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兰州百合及有斑百合的染色体核型。【方法】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的方法,对兰州百合和有斑百合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兰州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6st+14t,相对长度为6.35%~12.07%,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3.25%,染色体相对差异较大。有斑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2x=24=4m+12st+8t,相对长度为6.11%~12.90%,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0.11%。【结论】兰州百合的核型类型属于3A型,有斑百合的核型类型为3B型,以有斑百合核型的进化较高,可见不同居群的百合间核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的方法,对有斑百合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有斑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4sm+12st+8t,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6.11%~12.90%,该百合的核型类型为3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0.11%。  相似文献   

3.
南紫薇属古老物种之一,其抗污染能力强、枝体可塑、花期可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系统介绍南紫薇在保康县迁地保存和栽培繁育情况。  相似文献   

4.
以有斑百合嫩茎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培养的诱导、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分化、试管苗的生根、移栽、扦插和移植的研究,建立起有斑百合的无性系.结果证明:MS BA 0.4 mg/L 2,4-D 1.6 mg/L是诱导嫩茎形成具有分化能力愈伤组织的理想培养基;1/2 MS AgNO3 0.4 mg/L BA 0.5 mg/L是嫩茎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1/2 MS IAA 0.8 mg/L是生根培养的理想培养基;炉灰渣是试管苗移栽和扦插的理想基质;移植到山坡上的试管苗具有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树种引种迁地保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挽救、保存、利用处于濒危灭绝的树种,以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树木园为试验基地,对从广西南部、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云南省南部等热带、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地区引入的62个珍稀濒危树种,进行了育苗技术、生长情况、物候期及抗寒力等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树种在生长发育和适应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完全适应的有32种,其中已开花结实的有29种,基本适应的有24种。这些种大多层从本气候区或相似气候区内  相似文献   

6.
以有斑百合花粉为试材,通过离体培养,利用单因子试验研究蔗糖、硼酸、以及钙、镁、钾离子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因子试验比较了蔗糖、H3 BO3、CaCl2和Ca(NO3)2·4H2O对有斑百合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硼和钙对有斑百合花粉萌发影响较大,而钾和镁的影响较小;适宜的花粉培养液为蔗...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在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一种百合科Liliaceae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有斑百合Lilium concolor vat.pulchellum。对其形态特征、生境、用途及伴生植物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在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一种百合科Liliaceae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有斑百合Lilium concolor var. pulchellum。对其形态特征、生境、用途及伴生植物作了介绍。参9  相似文献   

9.
有斑百合花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斑百合花色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为开发天然色素提供试验依据.在常温下用90%乙醇-0.1 mol/L HCl溶液浸提有斑百合花瓣,过滤、定容得到色素原液,然后对该色素液在酸碱性、热、光、食品添加剂、金属离子及氧化剂、还原剂等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有斑百合花色素为水溶性、醇溶性色素,其耐热性、耐光性和耐氧化性都很差,有一定耐还原能力,对食品添加剂如蔗糖、有机酸等适应能力较强;强碱性环境以及部分金属离子(Cu2+、Mn2+)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多数金属离子如Na+、K+、Al3+、Mg2+、Ca2+对该色素无明显影响.表明该色素在食品、化妆品等工业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野生有斑百合多基因型种子离体多倍体诱导方法及快速、准确和高效的多倍体鉴定技术,本研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以野生有斑百合预培养7 d的无菌萌动种子(2n=2x=24)为材料,用不同含量的秋水仙素溶液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以种子下胚轴明显膨大作为变异植株早期鉴定的标准,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核DNA含量,并结合染色体计数法对诱导后的植株进行倍性鉴定,探讨在相同的种子萌动状态下,不同含量、不同浸泡时间的秋水仙素诱变效果,并初步建立了种子离体多倍体诱导和鉴定技术流程。结果表明:0.10%的秋水仙素溶液可有效地诱导野生有斑百合萌动种子的染色体加倍,其中以浸泡处理36 h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44.43%;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四倍体植株表现出叶片肥厚且增宽、叶色深绿、叶表面轻微褶皱、叶柄粗壮、生长缓慢等特征。研究还发现,植物外部形态变化不仅在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存在,而且在不同基因型的四倍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利用下胚轴的膨大作为早期筛选多倍体的有效指标,同时结合直接测定细胞中DNA含量和计数染色体数可快速有效地培育出野生有斑百合同源四倍体植株。本研究建立的离体多倍体诱导流程除可应用于有斑百合种子多倍体的诱导外,也可为其他野生百合种子离体染色体加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渥丹百合种内居群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渥丹百合种内10个居群的茎、叶、花、果实、种子的25个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不同居群的形态多样性。结果表明:根据分类学性状可将渥丹分为变种有斑百合、黄花渥丹和大花百合。大花百合比有斑百合的叶宽且短,花瓣长且宽,花粉生活力低,种子有胚率低;黄花渥丹比有斑百合叶长且宽,花瓣长且宽,种子有胚率和发芽率低。有斑百合与黄花渥丹亲缘关系较近,与大花百合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2.
大花卷丹和卷丹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对辽宁省产大花卷丹和卷丹百合种进行了核型研究.结果如下:①大花卷丹BH31(L.leichtlinii var.maximowiczii Baker.)核型公式为2n=4m(2SAT) 10st 10t;②卷丹BH15(L.lancifolium Thunb.)核型公式为2n=6m(3SAT) 12st 15t 3T.它们不仅在染色体数目、相对长度、臂比和次缢痕数目及其分布有区别,而且核型类型也不同.大花卷丹的核型为3A型,卷丹的核型为3B型.  相似文献   

13.
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的方法,对渥丹百合(Lilium.concolorSalisb.)4个居群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有斑百合BH27(L.concolorvar.buschianumBaker.)和有斑百合BH41(L.concolorvar.buschianumBaker.)核型分别为2n=2x=4m(2SAT) 4st 16t(2SAT)和2n=2x=4m(4SAT) 12st 8t(4SAT),黄花渥丹BH20(L.concolorvar.concolorf.coridionKitag.)核型为2n=2x=4m(4SAT) 4st 16t(4SAT),大花百合BH50(L.concolorvar.megalanthumWangetTang)核型为2n=2x=4m(4SAT) 6st(2SAT) 14t(4SAT);其核型分类都属于3B型,但结构变异明显,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次缢痕数目及分布。  相似文献   

14.
以深山草莓驯化苗和花瓣诱导的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在生长条件保持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对比栽培试验,探索组培苗与驯化苗生长性状差异的一般性结论。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草莓的叶长(F89,89=1.91、P=0.00,t163=6.64、P=0.00)、叶宽(F89,89=2.67、P=0.00,t148=10.80、P=0.00)、株高(F29,29=4.81、P=0.00,t41=11.40、P=0.00)、单株生物量(F29,29=3.14、P=0.00,t46=4.03、P=0.00)都存在显著差异。叶长与叶宽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类草莓的叶片形状也有明显差异,回归方程差异显著(F=1.10,t=4.31,P=0.00)。野生深山草莓驯化苗和花瓣诱导的组培苗在生长性状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王德礼  顾地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266-19267
[目的]筛选出长白柳嫩茎离体培养各阶段的培养基。[方法]以长白柳嫩茎基部直接再生形成的丛生芽团为试材,利用"延缓生长"的方法在试管内对长白柳进行种质保存,应用均匀设计法探讨了影响长白柳丛生芽团试管保存的主要因子和水平,筛选最适于长白柳丛生芽团试管保存的培养基。[结果]长白柳最适宜的丛生芽团试管保存培养基为:N-68+根皮苷3.20 mg/L+KT0.70 mg/L,保存43个月生长率仅为0.97%。对保存前后的芽苗生根情况对比结果表明,保存后的芽苗生根速度快,生根率达99.6%以上,较未保存前的生根率99.0%高。[结论]在试管内采取"延缓生长"法保存长白柳丛生芽团是切实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