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抗黄花叶病新品种扬辐麦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控制小麦黄花叶病的危害,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以携带抗黄花叶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宁麦9号为抗源,采用有性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育成高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200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在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均位居第一,小麦黄花叶病抗性达到高抗水平,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2.
小麦优良亲本宁麦9号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麦9号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中抗赤霉病、高抗梭条花叶病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由该品种衍生的10个品种已成为或即将成为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推品种。为探讨宁麦9号作为亲本在小麦育种上的利用价值,本文分析了该品种的高产生理基础,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状的遗传以及其衍生品种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宁麦9号光合优势明显,后期叶片不易早衰,水分利用率高、抗旱性强,其高产优势表现为成穗数和穗粒数多。遗传分析表明,该品种穗粒数、收获指数、蛋白质含量、碱水保持力以及抗病性等性状的配合力高,易于传递给后代。以宁麦9号为亲本,通过不同育种方法,育种工作者先后育成了宁麦13、宁麦14、宁麦16、生选4号、生选6号、扬麦18、扬辐麦4号、镇麦5号、镇麦8号、南农0686等10个小麦新品种,这些衍生品种都保持了宁麦9号高产稳产、中抗赤霉病、抗梭条花叶病等优良特性。因此,认为:宁麦9号是一个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优良亲本,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优质弱筋小麦扬辐麦2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扬麦 1 5 8与突变品系 1 90 1 2杂交 ,再经辐射诱变选育而成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扬辐麦 2号 ,其品质符合国家弱筋小麦标准 ,表现高产稳产 ,抗逆性强 ,千粒重高 ,后期熟相好 ,适应长江中下游淮南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以新春9号为母本,新春6号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当代种子用80Gy  60Co γ射线辐照,经多代单穗选择,温室加代,培育成早熟、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新春30号。于2009年3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该品种稳产高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锈病和白粉病)、抗倒伏性强、生长势好、早熟,属于优质中强筋类型,产量水平为5250~9000kg/hm2。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多年来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取得的成果表明,辐射诱变与杂交结合的育种技术是选育抗旱高产、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麦生产面临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急需稳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安徽华成种业面对市场需求,2009年以(周98100×华成699)F3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择育出了小麦新品种华成3077。在2015 — 2017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2 a折合产量8 013.75 kg/hm2,较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4.51%。该品种株高70 cm左右,穗长平均11 cm,千粒重42.8 g,容重807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5.2 g/kg、湿面筋(以14%水分计)345.5 g/kg。经接种鉴定,中抗至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纹枯病。主要适宜于淮河以北及沿淮半冬性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小麦新品种黔麦17号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育成的常规小麦品种,父本为P36,母本为1726,于2003年选育成功,2007年12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麦2007005号)。平均产量330.4kg/667m^2,容重791g/L,蛋白质含量14.50%,湿面筋含量29.03%,中抗条锈病、白粉病,高抗叶锈病,抗倒伏能力强,适宜在贵州省与及相似气候生态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龙辐麦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高产优质的龙辐麦3号为母本,抗赤霉病品系钢98-446为父本,进行杂交。取F0种子用ν射线照射,并利用温室加代,系谱法选择和人工接种鉴定,选育了同早熟,高产,优质和抗病的新品种龙辐麦7号。该品种具有理物适应性,可作为龙辐麦3号的换代品种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8.
扬啤3号大麦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啤3号系采用辐射诱变技术选育而成的春性二棱啤酒大麦新品种,产量水平一般6750 kg/hm2左右,熟期略迟,农艺性状好,抗逆性强,品质优,适宜在江苏准南麦区种植,2009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苏鉴大麦200901)。  相似文献   

9.
<正>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春麦产区,播种面积3000方亩以上。东部和北部国营农场又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50—60%。收获时期正逢雨季,中熟和晚熟品种过多是,因不能及时收获会造成重大损失。研究表明,早熟品种可以躲开雨季,产量稳定性好。另外,广大低湿易涝地、坝外沿江地也都需种植高产的早熟品种。为满足生产需要,从1973年起开展了辐射选育早熟、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研究,1985年定名为“龙辐麦2号”。  相似文献   

10.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川麦47的抗条锈病SSR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7是利用高抗条锈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基因资源与四川高产小麦绵阳26杂交、有限回交育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7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7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台长29杂交,获得杂交F1、F2群体;对川麦47与台长29构建的F2群体(355株)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7携带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F2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研究表明,该抗条锈病基因位于小麦1B染色体上,与微卫星分子标记Xgwm11、Xgwm18、Xgwm273和Xgwm498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2CM,2.2CM,4.5CM,3.9CM。川麦47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小麦农家品种和近缘种对白粉病的苗期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引起的白粉病是最重要的小麦叶部病害之一。抗性资源和抗性基因的发掘对控制该病害起了重要作用。小种专化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较高, 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白粉病抗性基因。然而,这类抗性基因的广泛使用会导致菌系结构的改变, 并产生新的毒性小种。因此, 从大量小麦种质资源中鉴定新的、有效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为鉴定有效的白粉病抗源, 通过苗期接种国内流行白粉菌生理小种E09, 来评价258 份国内小麦农家品种和42 份小麦近缘种的抗性。结果表明, 有5份农家品种和20 份小麦近缘种对E09 表现免疫、近免疫或高抗。这25 份抗源被用来进一步接种另外5 个不同的国内生理小种E03、E05、E18、E20 和E23, 以推知它们所携带的未知抗性基因。通过与28 个已知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抗谱进行比较发现, 这25 份小麦种质的抗性基因不同于Pm1a、Pm2、Pm3a、Pm3b、Pm3c、Pm3d、Pm3e、Pm3f、Pm4a、Pm4b、Pm4c、Pm5a、Pm6、Pm7、Pm8、Pm9、Pm17、Pm19、Pm24、Pm28Pm33等21 个已知抗性基因, 但与Pm1c、Pm1e、Pm12、Pm13、Pm16、Pm20Pm21 等7 个已知抗性基因仍需要进一步的区分。鉴于这25 份抗源与上述7 个已知抗性基因载体的来源不尽相同, 因此, 这些抗源很可能携带有未知的抗白粉病新基因, 但还需用更多的白粉菌生理小种来鉴定。本研究旨在从小麦农家品种及其近缘种中发掘新的有效抗源, 从而为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下部分隔对间作小麦养分吸收和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根系分隔的盆栽试验,探讨了地下部分隔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小麦的养分吸收和白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不分隔小麦的生物量和N、P、K吸收量均大于尼龙网分隔处理和根系完全分隔处理。根系分隔方式还影响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均表现为根系不分隔(I)尼龙网分隔(M)完全分隔(P)。表明地下部的相互作用改善了小麦的生长,提高了小麦抗白粉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焦作市1980-2005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资料和气候资料,采用次序统计量方法和Bayes判别准则,确定小麦白粉病等级与当地气候指标的定量关系,建立预测模型,得出模型中关键气象因子指标为:(1)前一年10月平均气温(T10)≥16.5℃;(2)当年3月气温(T3)≤9.5℃;(3)前一年8、9、10月降水量之和(R8+R9+R10)≤180mm;(4)当年3月降水量(R3)≥25mm。当模型中有3个或4个指标满足,则小麦当年可能发生重度白粉病;当没有或只有1个指标满足,则不会发生小麦白粉病。对1980-2005年该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报,历史拟合率达73%以上,2006年和2007年延伸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14.
明确白粉病胁迫下小麦叶片受害程度并构建误差小、精度高的反演模型,是实现小麦白粉病遥感监测和精确防控的基础。基于大田小区小麦白粉病人工接种试验,采用高光谱仪测试不同白粉病危害程度下冬小麦叶片光谱反射率,利用常规光谱特征参数、比值指数和归一化指数及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FA)与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叶片白粉病严重度进行模型模拟并对模型拟合精度与适用性比较。结果表明:对小麦白粉病反应敏感的光谱波段为415、485~495、620~640 nm。常规光谱参数中表现较好的光谱植被指数和两波段比值及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决定系数范围为0.6~0.8,均方根误差范围为8.5~11.5,其中,RI(670,855)、NDVI(680,880)、RGRcn和PSRI对白粉病反演精度及误差控制表现得相对较好。经过FA提取敏感波段的公共因子,进而利用BPNN算法进行模拟,较常规光谱参数有效提高了病情严重度的估算精度,各个测定时期模拟检验决定系数大于0.80,模型的检验均方根误差小于8.09,整个灌浆期反演模型检验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7.84和7.56%,反演模型对小麦白粉病的整个病症期均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由此可得,基于FA-BPNN法所建立的反演模型精度高、误差小,对小麦白粉病病害时期兼容性好,研究结果对植物病害精确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In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the USDA-ARS and CAAS, 50 accessions each of perennial Triticeae held at the Forage and Range Research Laboratory, Logan, Utah, U.S.A. and the Institute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Beij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re exchanged. Eighty six and 85 accessions of these germplasms were screened for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Erysiphe graminis DC) and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strain GPV, respectively. Fifty seven and 72 accessions had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and BYDV, respectively. These materials are valuable genetic resources for breeding disease resistances in three of the major cereal crops — wheat, barley, and rye.Abbreviations BYDV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 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大麦白粉病抗性遗传,定位其抗性QTL,本研究以抗病品种Gairdner和感病品种扬饲麦1号杂交F1花药培养构建的DH群体及亲本为材料,对大麦白粉病抗性进行鉴定与遗传分析,并利用91对在亲本间多态性好的SSR标记构建了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Windows QTL IciMapping 4.0软件中的完备区间-加性模型对大麦白粉病抗性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DH群体各系间存在丰富的大麦白粉病抗性遗传变异。共检测到5个与大麦白粉病抗性相关的QTLs。其中3个时期均检测到qPM-2Ha位于Bmag0711-AWBMS56区间,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48%~12.50%;qPM-4Ha位于EBmac0906-HVM68区间,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3.07%~32.09%;2个时期均检测到qPM-2Hb位于Bmag0749-GBM1475区间,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22%~8.13%。qPM-2HaqPM-4HaqPM-2Hb白粉病抗性基因均来源于抗病亲本Gairdner, qPM-3HaqPM-4Hb白粉病抗性基因来源于感病亲本扬饲麦1号,qPM-2HbqPM-3Ha可能是2个新的大麦白粉病抗性QTLs位点。本研究结果为大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发掘、精细定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Field and 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49 accessions of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and 12 landraces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em. Thell.) from the National Gene Bank of China showed different reactions to powdery mildew (Blumeria graminis (DC.) E. O. Speer. f. sp. tritici) and stripe rust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 sp. tritici) at adult and seedling stages. Unknown Pm genes or alleles were postulated with Triticum baeoticum Boiss. accessions BO 3 and Triticum monococcum L. MO 4 and MO 5 when inoculated with 21 powdery mildew isolates at seedling stage. Fourteen accessions of T. baeoticum, T. monococcum, Triticum durum, and wheat landraces were inoculated with 30 stripe rust isolates at seedling stage. Unknown Yr genes or alleles were postulated with T. baeoticum Boiss. accession BO 5, as well as wheat landraces Xiaobaimai, Laomangmai, and Shaanxibai. Heterogeniety in reaction to powdery mildew isolates and stripe rust races were observed in related species and landraces of whe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