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2.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双列式杂交方法,观察了以IR26、IR36等为代表的抗性品种的杂交优势。结果表明:杂交组合F1代在分蘖末期抗性无优势,穗期抗性优势明显;F2代两期鉴定正负向均有优势;F1和F2代均表现出正负向完全显性,部份显性,少数组合无显性。其中大都属于部份显性。优势指数分析也证明,对抗性亲本,优势指数d ≥ 1;对感病亲本,优势指数d<1。抗感品种杂交,其子代的抗性一般界于双亲值之间。这种优势可依亲本的抗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4.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 1996~2000年2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94-44、96218、镇稻272、汕优抗63、汕优084、金优63、109、701、7057、9510、9619、5-172、92-133、扬粳7057、泗稻98-3789、新108、镇稻 99、44/157、9522等品种 ,其中 9510、952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36.4 %、27.3%和43.3%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67.2%、71.4%和72.2%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173菌株 (致病型Ⅳ)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6.
我国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性鉴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白叶枯病 (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ae)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自 1 884年在日本发生以来 ,迄今全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 ,其中以我国所在的亚太原发生区的水稻受害最重。水稻受白叶枯病所造成的损失程度 ,依病害发生的类型、早迟及其严重度不同而异。凋萎型引起青枯凋萎、枯心或白穗 ,损失严重 ,有时甚至被迫重栽或毁种 ;叶缘型发生早 ,一般损失尚较小 ,但孕穗期如植株上部 3张功能叶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6%以上时 ,减产将达 2 0 %以上 ,最严重的可达 70 %~ 80 % [1~ 3] 。 近百年来 ,国内外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实践证明 :在各种防治方… 相似文献
7.
8.
本研究测试了八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3、Xa4、xa5、Xa7、Xa10、Xa11、Xa14和Xa23在相应载体品种上对华南白叶枯病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和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反应;分析了Xa4、xa5、Xa7和Xa23抗病基因与不同感病品种杂交组合F_1的抗性表达模式以及显性抗病基因Xa7和Xa23在杂交水稻上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大部分抗性基因在不同载体品种上抗性表达一致,但也有少数基因在不同载体品种上抗性表现不一,甚至截然相反,说明不同遗传背景对抗性表达有影响,而这种影响因不同抗性基因而异。隐性抗病基因xa5(IRBB5)和显性抗病基因Xa23(CBB23)与感病亲本组合的F_1代分别表现感病和抗病,符合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而2个显性抗病基因Xa4(IRBB4))和Xa7(IRBB7)与感病亲本组合的F_1代,有部分组合的F_1代表现抗病,符合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有部分组合的F_1代表现感病,不符合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在杂交水稻上的利用价值方面,Xa7与2个不育系组合的F_1代均表现高感,不宜在杂交水稻上利用;Xa23(CBB23)与4个感病亲本,无论是不育系还是常规稻组合的4个F_1代全部表现抗病,抗性在F_1充分表达,在杂交水稻上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下文接第二期第 2 4页 ) 地方品种 :高山红粳稻 ( 1 0 - 1 0 1 6)、白壳晚 ( 1 0 -1 62 6)、白壳糯稻 ( 1 0 - 1 0 64)、黄壳晚 ( 1 0 - 1 630 )、大香糯 ( 2 1 - 2 30 4 )、饵块谷 ( 2 1 - 345 9)、白谷 ( 0 8-0 0 1 5 )、矮绿种 ( 0 8- 0 1 78)、高脚白壳江 ( 1 5 - 365 5 ,按《中国稻种资源目录》种名为 :高脚白壳 1 2 )、黄糯谷 ( 2 2 - 2 973)、冷水酒谷 ( 2 2 - 2 0 87)、红安江西糯( 1 7- 0 1 37)、大糯 ( 1 6- 2 0 4 8)、红谷占 ( 1 6- 42 0 4 )、邳早 1 5号、贵州麻谷、蚌蛛芒、海南糯、扎昌龙 (含Xa- 2 2和 Xa- 2 4 )、毫梅…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研究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65
在1975-1980年初步测定的基础上,近4年来,先后从国内各病区又采集了835个菌株,分别在北京、南京、扬州和广州等地,在30个鉴别品种上接种测试其致病性差异,根据在5个最基本的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可将供试的菌株区分为7个致病型。它们在IR26,Java14,南粳15,Tetep和金刚30上成株期的反应模式分别为(Ⅰ):RRRRS;(Ⅱ):RRRSS;(Ⅲ):RRSSS;(Ⅳ):RSSSS;(Ⅴ):SRRSS;(Ⅵ):RRSRS;(Ⅶ):RSSRS。在北方粳稻区的菌株,多属Ⅱ型和Ⅰ型,在南方籼稻区的菌株以Ⅳ型为最多,还有少量Ⅴ型菌存在,在长江流域籼粳混栽稻区的菌株,则以Ⅱ、Ⅳ型为多。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稻品种来防治白叶枯病是经济、安全、简便的有效措施。而品种抗病的稳定性如何?1975-1987年,选择95个品种在湖南省老病区安仁县进行人工接种鉴定。 相似文献
13.
14.
东南亚及华南稻白叶枯病菌株在中国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23个东南亚和华南(广东)稻白叶枯病菌株在5个中国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反应。无论按病斑反应型或斑长平均值衡量,均可将这些菌株划分为Ⅰ、Ⅱ、Ⅲ、Ⅳ及Ⅴ等5个不同菌系群。其中以Ⅳ及Ⅴ群为强毒菌群,Ⅴ菌群能使抗病品种"IR26"丧失抗性,Ⅲ、Ⅳ、Ⅴ三个类型菌群在东南亚和我国广东省都存在。试验结果还表明了菌株间致病力、品种间抵抗力和菌株与品种间(Ⅴ×Ⅰ)的互作反应极显著,茵系的变异性是菌株与品种间互作的结果。试验结果还初步认为我国华南沿海籼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在致病力反应上较近似于东南亚。此外,由于Ⅳ菌群是广东地区的优势种群,同时毒性更强的Ⅴ菌群已经出现,因此在抗病育种的策略上,目前除仍以育成具Xa 4抗性基因品种为主外,从发展趋势看,必须及早考虑开发和评价具有抵抗Ⅴ菌群的抗性资源和选育相应的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采用平板溶菌法,测定了新抗生素B—3543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溶菌作用,结果表明其生产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块及抗生素对不同菌系不同菌龄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均有很强的溶菌作用,所产生的溶菌圈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扩大.孢子法所测溶菌圈到14天,直径可达23—35mm;菌块法所测溶菌圈到7天,直径可达30—34.9mm;管碟法所测溶菌圈到4天,直径可达32—34.7mm;纸片法所测溶菌圈到3天,直径可达16.3mm。在此基础上又采用透射电镜对溶菌过程作了显微观察,从细胞形态学角度研究了溶菌作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该素是使细菌细胞壁破裂而导致溶菌,溶菌过程为:①原生质凝结.②细胞壁破裂和原生质外溢。③细胞解体。 相似文献
16.
噻枯唑对水稻白叶枯病菌作用机制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透射电镜观察,噻枯唑在离体条件下能使水稻白叶枯病菌菌体内形成许多颗粒状物质,并出现大的空泡结构。噻枯唑在浓度较低时能刺激菌体的呼吸作用,对菌体胞外多糖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但对菌体胞外水解酶的活性没有影响。噻枯唑能和金属Cu++形成螯合物,但这种螯合作用没有改变噻枯唑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广东水稻品种对不同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46个水稻品种对60个菌株的抗性反应,可以将这些品种区分为Ⅰ、广谱性抗病,Ⅱ、非广谱性抗病及Ⅲ、无抗性等三种类型。Ⅰ类型品种大多数是外引品种及其杂交衍生品种(系)。Ⅱ类型品种中只有少数具有较好的抗性,大多数都是中等抗病与中等感染的。Ⅲ类型品种都是偏于感病的,但丰产性状较好。为育成更多的抗病新品种,我们认为选择具有广谱抗性的品种作为亲本与高产品种进行组配,另外选择1—2个强菌株作为抗源筛选或杂交组合子代的抗性鉴定菌株,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水稻单209矮品种的叶片感染白叶枯病菌后,感病细胞超微结构有显著变化。叶绿体膜。系统降解,线粒体肿胀、脊和基质异常,并在感病细孢中常可观察到内陷的质膜和膜系网络结构,此外,在胞质中大量出现颗粒状和纤维状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具有抗病功能或者是抗病反应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几种禾谷类植物上Xanthomonas campestris致病变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新疆、内蒙、西藏、北京和山东等省区的小麦、大麦、野黑麦、冰草、偃麦草和雀麦上分离到13个黑颖病菌株,在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喷雾接种16属27种禾本科植物,对其中感病的6属15种植物和燕麦又做注射接种。根据各个菌株对小麦、大麦、黑麦、冰草、偃麦草和雀麦的致病性差异,初步将其划分三个致病变种:1.禾谷类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cerealis (Hagborg) Dye.]:包括7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冰草、雀麦和偃麦草上;人工接种还可侵染小麦、大麦和黑麦。2.小麦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undulosa):包括4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小麦上,人工接种可侵染大麦和黑麦,但有一个菌株注射接种能轻度侵染雀麦。3.大麦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hordei):包括2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大麦上,注射接种能轻度侵染偃麦草。13个菌株喷雾接种猫尾草、早熟禾、画眉草、马唐、狗尾草、稗草、披碱草、羊茅草和水稻、均不侵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