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芥蓝菜薹发育与品种,花芽分化和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芥蓝4个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探讨了不同品种、花芽分化期和植株生长与菜薹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早、中、晚三个品种在广州地区7-12月播种都能形成菜薹,以10月以前播种的植株生长良好,菜薹产量较高。7-8月播种,植株和菜薹都较发达,菜薹质量不是越早播越好。11月以后播种,生长和菜薹发育都不很理想。 4个品种分期播种的花芽分化和菜薹发育的变化表明,适时的花芽分化,才能使菜薹发育良好,否则对菜薹的发育不利。 植株重量,叶面积大小与菜薹重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67和0.3598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花芽分化后,特别是过早或过迟花芽分化后,菜薹的发育因菜薹形成过程的生长程度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芥兰个体发育与菜薹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芬兰个体发育过程中的鲜重增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片和叶面积形成以及菜薹产量形成等. 芥兰个体发育过程中其鲜重和干物质都呈双峰曲线增长,菜薹形成时为小高峰.种子成熟时为大高峰.花芽分化前基茎和基叶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主要方向,花芽分化后基茎和基叶的干物质虽仍有积累,但比例下降,而花薹和花、荚的干物质迅速增加,比例上升,成为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主要场所. 从发芽至菜薹形成的生育过程其叶数和叶面积不断增加,叶面积生产率不断提高.第5~13真叶是菜薹形成期的主要功能叶,也是植株同化面积的主要叶位。 菜薹产量一般由主薹和侧薹组成,促进侧薹发育是延长芥兰采收期和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早熟品种四九菜心与中熟品种 60天特青菜心两个播期试验表明,早熟品种与中熟品种的生育过程略有不同,但两者鲜质量和干质量增长,叶片与叶面积都逐步增加,净同化率也逐步提高,以花薹形成期增长最多,净同化率较高;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分配以叶片生长占大部分,至花茎形成时仍占一部分,菜薹占的干物质比例则逐渐增加,采收时占植株干物质的 40 % ~50 %。  相似文献   

4.
柳杂二号菜薹是广西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菜心胞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当地优良菜心品种自交系作父本选育的早中熟、丰产、优质杂种一代薹叶两用型菜薹(心)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较耐高温、抗逆性强、品质优、纤维少、无苦味、清甜脆嫩等特点。1特征特性作菜薹栽培,自播种至初采35~40天,延采20天。叶、薹绿色,色泽油亮,薹叶长卵形,薹叶少而小;始采薹植株自然高度37.5cm,主薹高31.6cm,主薹平均茎粗1.49cm;生长势强,抽薹迅速,侧薹萌发多,平均一级侧薹5.0根/株,二级侧薹3.0根/株,三级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多茎菜用油菜组合对油菜薹产量的影响,以11个不同程度的多主茎组合为供材,以单茎品种2098为对照,分别于2020年1月7日、2月15日、3月1日和3月12日各采薹1次,每次采薹均进行测产。试验结果表明,一季4次采薹,菜薹产量最高的为2087,产量达到1 740.68 kg/667 m~2,比对照显著增产62.84%;11个多茎菜薹组合菜薹产量均高于对照,增幅在2.84%~62.84%,多茎率与菜薹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多茎新材料与新组合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采薹总产量与每次采薹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与第1次和第2次采薹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说明第1次和第2次采薹产量对采薹总产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探讨了不同播种期对红菜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薹色随播期的延迟逐渐加深:薹叶/薹重量百分比以9月4日和9月14日播种的最低;薹皮/薹肉重量百分比随播期的延迟逐渐降低.9月4日和9月14日播种的菜薹硫氰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各期;可溶性糖以9月4日播种的含量最高;9月14日播种的Vc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各期;9月以后播种的各期总游离氨基酸及相应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以前各期;粗蛋白质含量随播期的延迟逐渐增加。同一播期不同层次菜薹的各项品质均有较大差异。采样当候的日均温对各项品质有影响。权衡各播期的产量及各项品质指标,早熟红菜薹的适宜播期为9月上旬。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双低甘蓝型油菜狮山菜薹作为菜用品种的品质特性,以常规白菜薹栽培种雪娇作对照,在不同播期、定植方式下进行评比试验,分析狮山菜薹的产薹特性,测定其薹、叶2个食用部位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等营养指标及Ca、Mg、Fe、Zn矿物质元素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狮山菜薹成熟周期较短,播种后最快43 d可摘薹,摘薹周期可达86~108 d,每隔3~5 d可摘薹1次;早播时,667 m2产量可达到1 917.51 kg,且抗冷冻害性较强,播期弹性较大;狮山菜薹薹、叶均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元素,能较好地满足人体需求,特别是对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需求,狮山菜薹可溶性糖含量薹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叶薹;矿物质元素Ca、Fe含量叶薹,Mg、Zn含量在薹、叶中差异不大。综合评价,同与雪娇相比,狮山菜薹具有良好的菜用品质,而且叶的营养价值较薹高,建议将薹、叶同时食用。  相似文献   

8.
秋薹1号是苏州市蔬菜研究所筛选培育的适合秋季栽培的菜薹,其特点是生长时间短、品质好;除了采收主薹外,还可采收一、二级侧薹,因此产量较高。经试验,在苏州地区8月中旬~10月上旬均可播种,以9月10~20日之间播种为最好,菜薹品质最佳。本文主要从品种特性、育苗、定植、田间管理及采收5方面对秋薹1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便于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油绿501菜心是通过系统选育得到的常规早熟菜薹(菜心)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矮壮直立,株高24.4 cm,开展度21.3 cm;基叶圆形,油绿有光泽,叶长18.3 cm,叶宽10.2 cm,叶柄长5.2 cm,叶柄宽1.6 cm;薹叶短卵形,菜薹粗壮、节疏、紧实匀称无棱沟,油绿有光泽,主薹高18.4 cm,横径1.7~2.0 cm,单株商品质量约40.3 g。播种至初收32~35 d(天),抽薹整齐,采收期集中,以采收主薹为主;纤维少,爽脆清甜,无渣,齐口花,品质好,商品率高。每667 m2产量1 000 kg左右,适于平原地区4月下旬~11月上旬种植。  相似文献   

10.
露地生产紫菜薹,由于气温低,菜薹生长缓慢,采收间隔期长,产量较低,效益较差。大棚生产紫菜薹生长快,采薹间隔期短,产量高、效益好,深受菜农喜欢。但大棚生产紫菜薹存在薹生叶大、叶柄长而粗等缺点,影响紫菜薹的品质和效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曾经试过用矮壮素处理、摘叶等控制薹生叶方法,但效果一直不佳。后来通过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袁伟玲博士推荐,引进该院聂启军老师选育的靓红70,有效解决了大棚紫菜薹产量和品质方面的矛盾。现把靓红70种植方法介绍如下,希望给种植大棚紫菜薹的菜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黄花菜适生范围广,耐瘠耐肥,但喜光怕阴、喜凉怕热、喜燥怕涝,以疏松透气的沙壤土为佳,种植成本较低,一般于春季或秋季栽植.植株春季萌芽长叶,继而长出花薹,5~7月份采收花蕾,夏秋季节植株旺盛生长积累养分,冬季地上部分遇霜枯死,短缩茎和根在地下安全越冬,种1年可连续采收15年.  相似文献   

12.
1特征特性
  五彩红薹四号为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选育的中熟、丰产、抗病的杂交一代红菜薹新品种。该品种从播种至采收70天左右,植株生长势中等,抗霜霉病、病毒病,耐软腐病。菜薹紫红色、有蜡粉,薹形匀直。薹叶披针形、叶柄短,薹叶比适宜,口感嫩甜,商品性好。侧薹萌发能力强、多而齐,每薹鲜质量50 g左右,667 m2产量约2000 kg。该品种商品性和丰产性良好,是目前长江流域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3.
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花菜适生范围广,耐瘠耐肥,但喜光怕阴、喜凉怕热、喜燥怕涝,以疏松透气的沙壤土为佳,种植成本较低,一般于春季或秋季栽植。植株春季萌芽长叶,继而长出花薹,5-7月份采收花蕾,夏秋季节植株旺盛生长积累养分,冬季地上部分遇霜枯死,短缩茎和根在地下安全越冬,种1年可连续采收15年。  相似文献   

14.
1选育过程 五彩紫薹二号是以自交不亲和系9734和自交不亲和系944-709-2-1配制的一代杂交组合.9734是从湖北品种十月红二号与四川地方品种二早子杂交后代再自交多代定向选择而成,其主要特性是菜薹皮亮紫色、无蜡粉,薹生叶少(每根薹2~3片叶)薹生叶较小,菜薹品质好,植株侧薹发生能力强且整齐一致.植株生长势中等,耐寒,熟性约65天.另一亲本944-709-2-1则是以我们1998年育成的紫菜薹品种湘红一号的亲本之一J-7-2(四九菜心与十月红杂交后再自交分离出的株系)与湖南地方品种材料杂交,再多代自交定向选择而成,植株生长势较强,较耐热同时也较耐寒,抗逆性强,熟性在60天左右,菜薹皮深紫色、无蜡粉.  相似文献   

15.
早优3号为高代自交系A-50-4和B45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生长势强,植株半直立,株高29.6cm,开展度25.4cm;基叶长椭圆形,长19.4cm,宽10.2cm,深油绿色,叶柄长7.4cm;薹叶狭卵形,菜薹匀条适中,油绿有光泽,主薹高19.0cm,横径1.41cm,单株质量约40g。早熟,播种至初收33~35d(天),抽薹整齐,采收期集中,以采收主薹为主;纤维少,薹质脆嫩,齐口花,净菜率高,每667m2产量700kg左右,适于华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以普通绿叶紫菜薹和紫色不结球白菜为亲本进行杂交,6代自交分离后得到紫叶紫菜薹新种质,并将其与亲本在生理生长特性上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紫叶紫菜薹新种质为中晚熟,从播种到始收需93 d;叶片深紫色有光泽,薹叶为披针形紫色;花薹紫色略有蜡粉,薹质嫩,平均单薹重约30 g,薹长22~33 cm。该新种质的创制为进一步选育富含花青素的紫叶紫菜薹新品种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刘丽 《西南园艺》2011,(Z1):62-65
应用正交试验从移栽叶龄、种植密度、薹肥施用量、摘薹高度等4个方面对双低油菜"渝油21号"油蔬双收的油菜籽产量、油菜薹产量、产值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栽叶龄35d、种植密度9000株、薹肥施用量4kg、摘薹高度15cm是双低油菜"渝油21号"油蔬双收的最佳栽培组合,油菜籽667m2产量达136.67kg、油菜薹667m2产量达541.67kg,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667m2产值最大达1201.67元。  相似文献   

18.
仪征紫菜薹是仪征市特色蔬菜,其薹茎颜色鲜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本文从仪征紫菜薹生长特点、栽培技术与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为保护仪征紫菜薹这一地方品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双低甘蓝型油菜既是油料作物又是蔬菜作物,薹期摘取主薹可作蔬菜用,成熟时收获菜籽供榨油用,可一菜两用.油菜在采收菜薹增加收益的同时,通过摘薹还可促进油菜植株二次分枝,从而增加菜籽产量,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益.该文从选用良种、播前准备、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适时摘薹、冻后处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双低甘蓝型油菜一菜...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一菜两用”油菜新品种菜臺、油菜籽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于2020-2021年开展10个菜用油菜品种在采主薹和不采薹条件下的产量与效益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摘取主薹后19崇11-2每667 m2菜薹和油菜籽产量最高,分别为769.94、163.16 kg,其采薹后再生能力较强,可以确保既采收菜薹又收获籽粒,且油菜籽产量不减,每667 m2净收入增加1 125.33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较适合“一菜两用”;狮山2017熟期较早,苗期短,为提早菜薹上市时间,可作为早熟品种推广。苗期天数与菜薹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如选择苗期天数短的油菜品种,虽菜薹产量较低,但上市初期单价较高,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