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影响水资源系统承载力变化的关键因素,为贵阳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合理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贵阳市为例,将水资源系统分为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3个子系统,选取评价指标,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该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整体上,2003—2013年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不断提高,可较好地支持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其中水资源子系统指数处于波动缓慢下降状态,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子系统指数呈下降趋势。[结论]水资源子系统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贡献率逐渐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水资源承载力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社会经济子系统是水资源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压力源。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对于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二次开发技术,建立了区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包括数据管理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子系统。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被集成在模型库子系统中,该模型通过水资源压力指数来定量地反映区域水资源状况与区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分别以整个陕西省和陕西省各地市的水资源压力评价为例,对该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最后探讨了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朝阳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对农业资源进行宏观上管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优化水资源调度、科学调整农、林、牧的产业结构并提供决策支持,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系统功能主要有:信息查询、专题图制作、报表制作、地图制作、信息发布、专家模型知识库的优化分析决策支持、其他辅助功能等。本系统包括7个子系统:公共信息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林业系统、牧业系统、农业系统和专家模型。本系统首次从农业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着手,研究朝阳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充分利用资源并且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效益最大化上,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达到农业经济的永久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客观反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把广东省21个行政市及佛山市顺德区水资源列为实证对象,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力因素3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计算影响权重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加权求和法构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总体呈现较脆弱,深圳市水资源脆弱性呈现不脆弱,在22个研究对象中水资源脆弱性表现最稳定。[结论]根据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结合智慧城市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知,由于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导致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较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改革,建设智慧水务和利用科技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法来降低水资源脆弱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圳市水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介绍了深圳市的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按照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分析了当前深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节水型产业体系,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化配置水源,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针对目前严重阻碍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水资源调蓄体系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效生态林业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严重阻碍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水资源调蓄体系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效生态林业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生态系统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西北地区是资源型缺水地区,对水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无疑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分析了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特点、对于自然资源管理的意义,以及影响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性的生态学原因之后,提出了西北地区确保水资源安全的生态系统途径。包括: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模式;以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安全为基础,进行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生态环境管理,避免因水污染造成更加严重的水危机。  相似文献   

9.
为了节约水资源和提高农田管理水平,以VB为开发平台,基于水田水量平衡原理和生物学理论,建立了水田数据库管理系统、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水田水分动态显示系统等3个子系统;具体介绍了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原理和实现方法.系统运行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对水田灌排水的时间和强度以及经济灌排水量等计算;并且将计算结果输出到Excel表格中,并以报表或网形格式显示,因此该系统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更为承田灌溉自动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软件服务.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安徽省2000-2010年的农业相关基础数据,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环境持续性5个层面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协调度模型,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5个子系统11 a的协调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0年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呈现出稳步攀升的态势,但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差异显著,经济子系统的起点高,发展最快,社会、人口子系统次之,3者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而资源和环境子系统的发展缓慢,甚至负增长,状态呈下滑趋势。安徽省11 a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况不容乐观,基本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坡耕地持续性利用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坡耕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以植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粮经果复合垄作技术、地下地膜截水墙技术为核心的坡耕地持续性利用技术,不仅培肥土壤,增加土壤含水,减少水土流失,而且显著提高土地系统生产力,发挥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可为三峡库区坡耕地的利用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对农业发展现状的识别和判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岩溶山区特点,以重庆市14个典型岩溶区县为评价对象,探索了适合岩溶山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计量模型,初步确定了各区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研究对比发现,各区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是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人口压力与土地资源丰度、生态环境基数、石漠化现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推进重庆各岩溶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实行农业多样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农业污染,合理规划并确立适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耕作系统主要包括土壤系统、作物系统和区域气候系统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紧密关联的组成部分,涉及作物栽培模式、作物类型、杂草和病虫害及农田水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50a (1951-2000年),黄土高原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且其变率逐渐增加,降雨和热量资源分布呈现复杂的时空异质性。作物种植区域的变迁、熟制制度的演变和农田灾害的加剧促使农田管理模式不断寻求改变,对当地农业耕作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总结了黄土高原过去多年的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积温)特征和发展趋势,气候变化下耕作系统(种植区、耕作制度、土壤环境)和作物系统(需水量、物候、品种、产量)的演变规律,作物与土壤互作关系,以及气象灾害对黄土高原耕作系统的影响,并提出气候变化下耕作系统适应性管理途径和策略。旨在为黄土高原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寻求气候变化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三江平原农业用水、用地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系统最大效能问题,以农垦建三江分局2011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的思想,构建了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复杂适应性配置模型,并对不同地下水开采方案下的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演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农业产值和粮食产量都有所增加,生态面积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减少。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减少,其高效利用的土地面积会随之减少,造成大量的土地不能有效得到利用,严重阻碍了区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耦合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上述非线性关系以及各子系统对水量变化敏感程度的不同正是其适应性的表现。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江平原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水土资源,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Tillage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mplie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per capita productivity to meet the present needs without jeopardizing the future potential. Soil tillage, soil surface management to alleviate soil-related constraints to crop production, is a basic and an important input with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n sustainability. An important effect of soil tillage on sustainability is through it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e.g. soil degradation, water quality,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soil-related processes, etc. The need to attain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s particularly urgent in several tropical eco-regions and soils of low-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tropics.

Soil tillage influences at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its effects on soil processes, soil properties, and crop growth. However, there is no one blueprint of a universally applicable sustainable tillage system. Appropriate tillage systems are soil- and crop-specific and their adaptation is governed by both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addition to increasing crop yields, tillage methods must also facilitat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mprove root system development, maintain a favorable level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reverse degradative in the soil's life-support processes.

Important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of conservation-effective tillage systems include mulch farming, no-till or reduced tillage systems, use of cover crops and planted fallows, agroforestry, raised beds or ridge-tillage, and soil inversion or deep plowing. The ecological limits for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differ widely. The efforts of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comprising soil scientists, agricultural engineers, agronomists, economists and social scientists) are needed to develop site-specific tillage methods to achieve both short- and long-term goal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政策对农业产业、农业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路径的影响,选择典型代表县域陕西省吴起县,基于农户行为的视角构建了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结构方程模型。首先设定水土保持政策、农户行为、农业资源环境、农业产业发展、耦合状态的5个潜变量及其所对应的观测变量,根据对研究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的感性认识,提出了9个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有效地揭示研究区水土保持背景下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政策显著改善了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条件(路径系数为0.62),政策与其生态目标相吻合,但对农户资源利用及产业经营的正向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路径系数为0.22),政策与农户行为间存在着激励不相容。在系统耦合过程中,农户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系统耦合状态(路径系数为0.42),同时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而间接影响耦合状态(间接路径系数为0.61×0.35=0.21),农户生产决策行为构成系统耦合关系中重要的中介,成为影响系统耦合的关键;由于政策对资源利用的强制规定以及对农户行为的抑制作用,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产业发展未起到支撑作用(路径系数为0.24),二者之间存在局部相悖。基于以上结果,在黄土丘陵区区域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实现农业产业与资源的优化耦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21世纪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 ,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按照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求 ,2 1世纪水土保持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 2 1世纪水土保持的特点是内涵不断扩充 ,综合性日益突出 ,大量运用高新技术 ,产业进一步发展。建议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科技含量 ,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水土保持队伍 ,引进新的监测技术与管理手段 ,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工程和基地  相似文献   

18.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6,他引:51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耕作方式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保水保土的生产技术。该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保护性耕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土壤的含水率。其对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的影响并未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保护性耕作引起的土壤容重增加、温度降低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初步表明:以免耕加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可以在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地区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南阳盆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1)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搞好土地微观管理;(2)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3)大力发展旅游等非农产业,有序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减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给土地资源造成的生态压力;(4)加大科技投入,治理水土流失,开发“低荒“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