项绝对值最大,常数项也最大,说明A层的抗冲性随坡度的变化最快,抗流水侵蚀能力最强,土壤流失量最少。(4)土壤抗冲性与粉粒含量、黏粒含量、水稳性指数、渗透系数呈正相关;与土壤干密度、砂粒含量呈负相关,其中和干密度以及水稳性指数的相关性较高,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土壤抗冲性与有机质含量、CEC、游离氧化铁呈正相关,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其中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系数大于0.9,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及表层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以油松林、刺槐林、山杏林、荆条地及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蔡家川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能及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植被类型径流量随冲刷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含沙量随时间延长先减少后趋于平稳,土壤抗冲指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各植被类型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生物量密度均表现为刺槐、油松林地较大,山杏、荆条、荒草地较小且相差不大,总根系参数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各植被类型不同根径范围(0~0.5,0.5~1.0,1.0~2.0,2.0~5.0,5.0 mm)的根系指标中,0~0.5 mm径级的根长密度均最大,根体积密度总体表现为细根比粗根小。(3)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根系均能增强土壤的抗冲性,增强效应表现为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较强,山杏、荆条、荒草地较弱。植物根系指标中1 mm径级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他径级根系参数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坡耕地土壤抗冲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种植不同作物的坡耕地土壤抗冲性进行动态测定,探讨了坡耕地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和种植不同作物条件下的抗冲性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该区保持坡耕地水土、防止流失而合理配置农作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坡耕地土壤抗冲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种植不同作物的坡耕地土壤抗冲性进行动态测定,探讨了坡耕地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和种植不同作物条件下的抗冲性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该区保持坡耕地水土、防止流失而合理配置农作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青海大通县北川河流域分浅山区和脑山区各选择了5种退耕还林配置模式,研究了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山区,土壤抗冲性指数与枯落物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以模式D(中国沙棘)的抗冲性指数最大,为1.136 s/g,以模式E(柠条)的最小,为0.385 s/g;在脑山区,土壤抗冲性指数与团聚度、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模式F(青海云杉)的土壤抗性指数最大,为1.652 s/g,模式J(青杨 中国沙棘)的土壤抗冲性指数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