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4种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种群的毒力。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吡虫啉>叶蝉散;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褐飞虱雌成虫的毒力(LD50值)大小顺序为噻虫嗪>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叶蝉散;浸苗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叶蝉散>吡虫啉;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九龙江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叶蝉散>毒死蜱>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噻嗪酮。由此可见,目前氟虫腈、噻虫嗪和吡蚜酮药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毒力较高,毒死蜱、噻嗪酮毒力次之,吡虫啉和叶蝉散毒力较低,但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叶蝉散表现出较高毒力,噻嗪酮毒力最小。  相似文献   

2.
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褐飞虱和灰飞虱对1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10种稻田后期常用复配剂在2种飞虱间的增效作用及毒力差异.结果表明氟虫腈、毒死蜱、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噻虫嗪杀虫剂对2种飞虱的毒力较高,LC50值为 0.11~1.51 mg/L;供试的吡虫啉和噻嗪酮系列复配剂对褐飞虱都有增效或相加作用,但相同配比下吡虫啉与仲丁威、噻嗪酮与毒死蜱、噻嗪酮与混灭威、噻嗪酮与甲萘威、噻嗪酮与速灭威复配,对灰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10个复配组合对灰飞虱的毒力均低于或显著低于褐飞虱.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褐飞虱和灰飞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9~2010年,采用稻秆浸渍接虫法,测定了福建省3个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进行抗性分析,在仙游县晚稻田褐飞虱初孵若虫始盛期,采用喷雾法对6种药剂的田间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对同一种药剂的敏感性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烯啶虫胺对不同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均表现出最高的毒...  相似文献   

4.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属同翅目、飞虱科,是一种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国外主要分布于从菲律宾至西伯利亚一带的亚洲稻区和欧洲的温带地区,国内分布则遍及各地。灰飞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除以成虫、若虫刺吸为害水稻、小麦外,还传播病毒病如水稻条纹叶枯病  相似文献   

5.
不同虫态的褐稻虱对杀虫剂的毒力及毒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滴法测定褐稻虱各虫态之间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长翅型雌成虫对叶蝉散等5种杀虫剂的抗药力是5龄若虫抗药力的1.08-4.09倍,而短翅型雌成虫对叶蝉散等6种杀虫剂的抗药力是长翅型雌成虫抗药力的1.08-2.25倍,其抗药力的大小与害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靶标酶)和羧酸酯酶(降解酶)活力大小密切相关,其大小顺序为,短翅型雌成虫〉长翅型雌成虫〉长翅型雄成虫〉5龄若虫,而田间褐稻虱对叶蝉散抗  相似文献   

6.
采用麦茎浸渍法,室内评价了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氧化乐果、阿维菌素、啶虫脒和毒死蜱7种药剂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最高,其LC50值仅为1.08×101mg/L;其次是抗生素类药剂阿维菌素,其LC50值为1.49×101mg/L;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氨基甲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也较高,3种药剂的LC50值均在5.00×101 mg/L以下。这5种药剂的毒力水平明显高于高毒农药氧化乐果。  相似文献   

7.
为延缓褐飞虱、灰飞虱对25%吡蚜酮产生抗药性,笔者引进相关药剂并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证明,参试的乙虫腈、烯啶虫胺等几种药剂对水稻后期的褐飞虱、灰飞虱均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但要交替轮换使用,以减轻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灯下褐飞虱与其近似种拟褐飞虱和伪褐飞虱的主要区别特征,并从颜面、雌性外生殖器和雄性外生殖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识别,旨在提高植保和检疫工作中稻飞虱测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规律,进行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逐代抗性选育及室内毒力测定研究.从敏感品系开始选育,共饲养了23代,其中前18代为连续施药汰选,后5代为不施药的继代培养.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抗性选育代数的增加,LC50增大,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以18代最大,LC50为10l.49 mg/L,抗性为敏感品系的181.2倍;无药剂筛选的18-22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缓慢下降,其抗性由181.2倍下降到151.5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控制吡虫啉的施用浓度及施用频率可以适当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苗法,调查环氧虫啶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室内不同龄期褐飞虱毒力,结果显示:5种新烟碱类化合物对褐飞虱成虫毒力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5龄若虫、1龄若虫和2~4龄若虫.如吡虫啉对1~5龄若虫、雌虫和雄虫的LC50分别为15.61、23.76、22.92、21.64、15.31、8.04、6.72 mg/L.环氧虫啶对褐...  相似文献   

11.
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害虫。Wolbachia是存在于多种昆虫生殖器官的一类共生菌,它可通过在宿主群体中引起细胞质不亲和性(CI)而给宿主带来生殖优势。通过对灰飞虱体内Wolbachia感染率的测定,监测Wolbachia在灰飞虱群体中的扩散趋势从而为媒介昆虫-共生菌技术(Vector-Insect-SymbiontTech-nology,VIST)这一防治手段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防治灰飞虱高效活性化合物和杀虫单剂及复配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浸苗法测定了2种新型烟碱类活性化合物和4种杀虫单剂对灰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并对其中3种杀虫单剂的复配增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化合物中,活性化合物SXSN001对灰飞虱的毒力最高,其他化合物按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噻虫嗪>SXS001>吡虫啉>毒死蜱>吡蚜酮.将毒死蜱分别与吡蚜酮和噻虫嗪按一定比例复配后发现二者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毒死蜱与吡蚜酮配比为9:20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其校正毒力比为1.28,共毒系数为238.77;毒死蜱与噻虫嗪配比为16:1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其校正毒力比为1.74,共毒系数为201.12.  相似文献   

13.
灰飞虱不仅直接为害水稻、大小麦,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媒介。了解灰飞虱在越冬作物大小麦田的分布特证和合适的抽样技术,可以为春季防治灰飞虱从而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麦田灰飞虱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浙江北部大小麦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_1=(1172.84/X) 37.46,n_2=(293.21/x) 9.36,n_3=(130.3/x) 4.16,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在每样方虫口密度5、10和15头以上时,分别取样70、40和20个样方。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防治灰飞虱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的增效作用。[方法]通过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2016年扬州地区灰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噻嗪酮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扬州地区灰飞虱对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水平。烯啶虫胺与噻嗪酮的3个配比(1∶9,2∶8,3∶7)都有增效作用,烯啶虫胺与噻嗪酮的复配比为3∶7时共毒系数最大,达210.2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复配剂30%烯啶虫胺·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药后1~14 d对灰飞虱的防效都高于对照单剂30%烯啶虫胺和3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且在药后7、14 d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单剂。[结论]该复配剂可作为推荐药剂用于田间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几个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的抗性,采用苗期鉴定、分蘖期蜜露量测定以及田间褐飞虱种群动态调查及测产的方法评价几个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从苗期鉴定、分蘖期蜜露量测定以及田间褐飞虱种群动态调查及产量测定的综合结果看出,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导入了Bph14和Bph15基因培育的新品系,即沪旱1A/07WH1462、川香29A/07WH644、川香29A/07WH1462、中9A/07WH1462、沪旱1A/07WH644和中9A/07WH644对褐飞虱均存在一定的抗虫性,前3种苗期表现为抗级,后3种苗期表现为中抗;主栽品种珞红3A/610234为感虫,主栽品种两优培九为高感.在整个生育期不追肥、不施用农药的情况下,抗.中抗品系中以中抗品系中9A/07WH1462的667m<''2>产量最高,比主栽品种两优培九的产量高约14.8%.若进行科学管理水肥,中9A/07WH1462品系的产量会更高,可见中9A/07WH1462抗虫品种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褐飞属两种生物型体内能源物质及有关酶类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繁殖的褐飞虱生物型Ⅰ与生物型Ⅱ的5龄若虫和刚羽化的雌性成虫,研究其体内的能源物擀含量以及解毒酶体系(羧酸酯酶和乙要量碱酯酶)和保护酶体系(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①褐飞虱生物型Ⅰ体内糖远含量显著高于生物型Ⅱ(P<.05),总脂没有差异;②生物型Ⅰ的羧酸酯酶活性比生物型Ⅱ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则无明显差异。③生物型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生物型Ⅱ低(P<0.05),且随虫龄的增大而增高,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虫龄增大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灰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田间自然接虫鉴定方法表明,341份常规种质资源中高抗材料18份、中抗材料41份;38份野生稻资源中高抗2份、抗虫11份、中抗25份;656份高代材料中只有10份表现为中抗。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内繁殖的褐飞虱生物型Ⅰ与生物型Ⅱ的 5龄若虫和刚羽化的雌性成虫 ,研究其体内的能源物质含量以及解毒酶体系 (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 )和保护酶体系 (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的活性。结果显示 :①褐飞虱生物型Ⅰ体内糖元含量显著高于生物型Ⅱ (P <0 0 5 ) ,总脂没有差异 ;②生物型Ⅰ的羧酸酯酶活性比生物型Ⅱ低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则无明显差异 ;③生物型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生物型Ⅱ低 (P <0 0 5 ) ,且随虫龄的增大而增高 ,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虫龄增大而降低 ,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